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来源于腹膜后诸间隙的各种组织的肿瘤,不包括腹膜后间隙内各器官的肿瘤.由于其生长范围广泛,部位深在,周围脏器繁多,组织学来源复杂,故定位定性诊断较困难.收集1997-2005年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73例,分析其CT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
-
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断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56例PR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应用MSCT进行检测,并采取多种三维重建技术成像.分析MSCT的临床诊断及术前评估意义.结果 MSCT检测肿瘤病变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8.21%;以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MSCT定性准确度87.50%,灵敏度84.85%,特异度为91.30%;MSCT判断PRT对周围脏器、血管有无侵犯和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MSCT可作为PRT的诊断及术前评估的有效检查方式,提升疾病定位诊断准确率,为术前评估与术中处理提供有力引导,临床普及价值高.
-
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40例,应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检查。结果:良性15例,恶性25例。肿瘤来源位置:胚胎组织4例,神经组织14例,间叶组织来源18例。结论:螺旋CT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准确,图像清晰,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方法,探讨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4例,死亡率为5.00%.结论 肾盂造影、胃肠造影以及B 超等多项检查,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有效的方法之一,可在医疗实践中推广使用.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疗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肿块.彩超、CT和MRI的诊断率分别为76.9%,88.5%,94.7%.其中良性肿瘤9例,占34.6%,恶性肿瘤17例,占65.4%.肿瘤完整切除率73.1%.其中恶性肿瘤64.7%,良性肿瘤88.9%.术后良性肿瘤复发2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7例,3例行根治术,2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 PRPT早期诊断困难.彩超、CT和MRI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是否完整切除是治疗PRPT关键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PRT的预后与手术的彻底性和病理类型相关.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诊治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32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RT主要症状包括腹部包块和腹痛、腹胀,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检出肿瘤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132例患者中行肿瘤完全切除术99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术14例,肿瘤部分切除术17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拒绝手术16例.PRT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97%、79.09%、53.96%.结论:综合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并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是PRT诊治的关键.
-
CT与MRI检测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CT与MRI检测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疑似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检查及CT与MRI检查,比较CT和MRI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总结CT和MRI检查下各类型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32例疑似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有24例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脂肪瘤4例,脂肪肉瘤5例,恶性淋巴瘤5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5例(其中2例为恶性),平滑肌瘤3例(均为女性患者);CT与MRI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1.67%、87.50%,特异度为87.50%、75.00%.结论:CT与MRI检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超声诊断价值(附6例分析)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病例,旨在探讨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男4例,女2例,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6例中术后病理报告肉瘤4例。复发1次者4例,复发2次和复发4次者各1例。结论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除可定位诊断外,还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难度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更主要的是,超声便于近期多次复查。因此对恶性肿瘤尤其是病理证实为肉瘤者,一定要重视术后随访。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及并发症的处理经验
目的 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0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外科治疗及手术并发症的处理等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其中恶性244例(80.8%),良性58例(19.2%).恶性肿瘤全切除153例(50.7%),近全切除27例(8.9%),大部分切除4例(1.3%),部分切除42例(13.9%),剖腹探查加活检18例(6%),恶性肿瘤全切、近全切及大部切除184例,联合切除82例(44.6%);部分切除42例,联合切除8例(5.4%).良性肿瘤全切除56例(18.5%),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例(5.4%),肿瘤部分切除2例(0.7%).手术中大量出血(>1600ml)16例,其中4例死亡,2例化学感受器瘤由于血压过高致心跳突停、死亡.结论 B型超声及CT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术前准备、选择手术方式、防治手术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起源于腹膜后组织,病理类型复杂,种类繁多,可来源于间叶组织,神经组织,胚胎残留组织和不好确定来源,以恶性淋巴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较多见.本病临床少见,发病率约23/100 000,仅占全身肿瘤的0.07%~0.20%,高发年龄50~60岁,60%~85%为恶性.
-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误诊误治与防范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约占全部肿瘤0.1~0.6%.由于腹膜后肿瘤处于广阔潜在空间,可在一般较长的时间内不出现明显症状,肿瘤体积已较大,并对邻近脏器和重要血管产生压迫、移位,造成正常解剖关系的改变,导致临床误诊误止治率较高.
-
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在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我科腹腔镜手术治疗69例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经腹入路,34例经腹膜外入路,对比2种入路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联合脏器切除1例,为高分化脂肪肉瘤经腹膜外入路联合左肾上腺切除.2例因与周围器官及腹主动脉关系密切,中转开腹.经腹入路组手术时间(145.2±71.8)min,与经腹膜外入路组(116.0±74.7)min差异无显著性(t=1.659,P=0.102).经腹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0(10,200)ml,经腹膜外入路组10(5,62.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14).经腹膜外入路组术后排气时间(1.8±0.6)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2.3±0.9)d(t=2.686,P=0.009);术后住院时间(4.3±1.5)d,明显短于经腹入路组(5.3±2.6)d(t=2.017,P=0.049).术后乳糜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治愈.85例随访2~72个月(中位数36.5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腹腔镜经腹入路和经腹膜外入路应用于肾下极水平以上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
20例腹腔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tumors,PRTs)是一组来源于腹膜后间隙中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血管、神经以及胚胎残留组织的非器官性良恶性肿瘤<'[1]>.临床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其中85%为恶性<'[2]>.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因其发现时往往较大且恶性肿瘤易于侵犯周围组织器官及腹膜后血管,不仅手术操作困难,出血多,有时还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3]>,手术难度较大.
-
累及下腔静脉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治疗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BT)是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和大血管的非器官性肿瘤.肿瘤侵及腹膜后大血管是手术彻底切除的主要障碍.手术能否根治性切除,取决于对被侵及血管的处理[1].我们于2000年9月至2005年4月收治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患者13例,现报告如下.
-
腹腔镜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对致痛介质相关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腹腔镜小儿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切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对致痛介质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PRT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开放式手术)39例和观察组(腹腔镜手术)5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致痛介质相关指标[P物质(SP)、神经肽Y(NPY)、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手术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术前SP、NPY、DA、N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儿的SP、NPY、DA、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复发率分别为15.69%、17.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96%,低于对照组的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比较,PRT患儿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可减小手术所致的创伤,减少致痛介质的产生及并发症的发生.
-
悬吊拉钩致膈肌裂伤胸腔大出血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5岁.因左上腹肿物1个月以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于1998年4月17日入院.查体:营养中等,贫血貌,左上腹饱满,左肋缘下可及8cm×8cm大小肿物,固定、压痛.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正常.B超探及左上腹15cm×12cm×10cm强回声不均质光团.X线检查示左侧膈肌升高,肋膈角模糊,双肺野内无异常.
-
1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分析总结17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腹膜后肿瘤的完整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腹膜后肿瘤手术不定型,常要行联合脏器的切除手术,甚至涉及到大血管的切除与重建,创伤大,出血多,因此,要重视对其围手术期的处理.
-
5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围手术期护理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其位置深在,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不易发现.因长期与腹膜后脏器、血管紧密相邻,完全切除有一定难度.1990年1月-2005年6月,本院经手术证实PRT58例,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
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对22例原发性腹膜后巨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巨大腹膜后肿瘤患者全部手术治疗.完整切除15例,联合脏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探查活检2例,手术并发症:严重出血4例,肺部感染2例,1例因术后合并症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原发性膜腹后巨大肿瘤手术难度大,手术前、后密切观察与护理是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的重要环节.
-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7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实验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中良性肿瘤27例,恶性肿瘤43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行冠状位平扫、矢状位多层面重建及增强扫描,根据CT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对肿瘤的良恶性及位置进行鉴别诊断。结果螺旋CT诊断良性肿瘤23例(85.19%),恶性肿瘤38例(88.37%),与病理活检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定位准确率为91.43%(64/70),与病理活检证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可较好的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及定位,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