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心静脉置管发展现状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s,CVCs)系指末端位于大的中心静脉的任何静脉导管[1].中心静脉通道是由导管头的位置所定义而不是插入位置来定义.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进人上腔静脉;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进入下腔静脉.
-
经食管超声指导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研究
中心静脉置管已广泛用于术中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及建立中心静脉通道,本研究使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技术观察经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到达上腔静脉的情况.
-
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
中心静脉通道是使用人体大静脉,如上、下腔静脉直接快速输注大量液体进入血循环,是由导管头的位置所定义而不是插入位置来定义,导管头必须位于上腔静脉-右心房交界处或下腔静脉,通过锁骨下静脉、颈内外静脉、头静脉或正中静脉进入上腔静脉入口,通过股静脉、大隐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导管的插入通过经皮穿刺Seldinger技术及静脉切开的方法实施,通过胸透或荧光造影调整置管深度[1].
-
中心静脉通道的建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的倡导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重要性,比较经右锁骨下静脉(TSCV)和右颈内静脉(TIJV)两种途径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技术特点.方法自1999年3月至2001年6月间共完成中心静脉通道植入术348例次,其中经右锁骨下静脉270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78例次;导管留置时间13~75d,平均23d.结果 TSCV组270次,268次成功,成功率99%.操作中和留置期间1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气胸2例,误留入锁骨下动脉1例,留置管阻塞3例,留置管进入右颈内静脉引起输液异常3例.穿刺口感染2例.TIJV组78次75次成功,成功率96%,严重并发症1次.结论中心静脉通道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其成功率与操作者解剖知识及技术熟练程度有关.
-
高位前内侧途径经右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
目的总结82例采用高位前内侧途径经右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插管技术及高位前内侧途径进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82例中77例成功,成功率为93.1%,无一例发生因穿刺技术引起的并发症.结论采用高位前内侧途径经右颈内静脉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几乎无穿刺技术引起的并发症,安全性高.掌握穿刺要点和有关技巧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
新生儿经皮中心静脉通道的临床应用
经皮中心静脉通道(percutaneou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CVC)是新生儿监护室(NICU)中一种较新的中心静脉输液方法,具有穿刺部位选择多、插管简便、静脉通道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及与组织相容性好等特点[1],可减轻患儿痛苦及增加父母接触新生儿的机会.在国外,PCVC已经成为NICU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但在国内,至今仍只有少数几家NICU开展了此项治疗技术.
-
小肠移植与肠道微生态变化
随着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应用,肠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继续维持.但持续的TPN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心静脉通道感染、静脉通道血栓形成、TPN相关性终末期肝病等[1].目前对于小肠功能衰竭合并TPN并发症的患者,小肠移植已成为公认的唯一能够挽救生命的治疗手段.但小肠移植术后高发的感染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目前感染仍是移植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小肠移植术后并发感染远高于其他器官移植,这是由于肠道与外界相通,肠腔内又含有大量微生物所致.现在普遍认为小肠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下面对小肠移植术后肠道微生态变化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