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炎继发血小板增多症1例

    作者:徐玲珑;王金花

    血小板增多症是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计数异常增高的一种病理状态。2014年1月8日台州市中医院收治了1例肺炎后继发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2岁,电厂工人,因“发热伴咳嗽咳痰5天”入院。患者因不慎着凉后出现发热,高体温39.0℃,咳嗽咳痰,呈阵发性,较剧,痰色黄,质粘,量不多,难咳出,无咳血,伴胸闷、气喘,无剧烈胸痛,无盗汗,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6g ,1次/d ,静脉滴注治疗3天。但效果欠佳,体温仍反复升高,咳嗽咳痰症状无明显改善。于2014年1月8日收住入院。查体:两肺呼吸音粗,可及散在细湿口罗音,余查体无明显异常。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5.0×109/L ,HGB 157g/L ,PLT 168×109/L 。超敏 C 反应蛋白(CRP)163.7mg/L ,红细胞沉降率54mm/h 。凝血功能〗检查:PT 12秒,APTT 39.3秒, D -二聚体1.40mg/L ,纤维蛋白原4.32g/L ,INR 1.00。 EB 病毒抗体 IgG 阳性,IgM 阴性。科萨奇病毒抗体 IgM 阴性。巨细胞病毒抗体 IgG 阳性,IgM阴性。风疹病毒抗体 IgG 、IgM 均阴性。血清抗结核抗体阴性。痰结核杆菌涂片检查阴性。胸部 CT 平扫提示:考虑两肺感染性病变,右侧胸膜改变(见图1 A1~ D1)。乙肝三系定性检查及丙肝抗体均阴性。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常规心电图及大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入院后诊断为“肺炎”,予头孢呋辛钠针3.0g ,2次/d ,联合利巴韦林针0.6g ,2次/d 静脉滴注,并予解痉、化痰、止咳等对症治疗。入院后第3天,患者体温仍有反复,高体温38.2℃,考虑抗生素未能有效覆盖致病菌,停用头孢呋辛钠针,改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针3.75g ,3次/d 静脉滴注14天,体温控制,咳嗽咳痰症状逐渐改善。入院后第5天,痰液培养示正常菌群生长。复查血常规:WBC 6.7×109/L ,HGB 157g/L , PLT 395×109/L 。超敏 C 反应蛋白37.2mg/L 。入院后第12天,再次复查血常规:WBC 4.8×109/L ,HGB 156g/L ,PLT 735×109/L 。超敏 C 反应蛋白32.5mg/L ,红细胞沉降率50mm/h 。胸部 CT 平扫:两肺感染,与前片比较明显吸收(见图1 A2~ D2)。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肺部感染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提示治疗有效。但血小板呈进行性上升。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0.1g ,1次/d ,抗血小板治疗。并追问患者既往病史,患者诉入院前2月参加单位组织体检未发现血象异常。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巨三系增生活跃(见封三彩图7)。进一步检测外周血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示:TPO 182 ng/L 。入院后第16天患者咳嗽咳痰症状基本缓解,予出院。出院后多次复查血常规、CRP 和 TPO(见表1)。出院4周后患者血小板恢复正常。

  • 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的关系

    作者:单平囡;宣国红;卢志勇;谈素红;甄国东;金月美

    目的 探讨不同代偿功能的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与血小板(PLT)的关系.方法 将40例肝硬化患者按肝功能代偿与否分为代偿组(n=15)和失代偿组(n=25),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7例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3组患者血清TPO水平.结果 对照组、肝硬化肝功能代偿组和失代偿组的血清TPO水平分别为(136.24±68.56)pg·ml-1、(124.34±41.31)pg·ml-1和(59.05±52.77)pg·ml-1;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组的血清T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PO水平与外周PLT计数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1),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r=-0.49,P<0.05).结论 肝细胞产生TPO不足可能是肝硬化引发PLT减少的主要原因,血清TPO水平是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有用指标.

  • 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测定的结果分析

    作者:沈荣林;丁汀;乐园罗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又称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GDF),它是体内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和功能变化的主要生理调节剂.肺部感染时常伴有血小板减少,为进一步了解肺部感染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及TPO的变化,我们对TPO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叶酸、血小板生成素变化的研究

    作者:赵宏祥;葛健民;黄宏亮;袁秀珍;任素玲

    目的 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总蛋白(TP)、叶酸(FOL)、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捐献血小板≥16次且捐献量≥29 U的献血者99名(男84名、女15名)作为试验组(捐献组),随机选择首次仅捐献全血献血者100名(男86名、女14名)作为对照组(未捐献组),检测其TP、FOL、TPO水平;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不同捐献次数(16~50次、51~100次、≥101次)、不同捐献量(0U、29~100 U、106~160 U、161~271 U)、不同性别分亚组讨论.结果 捐献组与未捐献组之间比较:TP,P=0.026;FOL,P=0.019;TPO,P=0.006,三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P,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66.98>64.63;66.66>63.11);FOL,男性和女性捐献组>未捐献组(6.31>5.95,7.79>6.94),但捐献组与未捐献组TP、FOL仍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TPO,男性和女性未捐献组>捐献组(55.270>36.567,56.058>53.551).不同捐献次数间比较:男性TP、TPO,P值分别为0.027、0.028,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男性献血者TP、TPO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认为对男性FOL的水平影响有限(P=0.498,P>0.05);女性TP、TPO,P值分别为0.506、0.285,认为不同捐献血小板次数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但对女性FO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不同捐献量之间比较:男性TP、FOL,P值分别为0.066、0.490,认为不同献血量对男性献血者TP、FOL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TPO的影响有差异性(P=0.030,P<0.05,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的TP、TPO,P值分别为0.728、0.356,认为不同献血量对女性献血者TP、TPO水平影响有限(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女性FOL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结论 多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TP、TPO明显下降,FOL明显上升,但TP、FOL仍处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表明多次捐献血小板是安全的.但多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有限的TP、TPO下降,FOL上升,这些指标的变化应引起关注.

  •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文娟;朱凤群

    综述慢件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小板生成素等各项指标的研究及各指标间的相瓦联系,以了解其研究进展,以便更深层次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由于脾功能亢进引起,还是由于TPO水平降低,或是乙型肝炎病毒侵犯骨髓影响巨核细胞,或是血小板本身的质的变化引起均有待于更系统、更全面的研究.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TPO及抗c-mpl抗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维娟;方璇;厉小梅;汪国生;陶金辉;王钢;李向培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及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36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11例(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TPO、抗TPO抗体、抗c-mpl抗体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实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血清TPO在A组明显高于C组;SLE患者中抗TPO抗体总阳性率为41.9%,抗TPO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5.6%、23.1%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TPO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TPO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0.05);抗体阴性者易出现抗核小体抗体(P<0.05);抗体阴性组较抗体阳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TPO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血小板计数、血清TPO、补体C3及C4、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双链DNA (ds-DNA)抗体阳性率、抗β2糖蛋白1(β2-GP1)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LE患者中抗c-mpl抗体总阳性率为25.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26.9%和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mpl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mpl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0.05);③SLE血小板减少患者抗TPO抗体阳性率与抗c-mpl抗体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抗TPO抗体在SLE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升高,抗TPO抗体及抗c-mpl抗体可能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 白血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红细胞生成素及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变化

    作者:陈淑霞;王宇宵

    目的 检测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血小板生成素(TPO)的水平,探讨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6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慢性白血病(CL)和16例健康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PCⅢ、Ⅳ-C和LN水平,同时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其血清TPO、EPO.结果 急慢性白血病化疗前后PCⅢ[(164.02±118.53)μg/L,(176.30±75.66)μg/L]、Ⅳ-C[(66.54±19.48)μg/L,(73.12±24.88)μg/L]、LN[(122.85±25.10)μg/L,(121.56±24.62)μg/L]、EPO[(52.90±34.87)mU/ml,(72.21±52.15)mU/ml]、TPO[(443.68±208.53)ng/L,(642.54±318.49)ng/L]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AL化疗后EPO[(72.21±52.15)mU/ml]、TPO[(642.54±318.49)ng/L]水平高于化疗前(均P<0.05),PCⅢ、Ⅳ-C、L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L化疗前后PCⅢ、Ⅳ-C、LN、EPO、TPO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存在PCⅢ、Ⅳ-C、LN、TPO及EPO的异常,动态监测EPO、TPO水平可一定程度上反映AL化疗疗效,但无助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预测.

  •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进展

    作者:毛东锋;毛军峰;吴涛;白海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以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瘀紫、鼻衄、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进展迅速,尤其是血小板受体激动剂艾曲波帕的出现.本文就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重组人白介素-11与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比较

    作者:陈琴;杨琳

    目的 比较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与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肺癌患者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8月化疗导致血小板减少而使用rhIL-11或rhTPO的肺癌患者40例,比较两种药物治疗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疗效.结果rhIL-11组、rhTPO组血小板开始恢复时间分别为4.79±3.87d和4.95±3.44d,达标时间分别为8.50±4.17d和8.81±4.26d,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血小板升至100×109·L-1或较原水平上升50×109·L-1以上的患者,rhIL-11组有13例(68.42%),rhTPO组为14例(66.67%),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rhTPO和rhIL-11治疗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 血小板生成素促进HEL细胞增殖及其c-Mpl的表达

    作者:唐洪林;李文林;石小玉

    目的研究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对巨核细胞系-HEL细胞的增殖及其c-Mpl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①细胞集落计数法研究TPO对HEL细胞增殖的影响;②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TPO刺激后,HEL细胞TPO受体c-Mpl的表达.结果①TPO可促进HEL细胞集落的形成;②TPO上调HEL细胞c-Mpl膜蛋白的表达.结论 TPO促进HEL细胞的增殖,其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TPO受体c-Mpl的表达来实现.

  • 几种细胞因子与辐射损伤防治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王可洲;杨娟娟;舒心

    细胞因子是由机体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类小分子多肽的统称,它们具多种生物学活性,如调节机体免疫、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参与炎症发生、促进创伤愈合及造血调控等.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细胞因子被发现,以及对细胞因子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有些细胞因子在辐射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有些细胞因子在促进造血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的重建中显示出显著的作用.现将GM-CSF(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L-11(白介素-11)、TPO(促血小板生成素)等几种细胞因子在辐射损伤防治中的作用一一分述.

  • 延续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中的应用

    作者:龙雪芳;卢丽霞;黎添华;梁静仪;赖许肖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中的应用。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情况、干预后生活质量及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通过延续护理可提高献血者献血安全,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解除献血者心理顾虑,对招募起积极作用。

  • 血小板生成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声秀;孙卓民;包兴才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促进血小板生成的重要生理调节剂.临床前及Ⅰ、Ⅱ期临床试验已证明TPO可在超大剂量放化疗后增加血小板生成和促进血小板恢复,还可与其它集落刺激因子(CSF)发挥协同或相加作用.本文就TPO临床前及Ⅰ、Ⅱ期临床试验研究进行了综述.

  • 人血小板生成素的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作者:赵跃然;游力;张建;高春义;田志刚

    目的:为获得人血小板生成素全长cDNA克隆.方法:用RT-PCR技术,以特异性寡核苷酸为上、下游引物自胎肝总RNA中扩增目的基因.结果:PCR扩增产物克隆至pUCl8-T载体,获得重组质粒pUCT-TPOM.结论:序列分析显示,获得的血小板生成素cDNA序列与国外文献一致.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春青;王琳;秦平;陈峰;陈春燕;侯明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74例,分为rhTPO+达那唑组(观察组)37例,达那唑组(对照组)37例.观察组皮下注射rhTPO 1.0μg/kg(300U/kg),1次/d,共14 d,停用rhTPO后再观察14 d.对照组口服达那唑14 d后,如血小板≤20×109/L可皮下注射rhTPO(1.0μg/kg),1次/d,14 d,停用rhTPO后观察14 d.两组在整个试验阶段口服达那唑200mg/次,3次/d.比较两组前14 d血小板计数的高值和不同时间点血小板计数值的曲线下面积及有效率,比较对照组应用rhTPO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其差值.结果 观察组前14 d血小板计数和升高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14 d内血小板计数值的曲线下面积中位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rhTPO治疗14d内显效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至≥100×109/L)(16例、43.24%)明显高于对照组(3例、8.10%)(P<0.01).观察组良效者(血小板计数升高≥30×109/L)(9例、24.32%)与对照组(10例、2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近期有效observation率(显效+良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14 d血小板升高未达有效的患者给予rhTPO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与使用rhTPO前相比明显升高,有效率达到62.5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rhTPO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ITP患者安全、有效.

  • ITP患儿TGF-β1、TPO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丁红芳;鞠秀丽;高欣义;杨昭华;王莲英;刘杰

    近年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造血功能异常密切相关.2004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对3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清和骨髓上清液(骨髓)中血小板生成素(TPO)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进行检测,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 rhTPO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罗文丰;魏锦;陈静;倪勋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12例SLE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国产rhTPO皮下注射,15 000 U/d,疗程14 d.检测用药前、用药后7、10、14 d及停药3个月后的血小板数,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为(14.3±5.2)×109/L,用药后7、10、14 d分别为(37.8±9.3)×109/L、(64.2±15.6)×109/L、(84.3±25.7)×109/L,与用药前相比,P均<0.01.停药后3个月血小板计数为(53.2±15.6)×109/L,与治疗前比较,P<0.01.总有效率为83.33%,仅2例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rhTPO治疗SLE合并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

  • 血小板生成素相关分子研究进展

    作者:周敏;杨默

    血小板生成素(TPO)是调节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主要的调节因子.第1代TPO相关分子在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产生自身抗体等不良反应,发展了第2代TPO相关分子,其与第1代有着不同的结构特点和作用方式,不良反应更小,更加高效,且可以口服.部分分子正进行临床试验并将可能进入临床应用.

  •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变化的意义

    作者:张莉;胡式泓;赵永新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及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对57例HIE患儿于急性期进行血小板参数和TPO测定,并于恢复期复查,同时以6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结果 1.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PL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a<0.01);血清TP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2.患儿恢复期PLT、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TPO水平较对照组仍显著升高(P<0.001).结论 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指标.HIE患儿血清TPO水平明显升高除与血小板的数量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其参与组织损伤保护和修复有关.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变化

    作者:李志英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细胞免疫状况和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方法检测24例ITP患儿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NK细胞(CD56)及IL-2、肿瘤坏死因子(TNF)和TPO水平.结果CD3、CD4、CD4/CD8、IL-2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1);CD8、CD56、TNF、TPO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ITP患儿T细胞亚群异常,细胞免疫功能紊乱.ITP患儿TPO接近正常水平,故对ITP患者予TPO治疗,难取得良好疗效.

325 条记录 10/17 页 « 12...78910111213...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