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HSP70在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寇俊杰;贾魁;赵继义;王际鹏;柯雪莲;李树云;赵英玲;张跃东

    目的 探讨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平均分成4组:对照组(C),缺血再灌注组(I/R),经典缺血预适应组(IP),远程缺血预适应组(NDLIP).各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再灌注过程中记录心电,再于实验末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后取心脏以免疫组化法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以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行心脏缺血范围(AAR)和梗死范围测定(IA),并计算梗死范围与缺血范围(IA/AAR)的比值.结果 (1)CK和CKMB: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血清CK和CKMB值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2)心肌梗死面积(坏死区占缺血范围心肌重量的百分比):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心肌梗死面积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3)凋亡率: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凋亡率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4)HSP70:远程预适应组同经典预适应组的HSP 70表达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表达增强(P<0.05).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同经典缺血预适应一样对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部分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以降低心肌细胞凋亡实现.

  • 不同时期无创肢体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

    作者:洪小剑;寇俊杰;傅世英;李为民;王旭红;武英彪;梁克纪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再灌注前及再灌注时等不同时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在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前肢体缺血预适应组(B组)、再灌注前肢体缺血预适应组(C组)和再灌注初期肢体缺血预适应组(D组).观察各组心电、心肌缺血范围(AAR)、心肌梗死范围(IA)、心肌梗死部位质量与左心室质量(LV)的比值( IA/LV)、梗死范围与缺血范围的比值(IA/AAR)、CK-MB值.结果:与A组相比,B、C、D3组ST段抬高幅度、CK-MB值、IA/LV和IA/AAR比值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再灌注前及再灌注时的各个时期应用,都能明显降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ST段抬高幅度,明显降低心肌酶水平,明显缩小心肌坏死面积.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冠心病支架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雒生杰;周玉杰;贾德安;葛海龙;杨士伟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148例行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的非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远程缺血预适应组75例,术前2 h内进行预适应处理;未行预适应处理对照组73例。观察术后肌钙蛋白I水平和4a型心肌梗死(支架术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远程缺血预适应组术后16 h超敏肌钙蛋白I中位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11ng /mlvs.0.27ng/ml,P<0.05),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9%vs.56%,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可降低择期PCI术后肌钙蛋白I水平及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

  • 远程缺血预适应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陈兆基

    心血管意外是全球的第一死亡原因,因此人们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帮助心脏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减少心肌细胞的死亡,保留心功能和防止心衰的发生.1993年,Przyklenk等[1]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试验性观察,发现某一血管床短暂的缺血对持续性冠脉堵塞中累及的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这一研究为后续的“远程缺血预适应”的发现奠定了基础.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指的是对某一远隔器官重复地进行短暂缺血和再灌注,可减少其他器官在急性缺血/再灌注中的损伤这一现象.后来发现简单地通过血压袖带重复压迫上臂能成功诱导RIPC.这一重大发现成功将RIPC研究转移到临床上[2].在过去20年,科学家们对RIPC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其具体作用机制仍然未能完全阐明,但是RIPC已经从单纯的试验性观察发展到了具有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潜力的临床应用.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临床结局影响的 Meta 分析

    作者:李贤伟;周红瀛;李静

    目的:系统评价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先心病手术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Science Direct、Elsevier、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10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资料。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 Stata 12.0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共697例患儿,meta 分析结果显示,RIPC 与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肌钙蛋白水平(cTnI)、术后24h 心肌收缩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与现有的成人研究结果不同,本文并未发现RIPC 对先心病手术患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提示仍需更多高质量 RCT 去证实 RIPC 的临床作用。

  • 打坐健身机制新探

    作者:叶少剑

    打坐是一种席地端坐时将两腿交叉相压并调息入静的锻炼方式.打坐行为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近年还发现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治疗康复作用.但在中国由于打坐经常被认为属于宗教修炼而被普通大众忽视.本文将打坐与宗教分离开来,通过现代医学理论从调整呼吸、入静、远程缺血预适应保护等对神经系统、内脏功能(肺、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淋巴循环功能)的影响方面探讨了打坐的健身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并向大众推广这种安全有效的健身方法提供一管之见.特别是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绞痛患者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陈万林;郑广生;杨平;李垚;白志生

    目的: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AP患者58例(观察组)和健康者44例(对照组).监测并比较2组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脉波传播速度(PWV)、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对照组RIPC前后心血管临床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RIPC前后收缩压(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脉压(PP)、增强压(AP)、三角指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RIPC前后SBP、C-SBP、PP、AP、高频(HF)、总功率(TP)的改变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IPC能降低SAP患者SBP并改善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具有抗心绞痛效应.

  • 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

    作者:鲁慧;崔宁宁;王彬成

    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然后将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进行分别检测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时观察组的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间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脑氧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较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应用价值较高.

  • RIPC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AS斑块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林林;王海霞;冯晨芳;刘晓军;刘颖;刘振芳;任明;吉训明

    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2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C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进行RIPC训练.治疗6个月后,就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粥样硬化斑块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积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卒中量表评分(NIHSS)与治疗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血脂水平、粥样硬化斑块情况、CRP水平均在治疗后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DL-C、IMT、CRP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IPC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改善CAS患者的血脂水平、粥样硬化斑块情况,比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降低卒中风险的作用更显著.

  • MG53在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保护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李郁;陈垦;徐在成;曾春雨

    目的 研究MG53在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保护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开胸阻断左侧肺门进行缺血1h后再灌注1h建立.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模型是在进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前0.5h阻断左侧股动脉血流5 min,然后再灌注5 min,重复3个循环来实现的.将60只10 ~ 12周龄SD大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35±15)g]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ham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P组).将24只8~12周龄MG53敲除小鼠[雌雄各半,体质量(27.5±2.5)g]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组(n=12),即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RIP组).在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结束后,观察动脉氧分压、计算肺组织湿干比(W/D),通过Western blot检测3组之间肺组织上MG53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并记录其生存情况.结果 对SD大鼠,在进行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其血氧分压降低到(46.60±5.94) mmHg,而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能显著改善肺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其血氧分压恢复至(73.40 ±5.94)mmHg(P <0.05),同时对反映肺组织水肿程度的W/D值、生存情况都有显著的改善,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RIP组肺组织上MG53蛋白的表达量(2.03 50.53)较IR组(0.79±0.17)显著增加(P<0.05).在MG53敲除小鼠上,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组的血氧分压(48.20±12.15) mmHg较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45.60±10.53) mmHg并未得到改善,同时也不能改善肺组织的水肿情况.结论 MG53参与了下肢远程缺血预适应对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远程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景桂霞;郑兰兰

    目的 观察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浓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完毕稳定5 min后,给左上肢连续4次的缺血预适应,而对照组只固定止血带,不加压.分别于麻醉诱导插管完毕稳定5 min后(T1)、CPB开始10 min时(T2)、CPB停止时(T3)、CPB后12 h(T4)、术后24 h(T5)、48 h(T6)和72 h(T7)抽取颈内静脉血检测血清NSE及S-100β蛋白浓度.于术前2 d、术后第5天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评估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两组S-100β蛋白浓度在T2即开始升高,T3时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两组NSE浓度在T2升高达到峰值,随后持续下降,但E组S-100β蛋白浓度在T2~T6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组NSE浓度在T2~T5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远程缺血预适应可降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NSE和S-100β蛋白浓度,降低患者POCD发生率,具有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