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输血量>2000 mL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组与联合输注组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患者输注前1h及输注后12~24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h);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 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 患者联合输注后12~24 h比输注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PLT显著增加(P<0.01),平均止血时间为(3.56±0.95)h,有效止血率为96.0%.结论 在产后大出血患者的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
联合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急性大出血的比较
严重创伤急性大出血患者失血量大、病情危重,输血抢救是主要方法之一.但短期内输入大量晶体盐、人造胶体及库存红细胞,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而难于止血.
-
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157例分析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过低或纠正出血倾向的一种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有关机采血小板冷冻保存方法的深入研究,冰冻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1-3].
-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失血量≥2 000 ml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同时输入冰冻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各10~30 U,在输注前、输注后1 h观察出、凝血指标:(1)凝血酶时间(TT);(2)凝血酶原时间(PT);(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纤维蛋白原(Fbg);(5)血小板计数PLT;(6)输入后24 h内有效止血率及平均止血时间.结果 患者于冰冻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联合输注后1 h较输注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1).联合输注后24 h有效止血率为82.3%,平均止血时间(5.2±2.8) h.结论 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治疗中,冰冻单采血小板及冷沉淀联合输注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
-
阻抗法与镜检法检测低值血小板结果比较分析及对临床血小板输血判断的影响
目的 分析、比较三台血液分析仪阻抗法与显微镜手工法计数低值血小板结果,并探讨其对血小板输血阈值判断的影响.方法选择本实验室三台血液分析仪(LH750、CD-3700和Sysmex-xt1800i)分别计数低值血小板患者274例,PLT均小于100×109/L,以显微镜手工法为参考,按检测结果将血小板分为0<PLT≤5× 109/L,5×109/L<PLT≤10×109/L,10×109/L<PLT≤20×109/L,20×109/L<PLT<100×109/L四组,并与手工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台血液分析仪与镜检法计数在PLT≤20×109/L时相关系数(γ)均<0.8.当20<PLT< 100× 109/L时相关系数(γ)均≥0.8.从ROC曲线分析,三台血液分析仪分别在0<PLT≤5×109/L和5×109/L<PLT≤10×109//L两组中AUC均小于0.90,在10× 109/L<PLT≤20×109/L组中AUC均大于0.90(分别为0.913,0.904,0.947).结论三台血液分析仪计数PLT≤20×109/L的样本与镜检法相关性较低或无直接相关性,故对低值血小板,考虑需要血小板输血时,应慎重对待仪器检测的结果.由ROC曲线可知Sysmex-xtl800i对不同输血阈值的判断要优于LH750和CD-3700.
-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治疗产后大出血
目的: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治疗产后大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输血量>2000 ml的产后大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将冰冻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单独输注者与联合输注者作了对比观察.观察指标输注前及输入后1~2 h患者:①凝血酶时间(TT);②凝血酶原时间(PT);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计数PLT;⑥24 h内有效止血率;⑦平均止血时间.结果:患者输注后1~2 h比输前的TT、PT及APTT显著缩短,Fbg及ALT显著增加(P<0.01),平均止血时间为2.45±1.36 h,24h止血有效率为96.15%.结论:在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治疗中,应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联合输注有着显著的止血效果.
-
冰冻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P<0.01);联合输注组与单采血小板对照组比较,TT、PT、24 h止血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冷沉淀对照组比较,TT、PT、APTT、PLT、24 h止血有效率及平均止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个对照组比较Fbg及A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在外科手术患者输血治疗中,联合输注组比冰冻单采血小板组及冷沉淀单独输注组具有更为显著的止血效果.
-
深低温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目的评估深低温保存血小板在临床输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1,294例输注患者进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研究.其中各类型白血病32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67例,恶性肿瘤放疗及化疗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254例,术前、术中、术后输注血小板547例.观察输注前、后1h出血时间,输后伤口停止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体表瘀斑消散情况、不良反应等各项指标.结果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具有升高血小板作用和显著的止血效果,内科输注总有效率89.8%,外科输注总有效率95.1%,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深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内、外科出血患者应用均安全、有效.
-
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疗效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结果 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与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组输后2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结论 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DIC时具有较佳的止血疗效.
-
血小板低温保存技术的应用
目的:观察低温保存血小板在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输注对象分为血液病组、非血液病组,观察指标:①输注冷冻血小板24 h,临床出血是否得到明显控制;②输注冷冻血小板24 h,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结果:91.2%病人临床出血症状得到控制,41.9%的病人CCI值≥10 000/μl.结论:输注低温血小板有明显的止血和一定的升血小板效果.
-
配合性血小板输血的临床观察
由于血小板也有其特异性的抗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反复血小板输血可造成同种免疫反应,对以后的血小板输血产生血小板输血无效症(PTR),使输入的血小板寿命进行性缩短,临床疗效不佳.笔者就配合性血小板输血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
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外科手术的应用
目的研究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外科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输注对象为外科患者术中、术后出血或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以及有严重出血倾向患者。观察指标①输注前、后2h出血时间;②输后伤口停止出血时间;③输注前、后1h患者血小板计数;④根据①、②和③的结果判断输注低温血小板是否有效;⑤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⑥不良反应。结果出血时间:输前(9±3)min,输后(4±2)min(P<0.01);输后1h比输前血小板升高(5~42)×109/L;止血有效率为95%(226/238)。血小板计数,术后比术前下降(130±69)×109/L。过敏反应4例,发热反应5例。结论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具有明显止血和提高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效果。
-
试论中医对减少血小板输血的作用
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血小板制剂的供应日益成为普遍性问题;于是如何科学输注血小板,减少不合理的应用,确保急需患者救治的供应,受到临床和采供血机构共同关注.中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疾病有许多优势,能否为减少血小板输血也发挥一些作用呢?现就这一问题做初步分析,意在引起临床输血和中医两方面的同行共同关注并一道来探讨.
-
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应用157例结果分析
目的:对机采血小板输入前后血小板数量的比较.方法:选取血小板计数>150×109体检合格献血者,用瓦特CS-3000Piues血细胞分离仪采集全血处理,血小板预采集值3.2×1011,采集后置Forma scientisic血小板振荡仪约30min,在超净工作台使其终浓度为5.0%,摇匀置冰箱冷冻保存备用.结果:机采血小板冻融前后血小板数分别为(3.18±1.76)×1011及(2.52±1.72)×1011.经给患者输入前后1、24、48h及72h血小板数进行对比观察,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后1~24h内血小板数显著增高(P<0.01或P<0.05),48h后无显著差异.结论:机采冰冻血小板在各种创(战)伤、急救、特殊血型自身输血均可适用,尤其战备储血中有着重要意义.
-
临床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及处置
随着血小板输血的广泛临床应用,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回升值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地突出,止血效果也较差,临床上将此种现象称为血小板输注无效.
-
血小板输血与富含血小板血浆的临床应用
血小板是循环在血液中的一种没有细胞核的颗粒. 血小板以非活化形式在机体中循环,直到它们接触到内皮细胞的缺损区或遇到凝血级联反应才被活化. 活化后的血小板黏附于内皮细胞的缺损部位,发生变形,释放颗粒内容物,并相互黏附形成聚合物,限制血液流失. 活化的血小板也表达和释放一些分子,这些分子能通过激活白细胞和内皮细胞来刺激局部的炎症反应. 目前已明确血小板的功能不仅仅是止血,血小板与许多病理过程关联,包括宿主防御反应、炎症性关节炎以及肿瘤生长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