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适应证选择的应用价值

    作者:袁奇;黄向阳;杨冬妹;单凤仙;王玉婷;蒋玉霞;李卫虹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选择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适应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VSD患者62例,男性27例,女性35例,年龄2.5~43岁,平均(14.89±8.5)岁.术前由超声心动图检查严格筛选,确定VSD类型、形态,精确测量缺损大小、残缘距主动脉瓣、三尖瓣根距离,术中指导释放封堵器,术后即刻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62例VSD患者进入导管室,其中4例经X线左室造影后放弃手术,5例封堵失败, 53例在TTE和DSA监测下成功封闭VSD(其中2例行二次封堵成功).成功病例术前TTE测VSD 3~17(5.88±2.25)mm,X线左室造影测VSD 2~17(5.17±2.63)mm,两者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好(r=0.909),都与封堵器大小存在显著相关.结论 TTE在VSD封堵术前适应证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术中及术后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作者:张烁;郭文彬;李红昕

    目的 探讨TEE在监测探条辅助微创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VSD患者术前均接受TTE检查,以明确VSD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在TEE引导下选择荷包开口位置,实时监测封堵器放置并即刻评价手术疗效.术后1周内行TTE复查.结果 100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实心探条输送法55例,中空探条输送法33例,直接输送法12例.患者均于术后3~4天出院,随访1~12个月,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溶血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TEE在探条辅助经胸微创封堵VSD的术中引导和术后评价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使该术成为更简便可行、成功率更高的封堵方法.

  • 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徐亮;徐仲英

    房间隔缺损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10%~15%.自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应用于临床以来,介入治疗由于其确切的疗效得到迅速推广,目前已成为外科手术之外房间隔缺损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由于适应证选择不当、操作技术欠佳或介入治疗经验不足等原因所造成的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尤其是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会造成一些严重不良后果,影响疗效及预后.本文综述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各类并发症以及预防和处理措施,望引起介入医师的高度重视.

  • 房间隔缺损患者右室局部容积与功能的实时三维超声评价

    作者:方凌云;谢明星;王新房;刘莹莹;贺林;付倩;鲍玉婷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右室局部容积与功能.方法 对36例ASD患者行三维容积成像,应用4D RVQ测量以下诸参数,右室局部容积各指标包括右室流入道部、流出道部、心尖肌小梁部舒张/收缩末期容积(iRVEDV、oRVEDV、aRVEDV/iRVESV、oRVESV、aRVESV),整体舒张/收缩末期容积(gRVEDV/gRVESV)及相应的局部/整体射血分数(iRVEF、oRVEF、aRVEF/gRVEF),并比较各局部容积和局部射血分数;将LA 8-plane法与4D RVQ测量的整体右室容积及射血分数行相关分析.结果 4D RVQ法与LA 8-plane法测量的gRVEDV、gRVESV及gRVEF相关良好,r值分别为0.94、0.92及0.80.ASD患者局部收缩、舒张末期容积测值以右室流出道部为低,心尖部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右室流出道部、流入道部及整体射血分数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3DE可准确评价ASD患者右室整体及局部容积与功能,且各右室局部收缩功能之间存在差异,整体收缩功能尚未出现变化时,心尖肌小梁部出现早期收缩功能损害.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随访分析

    作者:肖婷婷;李奋;黄美蓉;余志庆;杨健萍;陈笋;张志芳

    目的 探讨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疗效.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行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进行随访分析.通过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切面评估术前,术后第2天、1个月、6个月及1年的房室瓣反流程度.大于6个月患儿术前行心导管检查了解肺动脉压力及肺小动脉阻力(PAR).记录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及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情况.结果 10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监护(4.7±2.4)d,呼吸机使用(1.7±1.0)d,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9例(8.5%).PAR>8 Wood单位患儿与PAR≤8 Wood单位患儿比较,年龄较大,术后监护时间、呼吸机维持时间较长,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较高(均P<0.05).院内死亡4例(3.8%),其中3例的共同瓣严重发育不良.与术前比较,术后左侧及右侧房室瓣反流均明显减轻(P<0.05).81例(77.1%)患儿术后瓣膜反流程度稳定,14例(13.3%)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加重,10例(9.6%)患儿术后反流程度逐渐减轻.结论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早期修补术安全、有效.术前PAR>8 Wood单位患儿术后易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

  • 单心房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姜辉;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王辉山;李新民;宋恒昌

    目的 总结单心房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自1984年8月至2004年8月共手术治疗单心房患者33例.其中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18例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仅为房间隔完全缺如.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14例.单心房均采用补片分隔.合并畸形同期矫治.术中采用2种缝合技术防止房室结和传导束的损伤,二尖瓣成形至无关闭不全.结果 本组术后无死亡.术后无传导阻滞发生.除1例术后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其余无二尖瓣关闭不全.随访25例患者3个月~11年,均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结论 单心房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手术关键在于防止房室结和传导束的损伤、彻底矫正二尖瓣关闭不全以及合并畸形;单心房用补片分隔,自体心包补片为首选.

  • 大动脉转换术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志伟;丁文祥;苏肇伉;陈玲;史珍英;朱德明

    目的回顾总结我院近3年采用大动脉转换术治疗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0年1月至2003年5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治疗小儿复杂先心病61例.其中完全性大血管错位(TGA)45例,包括室间隔完整型(TGA-IVS)26例,伴室间隔缺损(TGA-VSD)19例; 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Taussig-Bing)16例.结果 TGA-IVS死亡2例;TGA-VSD死亡4例;Taussig-Bing死亡4例;总手术病死率16%.术后随访3个月~3年,所有病例青紫症状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1例Taussig-Bing术前二尖瓣轻~中度返流,术后仍为中度返流.2例TGA术后出现主动脉和肺动脉瓣上狭窄,压差40 mmHg, 1例肺动脉瓣下狭窄和残余室间隔缺损,3个月后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大动脉转换术应用于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的纠治,手术效果满意;应用于右室双出口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的纠治,不但可早期纠治,防止其肺血管阻塞性病变发生,而且避免了心内修补左室流出道梗阻的远期并发症.

  • 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作者:仇黎生;郑海;刘锦纷;徐志伟

    目的 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 112例病儿,≤6个月43例(38%,X组),>6个月69例(62%,Y组).85例行心导管检查.Rastelli A型89例,Rastelli B型10例,Rastelli C型13例.手术技术分单片法,双片法和简化单片法.术中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异常而即刻再次手术者7例(二尖瓣反流4例,二尖瓣狭窄2例,左室流出道梗阻1例).术后入重症监护室,左房压8~21mm Hg,中心静脉压7~12mm Hg.呼吸机平均应用47 h,监护室平均滞留6.3 d.结果 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直径>2mm)13例,二尖瓣中度反流12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例.院内死亡6例(X组1例,Y组5例).术后随访91例(81%),随访1~5年,平均2.3年.1例术后1年因肺炎心衰死亡,1例术后2年因二尖瓣中-重度反流而换瓣.结论 院内死亡率提示,小于6月龄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病婴手术是安全的.随着年龄增大,瓣膜成形效果、肺动脉高压的预后可能会更差.双片法修补室间隔缺损较易发生残余漏(9例,18%),简化单片法出院时二尖瓣关闭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种方法(6例,16%).

  • 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房室间隔缺损手术方法探讨

    作者:方敏华;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王辉山

    目的探讨法洛四联症合并完全房室间隔缺损(TOF-AVSD)心内矫治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1985年1月至2004年10月,TOF-AVSD心内矫治术16例中男7例,女9例;年龄2~16岁,平均(8.1±3.8)岁.采用右房、右心室纵切口,前7例采用3块补片;后9例用2块补片修复房室间隔缺损,左侧房室瓣裂隙采用间断缝合,右心室流出道用跨瓣补片加宽.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前7例死亡3例;后9例死亡1例.死因为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灌注肺1例.8例随访2个月至13.5年.心功能I或II级,无临床症状.结论采用右房、右心室纵切口,2块补片修复房室间隔缺损,常规间断缝合左侧房室瓣裂隙,跨瓣补片加宽右室流出道可取得较良好的疗效.

  • 单向活瓣补片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庞昕焱;李卫华;宋惠民;苏润毅;于建华;李跃华;毕研文;李守先

    目的探讨应用单向活瓣补片对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单向活瓣补片对38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1例肺动脉压力下降明显,未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的分流;余27例术后72 h内出现分流,其中1例术后72 h死于低心排出量,1例术后4周死于右心衰竭;36例康复出院.术后出现分流的27例患者22例随访6~86个月,其中术后3个月仍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7例,右向左分流4例,双向分流3例;术后半年以上仍存在经单向活瓣补片分流4例,其中3例肺动脉收缩压(PP)/主动脉收缩压(PS)仍>0.75,2例右向左分流,1例双向分流;另1例PP/PS降至0.45,存在3 mm跨单向活瓣补片左向右分流;11例术后未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者,术后3个月复查示肺动脉压力下降满意,无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22例中19例自觉症状及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明显.结论对于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应用单向活瓣补片进行手术修补,可使当术后右心压力增高时右心血流可通过单向活瓣补片活瓣孔分流到左心系统,为右心起到分流减压作用,同时以可以耐受的体循环血氧饱和度降低为代价增加左心系统血容量,保证左心排出量,以达到保持体肺循环相对平衡,使患者能度过术后危险时期,减少围术期死亡的效果.

  • 超声检测胎儿房室瓣附着点位置差异的临床应用

    作者:田蕾琪;周启昌;曹丹鸣;彭清海;肖永志;谭宜;曾施;张静

    目的 建立胎儿房室瓣附着点位置差异(mitril valve-tricuspid valve distance,MTD)的正常参考值范围,评价MTD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412例正常胎儿和20例房室瓣异常胎儿MTD,并与尸体解剖或产后追踪结果对照,评价其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病的临床价值.结果 正常胎儿心脏MTD随孕龄增加而增加,存在显性线形关系(R=0.828,P<0.001),MTD95%正常参考值范围为1.22~6.82 mm.5例三尖瓣下移畸形,MTD均大于同孕龄组正常值上限;9例完全性或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MTD消失或小于同孕龄组正常值下限;6例房室瓣发育不良,MTD测值正常.结论 胎儿心脏四腔观测量MTD简单、方便、可靠,为产前诊断三尖瓣下移畸形提供了客观的参考标准,为产前诊断房室间隔缺损提供了新线索,有助于鉴别三尖瓣下移畸形和其他房室瓣发育不良.

  •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亭亭;张宏艳

    介入治疗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方法.该文系统阐述了先天性心脏病VSD介入治疗的发展过程,并就介入治疗的禁忌证、适应证、与传统外科手术各方面比较和并发症发生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促进对VSD介入治疗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

  • 室间隔缺损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梁雪村;黄国英

    室间隔缺损(VSD)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是由于室间隔胚胎发育不全造成的.室间隔可分为流八道部、流出道部和肌部室间隔三部分,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这三部分有着不同的胚胎发育模式,受不同的基因和信号分子的调控.这些基因和信号分子的异常可导致室间隔形成或融合异常,从而导致VSD.本文详细描述了近年来VSD在基因水平和胚胎发育水平的研究进展.

  • 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搏修补房室间隔缺损24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伟;黄克诚;吴凯;张怀军

    目的:总结右腋下小切口心脏不停搏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4例房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均采用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手术进行矫治,其中2例合并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者扩大房缺,并用补片将引流到右房的右肺静脉隔到左心房,2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行瓣叶交界处切开,3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者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残余分流、气栓、低心排血综合征等并发症.2例手术中分别损伤右房后壁及右下肺静脉,1例出现一过性血红蛋白尿,1例出现心律紊乱.结论: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搏手术方法具有微创意义,但使用有一定局限性,应建立在安全、精确的心脏畸形纠治基础上.

  • 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峰;丁力;胡英超;金丹群

    目的:总结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83例10 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儿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一期矫治术.结果:本组无病死,并发肺炎 22例,心律失常 3例,气胸 2例,低心排 1例,残余分流1例.结论:反复肺炎和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尽早手术.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治疗,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 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作者:张全进;周谦让;杭红亮

    目的:总结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涤纶补片修补.结果:术后无一例死亡,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出院时彩超检查1例存在2 mm残余分流,随访1年,临床症状消失,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过及早诊断、治疗,绝大多数得到根治,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均可恢复正常.

  • 经胸超声和X线透视引导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作者:陈名武;陈兰举;潘家华;赵武;黄元云;宋伟;高杰

    经导管成功封堵继发性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报道已有25年,我国在1995年开始引进该技术,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ASD应用于临床[1],近3~4年该技术得到广泛发展和应用,但对病例的选择、操作技术及封堵手术中、手术后并发症等,还在不断地摸索和总结.日前,我们用经胸超声(trans thoradc echoccardiography,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闭合双孔型ASD(Ⅱ)1例获得成功,现作报道.

  • 经导管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堵塞装置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名武;陈明显;潘家华

    1976年,King和Mils首先报道经导管房间隔缺损闭合术.20多年来,国外相继研制出多种经导管房间隔堵塞装置,如Lock"Clamshall",Sideris"Butto n",Das"Angel Wings"及Cardio"Seal"等.但由于这些装置递送鞘大,操作复杂,释放后难以回收,易移位、栓塞,装置的支架可能发生断裂及术后存在一定的残余分流 ,使得这些方法未被广泛接受.1997年,国外研制成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堵塞装置,该装置具有自膨性、自向心性、可回收性、操作较简单、递送系统较小、生物相容性好、应用范围广、成功率高等优点[1,2].该装置治疗房间隔缺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已被国外广泛接受 .但远期效果尚须进行较大量的临床观察.本文从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堵塞装置的物理特性、生物相容性、内皮化、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目前研究现状作一介绍.

  • 室间隔缺损围术期护理

    作者:任莉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围术期护理体会.方法:注意术前病人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加强术后临床监测监护措施,合理有效应用药物,保证重要器官功能正常.结果: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7例经严格监护治疗,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应充分了解病理病因,具有精湛的监护水平,敏锐的判断力和扎实的基本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或不停跳对血清IL-6、IL-8的影响

    作者:陈智群;沈晓丽;阮秀璇;翁国星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手术中心脏停跳或不停跳对血清IL-6、IL-8影响. 方法 20例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病人,随机分成两组(n=10):A组在常规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情况下施行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手术,B组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每位病人在术前、体外循环开始、体外循环结束、术后第6,24和48 h,桡动脉采血测定IL-6和IL-8. 结果 (1)A组IL-6平均水平在体外循环开始后逐渐上升,在体外循环结束、术后第6,24及48 h,均比体外循环开始前明显升高,术后6 h达到高峰.与B组相比,A组患者在术后第6,24,48 h的IL-6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P<0.01,P<0.05).A组患者IL-8在体外循环结束后迅速达到高峰(P<0.01),术后24 h恢复正常.与B组相比,体外循环结束及术后6 h IL-8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 结论在心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引起病人血清IL-6和IL-8水平升高,心脏停跳方法将加重这种改变.建议尽可能地采用心脏不停跳和尽力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后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