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脑干多发性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作者:杨琳琳

    双侧脑桥、小脑、丘脑、脑干多发梗死临床并不多见,由于忽视早期或较早期的功能训练而导致永久性致残病人很多[1],而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侧枝循环式的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对侧大脑半球的代偿及功能重组可起到积极作用[2].

  • 脑卒中患者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的fMRI研究

    作者:温博;马林;瓮长水;郑志新;孙彤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治疗前后fMRI的脑功能区激活变化.方法 对5例后遗症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上肢动作研究量表评价;fMRI试验采用组块设计,使用3.0 T磁共振仪进行fMRI数据采集,在CIMT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fMRI扫描.结果 CIMT治疗后,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 P<0.001),fMRI检查显示患侧运动区手部支配区域激活范围明显局限化,激活强度增加,临近激活区域明显减少,对侧代偿激活区域范围缩小.结论 CIMT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诱发大脑皮质功能重塑是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失语语言功能重组的影响:基于功能磁共振的研究

    作者:邱国荣;丘卫红;邹艳;冯小欢;武惠香;陈兆聪;康庄

    目的 结合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失语语言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选择符合条件的卒中后失语患者6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成人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均于入组时进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task-fMRI)检查.其中4例患者在神经导航定位系统引导下标记右侧额下回三角部,予1 Hz rTMS刺激,每周5次,共2周.治疗前后进行中文版西方失语症成套检验(WAB)评估及task-fMRI检查.采用SPM 12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处理,比较两组脑区激活差异及体素变化,对4例病例rTMS治疗前后fMRI数据及WAB评分进行个体分析,比较其脑区激活差异、激活体素指数(AVI)及语言功能变化.结果 实验组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总体素均比健康对照组多,包括感兴趣区(ROI)双侧额中回、双侧补充运动区;非感兴趣区(n-ROI)左楔前叶、左中央后回、右海马、右旁扣带回等.实验组比健康对照组激活减少的脑区包括ROI左侧额下回三角部;n-ROI左距状裂周围皮层、左舌回、右前扣带回和旁扣带回.病例1、病例2病程较短,病灶体积较小,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激活升高,AVI显示语言功能偏侧化为右侧大脑半球;治疗后双侧大脑半球激活水平均降低,但ROI的高效语言功能区如左侧额下回三角部由原来无激活变为明显激活,AVI显示语言功能偏侧化由右侧大脑半球转为左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较前改善.病例3、病例4病程较长,病灶体积较大,治疗前双侧大脑半球激活均降低,AVI显示病例3语言功能偏侧化为右侧大脑半球,病例4为左侧大脑半球.治疗后两者双侧大脑半球激活均较前增加,语言功能偏侧化均为右侧大脑半球;病例3的ROI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由治疗前无激活变为明显激活,右侧补充运动区激活增加,病例4治疗前未见ROI激活,治疗后双侧补充运动区、右侧岛盖部及右侧颞中回出现激活.结论 低频rTMS可通过优化失语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语言功能重组模式,改善其语言功能.

  • 大鼠胸髓横断后腰髓下运动神经元的变化

    作者:熊国星;洪毅;张军卫;陈世铮;关骅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结构、功能的改变。方法将70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T10脊髓横断3 d组(n=10)、1周组(n=10)、2周组(n=10)、4周组(n=15)、8周组(n=15)和假手术组(n=10),进行L4-6脊髓节段TUNEL荧光标记、AChE酶组化定量检测。结果 TUNEL标记法观察损伤远端脊髓前角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仅偶见荧光标记物。脊髓横断3 d时, AChE阳性运动神经元(面积>300μm2)的OD值明显减小(P<0.01);损伤1周时,OD值突然明显增大(P<0.01);随后OD值再次下降,至4周时降至低点,然后再次增加,8周时与假手术组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远端下运动神经元没有明显减少及结构的不可逆改变,但代谢功能发生显著的可逆性变化。

  • 脑损伤后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欣;王宁华

    随着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发病率的上升,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已成为多学科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脑的可塑性学说为基础,从神经细胞的改变、功能重组、功能替代、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变和特殊技巧学习等几个方面,对脑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机制进行阐述.

  •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影响的纵向fMRI研究

    作者:胡昔权;蒋瑞姝;邹艳;康庄;郑雅丹;陈颖蓓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探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功能重组的发生及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方法:16例病程1-3个月初发的皮质下脑梗死患者基本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n=10)和对照组(n=6),分别接受、不接受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第1次)、入组4周后(第2次)进行FMA,MAS和MBI等运动功能评定和BOLD-fMRI扫描.fMRI扫描时运动模式依次为患手、健手被动腕关节背伸运动,比较两组患者fMRI扫描结果的异同点,计算患于运动时对侧M1激活的体积、强度和LI值.观察LI值与患手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①康复训练组患者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第1次fMRI扫描时,两组患者都出现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散在的激活,表现为M1激活的缺失、双侧PMC、SMA、CMA、IPL、PFC、CRB等的明显激活.第2次fMRI扫描时,康复训练组患手运动时以对侧M1激活为主,并有双侧SMA、PMC的激活;对照组患者前、后两次fMRI扫描出现的皮质激活情况改变不大.③康复训练组患手被动运动时,M1区的LI值第1、2次fMRI扫描分别为负数、正数;不论是对侧M1激活的体积,还是强度,均足第2次fMRI检查优于第1次fMRI(P<0.05).④康复训练组患者前后两次FMA、MAS评分的改善程度与M1区LI的改变呈正相关(r=0.917,r=0.949).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大脑发生的功能重组有关.康复训练可使患手运动时对侧M1区出现更多、更强的激活.

  • 利用PET-CT对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脑质功能区重组研究

    作者:张红;刘然;刘大力;刘世文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后脑功能区重组的规律.方法:发病1个月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例志愿者分为两组:康复治疗组6例,康复治疗时间1个半月,对照组2例(因个人经济原因未能接受康复治疗);发病初和1个月末分别进行PET-CT扫描、Fngl-Meyer评价、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测定.结果:8例脑卒中患者第一次扫描的健侧与患侧总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要为初级运动区(M1)、后顶叶皮质(PPC)、小脑、辅助运动区(SMA)(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次同侧比较,健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明显差异(P<0.05);患侧总均值与治疗组第二次有显著性差异(P<0.01).第二次各组内两侧比较,治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第二次两组间比较:健侧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侧除M1无明显差异(P>0.05)外,其余各功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卒中早期以健侧半球代偿为主导,运动相关区在皮质功能重组中异常活跃,脑卒中康复治疗后皮质激活区有向患侧半球转移的趋势,功能训练有利于皮质功能重组.

  • 卒中后认知功能康复与神经可塑性

    作者:尹义臣;陈卓铭;杜志宏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神经细胞之间有广泛神经纤维联系,各个脑功能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联络,左右大脑半球间可以通过胼胝体进行信息交流,皮质和皮质下神经结构,以及脑干、小脑间有复杂的环路,这些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脑)可塑性的物质形态学基础.CNS可塑性与神经细胞再生、突触可塑、神经网络重塑、脑功能重组和功能区转移等密切相关.健存脑组织的可塑性是脑卒中后进行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的理论基础.

  • "运动再学习"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陈兆聪;黄真

    "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主要以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组为理论基础,并且认为实现功能重组需要反复练习功能性的活动,把中枢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的过程."运动再学习"把神经生理、运动科学、生物力学和行为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运动技能习得的过程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1].

  • 强迫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楠;刘世文

    脑卒中偏瘫经康复训练后,大多数患者的肢体功能可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恢复.目前我们对恢复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是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作用愈加关注.

  •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重组的功能影像学分析

    作者:张瑞;陈增爱;沈加林;许建荣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极高,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脑组织具有可塑性,在脑卒中发生后可以进行大脑运动功能重组.经过早期、系统性康复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日常生活自理.

  • 运动训练对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敏;姜伟

    脑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这个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动物实验证明了饮食和行为控制[1-2]、复杂环境[3]、运动、过去习得的经验、脑损伤、学习、感觉刺激(光、听觉),物理刺激等均会使成年动物的神经元或突触的功能和形态出现各种代偿性变化,此变化过程包括了形态学,电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即一些相关蛋白、神经因子的基因表达)等几方面.其中运动是中枢神经系统有效的刺激形式,所有运动都可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传入,运动对大脑的功能重组和代偿起着重要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多采用大鼠来进行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下面将近几年来动物实验中运动训练对大鼠ó脑可塑性影响研究新进展作如下简要综述.

  • 脑损伤及功能重组的研究

    作者:廖维靖

    尽管对中枢神经能否再生存在争议,然而脑损伤后的功能代偿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脑损伤后的功能代偿是以功能重组(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的方式进行.脑功能重组是神经科学、康复医学研究的内容.现有证据显示脑功能代偿伴有神经突起的发芽、突触新生、递质释放及神经回路的重组、再构及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的改变[1].临床康复治疗对脑功能重组的解释存在不足,缺乏充分的证据,不利于治疗方法的改进.

  • 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研究人脑可塑性的有效工具

    作者:毕胜

    神经科学和康复医学研究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在脑损伤后,功能是有可能或有条件恢复的.1930年,神经康复学家提出脑的可塑性理论,认为脑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因病损而丧失的功能,但大脑必须具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形态学基础.1938年Kennard进一步提出脑功能重组理论,认为在脑损伤后,大脑在结构与功能上可以通过重组来承担已经失去的功能.实验证明,经过训练和改变外界环境,通过邻近或对侧组织的代偿、失神经过敏、轴突侧支长芽、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行为代偿等可使功能得到恢复,这些都是功能重组的结果.脑的可塑性(brainplasticity)是指大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现实的能力.经过近20年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大脑可塑性理论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承认,成为神经康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 出生40天时脑出血致右大脑半球囊化对其15年后运动与智力的影响:1例报告

    作者:陈海英;吕晓;燕铁斌

    中枢神经系统是机体的重要调整体系,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随着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地修饰和重组的能力,被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学习和损伤修复的基础[1].但在出生后早期因脑出血致半球脑损伤对成年后运动与智力影响的报道甚少,现将1例诊断为婴儿期脑出血致右大脑半球囊化后中枢神经可塑性及功能重组现象报告如下.

  • 利用fMRI和双手交替运动模式研究脑肿瘤所致的运动功能重组

    作者:韩彤;崔世民;刘梅丽;刘力;向华东;雷静;刘卉;郭军;郭迎;靳松;郝妮娜;翁旭初

    目的应用fMRI研究双手交替运动模式下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运动功能重组的方式及特征.方法6名正常受试者和14名脑肿瘤患者采用双手交替对指运动模式行fMRI扫描,比较正常受试者与脑肿瘤患者脑激活的异同.结果正常人单手对指运动主要激活运动手对侧的大脑半球和同侧小脑半球.脑肿瘤患者非受累手运动所致的激活与正常受试者基本相同;而当受累手运动时,则出现运动功能的重组,包括肿瘤对侧正常半球内M1区的代偿性激活、肿瘤侧半球MI活动的减弱、双侧SMA等次级运动中枢激活区的增大以及双侧小脑半球的激活.结论采取双手交替运动模式,fMRI不仅显示了受累侧运动区的变形与移位,而且揭示了一种新的功能重组模式,即运动功能重组可能涉及分布于全脑的整个神经网络.

  • 先天盲人"阅读"盲文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者:吴光耀;雷皓;孙骏谟;魏黎;潘文举;刘买利;叶朝辉

    目的利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显示先天盲生阅读盲文时大脑皮层的激活区,探讨盲生枕叶皮层的功能重组.方法实验组10例右利手先天盲生,分别执行盲文阅读和盲点鉴别任务.正常组大一学生10例,触摸盲文.FE-EPI采集,Medx 3.2软件处理和分析,测定激活区范围和T值;比较盲人执行不同任务时和与正常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①10例盲生在阅读盲文时双侧主视皮层(V1)和辅助视皮层(V2、V3)激活.左右侧V1平均激活范围20和19个像素,左右侧(V2+V3)平均激活范围44和50个像素,(V2+V3)>V1.右侧(V1+V2+V3)平均激活范围69个像素,平均T值9.8;左侧平均激活范围64个像素,平均T值9;二者缺乏明显统计学意义.②盲生盲点鉴别时在双侧视皮层有散在小的激活簇,右侧(V1+V2+V3)平均激活范围16个像素,平均T值4.1;左侧平均激活范围12个像素,平均T值3.8;盲文阅读激活范围与T值同盲点鉴别任务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01.③盲生在盲文阅读时还显示以左侧为优势的两侧BA4、BA3、BA7及SMA(补充运动区)、左侧额下回激活.④正常组除了以左侧为优势的两侧BA4、BA3、左侧BA7及BA6激活外,视觉皮层没有激活.结论早期视觉剥夺盲人阅读盲文时视觉皮层激活,视觉皮层功能发生了重组,具有参与处理复杂文字语言的高级认知功能.

  • 脊髓损伤后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数目测定的意义

    作者:熊国星;张军卫;洪毅;Yun Guan;关骅

    目的:建立健康成人胫骨前肌运动单位的正常值并探讨其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改良多点刺激技术对45例健康成人(20~59岁35例,≥60岁10例)和20例SCI患者(伤后1~6个月,亚急性期组10例;伤后1年以上,慢性期组10例)进行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数目测定,并随访观察SCI患者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数目的变化情况.结果:45例健康成人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数目为188±20个,不同年龄组、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SCI亚急性期组仞测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数目平均为40±33个,随访1个月时为71±37个,随访3个月时为116±41个,三次检查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SCI慢性期组初测时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数目平均为173±29个,与正常值无明显差异,随访3个月时为177±34个,与仞测时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数目在SCI后不同时间发生不同变化,测量其数目变化可能有助于对SC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定量评估.

  • 脊髓损伤后跨神经元变性与功能重组的研究进展

    作者:熊国星;关骅

    有大量证据表明脊髓损伤后损伤远、近端存在跨神经元变性与功能重组.这些变化可以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甚至产生脊髓不可逆的病理改变.笔者就其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面部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在口腔环境改变时的神经可塑性研究进展

    作者:杜雪;刘伟才

    大脑中与感觉、运动、学习、语言和认知有关的系统都集中于大脑皮层,面部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在控制颌面运动功能时发挥重要作用.口腔环境改变时,可以引发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结构改变及功能重组,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的神经可塑性反应了神经系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皮层中初级感觉和运动皮层的神经可塑性研究对于揭示大脑活动规律、实施临床矫治和干预均具有重要意义.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