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ITP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陆亚岚;高清平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患者(治疗组),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同时收集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循环中TPO、血小板巨核细胞数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并分析TPO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中有效组TPO明显低于无效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激素治疗有效组患者血清TPO水平与PLT、巨核细胞数呈负相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组CD3+和CD4+明显下降,CD8+明显升高,CD4+/CD8+比例明显下降,ITP激素治疗有效组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CD4+、CD8+、CD3+的含量与PLT存在相关性;激素治疗有效患者血清TPO和血小板水平与CD4+、CD8+、CD3+含量存在相关性.[结论]ITP患者TPO水平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有关.

  • 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作者:卢园园;管娜;孟庆红;李明磊;刘云云;王莹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儿童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8例一线治疗无效的ITP患儿随机分为rhTPO治疗组(31例)和地塞米松治疗组(27例).地塞米松组每28天静滴大剂量地塞米松4d(每日0.6 mg/kg),连续两个循环.rhTPO组在地塞米松治疗的基础上皮下注射rhTPO(每日300 U/kg)14d.评价治疗第3、7、14天和第1、2、3个月末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和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DXM组相比,治疗第7天、14天、1个月,rhTPO联合治疗患儿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较高(P<0.05);治疗第2个月,rhTPO联合治疗患儿仅总有效率较高(P<0.05).DXM组在治疗第一周发生肝损1例.两组患儿均未出现高血压、发热、皮疹、过敏反应、乏力等不良事件.结论 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率高,而且安全.

  • 血小板及其调控因子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中的动态变化

    作者:田鑫;贺湘玲;方亦兵;邹润英

    目的 动态观察血小板、巨核细胞、血小板生成素(T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幼兔免疫性血管炎模型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 用牛血清白蛋白复制幼兔免疫性血管炎的川崎病(KD)动物模型,每隔4 d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分类、TPO水平、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并于第17,28天取冠状动脉、肝、脾、肾、脑等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血小板、巨核细胞总数、产板巨核细胞百分数于第12,16,20,24,28天,TPO水平于第8,12,16,20,28天,TGF-β1阳性率和积分值于第16,20,24,28天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幼兔第17天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微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第28天可见中小动脉明显的炎性损伤改变,而主动脉仅见轻度改变.结论 血小板、巨核细胞、TPO、TGF-β1共同参与KD的发病机制,在KD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示其均可作为监测KD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50-853]

  •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余俭;邓晟;徐平声

    血小板减少症在临床上常见为2大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2类血小板减少症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不同,故药物治疗有所不同[1].ITP是临床所见血小板减少常见的原因.长期以来,ITP被认为是1种原因不明的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因而称之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脾脏肿大和血小板生成素的关系

    作者:蒋孝华;蔡亚平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脾脏肿大及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腹部彩色B超测量58例病毒性肝炎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A组)以及48例病毒性肝炎血小板正常患者(B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C组)的脾脏大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TPO水平. 结果 A组脾脏厚度(50.49±13.58 mm)明显大于B组(38.45±8.14 mm ,P<0.01) 和C组(32.25±3.73 mm ,P<0.01).血小板数与脾脏大小呈负相关(r=-0.553, P<0.01).血清TPO水平 A组(88.05±17.09 pg/mL) 明显低于B组(100.20±17.63 pg/mL,P<0.01)和C组(108.96±25.90 pg/mL,P<0.01).血小板数与血清TPO 水平呈正相关(r=0.407, P<0.01).结论病毒性肝炎血小板减少与脾脏肿大、血清TPO水平下降有关.

  • 血小板生成素与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梁欣荃;祝平安;禹环;符丽梅;谷敏;黄斌;廖欣;朱平

    目的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注射与脾大部栓塞两种方法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皮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用药期间和用药后1月、3月、半年、1年、2年分别复查血常规,观察疗效.与我科之前报道的脾大部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作一比较.结果 两组有效率相当,血小板生成素注射副作用少,脾大部栓塞则疗效持续时间长.结论 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首选血小板生成素,无效时再选择脾大部栓塞.

  • 大剂量激素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环孢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红菊

    目的 探讨大剂量激素(GC)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大剂量激素联合环孢素(CsA)两种方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48例ITP患者并随机分为GC+rhTPO组和GC+CsA组,每组24例.两组初期均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4 d后停药;GC+rhTPO组同时皮下注射rhTPO,治疗14 d或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后减量为2次/周;GC+CsA组同时给予环孢素静脉注射,治疗14 d或PLT正常后减量口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7、14、21和28天PLT和起效时间,计算并比较显效率、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不同时间点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rhTPO组PLT高于GC+CsA组,两组PLT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rhTPO组起效时间为(6.5±2.7)d,GC+CsA组起效时间为(9.5±4.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短于后者;GC+rhTPO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1.7% 和91.7%,GC+CsA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12.5% 和79.2%,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高于后者,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GC+rhTPO组出现1例不良反应,GC+CsA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 相对联合CsA治疗,大剂量激素联合rhTPO治疗ITP起效更快、疗效更好,不良反应轻微,但两者均有临床应用价值.

  • 血小板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欧瑞明;钟雪云;陈运贤

    Currently, platelet transfusion is the primary treatment for thrombocytopnia which results from intensive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of cancer. While repeated platelet transfus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problems. The clinical availability of safe and effective platelet growth factors is eagerly awaited. Currently, a mumber of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s with thrombopoietic activity have been identified.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linical trial investigation development of platelet growth factors.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兰;张飞飞;屈蓓蓓;高青梅;韩秀华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1月我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57例成人原发ITP患者,随机分为三组:rh-TPO+常规剂量地塞米松(DX)组,静注人免疫球蛋白(Ig)+常规剂量DX组,对照组单用常规剂量DX.对三组资料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所有病例治疗14d,三组达有效(R)、完全反应(CR)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反应率分别为16例(94.1%),17例(89.5%),15例(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中位起效时间、血小板计数达50×109/L中位时间、血小板计数达100×109/L(CR)中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随访至90 d,TPO+ DX组和DX组,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50~ 100×109/L之间,Ig+ DX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150 ~200×109/L之间,和前两组血小板计数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及Ig分别联合常规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原发ITP疗效相当,且安全性良好.治疗90 d时,Ig+ DX组血小板计数的维持水平高.

  • 连续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焦雪丽;关红梅;丁现超;田红旗;郭学军;党惠兵;张志彪;徐蕴林;王羽;董秀娟;赵晓武

    目的 评价连续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初治ITP患者,男53例,女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使用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用法为起始剂量1 mg/kg/d.试验组在应用泼尼松基础上联合应用rhTP0 1.5万U/d×14 d;继之1.5万U,biw,用至90 d.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有效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第8、15,22、30、180 d,试验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分别为105±91×109/L对67±68×109/L(P=0.011);164±112×109/L对93±68 ×109/L(P =0.000):161±83×109/L对115±74×109/L(P=0.002);145 ±64×109/L对115±64×109/L(P=0.012)和124±54×109/L对101±66×109/L(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及第90d,两组血小板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泼尼松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且第15、22、30、90 d,试验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应用rh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重症ITP患者,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可减少泼尼松的使用剂量.

  •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颖;王媛媛;费海荣;王玲;袁成录

    目的 观察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4例ITP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100mg qw,4次;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3 000 μg/kg·d-1,ih,14 d.治疗前后定期监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14例患者中CR 7例,R6例,NR 1例,总有效率93%.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疗效确切.

  • 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靶向干预治疗及免疫功能分析

    作者:葛繁梅;张筱东;张雯;任羽;刘卉;刘宇宏;曹慧琴;苏保雄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达那唑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免疫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6例采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月后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CD19+、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结果 rhTPO联合达那唑治疗难治性ITP总有效率为69.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病组CD8+细胞比例增高(P<0.01),CD4+细胞比例减少,CD4/CD8比值降低(P<0.05),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下降明显,B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ITP患者CD8+细胞比例减少(P<0.001),CD4+细胞比例增高(P<0.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降低(P<0.001),CD4/CD8比值和B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难治性ITP患者存在明显的T细胞免疫紊乱,rhTPO联合达那唑治疗ITP可以明显提升血小板,并且血小板的升高与CD4+细胞比例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与呈正相关.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丽华;孟亚红;邹健;范小红;王雪莲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 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 =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禹环

    目的 评估血小板生成素( rhTPO)对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给予慢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1.0 μg/kg,1次/d,连续1周,后改为3次/周,满1月后改为1周2次rhTPO皮下注射,再1月后改为1周1次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用药前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16.9(6.O~30.0)×109/L,给药起第5天、第7天、第15天分别升至40.0(16.0~56.O)×109/L、94.7(50 ~ 140.0)× 109/L和115.7(70.0~165.0)×109/L,与用药前相比,P值均<0.01.停药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至给药起第30天,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降至83.2(60.0 ~ 96.0)×109/L,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近期有效率100%,其中显效73.3%(血小板≥100×1O9/L,无出血症状),良效26.7%(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较原水平上升30×109/L以上,无或基本无出血症状).仅2例出现轻微临床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可一过性升高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治疗效果明显且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微.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

    作者:陈剑芳;杨林花;冯建军;刘秀娥;申秀敏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变化,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50例ITP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血小板生成素浓度、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比值.结果 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30.65±18.34×109/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26.63±45.63×109/L(P<0.05);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二者的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76.65±32.50 Pg/ml,71.62±23.03 pg/ml,P>0.05);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中,ITP患者CD 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 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 4+/CD 8+的比值分别为60.06±12.08%、27.74±9.67%、1.11±0.3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9.89±5.56%、35.87±4.07%、1.64±0.32%,P<0.05),CD8+T淋巴细胞为31.12±12.49%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53±4.12%,P<0.05);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 27.19±17.43%、PAIgM 41.15±15.62%、PAIgA 33.18±16.37%,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 9.28±3.85%、PAIgM 16.78±9.26%、PAIgA 22.12±8.86%,P<0.05).结论 血小板生成素、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抗体能较好地反映ITP的发病机制,对提高ITP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意义.

  • rhTP0生物学活性对失血性血小板减少小鼠的作用研究

    作者:林伟;杜欣;钟立业;陈运贤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失血性血小板减少小鼠的影响.方法:以Babl/c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分成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实验前采尾静脉血,了解两组小鼠血小板正常值,然后通过腹腔连续7天注射重组的人血小板生成素,于第7天及第14天采眶静脉血,并制成失血性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观察重组入血小板生成素在小鼠体内的促血小板生成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对小鼠的生存情况影响.结果:在实验第7天,实验组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同期阴性对照组(P<0.05);而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实验组血小板数有升高趋势.另外,在第7天眶静脉采血后,两组失血性血小板减少小鼠陆续出现死亡,但实验组小鼠死亡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生成素体促进小鼠外周血血小板的产生,该生物学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小板减少小鼠的死亡率.

  • 肝硬化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测定

    作者:房丽华;李维民

    为了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在不同发病情况下的调节机制并为rh-TPO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测定了肝硬化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TPO水平.

  • 提升血小板药物的研究

    作者:杨默

    血小板生成主要由血小板生成素(TPO)调节.多个细胞因子亦参与了该过程,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IL-3、IL-6、IL-1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上常遇到的问题,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尽管TPO已被克隆和纯化,还未能在临床上使用.因此,寻找有效的提升血小板的药物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的工作证明5-羟色胺(5-HT)是一个巨核细胞生长因子,它对血小板生成有促进效应.中国传统医学认为对虾等海洋生物有"补血"的作用,现代医学进一步发现对虾的"补血"作用可能是通过刺激体内的5-HT受体,从而促进造血功能.海洋植物富含多糖物质,多糖类已被证明通过增强造血生长因子活性和提升造血生长因子水平起促进造血细胞生长作用.如果能够在动植物中找到升血小板物质,开发为升血小板新药,将为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 肿节风总黄酮促进巨核细胞增殖的效应动力学研究

    作者:尚广彬;汤喜兰;廖清花;姜丽;彭文虎;张启云;徐国良

    目的:探讨肿节风总黄酮对体外培养巨核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效应动力学。方法肿节风总黄酮(0.39 g·kg-1)单次灌胃给予正常SD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血制备含药血浆。采用兔抗大鼠血小板相关抗体建立大鼠骨髓巨核细胞增殖障碍模型,并将不同时间点的含药血浆作用于该模型,以巨核细胞数、细胞上清液中血小板生成素(TPO)、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为效应指标,绘制时间-效应动力学曲线,计算相关动力学参数。结果肿节风总黄酮含药血浆可以显著提升巨核细胞数,肿节风总黄酮对巨核细胞数、上清液中TPO及TGF-β1的效应半衰期分别为:495.52,665.13和537.46 min,达峰时间分别为:60,90和40 min,平均驻留时间分别为:224.60,242.37和231.10 min,其中巨核细胞数与TPO含量的效应曲线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时间上稍有滞后现象。结论肿节风总黄酮含药血浆可显著促进大鼠骨髓巨核细胞的增殖,可能与培养体系中TPO的浓度密切相关。

  •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体内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作者:陈君;钟立业

325 条记录 12/17 页 « 12...9101112131415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