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温振英教授论治过敏性疾病

    作者:张朝东;胡锦丽

    温振英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先后在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妇儿医院、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及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94年获国务院“医疗特殊贡献”奖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由于生活的现代化、城市化,人们所居处环境的改变(空气、水的污染、蔬菜的农药残留及食品添加剂等)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工作压力、竞争压力等)导致过敏性疾病多发,渐渐成为常见病、流行病。温教授在临床诊治中,对过敏性疾病有更深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我们有幸跟随温教授学习,现将温教授诊治过敏性疾病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介绍如下。

  • 痛舒膏巴布剂作用及致敏性研究

    作者:万思琦;魏宇斐;徐延;徐京育

    目的 探讨痛舒膏巴布剂的镇痛抗炎作用及致敏性.方法 将5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即痛舒膏巴布剂高剂量组(外贴痛舒膏,5.73 9生药/kg),痛舒膏巴布剂中剂量组(外贴痛舒膏,3.82 9生药/kg),痛舒膏巴布剂低剂量组(外贴痛舒膏,1.91 9生药/kg),地塞米松组(外贴巴布剂基质贴剂,地塞米松0.000 81 g/kg),赋形对照组(外贴巴布剂基质贴剂),每组10只,每日子相应药物贴于足底至足趾部位,并用无刺激性纱布及胶布固定,外敷6h,7d后用甲醛法致炎,测定豚鼠足肿胀度及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和β-内啡肽(β-EP)的含量.将30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即痛舒膏巴布剂组(外贴痛舒膏,3.82 9生药/kg),赋形对照组(外贴巴布剂基质贴剂),阳性药物组(2,4-二硝基氯代苯),每组10只,痛舒膏巴布剂组贴药于豚鼠背部左侧脱毛区,赋形对照组贴药于豚鼠背部左侧脱毛区,阳性药物组在豚鼠背部左侧脱毛区涂抹1%的2,4-二硝基氯代苯0.2 mL外敷6h,在第7d和第14 d用同样方法给药.末次致敏后14 d,在3组动物背部右侧脱毛区给药,痛舒膏巴布剂组和赋形对照组给药方法同前,阳性药物组涂抹0.1%的2,4-二硝基氯代苯0.2 mL,并用无刺激性纱布胶布固定,通过致敏接触和激发接触给药进行皮肤过敏实验.结果 甲醛致炎实验中,与赋形对照组比较,痛舒膏巴布剂高、中、低剂量组和地塞米松组能明显降低豚鼠足肿胀度(P<0.05,P<0.01).致敏实验中,根据皮肤致敏性评分标准,痛舒膏巴布剂组动物皮肤受试区自激发给药后72 h内均未出现异常反应,致敏发生率为0.0±0.0.结论 痛舒膏巴布剂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且痛舒膏巴布剂对豚鼠皮肤无致敏作用,临床用药安全.

  • 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致速发型变态反应1例

    作者:胡淑君

    1临床病例李某,男,8岁.主因咽痛、发热2d就诊我院.查体:体温37.8℃,呼吸30次/in,脉搏88次/min,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好,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表面附有脓性分泌物,心、肺、腹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 16.4×109/L,中性粒细胞(N)0.60,淋巴细胞(L)0.35.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予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Z20026249)1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50mL中静脉滴注,速度为40滴/min,约5min后患儿突然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口周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 转移因子穴位注射对101例耳鼻咽喉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薄慕真;王瑞芳;郄会卿;高素敏

    转移因子(Transport Factor,TF)是一种可透析和超滤的小分子制剂,没有抗原性,临床用于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某些用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细菌、真菌及病毒的慢性感染.作者采用TF穴位注射治疗耳鼻咽喉疾病101例,取得良好效果.

  •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致速发型超敏反应1例

    作者:段淑红;秋爽

    患者,女,76岁,体质量70 kg,2011年6月8日早晨因发热、咳嗽在我院感染科发热门诊就诊。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无其他疾病史。查体:体温38.2℃,血压120/82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85次/min,呼吸19次/min。血常规:白细胞(WBC)13.7×109/L,中性粒细胞0.85。胸部 X线片检查左下肺见片状浸润影。诊断为肺炎,给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拜复乐,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400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无其他合并用药。患者静脉滴注约20分钟(滴完约药量的1/5),出现胸闷、周身不适、皮肤瘙痒,测血压110/60 mmHg,心率92次/min,呼吸21次/min,查体见周身散在的荨麻疹,搔抓后成高出皮面的条索状,立即停止滴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更换输液器并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加维生素C 2.0静脉滴注,平躺吸氧,并给予盐酸异丙嗪(非那根)25 mg,肌肉注射。因胸闷明显,心电图见Ⅱ、Ⅲ、aVF 及 V1、V2、V3导联 ST 段压低>0.05 mV,急查心肌酶、肌钙蛋白(cTn)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约20分钟后皮疹渐消退,症状消失。检验回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cTn)均正常范围,血 ALT、AST、TBIL、乳酸脱氢酶(LDH)均不同程度升高,分别为73 U/L、AST 37 U/L、总胆红素(TBIL )23.6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8.3μmol/L、LDH 249 U/L,未给予任何护肝药物治疗,1天后复查 ALT、AST、TBIL均恢复正常。

  • 心脏变态反应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1例

    作者:陈蕴文;孙爱民;郑晓霞

    患者,男,15岁,有"慢性荨麻疹"病史2年余,荨麻疹多在外吹风后出现.2008年11月8日患者运动后大汗,吹风后不久荨麻疹急性发作,自服"扑尔敏、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但症状无改善,皮疹逐渐增多,颜面部水肿明显.

  • 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在变态反应疾病中的应用及其检测

    作者:赵俊芳;王学谦

    自1879年Paul Erhieh第一次描述了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组织化学特性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哮喘、鼻炎、特异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变态反应疾病患者的血清、尿液,眼泪、鼻腔和支气管分泌物中存在EOS及其释放的颗粒蛋白.

  •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误诊原因及诊治体会

    作者:王肇华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报道1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胸部CT示两肺野见沿支气管分布的成串的囊柱状支气管扩张影及双轨征,支气管壁增厚,部分支气管内见黏液嵌顿,周围肺野见小斑片状点状模糊影,密度不均;查外周血IgE 1 287 900 U/L,曲菌抗原皮内试验呈速发阳性反应.结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与哮喘关系密切,致病因素主要是吸入烟曲菌孢子,易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烟曲菌抗原速发皮肤试验阳性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

  • 结核菌素试验致过敏性休克

    作者:赵晓光;陆毅;张福广

    1 病例资料女,52岁.主因双手近端指关节疼痛,肿胀逐渐加重、功能障碍半年,于2000年5月12日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5℃,脉搏84/min,血压105/60 mmHg.一般情况好,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皮疹,类风湿因子阳性.初步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行结核菌素(PPD-C)试验,试验前询问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予75%酒精皮肤消毒后抽取PPD-C 0.1 ml(5 U)皮内注射.注射后约1分钟,患者诉注射部位皮肤瘙痒,刺痛及烧灼感,检查见局部皮丘隆起,红晕直径1.2 cm,周围有伪足出现,相继双上肢、下肢、前胸部出现多处大片隆起荨麻疹,双眼结合膜发红,中度充血.因奇痒难耐,用手抓挠,出现条索状抓痕.又诉头晕、气短、呼吸困难.即让患者平卧,测血压66/35 mmHg,脉搏140/min,于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 ml,吸氧,5%葡萄糖加入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15分钟后症状缓解,血压回升至90/58 mmHg,急诊收住院观察.2小时后患者全身症状消失,肢体荨麻疹逐渐消退,色泽变浅,双眼结合膜轻度充血.72小时观察PPD-C试验结果为阴性,局部无红肿及硬结.眼科检查:左眼颞侧结膜下片状出血.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5.8×109/L,中性粒细胞0.41,淋巴细胞0.44,嗜酸性粒细胞0.06,嗜碱性粒细胞0.02,抗SS-A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正常,C3,CIC均正常.予氯苯那敏(扑尔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未遗留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好转出院.

  •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误诊为麻疹一例探讨

    作者:滕惠琴;张盛杰

    目的 探讨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syndrome,DHS)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DHS误诊为麻疹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例因发热使用氨苄西林、阿奇霉素后出现麻疹样皮疹,淋巴结增大,体温波动在38 ~39℃,伴肝功能、肾功能异常,血液学指标改变,予相应治疗1周,但发热持续不退,血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仍较高,加用头孢呋辛钠后皮疹加重、体温升高.结合麻疹抗体阴性,经皮肤科会诊后诊断为DHS,予激素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激素停用1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正常,未见皮疹复发.结论 DHS为一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病机制不明,一旦发现,应及时予冲击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防止致死性危险的发生.

  • 甲硝唑致迟发性变态反应一例报告

    作者:赵宾云

    1 病例资料男,19岁.因双下肢出现丘疹伴瘙痒就诊.4d前因牙痛在我院诊断为牙周炎,医嘱予甲硝唑片0.4 g,每日3次口服.治疗第4天双下肢内侧出现粉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无其他不适.

  • 甲硝唑致迟发性变态反应一例报告

    作者:赵宾云

    1 病例资料 男,19岁.因双下肢出现丘疹伴瘙痒就诊.4d前因牙痛在我院诊断为牙周炎,医嘱予甲硝唑片0.4 g,每日3次口服.治疗第4天双下肢内侧出现粉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无其他不适.查体:双下肢内侧可见对称性的大小不等粉红色斑丘疹,直径2~4 mm,略高出皮面,边界不清,压之褪色,考虑为甲硝唑引发皮疹,即刻停用甲硝唑,予葡萄糖酸钙10 mg,每日3次口服,并嘱患者多饮水,2d后皮疹消失.

  • 左旋咪唑致急性重症脱髓鞘脑病

    作者:陈晓燕;李啸;邓志宽

    1 病例资料女,39岁.因四肢无力2天,加重伴言语不清1天入院.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四肢无力,活动尚不受限,未引起重视.次日四肢无力明显加重,并逐渐出现言语不清、表情减少、反应迟钝.当地县医院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因诊断不清入我院.

  • 白介素4在Th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周世新;刘谨;徐永健;张珍祥

    CD+4Th细胞经激活后分化为功能不同的Th1和Th2两个亚群效应细胞.Th1细胞分泌IL-2、IFN-γ、TNF-β等,介导细胞免疫应答、迟发性超敏反应和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Th2细胞则产生IL-4、IL-5、IL-6、IL-10、IL-13等细胞因子,介导体液免疫应答、过敏性和感染性疾病,在抗胞外病原感染、B细胞增殖分化以及哮喘的发生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氯雷他定在儿科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马丽;朱星光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Ⅰ型变态反应的临床治疗和出院随访,探讨氯雷他定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呼吸科2011年8月-2012年6月84例Ⅰ型变态反应患儿为观察组,2011年8月以前的Ⅰ型变态反应患儿8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氯雷他定,对照组使用其他抗组胺药,以2周为1疗程,观察治疗效果,并对所有患儿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病情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中9例复发,复发率为10.7%;对照组中23例复发,复发率为2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一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起效快、维持时间久,可以有效地治疗和预防Ⅰ型变态反应,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 五水头孢唑林钠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的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房敏杰;童本定;魏青;吴楠

    1例胃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使用头孢唑林钠2g,1次/12h 静脉滴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第3天,患者搔抓右大腿内侧皮肤后出现小片皮肤剥脱。第4天,患者右下肢皮肤剥脱较前扩大,会阴部出现大片状皮肤红斑,红斑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和表皮松解。停用五水头孢唑林,加用甲泼尼龙60mg,复方甘草酸苷60mg 静脉滴注。4d 后,患者皮疹逐渐好转至消退。

  • 1 581例变应性疾病患者变应原血清IgE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孟文霞;刘艳梅;李晓鸾;王燕;孙长春

    近年来变应性疾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医学上的重要性日愈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应原也会因地区与时间不同而呈动态变化.因此,历史地对其观测研究是非常必要的.1资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2002年3月~2007年5月在我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就诊并经皮肤试验拟诊的变应性疾病患者共 1 581 例,大部分来自石家庄地区,年龄11个月~80岁.

  • 血红素氧合酶1在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冬梅

    全世界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率高达10%~25%,是一个影响全球的健康问题,其在临床上主要包括变应性鼻炎和哮喘.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变应性鼻炎常为哮喘的先兆,是哮喘的危险因素[1].尽管目前临床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努力寻找治疗气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新靶位迫在眉睫.近年来的研究[2-4]表明,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及其代谢产物在变应性鼻炎和哮喘中表达上调,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因此引起了这一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 青霉素迟发变态反应1例

    作者:纪浩南;林怀印

    患者,男性,20岁.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皮试阴性后给予青霉素640万U+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第1 d无不良反应.第2 d滴液时,已超过24 h,在静脉滴注1 min后,患者突述胸闷,并随手关闭了输液开关.同时立即更换液体,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吸氧.测血压 18.7 / 10.7 kPa,心率68次/min,心律规整.

  •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谭洪华;李霞;薄爱华

    肾小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GN),通常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SGN)[1].PGN是内科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独立性疾病,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超敏反应性疾病.临床将PGN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AGN)和慢性肾小球肾炎(CGN)两大类型.AGN如治疗不及时易转为CGN,而CGN是导致肾功能衰竭重要的原因[2].

420 条记录 8/21 页 « 12...567891011...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