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造影微泡:敏锐成像、定点给药与治疗

    作者:郑海荣;钱明

    超声造影剂是一种具有稳定壳层结构的微米级气泡.当受到超声激励时,微泡会随着声波周期性压力变化发生有规律的收缩与膨胀.超声造影剂的引入使得超声成像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将特异性抗体或配体连接到超声造影剂表面构筑靶向超声造影剂,使超声造影剂主动结合到靶标组织可以实现对病变组织的分子成像.而且,通过在靶向微泡上携带药物或基因可以实现靶向定点治疗.本文首先对超声造影剂的发展历程及制备方法进行了介绍,对超声激励下微泡的声学特性以及新型超声微泡成像方法进行了概述,接着对超声分子影像的原理、靶向微泡制备以及超声分子影像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后介绍和展望了超声微泡在给药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 血栓靶向性超声微泡治疗犬急性冠脉血栓

    作者:陈小敏;区文超;孙德胜;宫琳;刘俐;王双双

    目的 探讨自制血栓靶向超声微泡造影剂对犬急性冠脉血栓的溶栓作用.方法 建立犬心脏左前降支急性血栓模型,经下肢股静脉恒速注射自制脂质血栓靶向微泡(TMB)或白蛋白微泡(AMB),同时予1 MHz、2.0 W/cm2超声(US)照射,记录前降支血流量变化;分别用图像分析及硝基四氮唑蓝染色的方法检测管腔残存血栓面积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TMB+US组血管再通时间及相应的残余血栓和梗死面积均显著小于AMB+US(P<0.05);但仍然稍大于尿激酶(UK)组;而TMB+UK+US组上述指标则明显优于单纯UK组.结论 在1 MHz超声作用下,自制血栓靶向性微泡对急性冠脉血栓的溶解作用显著优于人血白蛋白微泡.

  •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报告基因对骨骼肌基因转染及不同给药途径的作用评价

    作者:邱日想;王燕莉;郑婉;张金山;林雁;陈智毅

    目的 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对小鼠骨骼肌基因转染的有效性,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及报告质粒转染效率的差异.方法 实验随机分为单纯质粒注射组(P)、质粒+微泡组(P+MB)、质粒+超声辐照组(P+US)、质粒+微泡+超声辐照组(P+UTMD)4组.将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或红色荧光蛋白(RFP)质粒分别与微泡(或生理盐水对照)混合,将混合物分别予以局部注射(单侧鼠胫骨前肌)和尾静脉注射,进行或不进行超声辐照,辐照频率为3 MHz、声强为1.0 W/cm2,辐照2 min,7d后处死小鼠,分别取各组小鼠的肝、心、骨骼肌组织制备冰冻切片.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小鼠骨骼肌组织荧光蛋白质粒GFP、RFP的转染效率;分析P+UTMD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的荧光素酶活性;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P+UTMD组小鼠肝、心、骨骼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对比P+UTMD组小鼠局部肌肉注射和尾静脉注射时不同的给药途径下肝、心、骨骼肌组织基因转染的效果.结果 单纯质粒注射组骨骼肌组织每个视野只有少数细胞表达RFP和GFP,表达率为(1.83±1.21)%、(1.18±0.25)%,P+MB组和P+US组的RFP、GFP表达率与单纯质粒注射的效果相当[(2.33±1.39)%、(3.42±1.09)%和(3.48±0.18)%、(2.52±0.33)%];而P+UTMD组RFP、GFP的表达率为(23.96±2.13)%、(25.69±1.98)%,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P+UTMD组小鼠部分肝脏和心脏中均有较微弱的荧光表达,HE染色未发现UTMD对肝、心、骨骼肌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完整性良好,无感染、出血、水肿及细胞死亡.直接肌肉局部注射质粒联合UTMD能显著增强小鼠骨骼肌局部的基因转染,显著优于尾静脉注射(P<0.05).结论 UTMD可有效促进基因转移,局部注射联合UTMD能显著增强骨骼肌局部基因转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基因转染新技术.

  • 经冠状动脉注射超声靶向微泡破坏促进犬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

    作者:曹省;周青;陈金玲;崔晶晶;单迎光;胡波;郭瑞强

    目的 探讨经冠脉注射超声靶向微泡破坏(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IC-UTMD)促进血管新生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37只杂种犬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n=7,经冠脉注射生理盐水),冠脉注射组(IC组,n=10,经冠脉注射血管生成素Ang1质粒),IC-UTMD组(n=10,经冠脉注射Ang1质粒+UTMD)和IV-UTMD组(n=10,经静脉注射Ang1质粒+UTMD).心梗治疗前后均行常规超声和心肌灌注造影.12h后治疗组各取3只检测FITC荧光标记的Ang1在心肌组织中分布情况.1个月后心肌取材,Masson染色比较梗死心肌纤维化程度,Ⅷ因子和a-SMA定位新生血管,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ng1 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 12h后,绿色荧光在IC-UTMD组多(30.0%±3.5%),较IC组(15.2%±2.5%)和IV-UTMD组(20.9%±3.1%)明显增加(P<0.05);1个月后,IC-UTMD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增大较其他组缓慢,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改善;IC-UTMD组心肌灌注强度比和灌注速率较其他组增高(P<0.05);Masson染色胶原纤维在对照组多(60.0%±6.1%),IC-UTMD组(35.2%±5.0%)明显减少;Ⅷ因子和α-SMA提示IC-UTMD组新生血管较其他组增加(P<0.05);Ang1 mRNA和蛋白表达在IC-UTMD组较IC组和IV-UTMD组增多(P<0.05).结论 IC-UTMD能提高Ang1质粒在梗死周边含量,从而增强基因转染效率,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左室重构;与IV-UTMD相比,IC-UTMD是一种更有效的转染方式.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微泡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庆;朱晓健;邹萍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MSC-MV)是MSC在静息或活化状态下释放到胞外的膜分泌体系,包括直径在100-1000 nm的微粒(microparticle)和40-100 nm的外来体(exosome).MSC-MV由脂质双分子层膜包被,其内选择性包裹脂质、蛋白质、mRNA及miRNA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MSC-MV膜表面携带MSC的某些表面标记,可以通过配受体结合等方式被靶细胞摄取,并具有明确的减轻组织损伤程度、促进损伤组织形态学及功能学修复的作用,且该作用可能由其内含的miRNA外源传递所介导;MSC-MV可能还具有潜在的调节机体免疫、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等生物学功能.本文就MSC-MV的产生机制、组分及生物学功能作一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生物学特性及其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作用的研究

    作者:梁雨蒙;王晓娜;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左红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微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用多步差速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上清中的微泡(MV),采用样本负染的方法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泡的形态特征;用Micro-BCA法测定其蛋白含量;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微泡表面标志;液体培养动员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实验分为两组,在相同培养体系下,给微泡组加入50μ1微泡,对照组加入等体积PBS;采用细胞计数观察细胞数目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的变化,细胞集落培养法观测与微泡共培养后造血干细胞在体外的功能变化.结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微泡是直径在20-100 nm之间的类圆形囊泡,提取后的微泡浓度约为200 μg/ml;在间充质干细胞微泡中CD63表达率为96.0%,CD44表达率为50.2%,而tHLA-DR,CD34,CD29,CD73等表达均为阴性;微泡与GPBMNC共培养2d后,微泡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1.49±0.15倍(P>0.05),CD34+细胞数(3.93±0.60)×104是对照组(2.30±0.64)×104的1.76±0.30倍;4 d时微泡组细胞数(10.19±0.65)×106是实验组细胞数(4.67±0.70)×106的2.20±0.24倍(P≤0.05),微泡组CD34+细胞数(7.82±0.41)×104是对照组(4.03±0.35)×104的1.95±0.20倍.结论:通过多步差速离心法能够成功从MSC上清中提取微泡,微泡在体外对造血干细胞具有促进增殖的作用.

  •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源微泡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梁晨;王俊辉;邓磊;王路;王一;黄雅静;刘铁强;蔡博;左洪莉;孙琪云;乔建辉;余长林;胡锴勋;艾辉胜;郭梅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分泌的微泡(microvesicle,MV)的免疫调节功能及对造血集落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HSC并培养,收集第48 h上清液,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MV.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MV形态;采用BCA法定量检测MV蛋白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物.将MV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共培养,共培养12h后通过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MV与PB-MNC的作用方式;共培养48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2,IL-6,IL-8,IL-10,IFN-γ及TNF-α的分泌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T细胞激活变化及不同亚群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情况.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检测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电子显微镜观察分离得到的MV为卵圆形膜性小囊泡,BCA法检测MV蛋白分泌量为29-110μg.流式细胞术测得MV带有混合标志,其中高表达特异性标志CD63 (85.86%)与干细胞标志CD34(33.52%).共培养12h后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MV与PB-MNC二者相融合.共培养48 h后,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MV可促进PB-MNC分泌IL-6,IL-8,IL-10与TNF-α,而IL-2和IFN-γ水平均无变化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细胞亚群及T细胞的激活无明显改变.胞内因子染色结果表明,CD11c+细胞内IL-8因子显著增多.集落培养实验表明,MV及MV与PB-MNC共培养48 h后上清液可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结论:PB-HSC来源的MV具有免疫调节及促进造血集落形成的作用.

  • 超声微泡靶向转染MicroRNA-21对猪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苏强;李浪;刘阳春;刘涛;王江友;周游;文伟明

    目的 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tion,CME)后导致的心肌凋亡是引起心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and tensin hmmlogydeleted on ten,PTEN)在CME后心肌凋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MicroRNA-21对心肌有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控其靶基因PTEN实现,因此本研究探讨超声微泡靶向转染MicroRNA-21对CME小猪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20头巴马小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微栓塞组(CME组)、CME+单纯基因组、CME+超声介导基因组,每组小猪均为5只.经微导管左前降支注入微栓塞球构建CME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构建假手术组.CME+超声介导基因组于CME前4天经耳缘静脉注入质粒-微泡混合液,同时予超声基因转染治疗仪经猪胸壁辐照心肌.CME+单纯基因组于CME前4天经耳缘静脉注入质粒-微泡混合液,不予超声辐照.应用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指标;组织病理切片HE及HBFP染色进行梗死区域测量;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评估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基因表达量;切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组织PTEN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PTEN与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1)与单纯基因组比较,超声介导基因组可使心肌内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提高8倍以上(P<0.05).(2)超声心动图参数显示,与假手术组[(67.87±2.36)%]比较,CME组[(50.94±3.52)%]和CME+单纯基因组[(52.47±3.71)%]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与CME组比较,CME+超声介导基因组[(64.79±2.95)%]可改善CME导致的心功能损伤(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CME组PTE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增加(均P<0.05);与CME组比较,CME+超声介导基因组中PTE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较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较低(均P<0.05).结论 超声微泡靶向转染MicroRNA-21可以有效地改善CME致心功能损伤,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下调其靶基因PTEN在心肌细胞的表达,进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起效.

  • 超声激励微泡增强VX2移植瘤细胞膜通透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许婷婷;吴凤林;罗利红;胡洁;隋洋

    目的 探讨超声激励微泡增强VX2移植瘤细胞膜通透性.方法 建立兔VX2皮下移植瘤模型,按超声强度随机分为0、0.21、0.43、0.86、1.09 W/cm2 5组,辐照时间10 min;同时经耳缘静脉缓慢注射“全氟显”微泡造影剂0.12 ml/kg,至辐照完毕,即刻切取瘤组织行透射电镜硝酸镧示踪观察胞浆内镧颗粒的数量.结果 VX2移植瘤细胞浆内镧颗粒随着超声辐照强度增加而增多,当0.43 W/cm2时,胞浆内镧颗粒多;之后随强度进一步提高,镧颗粒则减少.结论 超声激励微泡能够提高VX2移植瘤细胞膜的通透性.

  • 超声辐照瘤内注射微泡空化效应的病理学研究

    作者:王红卫;卓忠雄;赵延新;皋月娟;李京京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瘤内注射微泡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将12只已建立24个Walker-256皮下移植瘤模型的SD大鼠随机分3组,A组超声监视下瘤内注射超声微泡,并用频率1 MHz,强度2.0 W/cm2的超声辐照10 min,B组单纯采用同等超声辐照相同时间,C组单纯瘤内注射超声微泡.各组作用后1 h取肿瘤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以及用透射电镜硝酸镧示踪法观察边缘瘤组织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结果 A组光镜可见大片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电镜可见镧颗粒不但进入细胞间隙而且进入细胞内、以及血管内皮细胞连接.B、C组光镜均未见坏死,电镜B组偶可见少量镧颗粒进入细胞内,C组仅见镧颗粒分布于细胞间隙.结论 瘤内注射超声微泡联合超声辐照可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并引起部分瘤细胞坏死.

  • 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及其超声分子成像研究

    作者:蔡晶晶;燕翼;杨莉;谢佳佳;胡广全;吴爵非;宾建平

    目的 以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其评价携抗P-选择素单抗靶向微泡(MBp)的"心肌炎症"超声分子成像效果.方法 30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和假手术(sham surgery,SH)组,手术组结扎冠脉前降支15 min,再灌注1 h.心电图、M型超声、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和HE染色评价模型构建情况,分别将普通微泡和MBp经静脉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评价MBp的超声分子成像效果.结果 结扎前降支时前壁心肌呈明显充盈缺损,心电图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再灌注后充盈缺损消失, ST段降至正常;M型超声检查显示,IR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心脏TTC染色无坏死表现,而HE染色提示缺血区心肌存在炎症改变;MBp造影显示前壁心肌呈选择性显影增强,前壁视频强度(video intensity,VI)明显高于后壁(P<0.01).增强区域与结扎前降支时的充盈缺损区域高度相关(r=0.95).结论 MBp可以有效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炎症"损伤,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适宜于超声和其它显像方法的"炎症"分子成像研究.

  • 载重组腺病毒Ad-EGFP/HIF-1α的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特性检测

    作者:李巧;王志刚;冉海涛;钟世根;汪朝霞;朱叶锋;李兴升

    目的 制备一种载重组腺病毒的脂质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其物理特性、载病毒的能力及在兔肝脏的显影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机械振荡法及分层吸附法制备一种载重组腺病毒Ad-EGFP/HIF-1α的脂质超声微泡造影剂,用DFY-Ⅱ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检测微泡粒径和浓度;检测其结合腺病毒的能力及观察对正常兔肝脏的显影效果.结果 载重组腺病毒Ad-EGFP/HIF-1α的超声微泡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17±0.82)μm,浓度为(2.50±0.12)×10~9/mL;该造影剂的大腺病毒结合的效率为30%;体内造影显示该造影剂能够有效增强兔肝脏实质回声.结论 自制载重组腺病毒的微泡造影剂符合理想超声造影剂的要求,性质稳定,制备简易,载腺病毒效率高,为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基因释放技术的发展开辟新思路.

  • 超声微泡造影剂对心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实验研究

    作者:凌智瑜;王志刚;冉海涛;宫琳;黄晶;罗子国

    目的研究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对靶区内心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增强基因转染的机制.方法 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取15只分为3组,第1组经静脉输入含有伊文思蓝(Evans blue,EB)的微泡造影剂,并采用超声波在鼠胸壁辐照约6 min破坏心肌组织内造影剂;第2组采用超声照射,同时经静脉单纯输入EB溶液;第3组单纯经静脉输入EB作为对照.照射完毕2 h后放血处死大鼠,使用标准曲线和分光光度法测量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EB含量(作为反映血管通透性的指标).另9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第1组经静脉输入微泡造影剂,并采用超声波在鼠胸壁辐照约6 min破坏心肌组织内造影剂;第2组单纯采用超声照射;第3组不加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照射完毕即刻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进行电镜观察毛细血管的改变.结果采用超声照射,并经静脉输入微泡造影剂的大鼠,心肌组织中EB含量为(75.33±16.80) μg/g,比单纯超声照射[(32.21±9.53)μg/g]及心肌正常组织EB含量[(37.16±7.98)μg/g]明显增加(P<0.05).电镜结果显示超声破坏微泡后,能使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溢出于毛细血管外.结论超声波触发破坏微泡造影剂后能使心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是超声微泡增强基因转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 超声辐照载10-HCPT微泡在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定位释放研究

    作者:董虹美;王志刚;冉海涛;李攀;钟世根;张辉

    目的 制备载10-HCPT脂质超声微泡(HLM),结合超声定位破坏微泡的方法实现10-HCPT在H22移植瘤的定位释放.方法 用机械振荡法制备HLM.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标记的HLM在肿瘤中的分布情况.将荷瘤小鼠分为5组:超声+10-HCPT注射液组、超声+空白脂质微泡+10-HCPT注射液组、单独HLM组、超声+HLM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于处理1 h后处死小鼠剥取肿瘤及心、肝、脾、肺、肾,测定各组织内药物浓度.结果 病理切片见荧光素在肿瘤的分布超声+HLM组明显多于单独HLM组.药物浓度检测显示:1 h后肿瘤内10-HCPT浓度高的是超声+HLM组,其他组织中10-HCPT浓度使用HLM的两组显著高于使用10-HCPT注射液的两组(P<0.05).结论 局部超声辐照破坏HLM的方法能定位释放10-HCPT,提高移植瘤局部的10-HCPT含量,同时脂质微泡作为10-HCPT的载体能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

  • 冷冻干燥法制备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萍;高云华;刘平;谭开彬;刘政

    目的 探讨冷冻干燥法制备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的可行性,并对其质量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携带紫杉醇的脂质微泡,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大小以及紫杉醇在微泡上的定位,用血球计数板、激光粒度分析仪和pH计测定其浓度、粒径及分布、表面电位、pH值,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封率,锥虫蓝排斥试验观察载紫杉醇脂质微泡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的粒径为2~10μm,平均粒径(2.79±0.14)μm,浓度为(7~8)×109/mL,表面电位为(-5.9±0.21)mV,pH值为5.54±0.18,包封率为(36.1±4.74)%,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无毒性作用.结论 采用冷冻干燥法可成功制备携带紫杉醇的脂质微泡,其粒径大小符合静脉注射要求,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证实该载药脂质微泡的安全性.

  • 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VEGF基因治疗大鼠心肌缺血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凌智瑜;王志刚;冉海涛;任红;黄爱龙;邹建中;刘杞;黄晶;陈庆伟;蒲世玉;唐海林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大鼠缺血心肌的有效性.方法:将15只急性心肌梗塞3天后的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每组5只.第一组采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的方式将pcD2VEGF121基因转染大鼠心肌约6分钟;第二组尾静脉输入同等剂量携pcD2VEGF121基因的造影剂;第三组为对照.2周后,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缺血心肌中的VEGF蛋白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果:采用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VEGF基因转染,能明显增强VEGF基因在大鼠心肌组织内的表达,并可促进缺血心肌组织新生血管.结论:超声微泡造影剂介导的VEGF基因治疗是一种无创、新型、高效的基因转移方法.

    关键词: 超声 微泡 基因治疗
  • 载紫杉醇脂质体微泡联合低频超声干预低龄兔血管结构重建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郭军;计晓娟;余更生;王华;张世模;杨汝铃;王宇

    目的 探讨载紫杉醇脂质体微泡(paclitaxel-carrying liposome microbubbles,PLM)联合低频超声干预低龄兔髂动脉血管结构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低龄新西兰大白兔单侧髂动脉狭窄模型25只,随机平均分为5组,A组:PLM联合低频超声治疗;B组:空白微泡联合低频超声治疗;C组:紫杉醇药物联合低频超声治疗;D组:低频超声辐照治疗;E组:空白对照组.建模后3周进行干预,4周取损伤处血管,HE染色计算血管管腔面积、内膜面积及中膜面积,免疫组化分析血管壁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各干预组髂动脉狭窄模型的管腔面积均大于E组(P<0.05),内、中膜面积均小于E组(P<0.05),A组管腔面积大,内、中膜面积小(P=0.000),B、C、D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各组内膜/中膜面积比值均减小(P<0.05),以A组减小为显著(P=O.000).免疫组化显示各干预组幼兔髂动脉内膜层均出现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阳性反应的棕黄色颗粒,E组多,A组表达少(P<0.05).结论 载紫杉醇脂质体微泡联合低频超声可用于干预低龄兔髂动脉血管狭窄,减轻损伤内-中膜的病理性增生.

  •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实验研究

    作者:宫琳;陈芸;万圣祥;江长青;谭文;严飞;郑海荣

    目的 探讨体外利用超声联合微泡介导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的有效性和适宜超声参数.方法 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在24孔板中加入200 μl微泡(3×108/ml)和20μl pEGFP-NT-3基因重组质粒(1μg/μl),再加入500μl神经干细胞悬液(5×105/ml),在不同的超声条件下(声强分别为1、1.5、2 W/cm2,照射时间分别为30、60、90、120、150 s),用1 MHz非聚焦探头辐照上述混合液,转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质粒转染效率,锥虫蓝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活性.空白对照组为无超声辐照的质粒与神经干细胞的混合物.结果 (1)转染48 h后绿色荧光表达强;(2)声强1.5 W/cm2、照射时间60 s为本实验适宜的超声条件,此时神经干细胞基因转染率高,且细胞活性较高.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介导NT 3基因转染神经干细胞具有可行性,为神经干细胞基因转染提供了新方法.

  • 载紫杉醇超声微泡造影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影响及诱导凋亡作用研究

    作者:刘瑶;Kang Juan;吴小翎;王志刚;汪朝霞;李攀;王珏

    目的 探讨超声辐照紫杉醇微泡造影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抑制的影响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细胞,将细胞分4组,即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超声空白微泡组,超声载紫杉醇微泡组.MTT法观察不同处理组不同时间点对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 V-FITC荧光染色检测其对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结果 超声载紫杉醇微泡组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其他处理组及对照组;超声载紫杉醇微泡组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超声辐照紫杉醇微泡造影剂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

  • 超声破坏微泡促进骨骼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群霞;王志刚;冉海涛;李晓东;郑元义;景香香;宫琳

    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引起的微血管破裂促进大鼠骨骼肌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将30只Wistatr大鼠随机分为3组,1组经静脉输入自制的白蛋白微泡造影剂0.5 ml,同时用1 MHz,2.0 W/cm2的超声在其骨骼肌局部间歇作用2 min;1组仅在骨骼肌局部用同等的超声能量作用;第3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各组分别取1只做石蜡切片观察显微结构的变化.各组剩余的大鼠于2周后处死,免疫组化观察骨骼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的表达.结果超声破坏微泡组大鼠骨骼肌中可见VEGF和Ⅷ因子的表达较多,有较多的新生血管生成;而单纯超声作用组VEGF和Ⅷ因子表达较少,血管新生不明显;对照组中无VEGF和Ⅷ因子表达,无新生血管.结论超声破坏微泡引起的微血管破裂可刺激骨骼肌中内源性VEGF的分泌,促进血管生成.

    关键词: 超声 微泡 血管新生
392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