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皮质下失语症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语言训练治疗皮质下失语症(SC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针刺及语言训练.结果 4周后,治疗组语言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5%,与对照组61.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刺配合语言训练对皮质下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
弥散张量成像对皮质下失语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DT-FT),探讨正常人语言功能区纤维连接特点以及皮质下失语症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选择正常被试20例和经MRI证实病变位于皮质下结构并表现为失语的脑卒中患者3例,根据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标准,运动性失语2例,传导性失语1例.采用DTI及DT-FT观察语言功能区、对侧镜像区的各向异性(FA)以及纤维束的数量、走形等.结果 正常被试语言功能区神经纤维走行十分复杂,与其他部位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发生广泛联系,个体间差异不大.3例失语症患者中,语言功能区或弓状纤维束FA较对侧镜像区降低,纤维束破坏、数量减少、变形或移位.结论 语言功能相关结构十分复杂,除皮质外,多种白质纤维束、皮质下结构也参与其中.语言功能区纤维受损、变形或移位,可能是皮质下失语症的发病机制.
-
皮质下失语症产生机制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研究认为,失语的原因主要与优势半球位于额叶下后部的前语言皮质(Broca)和颞上回的后语言皮质(Wernicke)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辅区的上语言皮质的损害有关.
-
皮质下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目的:皮质下失语症,实质上就是一种皮质下失语综合征,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变部位主要在脑室周围白质、基底核内-内囊区、丘脑。作者为了进一步探讨皮质下失语症患者临床特点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在此综述。方法浏览近5年关于失语症的文献,使用Note Express 软件进行归类总结。结果失语症患者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其临床特点与病变部位、影像学改变不能一一对应,存在多种对应的可能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相对准确定位病变部位。结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帮助定位诊断皮层下失语症有力的检查项目,可在临床工作中大力开展。
-
皮质下失语症
皮质下失语症是指病变部位局限于丘脑、基底核-内囊区及脑室周围白质(不包括紧挨各脑区皮质下白质)的失语症,可分为丘脑性失语症与内囊-基底核区性失语症(常称基底核性失语症).随着诊断技术不断发展、神经心理学检查方法逐步建立与完善及对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对于皮质下失语症的研究亦不断丰富和深入,许多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失语定位理论及发病机制.现就皮质下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临床特点、康复与预后介绍如下.
-
脑卒中皮质下失语20例临床观察
皮质下失语是丘脑或基底节内囊区病变所引起的失语症,主要病因为脑卒中.本文总结分析近3年收治的20例脑卒中所致的皮质下失语症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