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和青少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MRI特征和病因分析

    作者:仪晓立;袁新宇;肖江喜;白振华

    目的 分析儿童和青少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资料和MRI特征,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及MRI表现与成人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MR扫描结果.结果 8例患儿均有基础性疾病,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硬皮病1例,肾病综合征3例,原发性癫痫1例;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MRI表现为以顶枕叶皮层下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灶,部分病灶累及皮层;颞叶、额叶、基底节区、脑干或小脑亦可见信号相同的小片状病灶.经有效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均消失,其中4例复查头颅MRI,可见脑内病灶均消失.结论 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可能是引起儿童和青少年PRES重要原因,其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临床诊断PRES.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ADC值研究及MRI表现

    作者:满小妮;邱廷顺;胡建滨;王光彬;白雪;胡娜;赵连新;史宏璐;肖连祥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随访证实为PRES的MRI表现.将9例PRES病变区域的ADC值(病变组)和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9例健康志愿者相对应部位的ADC值(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MRI示双侧顶枕叶(7例)、颞叶(3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2例),小脑半球(2例),一侧额叶(2例),胼胝体压部(1例)多发异常信号,且发生于脑叶的病变主要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双侧基本对称,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ADC图呈等或高信号.病变组ADC值为(0.725~1.530)×10-3mm2/s,平均为1.135×10-3 mm2/s;对照组ADC值为(0.661~0.988)×10-3mm2/s,平均为0.798×10-3mm2/s,病变组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图显示PRES患者病变呈等或高信号,ADC值测量为其提供量化依据.

  •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孙培祥;杨群顶;张艳芹

    目的:探讨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7例确诊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行CT检查.结果:7例中,双侧顶叶病变6例,枕叶2例,基底节1例,颞叶2例,小脑半球1例.病变主要位于皮质区及皮质下区,多呈脑回状,双侧大致对称,少部分不对称.MRI表现: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CT表现为低密度.复查MRI或CT,5例子痫首诊1个月复查病灶缩小或消失,1例高血压半年后复查可见斑片状软化灶,1例肾病综合征经治疗,1个月后复查未见明显病灶.结论:通过CT、MRI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可对PRES作出正确诊断.

  • MRI 评估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导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

    作者:江华;周莺;陈静;罗长缨;王坚敏

    目的:分析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发生RPLS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8例患者有头痛、呕吐或高血压等前驱症状。9例患者出现抽搐发作,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物模糊,1例抽搐后双眼失明1周。另1例仅表现为双眼失明。所有病例均做头颅MRI检查。MRI上都有具有特征性的后部皮层下脑白质内的融合性异常信号,在常规自旋回波T1WI及T2WI上表现为不确定的低信号及高信号,在 FLAIR 序列结合 DWI 序列上显示明显高信号,病灶边缘模糊不清,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强化。治疗后,所有患者在2周内症状缓解,得到MRI影像学证实,无永久后遗症。结论 RPLS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并不罕见;头颅MRI检查和特征性临床表现能及时诊断、及时干预,复查MRI对判断治疗效果有较大帮助。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I诊断价值

    作者:胡卫东;项立;王秀荣;范义;娄明武

    目的 通过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MRI 特点的研究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比研究12 例PRES 患者的临床及MRI 表现.进行常规MRI 扫描,比较各序列对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12 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视力障碍等症状,MRI 显示病灶多发于脑后部白质,T 1 WI 呈低信号,T 2 WI 及FLAIR 序列呈高信号,FLAIR 序列对PRES 疾病的诊断较T 2 WI 更为敏感.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和MRI 影像特征可对该病做出明确诊断.

  • 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子痫前期孕妇的头颅MRI表现与血清胎盘生长因子、可溶性内皮糖蛋白水平的关系

    作者:江魁明;钟熹;谭昱;刘国成;麦慧;吴松鑫

    目的探讨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子痫前期(PE)孕妇头颅MRI表现与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内皮糖蛋白(sEng)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4例单胎妊娠PE孕妇,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PRES组(13例)和头颅MRI正常组(21例),均行常规头颅MRI检查及弥散成像技术(DWI)扫描,计算脑水肿评分(SBE)。ELISA法检测两组PE孕妇的血清PlGF、sEng的水平,比较两组血清PlGF、sEng水平及sEng/PlGF比值的差异;评估sEng/PlGF比值对PRES诊断的价值及其与SBE的相关性。结果 PRES组PE孕妇的血清PlGF水平为(231±67)ng/L,头颅MRI正常组为(334±38)ng/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P<0.05);PRES组PE孕妇的sEng水平为(5256±880)ng/L,头颅MRI正常组为(3956±538)ng/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3,P<0.01);PRES组PE孕妇sEng/PlGF比值为(23±10),头颅MRI正常组为(1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P<0.01)。sEng/PlGF比值诊断PRE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P<0.01),界值为20.0,敏感度为81.8%,特异为85.0%。PlGF、sEng水平与SBE无相关(P均>0.05),sEng/PlGF比值与SBE呈正相关性(r=0.81,P<0.01)。结论 PE孕妇血清sEng/PlGF比值与脑水肿程度相关,sEng/PlGF比值可作为PRES预测的参考指标。

  • 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孕妇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方小波;陈敦金;贺芳;苏春宏;任露雯;陈佳;梁燕玲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孕妇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并行头颅MRI筛查的孕妇100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合并RPLS组(49例)和未合并RPLS组(51例)。对两组孕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时的血压和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进行比较,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孕妇合并RPL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RPLS组孕妇中合并HELLP综合征,合并其他疾病,未规律产前检查,高血压3级,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WBC、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尿酸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痫样发作和精神或意识障碍者均较未合并RPLS组多(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升高(OR=1.291,95%CI为1.058~1.575,P=0.012)、尿酸水平升高(OR=1.008,95%CI为1.001~1.016,P=0.032)和出现头痛症状(OR=18.260,95%CI为3.562~93.607,P=0.000)是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孕妇合并RPL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孕妇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早期识别RPLS,其中头痛和WBC、尿酸水平的升高在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孕妇合并RPLS中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DARS基因突变致髓鞘化低下伴脑干、脊髓受累及下肢痉挛的白质脑病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捷;刘明;周玲;张仲斌;王静敏;姜玉武;吴晔

    目的 探讨DARS基因突变所致髓鞘化低下伴脑干、脊髓受累及下肢痉挛的白质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随访2009-2016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2例HBSL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分析,以“Leukoencephalopathies,DARS”“白质脑病、DAR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中国期刊全文和中国维普数据库(1975-2017年)文献报道的病例,总结临床表型、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型.结果 2例均为运动发育落后,认知发育正常,例1至末次随访年龄8岁时高运动里程碑仅为扶站,例2至末次随访年龄9岁时高运动里程碑可独走.2例患儿查体示下肢痉挛重于上肢,膝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深部白质对称性T2WI高信号,TIWI稍低信号,DWI未见高信号,例1累及皮层下白质、内囊前后肢及胼胝体.脊髓MRI均未见异常.2例DARS基因均存在复合杂合突变:例1为c.1498_1499insTCA(p.500_501insIle)和c.1210A>G(p.Met404Val),例2为c.1432A>G(p.Met478Val)和c.1210A>G(p.Met404Val),均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符合检索条件2篇文献报道13例患者,年龄4月龄至18岁,以运动发育落后或运动倒退为首发症状,多数呈进行性下肢痉挛,头颅磁共振表现为白质髓鞘化低下,不同起病年龄的临床表型差异较大.结论 2例HBSL患儿发现了3个相关新突变,扩展了对HBSL临床表型及基因谱的认识.

  • 小脑及脑干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合并静脉畸形伴出血一例

    作者:赵海清;高培毅

    患者 男,32岁,因头晕及右侧肢体麻木7 d于2015年4月27日入住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入院前7 d,患者晨起突发头晕、头痛,以后枕部明显,伴恶心、呕吐、视物双影且模糊,于2015年4月21日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压为253/160 mmHg,即给予静脉滴注治疗(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后症状无好转;2015年4月22日,患者仍觉右侧肢体麻木,肌力无异常,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检查,显示桥脑片状异常低密度影;2015年4月23日,当地医院头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示左侧枕叶皮质小斑片异常高信号(图1a), T2加权成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示桥脑、双侧小脑半球及左侧枕叶皮质下多发高信号,遂于当日转入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急诊科测血压为180/113 mmHg,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头部CT检查显示桥脑斑点状高密度影,边界清,双侧小脑半球密度不均,周围未见明显水肿(图1b)。当日,急诊头部MRI显示,双侧小脑及左侧枕叶血管性水肿, DWI未见明显异常,双侧小脑半球及左侧枕叶多发斑点状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升高(图1c ~1f);桥脑病灶DWI 及ADC 低信号,暗化效应可能;T2WI及FLAIR显示双侧小脑半球可见斑点状高信号,桥脑病灶低信号,边缘清楚呈高信号环状表现;T1加权成像( T1WI)示桥脑及双侧小脑病灶信号稍低。T2WI、FLAIR、T1WI及DWI与当日外院头部MRI表现基本一致,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显示桥脑病灶低信号,大强度投影(MIP),示前方与异常静脉(中心引流静脉)相连(图1g),提示此处静脉有畸形的可能;此外,双侧小脑半球多发小点状低信号,为多发微出血灶。MR血管成像(MRA)提示,颅内大血管形态及走形均无异常,后循环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未见明显管腔狭窄征象。考虑脑梗死伴出血转化收入本院神经内科。患者自诉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史,有吸烟史10余年。入院时血压174/119 mmHg,意识清楚,未见病理征。入院诊断:脑梗死伴出血转化;高血压3级,极高危;右侧肾动脉狭窄。经降血压治疗后,血压由180/113 mmHg 降至144/96 mmHg。2015年4月29日凌晨,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上肢不能抬起,右下肢可平移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作上下运动。急行头部CT检查,发现桥脑出血灶周围可见小片状水肿密度影(图1h),与4月23日对比,桥脑病灶可见周围水肿密度影。嘱患者多喝水,增加静脉容量后病情较前好转。2015年4月30日至5月11日,患者血压平稳,均未超过140/90 mmHg。5月7日复查头部MRI,显示DWI 桥脑病灶高信号,ADC值降低,提示水分子扩散受限,而原双侧小脑病灶于ADC 图上消失(图1i),桥脑病灶于FLAIR 及T2WI 上显示高信号改变,而双侧小脑、枕叶皮质及皮质下发病时多发斑片及斑点状T2WI、FLAIR 及ADC 图上原病灶处高信号消失。患者共治疗25 d,2015年5月18日出院时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四肢肌力Ⅴ级,活动正常。2015年6月18日门诊复查头部CT,显示桥脑病灶呈小片状低密度改变,可能为出血灶吸收期;6月19日检查头部MRI SWI,显示双侧小脑半球微出血灶仍存在,桥脑偏左为小片状低信号改变,较4月23日SWI显示的低信号病灶缩小,MIP 图仍可见原畸形静脉走形处串珠样低信号改变,汇入前方静脉(图1j)。

  • 妊娠相关性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和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的磁共振鉴别

    作者:刘子凡;许治强;陈敦金;匡永锋;关海涛

    目的 探讨MRI和MRV在妊娠相关性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和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妊娠相关性CVST和6例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发生RPL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1和DSA检查,其中7例患者行MRV检查.结果 3例CVST患者中,1例孤立性大脑上静脉前组血栓形成,MRI表现为相应部位TIWI低、等信号,T2WI、FLAIR等、稍高信号,DWI为等、高信号,ADC图为低、稍高信号;2例横窦血栓形成,表现为双侧枕叶皮质、皮质下白质片状T1W1低信号,T2W1、F1 AIR高信号,DWI、ADC高信号,可不对称性地累及顶叶、小脑半球,MRV与DSA检查结果相符.6例RPL S患者MRI显示双侧顶、枕叶皮质、皮质下白质多发性、斑片状、对称性病变,部分严重患者大脑半球呈弥漫性、大片状受累,表现为TI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DWI、ADC高信号;1例患者MRV检查示左侧横窦未显影,DSA检查示左侧横窦通畅.结论 横窦血栓形成和RPLS患者MRI均显示血管源性脑水肿,两者脑水肿主要发生于双侧枕、顶叶,但前者范围较局限,后者范围更广泛,可累及基底节、额叶、颞叶.RPLS患者MRV检查可有假阳性,DSA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检查方法.

  • 酷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四例临床分析

    作者:文延斌;阳柏凤;杨晓苏;刘卫平;冯莉;李静

    目的 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发病早期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4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以及血压升高,3例患者出现视力下降,其中1例出现双侧视网膜脱落.病变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为主的大脑后部白质区域,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2例患者使用抗凝治疗,仅2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4例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明显好转,仅1例患者遗留视力下降.结论 PRES患者可以出现与CVST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特别是PRES患者出现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时,应根据其相对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排除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 子痫前期或子痫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赵振宇;韩红星;孙贞超;蒋建章;张晨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或子痫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择子痫前期或子痫致PRES患者21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临床症状及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临床症状:21例患者中癫痫发作18例,头痛16例,意识状态改变15例,视觉障碍12例;PRES病灶分布:顶、枕叶20例,额叶14例,颞叶11例,基底节区11例,胼胝体压部4例,小脑半球3例,脑干1例;PRES病灶分布模式:经典型7例,全脑型7例,额上沟型6例,部分或不对称型1例.结论 子痫前期或子痫致PRES临床症状典型,除顶、枕叶外,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等部位累及常见,多见3种主要病灶分布模式,准确识别其影像学表现对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MRI特征

    作者:蒲伟;余晖;方旭明;楚兰;牛尚甫;沈桂权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6例经临床证实为SLE伴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中有4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包括头痛(2例)、癫痫发作(4例)、急性意识模糊(2例)、视物不清(1例)、精神症状(1例);6例发病时血压不同程度升高;6例均有狼疮性肾炎,其中4例伴有肾功能衰竭;6例发病前均应用激素治疗,其中4例同时应用环磷酰胺治疗.PRES病灶分布:5例顶枕叶受累,额叶4例,颞叶4例,基底节区3例,胼胝体压部1例,小脑半球2例.PRES病灶分布模式:经典型2例,全脑型3例,额上沟型1例.结论 SLE伴PRES患者具有典型的临床和MRI表现,早期认识这类疾病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和预后.

  • 高血压脑干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作者:李晓秋;曲方;陈会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干脑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3例高血压脑干脑病的临床诊治经过和影像学资料,以提高诊治水平.结果 3例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轻微,就诊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误诊,经过快速有效降压治疗,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头颅CT和MRI检查显示脑干广泛异常信号,伴或不伴幕上改变和脑干出血,治疗后复查影像学,病灶显著消退.结论 临床-影像学分离是高血压脑干脑病的典型特点,积极有效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均可得到改善.

  • 环孢素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作者:刘洋;张莉芸;张改连;许珂;高晋芳

    1例60岁女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服用环孢素(300 mg、1次/d)第2天出现咽部疼痛,第3天出现便血、腹胀、腹痛,第14天出现双目失明、短暂性双眼左上方凝视发作、轻微头痛和血压升高(150/90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示环孢素血药浓度372.4μg/L,头颅MRI示双侧额、顶、枕、颞叶对称性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液体衰减反转复原序列呈明显高信号影,提示血管源性水肿,考虑为环孢素致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停用环孢素,给予甲泼尼龙(40 mg、1次/d)静脉滴注及脱水、抗癫痫、控制血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第5天,患者视力开始恢复,但仍视物模糊且有幻视,血压有所下降;治疗第7天,患者腹胀、腹痛减轻,视力明显恢复,幻视消失,血压恢复正常(125/86 mmHg),实验室检查示环孢素血药浓度139.2μg/L,复查头颅MRI,原有病灶消失.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二例

    作者:乌欣蔚;陈锶;刘卫平;杨晓苏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影像学综合征,影像学主要为顶枕叶可逆性血管源性水肿,亦可累及其他部位.临床上,应注意将非典型PRES与静脉窦血栓形成、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相互鉴别,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及影像特点分析

    作者:袁晶;彭斌;有慧;张薇

    目的 分析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1-2011年收治住院的6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患者,以及文献报道的1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北京协和医院6例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包括痫性发作,意识障碍,皮质盲等.脑电图出现慢波增多或正常.脑脊液检查蛋白稍高或正常.神经影像学表现为两组,一组(4例)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病变,以白质受累为主.另一组(2例)为对称性深部灰质核团病变.文献中13例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包括急性意识障碍,幻觉,痫性发作,皮质盲等.神经影像学表现与北京协和医院报道的病例相似,此外有2例患者仅表现为脑叶皮质受累,无白质受累表现.结论 急性间歇性血卟啉病可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影像学可以表现为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损害,脑深部灰质核团损害,或者仅累及皮质,无白质损害.其发生存在多种可能的机制,应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

  •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附二例报告

    作者:徐刚;张新江;符长标

    1996年,Hinchey等[1]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报告了15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患者,从此该病逐渐被临床医师所认识并接受.随着MRI等神经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现可逆性后部白质脑部综合征亦可累及脑灰质,因此,2000年Casev等[2]对其重新命名,称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PES).笔者对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11月-2010年3月诊断与治疗的2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 误诊为小脑缺血性卒中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

    作者:张唯;王佩;魏书艳

    患者 男性,48岁.因头晕伴恶心、呕吐6h,于2013年3月18日人院.患者晨起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视物旋转、行走不稳、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当地医院急诊测量血压为200/100 mm Hg(1 mm Hg=0.133kPa),考虑“脑供血不足”,予硝苯地平5 mg含服后即转至我院,头部CT检查显示腔隙性梗死,遂以“后循环缺血”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高达160/100 mm Hg,未曾接受任何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否认冠心病或糖尿病病史、肝炎或结核病病史.

  • 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筛查

    作者:白超博;董晓宇;佡剑非

    目的 总结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筛查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111例子痫前期患者,记录年龄、妊娠次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行头部MRI检查,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11例子痫前期患者中42例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头痛(OR=70.958,95%CI:6.578~765.447;P=0.000)、视觉障碍(OR=3.966,95%CI:1.290 ~ 12.191;P=0.016)、收缩压(OR=1.034,95%CI:1.006 ~ 1.064;P=0.019)、血清肌酐(OR=1.060,95%CI:1.000~1.123;P=0.048)是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MRI显示,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变位于额叶17例(40.48%)、颞叶6例(14.29%)、顶叶32例(76.19%)、枕叶35例(83.33%)、脑干4例(9.52%)、小脑7例(16.67%)以及基底节区22例(52.38%),呈T1WI低信号、T2WI和FLAIR成像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低信号.结论 头痛和视觉障碍、收缩压、血清肌酐水平是子痫前期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

4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