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

    作者:张宇明;庞辰珠

    我院1998-2003年共治疗Pilon骨折 40例,分别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跟骨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关节融合术等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关节融合手术治疗晚期全膝关节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赵静

    目的:研究关节融合手术治疗晚期全膝关节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6.1月-2017.8月间收治的21例全膝关节结核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融合术治疗,总结护理要点.结果:21例全膝关节结核疾病患者中,有2例(9.52%)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临床为晚期全膝关节结核行关节融合术治疗的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较低.

  • 优质护理模式在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术后护理中的效果评价

    作者:雷国华;王洪连;吴增蕊;王秀华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骨科收治的33例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术后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常规护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骨科收治的31例膝关节结核融合外固定术后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护理).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20个条目,分为8个维度.在出院前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共发放满意度问卷64份,收回问卷64份,有效问卷100%.统计患者骶尾部压疮及针道感染、渗液的发生率.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用秩和检验,两组患者骶尾部压疮、针道感染、渗液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100.0%(31/31),对照组为90.9%(30/3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81,P<0.01).患者骶尾部压疮的发生率观察组为6.5%(2/31),对照组为27.3% (9/33);患者针道渗液的发生率观察组为3.2%(1/31),对照组为24.2% (8/33),两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68、4.233,P值均<0.05).患者针道感染的发生率观察组为0.0%(0/31),对照组为9.1%(3/33),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72,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利于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水平,降低患者骶尾部压疮及针道感染、渗液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 关节融合术与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全肘关节结核的疗效分析

    作者:姚林明;兰汀隆

    目的 分析肘关节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与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肘关节结核的疗效,探讨叉状成形术在肘关节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8年2月于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行手术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的48例成人全肘关节结核患者,其中2009年2月至2015年7月的20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治疗(融合术组),2015年8至2018年2月的28例患者采用病灶清除术后行改良叉状成形术治疗(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患肘关节在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的屈伸和旋转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以评估患肘与前臂功能(运动、稳定性、疼痛、日常生活功能)的手术治疗效果,并观察随访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8例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3.4±5.5)个月.45例患者均一期治愈,3例患者术后切口未闭合经局部换药,二次手术清创后闭合.融合术组关节活动度均由术前的屈伸(7.8±6.8)°和旋转(5.5±5.1)°降低到术后12个月时的0°(t=5.111、4.819,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由术前的(7.3±1.4)分和(7.3±5.0)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0±1.0)分和(17.5±4.7)分(t=21.642、5.832,P值均<0.001).成形术组关节活动度分别由术前的屈伸(8.8±6.9)°和旋转(6.4±5.9)°提高到术后12个月时的(58.8±15.4)°和(37.0±11.8)°(t=16.733、11.569,P值均<0.001);VAS和MEP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5±1.2)分和(6.3±4.8)分改善到术后12个月时的(1.1±0.9)分和(20.5±3.9)分(t=22.055、13.587,P值均<0.001).成形术组术后12个月时的屈伸、旋转活动度和MEPS评分均明显优于融合术组(t=20.222,P<0.001;t=16.560,P<0.001;t=2.424,P=0.037);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076).结论 在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一期病灶清除术后行叉状成形术在改善患肘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功能方面均明显优于病灶清除术后行关节融合术,更有利于治疗成人晚期全肘关节结核.

  • 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结核43例临床分析

    作者:兰汀隆;董伟杰;范俊;唐恺;李元;严广璇;秦世炳

    目的 探讨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采用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治疗晚期踝关节结核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处理、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术后处理、骨性融合率及手术要点.结果 手术时间85~180 min,平均(105.7±31.1) min,术中出血量20~90ml,平均(56.2±13.3)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6% (5/43).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15.6±4.7)个月.41例获得骨性融合,2例为纤维性粘连,融合率为95.3%;融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4.3±2.9)个月.所有患者结核病灶均治愈,其站立、行走时患踝的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41例骨性融合患者VAS评分0~3分,2例纤维性粘连患者VAS评分为2~4分.结论 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支持下,三角形外固定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踝关节结核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足功能研究

    作者:李莹;王岩;龚晓峰;孙宁;赖良鹏;武勇

    目的 探讨踝关节融合术后患足的功能状况及其对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单侧踝关节切开融合术的20例终末期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9.4岁(27~67岁).手术前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AOFAS)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足的功能,并询问患者术后上下楼梯、上下坡以及在不平路面行走的适应情况.记录远行走距离和长行走时间,评估手术对患者自身职业及休闲娱乐活动的影响.术后每个月复查X线评估踝关节愈合情况,术后8~12周复查CT评估踝关节骨性愈合情况及患足负重情况.末次随访时,询问患者是否愿意重新调整踝关节融合的位置,以及改变方向.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神经损伤情况及骨折不愈合等发生情况.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30.2个月.手术前后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45.4分和79.8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6.8分和0.7分.多数患者上楼梯、下坡相对较好,下楼梯、上坡、下蹲、快走等相对较差.平均远行走距离为1700 m,14例患者独立行走时间超过60 min.术后6例患者未再工作或退休,13例继续从事原来的职业,1例难以继续从事原来的职业.术前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15例患者中,12例自觉关节融合对于休闲娱乐活动有明显的影响.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希望不同程度地增加踝关节融合背伸的角度.其中不愈合1例,愈合率为95%(19/20),平均愈合时间为13.4周.20例患者中15例踝关节完全无痛,其余5例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 踝关节切开融合术后患足的功能令人满意,但对于休闲娱乐活动有较大不良影响.而且术中需注意关节面的处理及融合位置的确定.

  • 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后Charcot神经性关节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龚晓峰;武勇;王岩;李莹;孙宁;赖良鹏;杨磊;邢添威

    目的 观察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后的Charcot神经性关节病(CN)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踝关节融合术的糖尿病踝关节骨折后的CN患者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57岁(55~59岁).损伤部位:右侧1例,左侧2例.Eichenholtz分期均为Ⅱ期.Sanders和Frykberg解剖部位分型均为4型.3例患者均采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观察术后3例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骨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15~25个月).平均术后切口愈合时间4.3周(2~9周),平均骨愈合时间15.7周(10~25周).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均可脱离支具,穿普通鞋负重行走.1例患者切口不愈合,再次手术后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深部感染及截肢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踝关节融合术治疗EichenholtzⅡ期糖尿病患者踝关节骨折后CN在术后早期可获得融合端愈合和矫正畸形的目的,能够达到恢复跖行足的效果.

  • 截骨融合治疗严重僵硬性马蹄足畸形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邓玲珑;余黎;赵星;魏驰;汪冰;祝少博

    目的:探讨截骨融合术矫正严重僵硬性马蹄足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5年10月,采用空心钉行截骨关节融合术矫正13例(16足)严重僵硬性马蹄足畸形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9~62(49.6±5.3)岁;病程5~27(9.0±4.8)年.采用三关节截骨融合术6例(9足),四关节截骨融合术4例(4足),胫距跟关节截骨融合术3例(3足).所有患者术前表现为患足疼痛、足跟不能接触地面、无法行走.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AOFAS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仅有1例出现伤口部分皮肤坏死,予伤口换药、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足达到骨性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2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11.85±10.66提高至术后的81.38±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7,P<0.05);其中良15足,可1足.结论:根据患者情况,可采用胫距跟关节融合、三关节或者四关节融合术矫正部分严重僵硬性马蹄足畸形,并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 阔筋膜张肌骨瓣在髋关节融合中的应用

    作者:张功林;章鸣;蔡国荣;郭翱;张文正;胡玉祥;丁发明

    目的:介绍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的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采用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9例,男7例,女2例;年龄26~49岁(平均34岁);右侧3例,左侧6例.其中,髋臼骨折后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4例,股骨头骨折后发生创伤性骨性关节炎1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髋关节结核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用骨刀从髂骨上切取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修去股骨头与髋臼软骨面,在髂骨和股骨头与颈上做一骨槽,将带蒂髂骨瓣用松质骨螺钉固定至骨槽中.结果: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经临床观察和2~5.4年随访(平均3.4年),所有患者关节融合牢固(术后12~14周),术后5~6个月逐渐恢复轻工作,部分患者8~10个月恢复了有一定强度的工作.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阔筋膜张肌带蒂髂骨瓣移植行髋关节融合的方法具有促进骨愈合,避免骨延迟与不愈合,提高治疗效果的优点.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作者:朱辉;赵宏谋;袁锋;俞光荣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中短期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47例,其中41例(42足)纳入研究,平均年龄31岁.按照Myerson分型:A型9足,B1型7足,B2型11足,C1型10足,C2型5足.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评分量表和VAS疼痛量表进行评估.结果:4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个月(12~71个月).平均AOFAS得分为(84.2±2.8)分(65~100分),优良率为81%,其中Myerson A型和C型的评分存在差异(P=0.02).平均VAS得分为(2.6±0.5)分(O~6分).3例出现浅表感染,2例皮缘坏死.有19例患者存在负重及行走痛,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跖跗关节退变,4例出现跖骨骨折畸形愈合,2例出现拇外翻畸形.结论:新鲜Lisfranc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解剖复位内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虽然跖跗关节退变不可避免,但并不影响功能愈后.

  • 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铁军;张洪美;陈卫衡;顾力军;张磊;孙钢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其适应证.方法:自2001年5月-2004年1月,对37例退变性腰椎不稳同时合并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系统非手术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椎间融合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其中26例采用腰椎体间融合器(cage)椎间融合加TSRH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11例采用腰椎体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加TENOR-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及复位系统.结果: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2.2个月.根据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专题研讨会纪要所采用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优26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达97%.根据下腰痛评分(JOA score)由术前平均6.9分提高到术后20.6分.随访期间椎体间固定融合节段稳定,融合良好,无椎间高度及复位丢失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检查相符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通过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的疗效评价

    作者:周海波;张超;吴李闯;刘彩龙

    目的:探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后疗效的分析评价.方法: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采用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治疗16例(20足)拇外翻伴第1序列不稳定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52岁,平均(46.5±2.9)岁;病程3~5年,平均2.5年.另选取20名健康女性为正常对照组,只选取单侧1足,共20足,年龄41~55岁,平均(46.8±4.5)岁.手术前后采用AOFAS评分系统对患足的功能.采用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系统,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足及正常对照组足第1~5跖骨头下的动态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术后患足拇外翻畸形得到纠正,第2跖骨头下痛性胼胝体消失.术前患足AOFAS评分(45.55±12.28)与术后(85.45±6.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前较正常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2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及冲量术前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跖骨头下峰值压力、压强术后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术后第2跖骨头下3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第4、5跖骨头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序列不稳定患足第1、2跖骨头下的压力与正常足有明显区别,行第1跖楔关节融合术可恢复第1、2跖骨头下正常的足底压力,而通过足底压力分析可进一步评价手术疗效.

  • 距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分析

    作者:魏更生;蒋毅

    目的:探讨距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并分析其疗效.方法:199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治疗距骨骨折患者44例,其中38例获得随访,男28例,女10例;年龄19~65岁,平均33.5岁.采用石膏外固定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Ⅰ期Blair胫-距-跟融合术6例.按Matti-Weber分型:Ⅰ型3例,Ⅱ型15例,Ⅲ型16例,Ⅳ型4例.采用Hawkins评定标准通过疼痛、关节活动度、有无跛行等方面进行疗效评估.结果:38例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8年(1~11年).按Hawkins标准,石膏外固定10例中.优4例,良2例,可3例,差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中,优2例,良6例,可6例,差8例.其中结果为差的8例,术后3~5年,均实行了Ⅱ期关节融合术,1例术后患肢短缩3 cm,跛行,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评价为差,余7例效果均为可.Ⅰ期Blair胫-距-跟融合术6例中,良1例,可4例,差1例.随访期内发现距骨缺血性坏死12例,创伤性关节炎13例.结论:距骨骨折并发症多见且预后欠佳.骨折损伤程度与预后相关.距骨骨折移位小于2 mm宜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骨折移位大于2 mm应切开复位内固定;骨折合并距骨体全脱位或者关节面不能修复的粉碎骨折宜采用Blair胫-距-跟融合术.

  • 距骨体剪力骨折和粉碎骨折的治疗分析

    作者:胡新永;吕原;杨华清;裴广杰;张雪松

    目的:研究距骨体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88年10月至2005年9月,采用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住内固定、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34例距骨体剪力骨折和粉碎骨折.男19例,女15例,年龄13~55岁,平均28.8岁.伤后至治疗时间3~14d,平均6d.石膏外固定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8例,Ⅰ期Blair胫-距-跟融合术6例.采用Hawkins评分标准,从疼痛、关节活动度和跛行等方面来评定疗效.结果:3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19年,平均5.04年.术后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按Hawkins评分标准:优6例,良9例,可11例,差8例.距骨缺血性坏死15例,踝关节炎18例,距下关节炎14例.结论:移位小于3 mm骨折宜石膏外固定,手法复位后骨折移位大于3 mm应切开复位内固定,关节面不能修复的粉碎骨折宜采用Blair胫-距-跟融合术.距骨体剪力骨折和粉碎骨折预后差.

  • 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诊治探讨

    作者:陈建良;张龙君;叶锋;郑晓东;王晓;许勇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复合体(TJC)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男12例,女4例;年龄21~45岁,平均34.1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7例,右侧9例,均为直接暴力所伤,其中交通伤4例,高处坠落伤5例,挤压伤7例.楔骨间脱位n例,舟楔关节脱位3例,骰骨骨折2例.跖跗关节损伤均为三柱损伤.根据手术探查和稳定性破坏情况,通常跗骨间关节,内侧、中间柱跖跗关节用螺钉固定,外侧柱用克氏针固定,对跖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和骰骨压缩性骨折等用跨关节微型钢板固定以达到解剖复位、有效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从疼痛、功能、对线方面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按AOFAS评分:疼痛为(29.3±5.9)分,功能为(32.4±5.6)分,对线为(12.9±2.6)分,总分为(74.6±10.4)分.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未见皮肤坏死,感染,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3例患者因后期出现骨性关节炎,疼痛明显,行走困难,Ⅱ期行关节融合术.4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骨性关节炎,但临床症状(疼痛)较轻,继续观察随访.结论:解剖复位有效稳定内固定是治疗跖跗关节复合体损伤的关键要素,Ⅰ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有利于Ⅱ期融合手术.

  • 逆行带锁髓内针联合胫骨下段滑槽植骨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

    作者:郝忠玉;裴萍;刘林;宋玉鑫

    目的:探讨运用逆行带锁髓内针联合改良前路胫骨下段滑槽植骨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采用逆行带锁髓内针联合改良前路胫骨下段滑槽植骨融合术治疗22例保守治疗无效的终末期踝关节炎患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30~65岁,平均48.5岁.7例有明显足内翻畸形,15例外观大致正常.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前及术后9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对其足踝关节功能和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伤口均I级愈合,未出现伤口坏死或骨折不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90 min;术中出血量15~50 ml,平均30 ml;骨性愈合时间10~18周,平均14周.术后9个月随访时AOFAS评分(88.00±3.45)与术前(54.82±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8例,良12例,可2例.术后9个月VAS评分(3.96±1.27)与术前(9.37±0.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带锁髓内针联合改良前路胫骨下段滑槽植骨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踝关节炎,稳定可靠、创伤小、出血少、关节都得到融合,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可明显缓解疼痛临床疗效显著.

  • 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失败后钢板再固定疗效观察

    作者:杨成贵;季卫锋;马镇川

    目的:观察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术失败后钢板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8月至2011年10月对15例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失败后的患者行钢板固定,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0~65岁,平均56岁;左足10例,右足5例.术中螺钉予以拆除,行钢板固定,术后予石膏外固定.采用AOFAS评分系统从疼痛、行走功能、踝关节对线等方面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AOFAS计分,X线片评估术后融合情况.结果:15例均获随访,时间4个月~4年,平均2年.切口均Ⅰ期愈合.踝关节无疼痛,无神经血管损伤,无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术后AOFAS评分中客观项目均较术前改善,总分由术前的(36.86±8.32)分提高到术后的(85.09±4.65)分(t=-26.366,P=0.000).结论:螺钉固定踝关节融合失败后钢板固定稳定性好,操作简单,成功率高,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恢复良好.

  • 改良小L形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距下关节炎

    作者:李毅;赵宏谋;梁晓军;刘诚;赵恺;杨杰

    目的:观察改良跟腱旁后外侧小“L”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距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9月,应用改良小“L”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22例跟骨骨折伴距下关节炎患者,男13例,女9例;年龄22~49岁,平均35.3岁.病程11~32个月,平均21个月.根据Stephens-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6例.通过改良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足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改善程度.结果:1例出现皮缘坏死,无感染、螺钉断裂、植骨吸收及距骨坏死等情况发生.术后21例获随访,时间18~46个月,平均29个月.术后4个月融合处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改良AOFAS评分由术前32~65分(平均50.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66~92分(平均82.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小“L”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并发距下关节炎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矫正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病理改变,恢复足部外形并改善后足功能.

  • 关节镜监视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俊良;刘玉杰;李众利;王志刚;魏民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清理、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治疗踝关节病变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2~70岁,平均47.5岁;左踝10例,右踝15例;其中创伤后骨关节炎13例,地方性大骨节病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踝关节疼痛进行评定,根据美国足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OFAS)从疼痛、自主活动、大步行距离、地面步行、步态、活动度、稳定性及踝关节对线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5例均获随访,时间20~35个月,平均27.5个月.术后踝关节无疼痛,步态明显改善,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和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平均骨性融合时间为11.7周(8~15周).术后VAS评分为(1.20±0.82)分,较术前的(8.60±0.96)分明显降低(t=27.326,P=0.000);术后AOFAS评分中客观项目均较术前改善,术后AOFAS评分为(82.44±4.96)分,较术前的(36.44±9.90)分明显增加(t=-19.178,P=0.000).结论:关节镜监视下踝关节植骨融合术操作简单,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是踝关节融合的理想方法.

  • 跟骨丘部重建加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陈旧性骨折

    作者:孙庆鹏

    目的:观察跟骨丘部重建与距下关节融合术联合治疗严重的跟骨关节内陈旧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适应证及注意要点.方法:2006年3月至2011年7月,采用跟骨丘部重建与距下关节融合术联合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陈旧性骨折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7~45岁,平均34岁;病程7~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前X线片及CT示Gissane角增大,B(o)hler角减小,跟骨增宽向两侧膨出.术后复查时行影像学检查并对跟骨宽度、丘部高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进行测量,并与术前比较.根据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对手术前后患足功能进行评分,比较改善程度.结果:24例患者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5~26个月,平均19个月.X线片证实所有患者融合成功,未发生严重感染,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缘坏死,行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转位修复术后皮瓣存活,伤口愈合良好.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的(41.00±8.22)分提高到术后的(79.04±7.46)分;结果优3例,良15例,中6例.术后跟骨宽度、丘部高度、B(o)hler角及Gissane角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重建跟骨丘部的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矫正跟骨畸形、恢复足部外形并改善后足功能.

221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