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血管造影在青年脑卒中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了解青年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病变的特点,从而探讨青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危险因素及脑血管造影在脑卒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经CT或者MRI确诊的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分析其病变血管的类型和部位,探讨其发生脑卒中的直接病因和根本病因.结果 122例脑卒中患者中由出血诱发的脑卒中病例有42例,由缺血诱发的脑卒中病例有80例.其中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而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直接病因则是颈内动脉或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先天性脑血管畸形以及感染性血管病则是常见的根本的病因.结论 青年脑卒中的病因相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加多样化,采用全脑动脉造影对这些复杂的病因进行探讨有着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如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大多可以明确其病因,有助于脑卒中的临床诊断和二级预防.
-
三维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三维颈动脉超声成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的一致性,并分析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2例(共54条血管),首先行DSA检查及常规颈动脉超声,再利用三维颈动脉超声扫描系统进行扫查,并进行颈动脉三维重建,测量斑块数目及管腔狭窄率,与DSA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致性.结果 三维颈动脉超声对颅外段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高于DSA.对于颈动脉直径狭窄率超过70%的重度狭窄,三维超声与DSA检查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08,提示三维超声结果可靠.结论 三维颈动脉超声无创、无放射性,可直观显示颈动脉颅外段详细的三维解剖结构,斑块形态及位置,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望成为评价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的重要检查方法.
-
超声血管造影测量大脑中动脉内径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血管造影(USA)测量大脑中动脉内径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 对12只新西兰大白兔颅骨开窗后进行USA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图像分析软件Getcolorpixels对同一血管同一部位的USA和DSA图片进行定量测量,比较2种测量结果.结果 在二维超声(2DUS)模式下经USA测量的血管内径与DSA测量的血管内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USA的2DUS图像对大脑中动脉(MCA)内径的显示具有与DSA相同的准确性和分辨率,其方法简单、可靠.
-
70例脑血管病患者TCD与DSA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TCD与DSA检查结果之间的联系. 方法:70例经颅脑 CT或MR明确诊断的脑血管病患者,病后2周内行TCD检查,同时进行DSA检查,并对二者结果进行对照.结果:DSA正常21例,其中TCD正常18例,二者相符率85.7%;DSA异常49例,其中TCD异常47例,异常相符率95.9%.结论:TCD与DSA检查结果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脑血管病诊断中一致率高,TCD可作为DSA的一项筛选检查.
-
经颅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诊断的比较分析
目的总结36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多普勒超声探测经验,评价无创诊断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技术探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结果 TCD探测24例,明确诊断22例,高度怀疑1例,阴性者1例,与DSA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6%.CDFI及CDE探测12例,均明确诊断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并被DSA证实.结论 TCD、CDFI及CDE能实时动态观察颅底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CDFI及CDE对狭窄处血流显示敏感,有助于准确判断血管闭塞与轻度狭窄,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又因其无创,病人易接受,可作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病人诊断、定期随访的首选方法.
-
颅内发育性静脉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评价
目的 探讨颅内发育性静脉异常的CT、MRI、MRA、DSA表现,分析不同影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7年18例DVA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MRA扫描,8例行CT平扫和/或增强,12例行DSA造影检查.结果 小脑半球8例,额叶6例,其中右侧额叶4例,项叶2例,额顶叶3例.CT平扫正常者6例,2 例呈线条状、圆点状略高密度影.CT增强5例,呈线状、圆点状强化病灶.MRI T1WI、T2WI像均为多支圆形、条索状、线状低信号流空影,病灶大小不一,见辐射状走形的髓静脉汇入一支或多支粗大的穿质引流静脉.MRA呈"水母头"样外观.12例行DSA检查,共17支引流静脉,其中5支向表浅部位引流,2支引流至深部静脉,引流至静脉窦者6支,多支引流2例.7例表现典型,其余病例在不同时相有不同的DSA表现.结论 CT平扫敏感性较差,MRI,MRA可明确诊断DVA及其合并症,DSA可清晰显示引流静脉的数目和方向.
-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CTA、DSA及TCD检测效果的比较
目的 对比分析经颅多普勒(TCD)、CT血管造影术(CTA)以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方法 对沧州市人民医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经DSA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44例共76处动脉狭窄的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TCD、CT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 三种方法诊断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诊断M2段狭窄的准确率显著低于CTA与DSA(P<0.05);DSA与CTA检查准确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与CTA均能准确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TCD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三种方法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0例分析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早期、安全、正确的诊断是进一步治疗的前提.虽然CT脑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等为脑血管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代的,目前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1,2].我科2003年8月-2005年1月行DSA检查30例,报告如下.
-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75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其中3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斑块或血栓检出率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DSA比较,对颈动脉颅外段<70%的狭窄及闭塞的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70%~99%的狭窄诊断,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为76.47%,DSA为52.9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合并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可直接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并能较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重视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血氧饱和度监测在DSA术后肢体血液循环观察中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氧饱和度监测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术后肢体血液循环观察中的可行性.[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7月DSA术的10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24 h内护士定时监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和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等,根据护士判断调节加压绷带压力,观察组除对照组方法另加上血氧饱和度仪夹于穿刺侧的趾端,观测记录双下肢足趾末梢血氧饱和度值,以观察病人是否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结果]观察组22例在术后观察到患肢血氧饱和度<95%,经对症护理后血液循环好转,未发生血管危险并发症,对照组2例术后1d~3d发生了血管危象,经减压处理肢体血液循环恢复.[结论]利用血氧饱和度监测DSA术后血氧饱和度曲线波幅的变化,可以早期预测血管危象发生的可能和预后,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DSA术后肢体血液循环观察提供客观、简便的监测方法.
-
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首次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阴性的原因分析及诊疗对策.方法 对45例SAH首次DSA检查阴性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5例病人中,DSA复查15例,发现3例动脉瘤.CTA复查15例,无阳性者.MRI及MRA复查8例,发现隐匿性脑血管畸形1例.结论 SAH首次DSA检查阴性的病人需行二次复查,尤其是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的病人,配合MRI可提高SAH少见病因的检出率,同时规范和提高脑血管造影技术可避免漏诊.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1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分析
目的:对住院自发性SAH204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率及阳性检出率后谵性研究.方法:以2005年4月~2008年4月住院SAH204例做DSA检查161例,对检查率及DSA阳性检出率偏低的因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204例SAH其中161例做DSA检查,检查率为78.9%,DSA发现脑动脉瘤81例占造影的50.3%,发现脑AW24例占造影的14.9%,低于文献报道.无诱因的SAH做DSA检查阴性33例占20.5%,较文献记载显高.结论:影响造影检查率及阳性检出率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医怠及影像学技师对DSA检查的微外性、积极争取造影检查对制定救治方案决策重要性理解;客观评估病人及分析选择;掌握检查相对安全期;临床医师与影像学技师配合默契;提高投照技术及阅片质量是重要原因.
-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当前有许多关于脑血管狭窄相关因素的研究,但对基层医院来说条件相对苛刻、费用相对高.本文从基层医院较常规、相对便宜的条件着手,了解脑血管狭窄的相关因素,在做全脑血管造影之前提前预测脑血管狭窄的可能性,对判断预后、防止医疗纠纷有帮助.
-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MRI(核磁共振)联合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核磁共振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的28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8例患者均行MRI检查,结果均为多发性脑梗死,出现大面积或腔隙性梗死.结论:MRI联合DSA可以提供更加完整的TOBS诊断信息,可作为其诊断方法.
-
小脑幕脑膜瘤的微创手术治疗(7例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小脑幕脑膜瘤属颅底和脑深部肿瘤,常与重要的神经组织、颅神经、脑干和血管关系密切,且常侵犯静脉窦,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对神经外科医生的一个挑战.文献报道多见于省级大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地市级医院报道较少.近10年来,随着影像技术如高分辨率CT、MRI、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发展,对小脑幕脑膜瘤分型的熟习以及运用瘤内切瘤的微创技术,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已经变得更彻底和更安全,治疗结果大为改观[1-4].我院2003年6月~2007年10月共收治小脑幕脑膜瘤7例,取得良好治疗结果,报道如下,并对小脑幕脑膜瘤的分型、手术入路和手术要点进行讨论.
-
成人出血性烟雾病37例临床和影像学分析
目的 研究成人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其二者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成人出血性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和预后.结果 表现为脑内出血17例、脑内出血破入脑室8例、脑室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DSA显示异常血管网双侧病变33例、单侧病变4例,脉络膜前动脉异常扩张56侧大脑半球、后交通动脉异常扩张13侧大脑半球.结论 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以脑室周围出血为常见,脉络丛前动脉或后交通动脉异常扩张为常见的影像学特征.
-
儿童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儿童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合并梗阻性脑积水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显示颅内血肿部分或大部清除,无死亡病例;首次术后2周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明确畸形血管的形态.明确诊断后根据Spetzler-Martin分级选择治疗方案;3个月后复查DSA显示畸形血管全切,随访6个月~3年无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定功能: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小脑半球及第四脑室内出血量总和>10 mL需要手术干预;阶段性治疗儿童小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合并梗阻性脑积水,可获得较好预后,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中预防血栓形成的体会
近年来,虽然CT及MR技术可重建出脑血管影像,但对于某些脑血管性疾病,如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粥样硬化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评价脑血管病变的重要方法之一.血栓形成及栓塞是脑血管造影术中严重的并发症,术中即使细小的血栓及气泡都能引起栓塞的发生,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总结了50例脑血管造影术中预防血栓形成及栓塞的几点体会.
-
烟雾病的手术治疗
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是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1961年由日本学者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脑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伴脑细小血管形成,在脑血管造影上形如烟雾而得名字.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TIA)、癫癎、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和意识障碍.现总结我科1997年以来经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烟雾病20例,就手术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加以讨论.
-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青年脑卒中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检查( DSA)对青年脑卒中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2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脑卒中患者完成DSA检查80例,分析脑血管造影结果与青年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青年脑卒中患者DSA检查的总阳性率为61.25%,常见及特有的危险因素均影响青年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脑血管造影检查对确诊及进一步介入或选择手术治疗提供了依据。结论 DSA 检查对青年脑卒中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