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

    作者:瓮长水;王军;潘小燕;毕胜;于增志;徐军;王刚;高丽萍;霍春暖

    目的 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13.5个月)在CIMT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 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患者在CIMT治疗前2周的基线期内,UEFT和STEF显现出微小改善(ES:0.11,0.13);接受2周CIMT治疗后,UEFT和STEF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改善(ES:0.8,0.5).结论 CIMT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短期CIMT介入可以促进患侧上肢功能多方面的改善.

  • 脑卒中患者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的fMRI研究

    作者:温博;马林;瓮长水;郑志新;孙彤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fMRI的脑功能区激活变化.方法 对5例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价;fMRI试验采用组块设计,使用3.0 T磁共振仪进行fMRI数据采集,在CIMT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MRI扫描.结果 CIMT治疗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P<0.001),fMRI检查显示患侧运动区手部支配区域激活范围明显局限化,激活强度增加,临近激活区域明显减少,对侧代偿激活区域范围缩小.结论 CIMT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诱发大脑皮质功能重塑是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中的效力

    作者:瓮长水;王军;潘小燕;王刚;毕胜;徐军;于增志;张利民;高丽萍;霍春暖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不同程度上肢运动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中的康复效力.方法2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平均病程8.3个月)参与此研究.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 d.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地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接受CIMT治疗前和治疗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根据CIMT治疗前UEFT评定结果进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分类.结果在CIMT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重度组和中度组患者的UEF得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而且CIMT在重度组患者中比在中度组患者显现出更大的康复效力(ES分别为2.2和1.8).在UEFT的改善值方面,重度组和中度组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IMT可以有效地改善不同障碍程度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特别是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的脑卒中患者中显现出更大的康复效力.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贞兰;David Morris;Edward Taub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通过限制偏瘫患者的健肢活动的同时对患侧进行集中反复作业训练,诱使患肢的使用能力提高,从而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被认为是能够成功地将偏瘫患者从康复治疗室学到的运动功能转移到日常生活环境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结合在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CIMT实验室学习CIMT的体会,详细阐述CIMT的基本要素和独到之处.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康复中的应用

    作者:毕胜;瓮长水;秦茵;霍春暖;张雅静;朱春燕

    目的定量评价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和脑外伤中的康复效果.方法 9例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使用夹板固定限制健侧手,患侧手进行每日6小时康复训练,共2周;在治疗前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Carrol上肢功能评定和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定对患者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和治疗前及基线相比,两种评价方法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和脑外伤上肢功能有显著的康复效果.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2例报告

    作者:王文清;徐振奇;晁志军;姜贵云;张好好;谢睿智;冯晶晶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例发病分别8个月和4年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单病例实验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比较.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法评测上、下肢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测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用TUGT和MWS分别测定起立行走和10m大步行速度及在活动平板上的高速度来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结果:经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后,2例患者的Fugl-Meyer的评分无明显变化;Barthel指数的变化为:能力较低的1例患者变化明显(p《0.05)、能力较高的另1例患者变化不明显,出现天花板效应;Berg平衡功能有显著提高(P《0.05);TUGT、MWS及在活动平板上的高速度提高更加显著(P《0.00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文清;勾丽洁;杨晓莲;姜贵云;鞠智卿;谢睿智;冯晶晶;方鑫洋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8月-2007年3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常规功能训练.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塑型训练.下肢CIMT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平板训练、起坐训练,以及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等.在CIMT治疗前8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10m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STET和MWS功平均提高3.0±1.2分和3.1±0.9 s,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14.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27.3±11.1分和10.1±6.7 s,效应值分别为1.73和0.51.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一种有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促进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改善,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训练.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文清;段一娜;王宏卫;谢睿智;徐利;冯晶晶;方鑫洋;姚艳华;黄武;刘亚梅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手功能恢复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干预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干预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一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的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结果:CIMT患者治疗后FMA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反射活动和协调能力与速度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4部分的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组治疗后简介上肢功能STEF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CIMT可以在短期内改善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模式和提高手的精细动作和运动速度,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作者:李贞兰;刘福迁;李贺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30例,随机分为3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组(CIMT组)10例,塑形组10例,作业疗法组(OT组)10例.CIMT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塑形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OT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所有组连续康复治疗3h/d,5d/周,共2周.采用运动功能活动指数(MAL)评定患侧上肢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能力;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法(WMFT)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所有组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进行MAL评定,治疗前后分别进行WMFT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所有组治疗后1d MAL指数提高明显(P< 0.01);CIMT组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MAL指数提高明显(P<0.01),塑形组和OT组则无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MAL比较,CIMT组MAL指数提高明显,与塑形组和OT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塑形组与OT组组间MA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组治疗前后WMFT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单纯塑形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对运动功能具有同样的康复疗效;CIMT通过塑形技术和行为技术协同应用,显著提高康复疗效,并使康复疗效继续维持到治疗后1年;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行为因素的康复作用.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

    作者:瓮长水;王军;潘小燕;于增志;王刚;高丽萍;霍春暖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0例符合CIMT低上肢运动标准即腕关节伸展>10°,拇指外展>10°,其他四指中任何两个手指伸展>10°的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参与此研究.在基线期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在CIMT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来限制健侧肢体动作,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连续12天,同时接受塑形训练,密集地训练患侧肢体活动,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连续两周共10个工作日.在基线期与CIMT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评价法(FMA)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用动作活动日志(MAL)来评价患者的上肢的使用量(AOU)和动作质量(QOM).结果:患者在基线期,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出微小改善,效应值(ES)分别为:0.15、0.24、0.07和0.05.但患者在接受CIMT治疗后,在FMA、ARAT、AOU和QOM上显现极为显著的改善,ES分别为:2.1、3.75、5.19和4.29.结论:CIMT可以改善低上肢运动标准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但CIMT在这些脑卒中患者中的长期功能效益尚需进一步明确.

  • 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评分及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作者:张晓钰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早期强制性使用单侧肢体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评分及大脑皮质梗死周围(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pmgue-Dawley(SD)大鼠,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0)建立永久性缺血模型,按照Zea-Longa的方法对动物的行为缺陷进行评分,选取1-3分者60只,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健侧前肢固定组(A组)30只,未固定组(B组)30只,7d时解除同定,再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14d时处死组和21d处死组,各组动物在7d时和处死前做神经功能评分(Longa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观察NGF蛋白的表达;采用(POD法)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GF mRNA表达.结果:固定组与未同定组相比,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以改善14d及21d的行为学评分,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梗死周围皮质NGF蛋白和NGF mRNA的表达,固定组14d时表达均明显高于非固定组(P<0.05),而在21d时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从基因水平来提高NGF的表达可能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作者:张璇;张林亭;张霞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大鼠脑梗死区周围皮质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机制.方法:采用白体血栓注入并闭塞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将9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脑缺血模型组(MCAO模型)、强制性运动疗法组(CIMT组)各30只.在局灶脑缺血模型成功后7天,运动疗法组建立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模型.参照Bederson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梗死区周围皮质GAP-43及SYP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AP-43及SYP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运动疗法组在制模后2、4、8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而GAP-43及突触素mRNA及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能改善大鼠脑缺血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运动疗法能够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AP-43及SYP的表达,从而促进脑缺血后的突触发生与重塑有关.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慢性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作者:毕胜;郑立芬;孙姝阳;杨小欣;方丽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脑损伤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对1例脑损伤后20个月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用休息位夹板固定健侧上肢,在监督下每天6小时强制患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治疗前、后和3个月后分别用AMAT评分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AMAT评分和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比治疗前均有较明显提高;3月后随访其评分仍持续提高.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慢性脑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特别在提高患者的上肢日常生活能力方面.

  • 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毕胜;马林;瓮长水;李德军;谢远见;秦茵

    目的:对1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同时连续进行动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观察,以探讨大脑功能重组与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患者进行2周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夹板限制健侧上肢活动2周,每天保持6小时的患侧上肢训练.在治疗前1天、治疗后当天、治疗后2周分别在患者对指运动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患者上肢CarToll评分提高29.1%,金子翼评分提高184%,3个月后随访,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提高30.6%,金子翼上肢功能评分提高26.2%.对健手限制2周后,其运动功能没有下降.在治疗前,患手运动时使用功能磁共振扫描可以发现对侧中央前后回、对侧额叶前部、同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激活;健手运动时,以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为主.经过强制性使用治疗后,患手运动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健手运动时,大脑对侧中央前后回的兴奋区域明显变小;治疗结束2周后,患侧上肢运动时,患手运动时其同侧和对侧大脑皮层广泛的激活的现象明显降低,激活区集中在对侧的中央前后回,在健手运动时,又重新恢复对侧中央前后回兴奋区域.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使用功能性磁共振证明这种变化与大脑可塑性改变相关联,同时限制健侧肢体活动不会影响其运动功能,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为一过性改变.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中领

    目的: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组和常规康复(RRT)治疗组.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4周,RRT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IMT组的FMA和MBI值比RRT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杨青兰;高晓艳;王代誉;谷艳;夏彩秋

    目的: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8例)和治疗组(n=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Bobath方法为主,配合Rood法、Brunnstrom促进法,进行上肢和手功能训练,2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组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限制健侧肢体动作,在治疗期间要求患者穿戴吊带和夹板1整天,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 ,根的据制定塑形任务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6h/d,5次/周,连续2周.治疗前后用上肢功能测验(UEFT)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来评价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肢功能测验和简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P

  • 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评分及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晓钰

    目的 探讨卒中后早期强制性使用单侧肢体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行为学评分及大脑皮层梗死周围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Iey大鼠,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永久性缺血(MCAO)模型,按照Zea-Longa方法对动物的行为缺陷进行评分,选取1~3分鼠60只,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健侧前肢固定组30只,未固定组30只,7 d时解除固定,再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14 d时处死组和21 d处死组,各组动物在7 d时和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longa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GF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GFmRNA表达.结果 固定组与未固定组相比,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以改善患侧肢体14 d及21 d的行为学评分;在梗死周围皮质NGF蛋白和NGF mRNA的表达,固定组14 d时表达均明显高于非固定组,而在21 d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可以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从基因水平来提高NGF的表达可能为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 运动再学习与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正永

    目的 探讨运动再学习(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1]与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2]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基线期采用MRP促进偏瘫侧上、下肢恢复一定的主动运动,随后上肢采用改良的CIMT,在治疗期间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活动,每天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同时接受塑性训练.下肢CIMT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起坐训练,运动平板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平衡训练,单腿负重等.在CIMT治疗的前8周的基线期、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和10m大步行速度(MWS)来评价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常规康复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平均提高(3.0±1.2)分和(3.1±0.9)s,效应值分别为0.11和0.14.MRP与CIMT相结合治疗前后比较:STEF和MWS功平均提高(27.3±11.1)分和(10.1±6.7)s,效应值分别为1.73和0.51.结论 MRP与CIMT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 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偏瘫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诗贤;陈福建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在痉挛型偏瘫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对比两组治疗3、6、9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88)、偏瘫分级(Brunnstrom分级)、社会生活能力(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即SM量表)、肌力和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GMFM-88评分、Brunnstrom分级、SM评分、患侧上肢肌力分级、患侧下肢肌力分级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随着时间延长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3、6、9个月后观察组患侧上肢肌张力和患侧下肢肌张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CIMT能够显著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偏瘫分级、患侧上下肢肌力和肌张力情况,并且还可提升其社会生活能力.

  •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作者:宋成刚;杨珩;舒丽伟;张荣国

    目的 研究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脑卒中亚亚急性期治疗组和慢性期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均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2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结果 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亚急性期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说明CIMT对亚急性期组的上肢运动障碍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在脑卒中亚亚急性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比慢性期效果明显.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