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72例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姜慕雅

    全上颌骨水平向骨切开术是一种难度较大的正颌外科手术.报告了对72例实施该手术患者的术中护理配合.术前准备好常规颌骨器械包及正颌外科专用器械包,术中巡回护士及时提供外科预测模型、头颅正侧位X线片和计算机预测数据;器械护士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种器械和物品,随时注意观察是否发生大量活动性出血,并默契配合术者止血.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矫形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

    作者:盛伟斌;华强;曹力;艾尔肯;欧阳甲;徐小雄;盛军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应用指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术.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7~53岁,平均37.1岁.术前后凸角为54°~138°,平均78.3°;2例合并侧凸,角度分别为31°和24°;1例伴随侧方移位.7例合并脊髓损害,2例为C级,5例为D级,2例表现为马尾及神经根损害.结果手术时间为215~325min,平均265 min,术中出血450~2200 ml,平均1100ml.术后结果满意,14例为优,2例为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脊髓神经功能损害均获显著改善.术后后凸角度为0°~67°,平均28.5°,矫正率63.6%,侧凸和侧方移位基本矫正.随访14~52个月,平均26.3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明显矫正度丢失,融合良好.结论对胸、腰椎结核并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患者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术是一较为有效、可行的方法.与联合前、后路手术比较,该技术减少了创伤且有更好的畸形矫正效果.

  • 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前移术后鼻腔通气功能的变化

    作者:王钟颖;王珮华;房冰;章一新

    目的 评估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前移术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3例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年龄18 ~35岁,手术方案包括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并前移.术前3d及术后3、6个月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前鼻镜及鼻声反射检查.术前3d、术后6个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并对术前及术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显示术前3d及术后3、6个月鼻腔总阻力分别为(1.189±0.38)cm H2O/L/mi、(1.081±0.43) cm H2O/L/mi和(1.111±0.40) cm H2O/L/mi,鼻腔总容积分别为( 14.920±1.95) ml、(16.380±4.32)ml和(15.660±4.25) ml,鼻腔平均截面积分别为(0.500±0.09) cm2、(0.570±0.15) cm2和(0.560±0.14) cm2,但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的评估分值较术前下降,即主观症状改善,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上颌骨前移手术不会对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利用客观性检测(鼻声反射检测)及主观性检测(NOSE量表)手段可以有效地对鼻腔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

  • 小切口Le FortⅢ型截骨治疗面中部发育不全

    作者:王瑞晨;柳春明;高全文;侯敏;梁立民;姚玉胜;马骁;金增强;常世民

    目的 探讨经小切口行Le FortⅢ型截骨术矫正面中部发育不全的临床应用.方法 2001年6月至2015年2月,对33例面中部发育不全患者,分别经上睑皱褶内侧半切口、眉内近中侧切口或上睑弧形切口,结合睑缘下切口和口内上颌龈颊沟切口,切开后于骨膜下剥离显露截骨线并依序截骨,使用上颌骨把持钳折断面中部骨段.根据术前设计,安装颅骨外固定牵引器行牵引成骨术,或即刻前徙面中部骨段、植骨及坚固内固定手术.结果 所有患者面中部骨段获得足够距离前徙,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较冠状切口减少,术后瘢痕不明显.X线头影测量侧位片显示上颌骨的上牙槽座点前徙距离为7.2~20.7 mm,平均12.4 mm.术后随访0.5 ~8年,平均5.4年,患者术后容貌明显改善,侧貌正常,鼻梁及鼻下部挺拔,上唇丰满;突眼明显减轻,无复视、视物异常或眼睑功能异常;张闭口运动正常.结论 小切口可以实现Le Fort Ⅲ型截骨及相关的牵引或正颌手术操作,术中出血少,术后切口瘢痕轻微,前徙效果稳定.

  • 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控制鼻翼宽度的两种手术方法效果比较

    作者:王妙贞;王晓霞;李自力;伊彪;梁成;王兴

    目的 比较两种鼻翼基底缩窄术(alar base suturing,ABS)控制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翼宽度的效果.方法 55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或分块截骨术,按随机数表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口外入路ABS,对照组采用口内入路ABS.采用3dMD立体照相测量法,于术前、术后3个月拍摄患者面部三维照片,定点测量鼻部形态变化,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对照组鼻翼外侧点间距增加(1.38±1.29) mm,鼻翼基底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1.06 ±0.95) mm,鼻翼基底点间距平均增加(0.36±1.13) mm.实验组鼻翼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2.66±1.47) mm,鼻翼基底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2.20±1.22) mm,鼻翼基底点间距平均增加(1.30±1.33)mm.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S两种术式对鼻翼基底缩窄的效果均优于对鼻翼外侧点缩窄的效果,口内人路法效果优于口外入路法,但两种方法均无法完全控制术后鼻翼增宽的趋势.

  • 鼻内镜下Le Fort Ⅰ截骨进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

    作者:郭燕;姜菲菲;阎艾慧;卢利;李巍;郝帅;姜学钧

    目的 探讨鼻内镜辅助下Le Fort Ⅰ截骨进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09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应用鼻内镜外科技术和Le Fort Ⅰ型截骨进路治疗鼻咽血管纤维瘤RadkowskiⅡb期的3例住院患者,术后1、3、6个月及1年定期门诊复查,术后2年以上鼻内镜检查、鼻窦CT检查及随访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3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无并发症,术后均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无面容改变,牙齿咬合良好,能进食硬食,1例稍有牙体麻木感.结论 对瘤体广泛侵及翼腭窝、颞下窝的鼻咽血管纤维瘤采用鼻内镜辅助下Le FortⅠ截骨进路,术野暴露充分,能彻底切除肿瘤,面部不留切痕,效果良好.

  • 个性化上颌非对称旋转矫治上颌牙合平面偏斜畸形

    作者:蒋优余;白晓峰;孟芝竹;卢利

    目的 评估上颌非对称旋转在矫正牙合平面偏斜不对称畸形患者中的应用.总结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面部不对称畸形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2例牙合平面偏斜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拍摄术前螺旋CT及术前、术后头颅正位片,术前在计算机辅助下模拟手术,设计个性化手术方案,不对称旋转上颌牙合平面,并将模拟数据用于手术中.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面部外形差异.结果 32例患者面部形态及功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软硬组织取得良好对称性,面部外形协调美观.术后双侧上颌骨高度差异[(0.6 ± 0.5)mm]小于术前上颌骨高度差异[(4.7 ± 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72,P<0.001).术后牙合平面偏斜度[(0.5 ± 0.5)°]小于术前牙合平面偏斜度[(4.4 ±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01).术后非对称率[(0.7 ± 0.6)%]小于术前非对称率[(5.5 ± 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40,P<0.001).结论(1)数字化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能够模拟手术过程,设计手术方案,重建术后软硬组织形态并指导正颌手术的准确截骨;(2)上颌非对称旋转能够矫正上颌牙合平面偏斜畸形,达到面部软硬组织对称协调,改善面部不对称畸形.

  • 后路经顶椎椎弓根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

    作者:徐韬;买尔旦·买买提;郭海龙;甫拉提·买买提;盛军;邓强;盛伟斌

    目的 评价后路经顶椎楔形椎弓根截骨(PSO)治疗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适应证、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行后路经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治疗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片,测量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顶椎偏移距离及身高变化,记录脊柱融合固定节段和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融合固定节段为11~ 17(13.7±1.8)节.冠状面主弯Cobb角由术前(94.3±13.3)°矫正至(32.4±14.8)°,矫正率为64.8%.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62.5±17.8)°,矫正至(27.1±11.7)°,矫正率为82.6%.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无明显矫正丢失.躯干矢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29.8 mm矫正至-3.5 mm,平均矫正26.2 mm.顶椎冠状偏移距离由术前平均7.9cm,矫正至2.5 cm.术后身高平均增加7.6(3.5~11) cm.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包括胸膜破裂4例,脑脊液漏2例,一过性神经损害2例,迟发性感染1例.结论 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采取后路经顶椎PSO截骨矫形及内固定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 跳跃式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疗效

    作者:宋若先;张永刚;张雪松;毛克亚;郑国权;王岩

    目的 探讨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术矫治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8例颌眉角或脊柱整体后凸角>70°的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术前测量脊柱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及颌眉角与躯干矢状位失平衡距离,根据后凸畸形的特点,参考正常脊柱生理曲度与力线特点,分配截骨部位与角度,并在计算机上模拟截骨确认.观察术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并评价治疗满意度.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09 min,出血量平均2050 ml.脊柱整体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分别由术前(101.0±21.3)°、(45.2±13.6)°、(-28.2±23.3)°改善至术后(26.0±12.1)°、(2.8±11.6)°、(28.9±13.3)°;颌眉角由术前(79.4±15.9)°矫正到术后(13.6±10.9)°;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49±13)cm,矫正到术后的(15±7)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仰卧睡眠.平均随访32个月(24 ~78个月),截骨部位愈合良好,全部病例无矫正度丢失及内置物失败,SRS-22评分由术前平均1.8分改善到术后4.2分,疗效满意.结论 跳跃式经椎弓根双脊椎截骨矫形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强直性脊柱炎重度后凸畸形,临床效果满意.

  • 经外踝截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老年晚期踝关节炎

    作者:曲文庆;王振海;张俊勇;董圣杰;王丹

    目的 探讨老年晚期踝关节炎的特点和评价经外踝截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融合术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科足踝外科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33例老年晚期踝关节炎患者.合并1种或多种慢性内科基础疾病25例(75.8%).有踝关节创伤病史26例(78.8%).根据Takakura-Tanaka踝关节炎分期标准分期.手术方法为经外踝截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融合术.统计患者的术后主观满意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足踝部功能.结果 33例患者获得12~49个月随访.31例(93.9%)主观满意.AOFAS和VAS评分分别由术前(50.9±12.0)、(6.1±1.7)分改善为末次随访(78.8±9.6)、(1.7±1.1)分(P<0.05).7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并发症.27(81.8%)例患者经CT证实完全骨性融合,4例患者部分骨性融合但达到负重要求,另外2例不融合.结论 老年晚期踝关节炎患者大多有陈旧性踝关节外伤病史且合并慢性内科基础疾病,经外踝截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融合术疗效较好,但需注意切口和骨愈合相关并发症.

  • 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

    作者:钱邦平;邱勇;季明亮;王斌;俞杨;朱泽章;蒋军

    目的 探讨一期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重度(Cobb> 100°)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行跳跃式双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术的10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节段分布为L1、M(7例),T12、L3(2例),L2、L5(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 ~47岁(28.5±9.1)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2周X线片的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GK)、上截骨椎局部后凸角(LK1)、下截骨椎局部后凸角(LK2)、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TK由术前平均(70.9±13)°(47~85°)矫正至术后(66.4±12.3)°(43 ~81°)(P>0.05),LL由术前平均(41.9±6.3)°(32~52°)矫正至术后(-44.1±9.5)°(-31~-59°)(P<0.01),GK由术前(113.4±9.2)°(102 ~ 132°)矫正至术后(71.6±11.1)°(60~90°)(P<0.01),LK1由术前平均(40.5±11.1)°(22 ~ 56°)矫正至术后(-13.5±9.2)°(-1~-27°)(P<0.01),LK2由术前(-0.3±13.9)°(-18~23°)矫正至术后(-26.8±11.1)°(-10~-51°)(P<0.01),SVA由术前平均25.2 cm(11.5 ~31.5 cm)矫正至术后5.8cm(1.5~9 cm)(P<0.01).手术时间290 ~ 420 min,平均370 min;术中出血量1700~ 3800 ml,平均2600 ml.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术后脑脊液漏;1例术后右上肢暂时性臂丛麻痹,1周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右大腿外侧疼痛,左踝关节内侧浅感觉减退,术后3周恢复.结论 对于重度(Cobb> 100°)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可以获得更大的矫正角度(LL平均可获86°的矫正)及满意的矢状面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经椎弓根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时截骨位置与角度对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

    作者:董玉雷;赵宏;仉建国;李书纲;田野;王以朋;赵丽娟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时不同位置截骨和截骨角度对于脊柱骨盆参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至2012年共34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行后路PSO截骨的病例,通过测量术前术后站立位X线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除了骨盆投射角(PI)不变外,胸后凸由48°减少为36°,腰前凸由3.6°增加为26.7°,矢状面平衡(SVA)由7.9 cm改善为3.9 cm,骨盆倾斜角(PT)由41.3°减少为33.8°,骶骨倾斜角(SS)由8.9°增加至16.8°,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段及胸段截骨时SVA变化值分别为(3.9±3.4)、(4.0±1.9),(P>0.05).PT变化值分别为(9.7±6.5)、(5.2±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截骨角度为22°以下及以上时SVA变化分别为(2.2±1.3)、(4.4±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变化分别为(5.2±5.6)、(10.6±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O截骨能够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骨盆参数,截骨位置对于SVA无明显影响,腰段截骨及更大角度截骨对于恢复腰前凸,改善骨盆参数PT、SS效果更好.

  • 跟骨后上结节切除与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治疗Haglund综合征疗效的对比分析

    作者:林灿;马林;陈万;陶旭;袁成松;周兵华;唐康来

    目的 对比研究跟骨后上结节切除与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共纳入Haglund综合征患者36例.分为两组,每组各18例患者.分别采用跟骨后上结节切除术或者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术.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集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6、12、24个月随访的踝与后足功能问卷评分(VISA-A)、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Maryland足部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6个月,站立位X线片图像显示跟骨后上结节切除术不改变跟骨Fowler-Philip角、跟骨后倾角,而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术显著减少跟骨的Fowler-Philip角、跟骨后倾角[Fowler-Philip角由术前(56.5±5.4)°减小到术后(48.4±4.6)°,跟骨倾斜角从(120.0±1.3)°减小到(109.0±5.3)°].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组的AOFAS评分、VAS评分、VISA-A问卷评分和Maryland足评分较跟骨后上结节切除组差.术后12个月,两组间的V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OFAS评分和VISA-A问卷评分方面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组优于跟骨后上结节切除组.术后24个月,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组的AOFAS评分、VAS评分、VISA-A问卷评分和Maryland足评分优于跟骨后上结节切除组(P<0.05).结论 跟骨后上结节切除术与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术均能显著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改善足踝功能,但跟骨体闭合楔形截骨术能减小跟骨体Fowler-Philip角、跟骨后倾角在长期疗效方面优于跟骨后上结节切除术.

  • 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陈旧性骨折错(牙合)畸形

    作者:乔峰

    目的:探讨上颌骨陈旧性骨折牙颌畸形患者实施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及坚固内固定(RIF)矫治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6月-2010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外科收治的上颌骨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而致错(牙合)畸形患者27例,经术前术后软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分析、术前手术模拟预测(STO)分析、模型外科分析后,采用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及RIF手术治疗.对测量结果进行术前术后对比分析.结果:2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咬合功能和颜面形态.硬组织指标上颌突度、上颌突距[N-A(//HP)]和上前牙槽高[U1-PP(⊥PP)]在手术后较手术前减小,而上面高(N-ANS)则较术前增加(P< 0.05或P<0.01).软组织指标面中份突度[G-Sn(//HP)]和上唇至审美平面距[Ls-EP (⊥EP)]较术前减小,而鼻唇角(Cm-Sn-Ls)和上面高[G-Sn(上HP)]较术前增加(P<0.05或P<0.01).术后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Le Fort Ⅰ型截骨术+RIF矫治上颌骨陈旧性骨折所致颜面畸形和咬合功能障碍可取得满意效果.

  • 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

    作者:张敏刚;王恒冰;王继孟;陈雨历;陈维秀

    目的评价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7例先天性髋内翻的患儿,年龄3~14岁,均采用倒V形外展截骨术治疗,并对临床效果及X线片进行评价.结果本组共有22例(28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5.4年,参考史氏标准,临床评价优良率为 82.1%;术后及后随访时的NS角、HE角和ATD值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变化(P< 0.01). 结论倒V形外展截骨术操作简单,内固定牢固,矫正充分,临床效果好,不易复发,是治疗先天性髋内翻较满意的方法.

  • 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斜坡脊索瘤

    作者:张黎;郭京;于炎冰;祁永发;徐振纲;刘少岩

    目的探讨采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的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病人采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行手术切除.结果均达到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术后随访2~50个月,平均27个月;1例发现有肿瘤复发,但生活质量良好,余病人无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创腔感染1例,咽喉部肿胀致阻塞性通气困难1例,均治愈.结论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Al-MeftyⅢ型斜坡脊索瘤具有显露充分,肿瘤切除彻底,不损伤脑组织等优点.

  • 扩大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在切除颅底肿瘤中的应用

    作者:杨辉;何家全;刘海鹏;阴金波;谭映徽

    目的探讨扩大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切除颅底斜坡区及鼻咽部和蝶窦区肿瘤的疗效.方法以扩大Le Fort Ⅰ型截骨入路对14例该区域的肿瘤进行手术切除,其中脊索瘤9例,软骨瘤2例,垂体瘤、转移癌、骨纤维结构不良各1例.结果颅底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3例;上颌骨复位后,咬合关系均恢复良好.随访12~24个月,4例局部复发,其余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扩大Le FortⅠ型截骨入路切除颅底肿瘤,较传统前方或侧方入路对脑组织损伤小,手术视野暴露清楚,无严重及长期并发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