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癌手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朱志东;曹志宇;李江;李华锋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352例胃癌术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后行局部动脉灌注化疗(184例);对照组术后行全身静脉化疗(168例),对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3~6年,随访328例,失访24例,随访率93.2%.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7%,78.3%, 46.3%;对照组是86.8%,48.2%,21.4%.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治疗组为9.2%,12.5%,对照组为22.0%,26.8%.两组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均P<0.01).结论局部灌注化疗是胃癌术后预防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明显优于术后全身静脉化疗,且毒副作用小.

  • 结直肠癌肝转移

    作者:吕新生;邱氟;詹勇强

    转移性肝癌亦称继发性肝癌,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形成.由于肝脏双重血供及肝窦上皮细胞间隙等特点,使肿瘤细胞易于进入肝实质.人体50%的其他器官肿瘤可发生肝转移.肝转移中约2/3来源于腹腔内癌肿的转移.

  • 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的疗效比较

    作者:罗威;宋彦伟;邓小强;李红伟

    目的:对比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切除转移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行结肠癌根治术同时切除肝转移病灶(同期手术组);20例先行结肠癌根治性切除、二期行肝转移病灶切除(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同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37.5%,18.8%,分期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10.0%,0.0%.两组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手术组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均P<0.05).结论: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行同期手术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和腹膜转移的处理及预后

    作者:宋武;何裕隆;蔡世荣;张常华;陈创奇;詹文华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和腹膜扩散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手术干预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癌数据库资料中有同时性肝转移和/或腹膜扩散患者(166例/150例)的临床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在诸多病理因素中肿瘤分化程度和浆膜浸润与腹膜扩散有关(P<0.01),而肿瘤分化程度,浆膜浸润和Ducks分期等与同时性肝转移有关(P<0.01);手术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组与伴腹膜扩散组的短期和长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可切除组中伴腹膜扩散者的长期生存率优于伴肝转移者(P<0.01).结论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较同时性肝转移患者长期顶后好;手术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腹膜扩散或肝转移才标示着肿瘤的终末期;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根治切除组较伴同时性肝转移根治切除组预后好,局限的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通过手术可能得到根治.

  • 大肠癌组织及转移瘤的微血管计数

    作者:王亚旭;李增鹏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与转移瘤的血管生成情况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15例有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大肠癌、20例无转移的大肠癌和正常结肠粘膜的石蜡包埋组织的微血管计数。结果平均血管密度(MVD)值大肠癌组织(56.17±8.31)和肝转移瘤(94.26±10.46)明显高于正常粘膜(21.36±5.20)(P均<0.01),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的MVD值(90.27±7.16)明显高于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组织(56.17±8.31)(P<0.01)。结论大肠癌的MVD值可以作为判断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 131抗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裸鼠对CEA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葛海燕;左国华

    目的探索应用131I标记抗CEA单抗治疗结肠腺癌肝转移后对荷瘤裸鼠血清、腹水和癌组织中CEA水平的影响。方法在建立人结肠腺癌裸鼠肝转移后10 min(早期治疗组)、10 d(中期治疗组)、20 d(晚期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抗CEA单抗;并以模型建立后经尾静脉注射131I标记的正常小鼠IgG作为对照组。于接种癌细胞4周后,采集血、腹水和癌结节,分别检测其CEA含量。结果早期治疗组的血、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早期治疗组与晚期治疗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131I 标记抗CEA单抗能有效地降低荷瘤裸鼠的血清、腹水和癌结节中CEA水平。

  • 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预测因素分析

    作者:刘民生;赵文召;高春芳;郑凯

    目的 探讨大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24例大肠癌病人术前骨髓中微转移、CEA水平、临床病理因素与术后肝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结果显示术前骨髓癌细胞微转移阳性与阴性肝转移的发生率分别是69.6%(32/46)和7.7%(6/78)、外周血CEA升高与正常者肝转移发生率分别66.7%(26/39)和14.1%(12/85)、淋巴结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术后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52.7%(30/57)和11.9%(8/67),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髓微转移是影响术后肝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骨髓微转移阳性患者要进行密切随访以早期发现肝转移.

  • 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

    作者:张育超;吕永添;伍衡;高明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近5年不能手术治疗的大肠癌肝转移患者24例(50个病灶)行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结果治疗后1个月复查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或CT增强扫描,显示46个病灶完全灭活,有效率达92%,6例患者肝内其它部位再发,行第2~4次治疗,全部病例经3~24个月随访,存活20例.并发症包括治疗区胀热感、疼痛和轻度发热.结论超声引导射频治疗大肠癌肝转移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可反复治疗等优点.

  • arresten基因转染对裸鼠实验性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

    作者:龙淼云;黎洪浩;徐鋆耀;赖东民;翁桢泓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是晚期结肠癌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也是常见的内脏转移,高达50%以上的结肠癌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本研究探讨arresten基因转染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形成的裸鼠实验性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arresten基因导入LoVo细胞,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arresten在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arresten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建立裸鼠实验性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了解arresten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FⅧRag多克隆抗体染色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rresten基因成功导入LoVo细胞并有arresten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显示不同浓度的arresten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入arresten基因的LoVo细胞转移率为(25.1±2.1)%,低于未导入arresten基因的LoVo细胞的(87.1±1.2)%和对照组的(87.1±1.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SecTag2-arresten组裸鼠形成的肿瘤结节数为4.5+0.5,低于另外两组的19.6±2.5和20.4±2.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SeeTag2-arresten组形成的肿瘤MVD为15.3±3.5,低于另外两组(分别为42.2±2.6、45.6+5.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rresten能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rresten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 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抑制结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作者:周志伟;万德森;王国强;任镜清;卢震海;林素暇;唐绍贤;叶燕丽;陈功

    背景与目的:YH-16是新合成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YH-16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协同作用.本文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结肠癌肝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测定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对血管内皮细胞和结肠癌CT26细胞的IC50;经小鼠脾脏下极包膜下注入CT26细胞建立结肠癌肝转移模型,6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YH-16组、中剂量YH-16组、高剂量YH-16组,YH-16剂量分别为0 mg/kg、0.40 mg/kg、0.75 mg/kg和1.50 mg/kg,术后2周观察各组小鼠肝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转移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1)YH-16对结肠癌CT26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IC50分别为(2.16±0.28)μg/ml和(0.64±0.10)μg/ml,前者是后者的3.38倍;(2)对照组,低、中、高剂量YH-16组肝转移率分别为100.0%、92.3%、80.0%和73.3%.高剂量YH-16组肝转移瘤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剂量YH-16组和中剂量YH-16组(P值均<0.05);(3)对照组,低、中、高剂量YH-16组脾脏肿瘤体积的中位数分别为1.180 cm3、1.201 cm3、0.887 cm3和0.781 cm3,四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YH-16各剂量组肝转移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降低,四组肝转移瘤的MVD分别为65.00±9.58、58.15±8.81、51.60±7.10和44.53±11.47,中、高剂量YH-16组的MVD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高剂量YH-16组MVD计数较中剂量和低剂量YH-16组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YH-16可以明显抑制结肠癌肝转移.

  • CT灌注成像在研究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血供中的作用

    作者:时高峰;王士杰;王琦;许茜;李如迅;杜煜;王亚宁;李月考;杨丽;彰俊杰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胃肠道肿瘤易转移到肝脏.肝转移癌的早期发现对其诊治和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使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大鼠Walker-256微小转移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22只经脾脏注入Walker-256(细胞含量2×107)制备成肝脏微小转移癌的大鼠为实验组;10只大鼠经脾脏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为对照组;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0只注射瘤细胞前的大鼠作为空白自身对照组.CT灌注扫描后用斜率法计算得到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肝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总肝灌注量.病理学检查HE染色证实转移癌的存在.结果:实验组中有19只大鼠发现转移灶,直径0.5~6.6mm.各项参数值组间比较:实验组大鼠HAP[(97.67±31.42)ml·min-1·(100 ml)-1],明显高于对照组[(43.35±17.39)ml·min-1(100 ml)-1]和空白组[(40.77±18.91)ml·min-1·(100 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47.84,P<0.000 1);对照组和空白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PVP[(295.49±61.85)ml·min-1·(100 ml)-1]明显低于对照组[(385.7±71.25)ml·min-1·(100 ml)-1]和空白组[(362.73±78.56)ml·min-1·(100 ml)-1],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0,P<0.000 1),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无显著性.总肝灌注量组间比较,三组之间没有差异(F=1.39,P=-0.255).结论:大鼠微小肝转移癌表现为肝动脉灌注量的增加和门静脉灌注量的降低.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早期诊断肝脏转移癌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治疗策略探讨

    作者:王庆新;徐斌;晏建军;周飞国;严以群

    背景与目的:肝切除术是治疗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获得长期生存的希望.但如何选择肝切除术的手术时机,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探讨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选择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上海长海医院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83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其中37例行一期手术,46例行分期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死亡率、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无瘤生存期及肝转移癌复发率.结果:一期手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4.3%,分期手术组为19.6%(P=0.601).两组均没有手术死亡.一期手术组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62 mL,分期手术组为574mL(P=0-312).一期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分期手术组为36 d(P=0.001).一期手术组l、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5%、54.1%和27.0%,分期手术组分别为89.1%(P-0.713)、52.2%(P=0.865)和23.9%(P=0.746).一期手术组中位生存期为40个月,分期手术组为37个月(丹0.075).一期手术组中位无瘤生存期为12个月,分期手术组为11个月(P=0.532).一期手术组肝转移癌复发率为35.1%,分期手术组为30.4% (P=0.650).结论: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有选择的一期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肝转移病灶是合理的.

  • 98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

    作者:朱美琴;张东生;苏争艳;史艳侠;彭柔君;周宁宁;刘冬耕;姜文奇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不良,对化疗敏感性差,化疗缓解期短,生存期短.如何提高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目前临床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影响乳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化疗及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5年间98例乳腺癌肝转移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Cox模型)分析乳腺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98例乳腺癌肝转移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45.9%(45/98),单纯全身化疗组有效率为48.6%(36/74),单纯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组为23.1%(3/13),全身化疗加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组为54.6%(6/11).全组中位随访期17个月(3~56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6个月(0~50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3~56个月).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36.0%、19.0%、13.0%和3.0%.结论:采用全身化疗加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乳腺癌肝转移疗效较好,值得在仅有肝转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作进一步研究.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至发生肝转移时间少于24个月、姑息化疗疗程数少于6个是预后危险因素.

  • 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国强;万德森;周志伟;潘志忠;陈功;卢震海;方湝靖;伍小军;李力人;丁培荣

    背景与目的:FOLFOX6方案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已有一段时间,但尚未见系统评价FOLFOX6方案临床研究的报道,本研究观察FOLFOX6方案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评价该方案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推广价值.方法:91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FOLFOX6方案化疗,即草酸铂100 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2 h,d1;甲酰四氢叶酸(leucovorin,CF)400 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2 h,d1,接着用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400 mg/m2静脉推注,继以5-FU 2.4 g/m2持续静脉滴注46 h.应用CT、MRI评价每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及疗效.用x2检验分析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Kaplan-Meier法计算中位生存时间,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结果:全组患者CR 4例,PR 33例,SD 19例,PD 35例,有效率40.7%,既往未接受其它治疗(第一组,60例)与既往接受过其它治疗(第二组,31例)的患者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位生存17个月,第一组中位生存20个月,第二组中位生存12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TTP)7个月,第一组TTP为9个月,第二组TTP为6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周围神经炎、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等,多为Ⅰ~Ⅱ级,未见Ⅳ级不良反应发生,在用药休息期间或作相应的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FOLFOX6方案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案,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轻,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较为理想的化疗方案.

  • 经肠系膜上动脉行门静脉血管成像及CT灌注成像评价肝转移癌血供

    作者:时高峰;王琦;李志岗;王士杰;杜煜;王亚宁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关系到血管介入治疗的给药途径和栓塞靶血管的选择.本研究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 arterial,SMA)CT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方法两种技术相结合评价肝转移癌的血供来源.方法:选取20例肝转移癌患者,采用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静脉血管造影(CTAP)及肝脏单纯门静脉灌注成像,观察血管走行与肿瘤的关系,通过时间密度曲线判断20例患者的33个转移灶肿瘤强化前后CT值变化特点,同时使用单血供灌注软件测量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capillary vessel 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个结节直径0.8~3.5 cm,所有病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观察强化后CT值增量均不超过10 Hu.经SMA注射造影剂后肝内肿块内部无肿瘤血管.以门静脉作为单血供肝脏灌注扫描后得到肝内转移灶及瘤周正常肝组织各项灌注参数值,转移癌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7.15±11.38)ml·min-1·100 ml-1、(1.62±0.97)ml·100 g-1、(9.47±2.78)s、(3.97±3.44)ml·min-1·100 ml-1.33个转移癌的BF值均小于30 ml·min-1·100 ml-1.瘤周正常肝组织的BF、BV、MTT、PS的平均值分别为(133.43±67.17)ml·min-1·100 ml-1、(16.56±11.15)ml·100 g-1、(9.52±2.84)s、(35.16±14.03)ml·min-1·100 ml-1.其中BF、BV和P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001),MIT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96).结论:经肠系膜上动脉动脉插管门静脉造影CT灌注成像可以准确测量纯门静脉血流量.门静脉未参与肝转移癌的血液供应,肝转移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 220例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患者临床预后分析

    作者:何义富;李宇红;张东生;向晓娟;徐瑞华;潘志忠;周志伟;姜文奇;何友兼;万德森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国内常见的肿瘤之一,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的发生率可高达10%~25%.本文探讨影响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因素和治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2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初治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患者22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Kaplan-Meier法对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病例5年生存率为5.52%,中位生存时间为12.93个月.用Kaplan-Meier及log-rank法对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素包括:肝转移灶数目、肝转移灶大径、肝转移灶分布、肝外是否存在侵犯或转移、确诊时CEA水平、局部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病理类型.对临床治疗方式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素包括:治疗方式、原发灶是否完全切除和化疗方案的选择.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肝转移灶分布肝叶数、肝转移灶大径、肝外是否存在侵犯或转移、确诊时CEA水平、治疗模式、原发病灶是否切除、化疗方案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结直肠癌同时肝转移的患者,肝转移灶大直径超过5 cm、肝转移灶分布超过一叶、存在肝外侵犯或转移灶和CEA水平超过200μg/L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对于仅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应尽可能手术根治原发灶以及转移灶,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肝转移灶可考虑行全身化疗和/或介入治疗,全身化疗好选用含草酸铂的方案.

  • 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周志伟;任镜清;万德森;陈功;卢震海;潘志忠;李力人;伍小军;丁培荣

    背景与目的: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因素仍未明确,本文旨在探讨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9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根据Cox回归模型的结果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并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04%、17.73%、11.48%.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肝外病变、原发灶切除、肝转移瘤切除、肿瘤大体类型、血清CEA水平、肝转移瘤数目、大小、分布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肝转移瘤切除、血清CEA水平、肝转移瘤数目和大小与预后有关.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3组的生存率两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转移瘤切除、血清CEA水平、肝转移瘤数目和大小是影响结直肠癌肝转移预后的的重要因素,对于可行肝转移灶切除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PI值可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估计.

  • 19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忠国;宋纯;王辉

    背景与目的: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转移部位,3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肝转移,肝转移患者的预后较差.尽管手术切除、化疗、射频消融术、介入治疗等手段应用于临床,但治疗效果不同.本研究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5年间经病理检查证实的198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根治性切除组46例(23.2%)、姑息性切除组43例(21.7%)、手术探查组或佳支持治疗组29例(14.6%)、肝动脉置泵化疗组41例(20.7%),全身化疗组39例(19.7%);对其生存期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37.1个月,5年生存率为31.2%;姑息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14.3个月,5年生存率为0;肝动脉置泵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21.3个月,5年生存期为7.5%;全身性化疗和探查组或佳支持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7个月、6.3个月,均无5年生存者.根治性切除组与其他组比较,中位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治性切除是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姑息性切除治疗效果并不优于辅助性治疗,对于不能根治性切除的病例可采用肝动脉置泵化疗.

  • 5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

    作者:高纪东;邵永孚;王翔;钟宇新;陈忠诚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若未经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手术切除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1月~1998年12月行结直肠癌肝转移瘤切除59例患者资料.其中不规则性肝切除45例,规则性肝切除1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者4例(6.8%),未出现手术死亡.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4%、34.8%及21.9%.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异时性肝转移患者(P<0.01),肝转移瘤大直径小于等于5.0 cm患者的生存率高于大于5.0 cm患者.肝转移发生时间与肿瘤大直径大于5.0 cm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状况、术前癌胚抗原(CEA)水平及转移瘤数量对预后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通过加强随诊,早期发现肝转移瘤,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机制

    作者:方淯靖;万德森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世界以每年递增的趋势发展着,而其主要的死亡原因是肝转移.这一事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大量研究也从各方面对其机理进行了论证.我们应用PubMed和MedLine,以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两大文献检索文库,用"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总结了近十年间有关结直肠癌的研究,试图提供一个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基本框架.本文中重点分析一些可能控制此事件的关键分子,对8类13项分子指标,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整合素、骨桥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干扰素-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核基质蛋白、血管上皮生长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和蛋白酶活化受体等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寻找治疗和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新靶点提供新思路.

115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