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技术的方法探讨

    作者:罗健君;李晓兵;许建铭;须同禄;刘仁坚;秦明明;汤建英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3D CE-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采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3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3D CE-MRA检查.其中脑动脉14例,颈动脉9例,胸主动脉8例,门静脉4例,股动脉3例.成像技术包括3D CE-MRA增强前后图像数据减影,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图像质量优良者达97.4%,能够清楚显示靶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2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证实.结论高质量的3D CE-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佳的延时扫描时间、合适的注射速率、注射总量、扫描序列及其参数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 糖尿病足病下肢动脉病变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研究

    作者:孟利民;宋云龙;张挽时;毕永民;肖黎;方红;祝红线

    目的 探讨三维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CE-MRA)在糖尿病足病(DF)下肢动脉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DF下肢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对46例DF和39例非糖尿病单纯下肢动脉硬化(NDM)患者行CE-MRA检查,分析各动脉节段狭窄(≥50%)累计频度和狭窄积分,以NDM组为对照分析DF组动脉病变特点;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CE-MRA的准确性.结果 就动脉狭窄累及频度和积分而言,DF组远端动脉有高于近端的趋势,伴足部病变与不伴足部病变下肢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膝以上动脉,DF组与NDM组无统计学差异;在膝以下动脉,DF组明显高于NDM组.CE-MRA诊断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7.85%,84.85%,94.44%.结论 3D CE-MRA能较准确显示DF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NDM相比,DF更易累及膝以下动脉,且下肢动脉病变与足部病变并不完全一致.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合并Moya Moya病一例

    作者:杨会志;潘理明;吴竞生

    患者,男,14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活动失灵伴言语不清15?d入院.既往有反复酱油色尿史8年余,6岁时有颅脑外伤史,曾有短暂性意识不清,5年前因发现外周血细胞三系减少,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无效.入院时体检:反应迟钝,运动性失语,智力低下,重度贫血貌,眼球居中,伸舌无偏斜,右鼻唇沟浅,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未见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腹软,肝、脾肋缘下未及,右侧上、下肢肌力Ⅴ-级,左侧Ⅴ级,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巴彬斯基征(+),双下肢无水肿,肛门指检正常.血常规:Hb 56?g/L,WBC 2.3×109/L,BPC 94×109/L,网织红细胞0.063.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0.43∶1,粒系增生减低,各期细胞均见,形态无异常,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占0.450,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巨核系增生活跃,血小板成堆分布.NAP:20分/100个中性粒细胞.Ham试验阳性,Coombs试验阴性.蛇毒溶血试验:6.9%(正常值<5%).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CD59 78.5%,粒细胞CD59 71.3%,均明显低于正常值(≥95%).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检查:两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闭塞,双侧大脑后动脉增粗,并见多量异常分支血管网,颅底异常血管网似烟雾状,提示Moya Moya病样血管病变. 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合并Moya Moya病.给予阿斯匹林、低分子量肝素、华发令等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以及洗涤红细胞输注,症状明显好转后出院.

  •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

    作者:于丽娟;张雪林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缩短血液T1,使血液信号增强的血管威像方法.近几年MRI硬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日趋完善,尤其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上效果显著.就该技术的成像原理、技术进展及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予以综迷.

  • 3D CE-MRV在老年窦旁脑膜瘤中的应用

    作者:唐璐;陈建强;韩向君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3D contrast enhanced MRV,3D CE-MRV)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得到临床医生认可[1],是相对有创性DSA检查的一种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无创性成像技术.由于老年人体质弱,各脏器功能较差,加上老年患者手术耐受能力差,术前应尽量避免过多的有创检查,所以其应用更应该得到广泛的开展.本文就其在老年脑膜瘤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 颅内动脉成窗变异38例MRA诊断分析

    作者:华星;王忠明;陈筛扣;苏爱芹;黄震萍

    目的:通过磁共振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探讨颅内动脉成窗变异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发生率、好发部位及临床意义。方法:行颅颈部MRI 3D-TOF检查38例,将原始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得到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组(VR)图像,分析颅内动脉成窗变异的影像学特点。结果: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共38例均为单发,变异部位:大脑中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12例,基底动脉16例,大脑后动脉3例,椎动脉6例中右侧椎动脉4例,左侧椎动脉2例;合并动脉瘤1例。成窗变异根据病变形态及大小分为3型:本组裂隙型5例,凸透镜型14例,重复型19例。结论:MRA是血管畸形、动脉瘤鉴别诊断常用的无创方法,磁共振3D-TOF能清楚显示和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这一少见血管异常。

  • 增强前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显示脑膜瘤与血管关系的比较

    作者:张春锋;钱小建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配合增强前、后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相位对比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PC-MRV)检查,对于显示脑膜瘤与血管关系的比较。方法:对36例脑膜瘤患者,分两组分别行MRI平扫及增强前、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1)MRI平扫及增强表现:T1WI像和T2WI图像均呈混杂信号21例;均呈等信号7例;T1WI像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像为不均匀高信号8例。(2)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A组18例见肿瘤相关血管不同程度受压移位变形,可见增粗迂曲引流静脉。脑膜血管呈集束状与脑膜瘤体相连见供血血管“抱球”。B组肿瘤相关血管不同程度受压移位变形呈“抱球”状,引流静脉增粗迂曲。不能同时显示脑膜瘤与引流血管及颅内静脉窦的关系。两组病例均经手术切除后,作病理分析证实为脑膜瘤。结论:MRI配合对比增强后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显示脑膜瘤与血管关系更加完整,对脑膜瘤的手术前风险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 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MRA评价Willis环变异的价值

    作者:王敏;王德杭;洪讯宁;朱晓梅;王建伟

    目的 探讨3.0T 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评价Willis环变异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大脑Willis环,变异但无明显脑部病变及血管病变的3D-TOFMRA图像,统计分析各组成动脉的变异情况.结果 63例MRA图像显示大脑前动脉变异占74.60%,大脑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复合变异占26.98%,大脑前交通动脉的显示率53.97%,大脑后交通动脉的显示率58.73%.结论 3.0T 3D-TOF MRA是尤创性评价Willis环变异的有效方法 .

  • 颅内静脉窦闭塞的MRI表现

    作者:徐惠;李传福;马祥兴;孙向东;王茜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闭塞的磁共振(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0月至2003年1月经临床及MRI确诊的颅内静脉窦闭塞患者13例.结果:13例均表现为T2WI相应静脉窦流空影消失,而代之以高信号,脑实质有不同程度的梗死及出血.磁共振脑静脉成像(MRV)显示,相应硬膜窦狭窄,管腔不规则及闭塞.结论:MRI及MRV对颅内静脉窦闭塞可做出明确诊断.

  • 高分辨率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作者:林锐;吴仁华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初期采用非增强的飞越时间和相位对比方法发展到增强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目前常规磁共振血管成像术作为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林锐;吴仁华

    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CE-MRA)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对各种动、静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具有很高的价值.本文就CE-MRA的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作者:张筱双

    目的 探讨DSA、CTA与MR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7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有相关临床表现的高度可疑患者,男23例,女14例.37例均进行了DSA、CTA、MRA检查并与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照.所有图像均经2位放射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分析评价.结果 37例患者发现了45个动脉瘤,其中5例为多发病灶,1例直径为2mm的前交通支动脉瘤(3种方法均未检出).DSA检出44个;CTA检出40个,漏诊5个;MRA检出37个,漏诊8个,其中还检出1例假阳性.结论 CTA及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能力与DSA在灵敏性与准确性上相当,且兼具无创性的优点,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