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如来的种子

    作者:林清玄

    我读过好几部佛经,常常为其中的奥义精深而赞叹着,可惜这些佛经总是谈出世的道理,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空的,很难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来,对一个想要人世又喜欢佛道的人总不免带来一些困惑.黄桑禅师说法里有这样一段:"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请佛,世界山河,有相无相,偏十方界,一切平等,无彼我相.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满,光明偏照也."

  • 增强记忆的科尼格方式

    作者:路易斯·马丁;王文轩

    记忆暗示了一个人的活力.记忆显然不止在课堂里背诵单词或数学方程,在今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记忆犹为重要.在信息繁杂、变化迅猛的生存环境中,优越的记忆预示着速度与准度.1974年5月,西班牙人约翰·施泰因当众背诵了16000页佛经.1992车5月29日,英国人多米克·布里恩在世界记忆比赛中,仅用了55.62秒钟时间记住了一副正在洗的纸牌.

  • 六祖慧能与中国禅风(下)

    作者:陈浩武

    慧能和《坛经》慧能禅宗思想的特点究竟是什么?上次在四会六祖寺和大愿方丈交流时,他归纳了三化:即革命化、通俗化、平民化.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革命"这两个字,以前经常用,特别是在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使用频率极高.其实许多人不知道,"革命"这两个字正是出自佛经.慧能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几乎没有受到过系统教育.出家前是樵夫,出家到东山寺是杂役,终日不过臼米砍柴.取得衣钵后在四会怀集一带深山老林隐姓埋名达十五年,长期与猎户樵夫为伍.这种经历,使他对社会底层平民的艰苦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需求有深切的了解,对民间的文化心理和信仰特点有独到的体察,这就决定了他的禅宗有深厚的平民色彩.

  •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冯文林;李知宇;宫齐

    佛经翻译是我国翻译史上早的翻译活动,对我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比较著名的翻译思想有支谦在《法句经序》的翻译观、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的“意译”思想、彦琮对译者提出的“八备”要求、玄奘的“五不翻”以及格义、合译等.从支谦和道安所强调“翻译的不易”、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和鸠摩罗什翻译思想中所涉及的“读者可接受性”、鸠摩罗什和彦琮所指出的“译者素养”、鸠摩罗什和玄奘关于音译的论述以及格义、合译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理论在《黄帝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

  • 养生禅茶

    作者:陈勇

    自古以来,佛家弟子特别注意禅茶的养生作用,在品茶的过程中参禅,不仅有利于参透佛经,对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也很有好处。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也开始重视禅茶的养生作用,并学而习之,收到良好的效果。

  • 好事不如无事

    作者:江再根

    当和尚的想成佛,就像写文章的想成大作家,当兵的想做大将军.为了这个,他们坐禅、行脚、读佛经、宣佛号.有僧人问梁山善冀禅师:"和尚,你几时成佛?"善冀禅师居然说:"不要压良为贱."意思就是说,我是良家女子,不要逼我成一个烟花贱人.

  • 为什么说“男戴观音女戴佛”

    作者:孙树森

    在中国传统中,就有这么一句俗话,按照字面意思就是说男人佩戴观音像女人佩戴佛像.据佛经记载,每个人从先天一生下来就有位菩萨或佛在守护着.在古时候的中国,经商的、赶考的等等都是男子,常年出门在外,要紧的是平安.观音可以保平安,同时人们也希望在其保护下,生活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佛经灸疗文献探论

    作者:李良松

    灸疗是佛医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艾叶之外,佛医还认为可以针对病情采用相应的灸疗材料,如转筋采用木瓜之灸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佛医还提出了“心灸”之法,即以观想之火、意念之焰来治疗各种疾病。该文从针灸并用,相得益彰;灸法治病,众法并举;灸心之法,却病之门;僧传灸术,独具特色4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佛经 灸法 文献
  • 三种《一切经音义》内科病证名研究

    作者:王育林;李曌华

    三种<一切经音义>是解释佛经中难读难解字词的音义类训诂学著作,其中收录了许多内科病证名.作者对这些病证名的注释在内科疾病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深入挖掘、研究.

  • 缘是一种香

    作者:赵湘

    著名学者余知行教授说,人生可贵的一件事就是“结缘”.佛经上也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这么说来,我们生命中的缘分就如同渗透着佛教禅意,盛开着莲花般的美丽.有缘听得余知行教授一堂课.余教授讲授国学智慧与健康生活、人际沟通、职场礼仪、情绪压力管理、亲子教育等等.关于人生幸福意义的阐释,我们在余教授这里得到了真正的答案.余教授清清浅浅地笑弯了眼,淡定从容气质如兰,芬芳中传递给我们太多正能量,忽然间觉得缘分就在芬芳中丝丝缕缕链接我们的生命.与快乐的缘分,与幸福的缘分,与健康的缘分,从来都是在无声的芬芳中绽放.

  • 有趣的养生对联

    作者:祝步文

    对于养生对联,中国历代文人墨客,都有自己的杰作,尤其清代学者兴趣更浓。这里不妨抄录几副,以供大家欣赏。
      贪嗔痴,即君子三戒
      定减慧,通圣经五言
      这是清代名士张南撰写的一副养生妙联。此联把儒家的入世和佛教的出世兼收并蓄,熔为一体。它把佛经上说的“贪婪”、“嗔恨”、“遇痴”三戒和儒家典籍中讲的“定、静、安、虑、得”五言,相互贯通。《大学》中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要达到理想的境界,然后才有确定的志向;有了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有了心静,然后才能安稳;有了安稳,然后才能思虑;有了思虑,然后才能得到高善的境界;得到善的境界,然后才能有健康长寿的可能。逻辑推理,有条不紊,哲理性强,有益健康。

  • 李渤与芥子

    作者:胡远安

    一天,李渤遇到了智常禅师,便向智常禅师请教: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

  • 对联中的养生之道

    作者:张普林

    贪嗔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经五言.这是清代名士张仲甫撰写的一副养生妙联.此联把儒教的入世和佛教的出世兼收并蓄,溶为一炉.意思是说,佛经上说的贪婪、嗔恨、愚痴,这三者和<论语>上说的"君子有三戒"是一样的,务必戒除;佛家所讲的守戒、禅定、得智慧,和圣经(指儒家典籍<大学>)所讲的定、静、安、虑、得五个字是相通的,务必恪守.做到了这些,对身心健康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 佛教与中医体系形成的重要联系

    作者:卢祥之

    佛教产源于印度.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佛教始传入中国.真正影响中国医学的是佛经.主要表现在佛经对中医辨证理论的影响,佛经对中药品种、认识的丰富,佛经治疗技术对中医的补充.总之,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医学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在隋唐以前,对中医学早期的理论和实践,其补充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学着偷着挖井

    作者:

    从前有两座山,山里各有一座庙,庙里各有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到山下挑水,这一挑啊就挑了六年,于是他俩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突然有一天,两天,三天,已经七天了,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着急了,他着急地去找自己的老友.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因为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抄佛经,一点也不像一周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7天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左边的和尚高兴地指着后院的一口井说:“这几年来,只要有时间我就挖一会儿井.如今终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右边的和尚是又羡慕,又懊恼自己,如果自己也有这个计划,也就有水喝了.

  • 汉文佛经中涉医文献整理研究的概况

    作者:张雷强;虞舜

    回顾了目前汉文佛经中涉医文献研究的概况,指出研究主要在两个方向展开:佛教医学、佛教及佛教医学对中医学的影响,而中国佛教撰述中涉医文献研究较少.佛经涉医文献的整理也在进行,这是推进佛经涉医文献研究重要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 佛经 涉医文献
  • 羡慕自己

    作者:吴迪

    我曾经非常羡慕别人,羡慕别人的温柔美丽,羡慕别人的聪慧稳重,羡慕别人的潇洒飘逸,甚至我还羡慕别人有一本自己也想拥有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佛经里释迦牟尼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庞大的财产将来被娇纵的儿子败掉,于是,他说服儿子去寻找宝物,在艰苦的奋斗中增长自己的勇气和才干.

  • 生如芥子有须弥 心似微尘藏穴干

    作者:邴钟兴

    这篇文章聊的不是佛法,而是顿悟时的一丝禅意.《祖堂集?归宗和尚》如是说,"师教中有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时人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成妄语不?"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藏大千.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 李渤与芥子

    作者:胡安国

    李渤(773-831),字澹之,洛阳人,唐代诗人,江州刺史.一天,李渤遇到了智常禅师,便向智常禅师请教: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