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赵彬芳;吴玉燕;陈玲;徐敏宁;穆霄静;高小平;侯芳

    扭转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严重慢性进展性疾病,药物治疗效果差.我科利用立体定向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5例扭转痉挛患者.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发现患者术前存在心理、安全等护理问题;术后有继发颅内血肿、体温升高、伤口愈合困难等并发症的隐患,以及患者和家属对刺激系统的维护和术后康复锻炼知识的缺乏.我们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效果满意.

  • 小脑电剌激术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金德运

    目的:探讨小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3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予常规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小脑电刺激术刺激小脑顶核方法。治疗10 d为1个疗程,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治疗组神经缺损程度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各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和3.24,P均<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P<0.05)。结论小脑电刺激术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但能够减小脑梗死面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减缓患者痛楚,而且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脊髓电刺激合并巴氯芬鞘内注射治疗顽固性疼痛合并肌强直1例报道

    作者:任志伟;胡永生;陶蔚;遇涛;舒伟;李勇杰

    1病例
      患者男性,49岁,右足碾挫伤后疼痛4年余入院。4年前在煤矿工作时碾伤右足,后遗留右足针刺样疼痛,阵发性加重,当地医院行“封闭”治疗,维持1周后疼痛复发。3年前行“右足神经瘤切除术”,无明显效果,并出现疼痛阵发性加重后右足“抽搐、紧束感”后继发下肢肌肉抽搐,不能行走,需靠轮椅助行。2年前外院行“脊髓电刺激术”,术后有下肢疼痛缓解,肌肉抽搐症状仍存在,半年前因“电极移位”行“脊髓电刺激电极置换术”,起初效果可,维持一个月后疼痛及不适感觉复发,遂自行停止电刺激治疗。现平日右足残端疼痛为胀痛,VAS评分5分,每于夜间疼痛加重为烧灼样疼痛,VAS评分10分。口服多种止痛药物效果不佳。

  • 从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论功能神经外科研究生的培养

    作者:张建国

    1功能神经外科的历史与现况
      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神经根、神经通路或神经元群,人为地改变其病理过程,重建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的一门学科。虽然据传功能神经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6年,当时古罗马医师用电鳐放电为患者治疗头痛,但是早前的有关功能神经外科的工作大多以对大脑电信号的采集记录以及对大脑进行电刺激研究脑功能为主。直到1925年神经病学家Jackson才认识到癫痫是由皮质神经细胞的过度放电所致,这一伟大的提示,奠定了今日癫痫和癫痫外科的基础,在1936年Gibbs记录到癫痫发作期脑电图的棘波之前,癫痫外科都是以Jackson观点主导的以切除癫痫症状对应区域为主的手术,脑电图应用之后,至今一直是寻找电生理致痫灶、指导癫痫外科手术的重要工具[1]。1947年,Spiegel和Wycis教授发明了首个比较完善的人脑立体定向手术头架系统,并在1950年,首次通过立体定向技术为一位亨廷顿舞蹈病的患者施行了脑内苍白球和丘脑背内侧核团注射微量乙醇的毁损手术,术后患者的肢体震颤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手术标志着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正式成立[2]。1967年10月,Shealy 医生为1例癌痛患者植入了脊髓电刺激设备,完成了首例脊髓电刺激手术并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3]。1968年美敦力公司的植入式脊髓电刺激器正式商业上市,这一发明的问世标志着神经调控学的诞生。在短短的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功能神经外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是神经外科领域发展迅速、有活力的分支学科之一。随着磁共振、PET-CT、脑磁图等检查技术的发明发展,脑电技术的成熟乃至皮层脑电监测技术和立体定向脑电监测技术的出现,致痫灶定位技术日渐完善,癫痫外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机器人辅助下电极埋藏技术的发展,可以以更小的创伤在更短的时间内置入电极。除了电极埋藏,在机器人辅助下也可以行颞叶深部结构热凝损毁术和精准干细胞移植技术,必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4]。随着适用于全身各个不同部位的神经电刺激器的发明问世,脑深部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迷走神经电刺激术等神经调控手术不断进入临床,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医治以往传统神经外科无法治疗的病症。目前功能神经外科研究和诊治的疾病包括:运动障碍性疾病(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等)、药物难治性癫痫、脑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疼痛、精神疾病(强迫症、抑郁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痉挛状态等[5]。国际上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手术及迷走神经电刺激手术的患者均已超过14万。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发病率较高,据统计难治性癫痫患者超过900万,2006年,我国有帕金森病患者200万例,2030年将达500万例[6],如果将精神疾病、疼痛、药物成瘾等患者统计在内,保守估计我国神经调控技术的适用对象将超过5000万例。随着接受手术的患者增多,寻求更好的调控模式至关重要,以反馈式电刺激为代表的智能神经调控理念的提出,旨在实现快速、动态的调节脑网络,加速脑功能性疾病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的起效时间及加强治疗效果[7]。研究的目标是在帕金森病中可以通过检测异常的β振荡来自行调节电刺激的参数,以更好的控制症状[8]。此外,随着对癫痫等疾病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脑功能性疾病大都涉及神经网络问题,而非局限性疾病。在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丘脑前核局部场电位变化早于临床发作,所以可以通过癫痫的网络早期识别癫痫发作并且应用反馈性电刺激来控制癫痫发作[9]。因此相信反馈性电刺激也必将使得神经调控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 癫痫灶切除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皮层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王斌;陶胜忠;刘展;牛光明;李红超;李辉;夏熙双

    目的 观察癫痫灶切除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皮层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9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先置入颅内电极然后行皮层电刺激识别皮层功能区,判别癫痫灶与脑皮层功能区位置关系,在其指导下选择合适手术方式行癫痫灶切除术.结果 本组脑皮层功能区与癫痫灶无重叠3例,行癫痫灶完全切除;2例癫痫灶与脑皮层功能区相邻,行癫痫灶大部分切除,功能区及周边热灼;3例癫痫灶与脑皮层功能区部分重叠,且重叠部分脑皮层功能区为高级功能区(精细运动、高级语言中枢),重叠部分功能区行皮质点状灼烧;1例癫痫灶完全位于功能区内,行多处软膜下横行纤维切断术.术后随访 1~3年,8例患者无癫痫发作,1例(11.1%)术后仍有癫痫小发作,经服药后能控制症状.运动及语言功能均保护良好 5 例(55.6%),对侧肢体出现一过性肌力下降2例(22.2%),混合性失语1例(11.1%),均经治疗后恢复.结论 癫痫灶切除术中皮层电刺激在脑皮层功能区定位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 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19例分析

    作者:陈曦;张良;孙金莉;蒋伟超;陈四方;谭国伟;王占祥;白红民

    目的 探讨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技巧与方法.方法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5月综合应用全麻术中唤醒、术中直接电刺激、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等技术,行显微外科切除手术治疗脑功能区胶质瘤患者1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术中18例(94.74%)患者唤醒程度较好,能够配合功能区定位及术中任务;18例(94.74%)患者刺激出功能区皮质,其中17例(89.47%)患者定位出运动区,6例(31.58%)患者定位出感觉区,12例(63.16%)患者定位出语言相关的功能区皮质;术后2~3个月复查MRI显示脑功能区胶质瘤全切除5例(26.32%),次全切除9例(47.37%),部分切除5例(26.32%);术后出现短暂性语言功能障碍患者7例(36.84%),运动功能障碍患者4例(21.05%),经治疗后恢复;1例(5.26%)患者出现永久性肢体运动障碍.结论 综合使用全麻术中唤醒、术中直接电刺激、神经导航及术中超声等技术,能够在术中明确肿瘤与脑功能区的关系,大范围地安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

  • 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作者:李莉;王霞;陈茂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障碍、静止性震颤等.目前欧美国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2%.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呈显著上升趋势,发病率为44.3/10万[1].左旋多巴虽然能够显著改善帕金森病症状,但随着疾病进展,其疗效逐渐减退,副作用日益增加.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近几年来新开展的PD外科治疗的有效手段.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