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外周型脊柱关节炎的MRI表现

    作者:吴俊华;张德洲;李敏;谈伟;邓开鸿

    目的:探讨外周型脊柱关节炎的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外周型脊柱关节炎患者19例,对病变部位的MRI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外周型脊柱关节炎的MRI特征.结果:19例患者共31个病变部位,其中位于膝关节12个,踝关节7个,足6个,髋关节4个,肩关节及腕关节各1个;31个病变部位中MRI表现为关节积液24个,骨髓水肿23个,软组织肿胀11个,韧带或肌腱附着点炎3个,滑膜炎3个,均无骨及软骨侵蚀破坏的表现.结论:外周型脊拄关节炎主要MRI表现为关节积液、骨髓水肿、软组织肿胀,少数为附着点炎、滑膜炎,MRI显示病变敏感但缺乏特异性,诊断时需注意鉴别.

  • 核磁共振技术在炎性关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张卓莉;李光韬

    影像技术在炎性关节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应用为广泛的是X线平片.X线平片能发现骨侵蚀及关节间隙变窄等长期慢性病变,但是无法发现滑膜炎和骨水肿等活动性炎症改变,因此临床上仅依靠X线平片,对于炎性关节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定有很大的局限性.将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引入医学领域为很多科学研究和临床决策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1].MRI通过三维成像能够早期发现炎性关节病的骨髓炎症和滑膜炎症,很好地弥补了X线平片敏感性差的缺点,因此逐渐得到广大风湿科医生的重视.本文将从MRI的基本原理入手,重点对MRI在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和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两种主要炎性关节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介绍.

  • 布氏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分型

    作者:张培楠;杨新明;孟宪勇;阴彦林;吴伟;崔书军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性脊椎炎的影像学表现,并对其进行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30例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X 线、CT 及 MRI)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影像学表现对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进行分型。结果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可见于脊柱的任何节段,但大多分布于腰椎,其中以 L4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椎体边缘骨质的多发破坏灶,范围较小,在破坏灶周围可见增生、硬化的新生骨组织,在其中又可见到新的破坏灶,椎间盘破坏轻,关节面增生硬化,相邻骨密度增高。结论根据影像学表现的不同,可将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分为椎体炎型、椎间盘炎型、骨膜炎型、椎旁软组织肿块及腰大肌脓肿型、其他型及混合型等6种类型。

  • CT和磁共振成像对脊柱关节病早期诊断的价值

    作者:陈新建;许开喜;赵争敏;卞绍亚;王金;徐敏

    目的:探讨脊柱关节病(sponyloarthropathies,SPA)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以提高SPA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SPA的病例进行10例CT横状位、16例MRI行横、矢状位扫描,T2WI,T1WI,STIR,分析其骨质、形态及信号改变。结果 SPA的CT和MRI表现为脊柱炎、椎间盘炎、脊柱关节炎和韧带附着炎。16例SPA 43个椎体中,其中侵犯T6、T7、L5、S1各1个,T8、T9、L4各2个,T10、L2、L3各3个,L1为6个,T11为8个,T12为11个。以T11~L1侵犯增多,共占58%(25/43)。单纯椎体受累13个,占30%(13/43)。椎体和附件受累30个,占70%(30/43)。结论 CT、MRI二者结合有利于SPA的早期诊断,特别是MRI下骶髂关节、脊柱椎小关节滑膜等处骨质结构改变、骨髓水肿、滑膜炎、关节软骨侵袭、韧带起止炎等MRI表现,这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及愈合等均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 伴发葡萄膜炎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陈玉铃;李挺;沈洁;信维伟;王晓栋;叶霜

    目的:观察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伴发葡萄膜炎的发生率,探讨伴发葡萄膜炎的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18例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患者,比较葡萄膜炎组与无葡萄膜炎组患者在人口学因素、临床特征、使用药物、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差异,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伴发葡萄膜炎的发生率为24.3%。葡萄膜炎组的病程[(156±140)个月]长于无葡萄膜炎组[(84±98)个月](t=-3.473,P=0.001),起病到确诊时间[(90±105)个月]长于无葡萄膜炎组[(47±65)个月](t=-2.818,P=0.006),就诊到确诊时间[(67±97)个月]长于无葡萄膜炎组[(34±55)个月](t=-2.366,P=0.021),HLA-B27阳性率(97.7%)高于无葡萄膜炎组患者(74.2%)(t=5.822,P=0.016),BASMI得分(3.3±2.0)高于无葡萄膜炎组(2.4±1.9)(t=-3.141,P=0.002),生物制剂使用率(64.2%)高于无葡萄膜炎组患者(46.7%)(t=4.907,P=0.027)。结论在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中应仔细询问病史、及时检测HLA-B27,加强风湿科与眼科会诊制度,以期早期诊治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减少葡萄膜炎的发作及功能受损。

  • 艾瑞昔布和塞来昔布对中轴脊柱关节炎疗效及血清Dickopff相关蛋白1水平的影响

    作者:高冠民;李艳敏;郑晓龙;江东彬;张蕾蕾;鹿莉;唐俊根;郭艳柯;徐鹏慧

    目的 观察选择性COX-2抑制剂艾瑞昔布和塞来昔布对中轴脊柱关节炎(ax-SpA)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其和骶髂关节影像学评分、血清Dickopff相关蛋白1(DKK1)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x-SpA患者60例,采用单纯随机、双盲分组,给予艾瑞昔布或塞来昔布200 mg,每天2次治疗,分别于基线、治疗4周、12周记录患者BASDAI评分、BASFI评分、患者总体评估、耳壁距、腰椎活动度、Schoher试验、踝间距、前指地距、ESR、CRP的变化和不良反应;采用SPARCC评分系统对治疗前、治疗12周ax-SpA骶髂关节MRI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治疗前、治疗12周血清DKK-1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 终完成12周随访者51例,其中艾瑞昔布组25例,塞来昔布组26例.4周和12周与治疗前相比,2组分别在BASDAI评分(F=1.69)、BASFI评分(F=0.43)、患者总体评估(F=12.51)、耳壁距(F=0.10)、腰椎活动度(F=0.23)、Schober试验(F=0.54)、踝间距(F=2.58)、前指地距(F=0.25)和ESR(F=0.65)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但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和12周时CRP在塞来昔布组较基线下降,艾瑞昔布组较治疗前升高(P>0.05),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周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瑞昔布组与塞来昔布组12周SPARCC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清中DKK-1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7,P=0.064).治疗前患者血清DKK-1水平与临床指标(BASDAI、BASFI、患者总体评估、耳壁距、腰椎活动度、Schober试验、前指地距、踝间距)、炎症指标(ESR、CRP)、SPARCC评分均相关不显著(t=1.815,P=0.085);治疗后塞来昔布组DKK-1水平与BASF1呈负相关(r=-0.048,P=0.027)、与Schober呈正相关(r=0.437,P=0.048).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治疗12周可改善ax-SpA患者疼痛、疾病活动、功能指标和炎症指标,艾瑞昔布与塞来昔布疗效相当;随访12周艾瑞昔布和塞来昔布对血清DKK-1水平无明显影响.

  • 风湿病医师对脊柱关节炎患者骶髂关节磁共振成像读片能力的调查问卷分析

    作者:赵征;罗贵;王炎焱;朱剑;黄烽

    目的 分析我国风湿病医师对脊柱关节炎患者骶髂关节MRI读片的能力.方法 向风湿病医师发放调查问卷,将风湿科医师完整回答的问卷视为有效问卷,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6.9%(75/112)的风湿病医师并不了解脊柱关节炎患者骶髂关节的MRI序列的选择,同时发现有55.4%(62/112)的风湿病医师认为,骨髓水肿对诊断脊柱关节炎更有意义,而仅有低于10%的风湿病医师认为骶髂关节MRI上表现出的骨侵蚀、脂肪浸润及强直对诊断脊柱关节炎具有一定的意义.结论在我国开展骶髂关节MRI的培训已势在必行.

  • 干燥综合征合并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周荣伟;赵丽珂;王钱;穆冰瑶;黄慈波

    目的 分析干燥综合征(SS)合并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的临床相关因素,从而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SS合并axSpA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并选择113例同期收治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为对照,从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多系统损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SS合并axSpA患者组关节表现和内脏损害多,该组关节痛、红细胞沉降率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抗Ro-52抗体阳性、肺部损害、肾损害和血液系统受累的比例均高于p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口眼干、抗核抗体(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腮腺造影、Schirmer试验、角膜染色、心脏损害、肝损害和神经损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合并axSpA患者关节表现和内脏损害多且严重,尤以肺部、肾脏和血液系统明显;同时病情活动度高、进展快.

  •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幼年脊柱关节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

    作者:谢红伟;李娟;吕卓;高国华;盘晓燕;戴森华

    目的:对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治疗幼年脊柱关节病(JSp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分类标准,年龄≤16岁,病情处于活动期,关节炎数≥2,肌腱端炎数≥3,总体疼痛VAS≥4(0~10),对NSAIDs和传统DMARDs疗效不佳,给予依那西普0.4 mg/kg,每周2次(大用量至50 mg/w),疗程12周.评价指标为0、4、8、12周关节炎数、肌腱端炎数、总体疼痛评分VAS、晨僵时间及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浓度(CRP)等.并随访至48周,观察依那西普减量维持和停用依那西普后患者病情状况.随时记录观察期间不良事件.结果:26例患者完成了12周的观察.4周后,关节炎数和肌腱端炎数均减少,与各自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2周时这种情况继续改善;其他各项疗效指标也反映出相似的改善程度和趋势;实验室炎症反应指标12周后也明显下降(P<0.05).随访过程中,16例患者降低依那西普剂量密度继续使用,病情维持稳定.停用依那西普的患者中,多数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未发现结核、严重感染等情况.结论:依那西普可以迅速改善JSpA的症状和体征,降低用药频率可维持疗效,安全性较好.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新明;石蔚;阴彦林;邹宇炜;孟宪勇;刘俊贤

    目的:总结布氏杆菌性脊椎炎流行病学特点及佳药物治疗方案,为提高对该病的药物选择及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13例确诊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用5种不同药物,分成5组不同配伍方法,进行不同疗程治疗和对比研究.结果: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女性发病率高,平均年龄41岁,坝上发病率高于坝下,主要集中在饲养、放牧牲畜而受染,病灶分布多在腰椎,2个椎体受累多,涉及L4的发病率高并破坏为明显;含强力霉素治疗组效果优于未含强力霉素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如增加疗程,疗效增加不明显.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流行病学具有特征性;以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基异噁唑为首选的抗菌素,应用两个疗程是治疗和防止本病复发合理的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