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11例分析

    作者:朱巧;过建春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特点,以提高对KD合并MP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眼结膜充血、皮疹、淋巴结肿大、四肢末梢病变、心脏及肺部病变等情况;8例患儿采用阿奇霉素规范治疗,3例患儿采用阿奇霉素并红霉素治疗,其中2例大叶性肺炎实变合并胸腔积液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均痊愈.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导致的免疫紊乱可能与川崎病的发生有关,抗感染治疗可改善预后.

  • 幼儿急疹180例分析

    作者:陈榕

    幼儿急疹(ES)是婴幼儿期常见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又称婴儿玫瑰疹[1],起病多为高热,早期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很容易误诊.现将我院自1998年来门诊收治的180例分析如下.

  • 幼儿急疹123例早期诊断分析

    作者:胡恕香;张慧芬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早期临床诊断.方法:对123例幼儿急疹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婴儿占93.4%,生后首次发热占60.9%,悬雍垂根部出现对称性小斑丘疹、疱疹或小溃疡占64.2%.结论:幼儿急疹可早期诊断.对于生后首次发热,一般情况好的1岁以下婴儿,如悬雍垂根部出现对称性小斑丘疹、疱疹或小溃疡,结合正常血常规,要警惕幼儿急疹.

  • 胶样粟丘疹1例分析

    作者:刘健;刘莉;伍绍萍

    本文对胶样粟丘疹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2岁.因双颧部皮疹2a余就诊.患者于2a前无明显诱因双颧出现粟粒样大小黄色隆起丘疹,并逐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未经治疗,日晒后加重,持续不退.既往体健.患者务农,有长期日晒史.家族成员中无类似发病者.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双颧部可见对称性分布的粟粒至黄豆样大小淡黄色半透明扁平丘疹,触及稍硬,互不融合.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变薄,在扩大的真皮乳头内可见嗜酸性团块状均质的胶样物沉积,周围有裂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胶样粟丘疹.治疗:嘱患者避免日光暴晒,分批进行液氮冷冻治疗,后失访.

    关键词: 病例报告
  • 结核病患者药物性皮疹的特征及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顾瑾;唐神结;吴福蓉

    目的 研究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出现药物性皮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这些皮疹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入住上海市肺科医院102例出现药物性皮疹的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统计研究对象出现皮疹后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随访其治疗后的痰结核菌及胸片病灶吸收情况.采用stepwise回归法进行疗效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在102例患者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38.41±17.74)岁;初治患者86例,复治患者16例;皮疹前抗结核治疗中位时间为10 d;皮疹消退后治疗中位时间为8个月;应用抗结核药物0~7种,平均为(3.71±1.77)种;皮疹发生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上肢79.2%,胸部75.0%,背部70.8%,下肢64.6%,腹部60.4%,颜面部12.8%;常见的过敏药物为:利福平40.0%、异烟肼13.3%、乙胺丁醇12.2%;11.76%的药物性皮疹患者合并谷丙转氨酶升高,中位数为206.50 U/L,5.88%的患者合并胆红素增高,为(75.10±37.5)μmol/L;13.73%的患者合并白细胞下降,为(2.97±0.64)×109/L,29.41%的患者合并发热,为(39.09±0.44)℃;疗程结束时,病灶好转者占78.43%;稳定者占11.76%,恶化者占9.80%;共46例(45.10%)患者有空洞存在,疗程结束时空洞的好转率为34.78%,闭合率为47.83%,恶化率为4.35%;治疗前痰结核菌涂片阳性患者52例(50.98%),培养阳性患者24例(23.53%),疗程结束时的阴转率可达92.31%;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肝功能损伤、白细胞下降、停抗结核药物天数、复治、老龄为负相关因素,而结核抗体阳性、CD4值为正相关因素.结论 高热、肝功能损伤、白细胞下降为药物性皮疹结核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疗程结束时的痰结核菌阴转率接近标准方案的水平,但病灶的吸收率及空洞的关闭率不够理想.合并肝功能损伤、白细胞下降、停抗结核药物天数长、复治、老龄为预后不良因素,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可能有助于提高疗效.

  •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律失常与临床资料相关性分析

    作者:范文强;穆荣;栗占国

    目的 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并分析与SLE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5年2月至2008年7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SLE患者338例,分析病史及心电图情况,统计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并研究其与SLE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338例SLE患者有71例存在心律失常,发生率21%.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25例(已排除19例发热、贫血等因素的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2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房室传导阻滞7例、束支传导阻滞5例、窦性心律不齐6例、频发房早4例、频发室早2例、房颤1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之间皮疹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抗心磷脂抗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年龄、性别及其他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患者中心律失常有21%的发生率,以窦性心动过速多见.SLE心律失常与皮疹、抗心磷脂抗体关系密切.

  • 药疹误诊为发疹性传染病38例分析

    作者:张新伟;聂为民;孙艳红;田彩虹;龚清;王彩容;赵敏

    目的 分析38例药疹误诊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09年8月收治的误诊为发疹性传染病的38例药疹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疹误诊为麻疹为多见.引起药疹常见的药物是抗生素;其次是解热镇痛药、中药.误诊原因除因这二类疾病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外,还与医生询问病史不详尽、查体不仔细有关.结论 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疹的认识很有必要,接诊患者时应询问其流行病学史、过敏史及服药史,详细询问发病时发热与皮疹出现的先后顺序,注意皮疹发展特点,减少误诊.

  • 幼儿肛周传染性软疣1例

    作者:程娟;段红岩;李安信;周光德

    1病例报告患儿,女,2岁,半年前由母亲发现其肛周有3个小米粒大小圆形白色皮疹.1个月后皮疹逐渐增多,曾外用中药洗剂和喷昔洛韦乳膏,皮疹无消退.其他家庭成员未发现同样皮肤病.皮肤科检查:肛周可见20多个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半球形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中央可见脐窝,丘疹互不融合,用针挑破后可挤出乳白色胶样物(图1),躯干和四肢其他部位均未发现皮损.组织病理显示:可见典型的疣状小体(图2).诊断:传染性软疣.

    关键词: 触染性软疣
  • 组合抗结核药物致过敏性皮疹32例临床分析

    作者:韩娜;李占英;田艳卿

    目的 分析组合抗结核药物致过敏性皮疹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7月在结核病防治机构使用组合抗结核药物过程中,以过敏性皮疹于本院就诊的患者32例,总结其基本资料、临床表现、诊治经过;分析致敏药物的种类、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组合抗结核药物所致过敏性皮疹以麻疹样、荨麻疹样为主[分别占37.50%(12/32)、31.25%(10/32)];发生过敏时间为用药2周至1个月内,其中1~3周为高发生期;致敏药物中,乙胺丁醇占37.50%(12/32),吡嗪酰胺占21.87%(7/32),异烟肼占12.50%(4/32);利福平仅占3.12%(1/32).经过停药和临床对症治疗,本组患者的过敏性皮疹均得到了痊愈.结论 抗结核药物过敏性皮疹主要类型为麻疹样、荨麻疹样皮疹.及早确定引起过敏性皮疹的药物种类,及时加以处理后患者预后较好.

  • 以大疱样皮疹为特征的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邓慧玲;张玉凤;马超峰;符佳;张瑜;谢燕;袁娟;王小燕

    目的 回顾性分析西安地区2013至2014年皮疹形态以大疱表现为特征的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224例以广泛的皮肤黏膜大疱反应为特征的、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标本,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手足口病病毒核酸检测并分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后期随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在皮疹形态以大疱改变为特点的、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224例患儿的标本中,柯萨奇病毒A6型(CA6)阳性207例,占92.4%,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4例,占1.8%,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阳性10例,占4.5%,4例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220例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病例中,男130例,女90例;男女比为1.44∶1,<5岁203例,占92.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75例,占34.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者200例,占90.9%;心肌酶CK-MB偏高者35例,占15.9%,肝功能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者15例,占6.8%.共有187例患儿出现发热,占85.0%.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脑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病程极期皮疹均表现为大疱或大囊泡样改变,痒感明显,伴面部斑丘疹.疱疹液吸收或破溃后出现结痂和大片脱皮,基底新出皮肤无渗出,后期随访无明显色素沉着.在后期追踪随访过程中,CA6阳性病例中有52例(25.1%)距离手足口病发病期约2~4周内出现了指(趾)甲脱落剥离症状,脱甲数量1~8个,平均4.3个,甲板由里向外脱落并伴随新甲长出,脱落后的甲床未见明显结构异常,新生甲板无增生,表面光滑度存在,无肥厚,未留其他后遗症.结论 皮疹形态以大疱表现为特点的手足口病主要由CA6引起,该病原所致的以大疱表现为特点的手足口病皮疹伴明显痒感,皮疹后期可出现结痂和脱皮,部分病例可出现脱甲病.

  • 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39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作者:刘小丽;邓飞;张锚链;刘华庆

    目的:研究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39例病例均来自贵州省各地.除HE、PAS和Giemsa染色外,进行了CD20、CD45 RO、CD4、CD8、CD15、CD30、ALK及EMA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以及IgH和TCR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全部病例分成3型:A型33例,B型2例,C型4例.在大多数病例(31/33),肿瘤细胞特别是大细胞表达CD3抗原.大多数T细胞组群,包括瘤样T细胞表达CD4+/CD8-辅助T表型(12/21).几乎所有病例(36/39)都表达CD30抗原,其中1例(A型)同时表达ALK和EMA.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54%.4例表达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结论:淋巴瘤样丘疹病主要见于成人或老年人.男女之比是4.6:1.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极少数H/R-S样的大异形淋巴细胞混杂在大量炎性细胞背景(A型)中或主要为脑型核的异形淋巴细胞(B型).C型以结节或片状排列的大异形淋巴细胞为特征.免疫表型上,除2例B型外,其余病例均表达CD30抗原.大多数病例为CD41+/CD8-辅助T表型,并且均表达全T-细胞抗原CD3.

  • 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疹的Meta分析

    作者:陈创;王秀改;刘振昌;张羽

    目的 评价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相关皮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EGFR-TKI相关皮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的文献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有6条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24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33例,对照组115例;患者年龄30 ~ 75岁.与对照组比较,中药治疗EGFR-TKI相关皮疹临床疗效的合并OR值为7.51,95%可信区间为4.46 ~12.65.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治疗EGFR-TKI相关皮疹的疗效较西药好,且不良反应鲜见,安全性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沙利度胺加重皮肌炎患者皮疹

    作者:姚瑶;葛卫红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皮肌炎2次住院治疗,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 mg静脉滴注、1次/d(出院后改口服醋酸泼尼松20 mg、1次/d),甲氨蝶呤10 mg口服、1次/周等治疗,因面部及躯干部反复出现皮疹,在上述治疗107 d后加用沙利度胺50 mg口服、1次/d.136 d后因肝酶升高停止使用甲氨蝶呤.应用沙利度胺48 d后患者皮疹加重,伴脱屑、破溃.停用沙利度胺并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皮肤换药等对症治疗14 d,患者皮疹好转.

    关键词: 沙立度胺 皮肌炎
  • 甲巯咪唑致皮疹及关节炎综合征

    作者:肖彦革;张倩影;汤智慧

    1例13岁女性患儿因甲状腺功能亢进服用甲巯咪唑10 mg、3次/d,10 d后调整剂量为15 mg、1次/d.用药第18天,患儿大腿及背部出现大片高出皮肤表面的红色皮疹伴瘙痒,给予对症治疗,4 d后皮疹消退.用药第22天,患儿出现多处关节疼痛,呈游走性,阵发性加剧,伴全身多处风团样皮疹.第29天停用甲巯咪唑.停药后6 d多关节痛加重,实验室检查示ESR 69 mm/1 h,IL-6 26.2 ng/L,CRP 41.2 mg/L,类风湿因子<9.69 U/ml,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抗核抗体(ANA)1 ∶ 640阳性(均质颗粒),考虑为甲巯咪唑所致皮疹和关节炎综合征.给予氯雷他定分散片10 mg口服、1次/d,布洛芬混悬液20 ml口服、3次/d.对症治疗13 d,患儿关节疼痛明显减轻,ESR降至28 mm/1 h,CRP 12.8 mg/L,停用氯雷他定和布洛芬.停药后5 d皮患儿皮疹完全消退;1周后关节疼痛完全缓解;40 d复查,ESR 5 mm/1 h,ANCA阴性.

  • 丙型肝炎导致多系统受损长期误诊1例

    作者:邢晓燕;王炎焱;邓小虎;张江林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0岁.因"皮疹、双下肢浮肿11年,加重1年"收住我院.患者自1997年起无诱因出现双下肢散在、点状红色丘疹,压之褪色,2~3d自行消退.

  • 急性泛发性脓疱性细菌疹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作者:张晓东

  • 抗敏汤治疗多形性日光疹30例

    作者:任众

    多形性日光疹是由于日光照射后,在暴露处皮肤发生丘疹、水肿、红斑、水疱等皮肤损害的皮肤病.2001-06~2004-11,笔者应用抗敏汤治疗多形性日光疹30例,现报告如下.

  • 新癀片治疗吉非替尼痤疮样皮疹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探讨

    作者:王霖;孙增涛;王燕

    目的 观察新癀片治疗吉非替尼痤疮样皮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吉非替尼痤疮样皮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予新癀片治疗;对照组20例,予安慰剂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皮损分级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变化,以及治疗后对患者肿瘤病情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30.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治疗组皮损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皮损程度轻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IL-1β水平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β 水平降低,对照组IL-1β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肿瘤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肿瘤病情情况相当.结论 新癀片治疗吉非替尼痤疮样皮疹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皮损程度,且安全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患者肿瘤病情无影响,降低IL-1β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其治疗吉非替尼痤疮样皮疹的作用机制之一.

  • 768例手足口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朱丽;吴蓓;陈竹;段萌;王丽;曾义岚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在全球广泛流行[1],在台湾地区、新加坡、日本及澳大利亚等多地曾爆发流行[2-3].HFMD主要由柯萨奇A16 (CoxAl6)和肠道病毒71 (EV71)引起,通过接触病毒携带者的飞沫、体液及排泄物等传染[4];以手、足皮肤及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个别患者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和无菌性脑膜炎等,危及生命[5-6].目前没有抗病毒的特效药物,而是采用利巴韦林、免疫球蛋白等对症治疗[4],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是治愈的关键.

    关键词: 手足口病 发热
  • 表现为胸腹部皮疹的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分析

    作者:阮联英;王征军;王平革;张云霞;席少枝;张翠翠;董英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多见于儿童的肠道病毒(E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短暂的前驱性发热后出现咽炎、口腔皮疹和手足出疹[1].近期,我们收治了11例表现类似重症HFMD,但手、足、口腔及肛周未见典型的HFMD皮疹,查体发现胸前及上腹部有红色针尖样充血性皮疹,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HFMD.目前尚未见表现为胸腹部皮疹的重症HFMD的相关报道,故就其临床特点报道如下.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