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补体与疾病:老话题,新契机

    作者:谭颖;于峰

    补体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水平的进步,研究者发现很多既往病因不清的疾病与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密切相关,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白尿、C3肾小球病、不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等.而对于补体系统的检测也从初将其作为反映疾病活动度水平的指标,逐步成为很多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的靶点,更成为开发新型靶向药物的重要理论依据.

  • 妇产科疾病中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祉君;张惠民;查艳;王玉娟

    目的 分析妇产科疾病中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病因、临床及实验室特点和治疗及转归,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妇产科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13例aHUS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13例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者平均年龄为(32±6.39)岁,均与妊娠有关,其中死胎5例(38.5%)、胎盘早剥3例(23.1%)、妊娠合并高血压3例(23.1%)、妊娠合并感染2例(15.4%).临床表现以阴道流血及血尿多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皮肤黏膜出血也较常见.13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妊娠终止术,并接受血浆置换、血液透析、抗感染及降压等对症支持治疗.随访3个月,9例完全有效,2例部分有效;肾功能正常9例,2例发展至终末期肾病;2例死亡,没有复发病例.11例治疗有效的患者,其治疗后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明显升高,血肌酐、血尿素氮及乳酸脱氢酶明显降低,血清补体C3和B因子水平得到显著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妇产科疾病中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多由异常妊娠引发,临床以阴道流血及血尿表现多见,及时去除病因,并采取血浆置换和血液透析治疗,大部分患者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 血浆置换在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李广波;刘翠华;厉洪江;张雪丽;王臣玉;张玉粉;董小路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E)对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急性期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6例急性期采用PE治疗的aHU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aHUS患儿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14岁.PE采用Prismaflex TPE-1000或2000膜式血浆分离器,每次的血浆置换量约40~60 mL/kg;每例2~5次.除1例经过4次PE后放弃治疗外,另15例患儿经治疗1月内病情均好转.结论 PE可以迅速缓解儿童aHUS的病情,可作为aHUS急性期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张婕;夏正坤;刘光陵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typical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aHUS)是一种补体失调性疾病,补体调控蛋白H因子、I因子,以及膜辅助蛋白和血清补体固有成分(B因子、补体C3)的基因突变都可参与其发病,病情易反复,预后很差,25%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亡,50%以上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aHU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文章就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 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儿童CFI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田加美;余自华;姜采荣;叶礼燕;陈新民;任榕娜;黄隽;聂晓晶;陈光明;王承峰;夏桂枝

    目的 分析汉族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儿童CFi基因突变及其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9例汉族aHUS儿童和50例尿检正常的汉族成年人.分别取其外周血3 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CFI基因的全部13个外显子及其周围部分内含子.应用正反向引物对PCR产物进行直接DNA序列测定.结果 在9例汉族aHUS儿童中未发现CFI基因致病突变;但检测出6个CFI基因多态性,即IVS5+61G>A、804G>A、IVS7+99delT、IVS8-49C>G、IVS11+33A>G和*112C>T.结论 CFI基因突变不是本研究9例汉族aHUS儿童的主要致病原因.

  •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14例临床表型与基因型分析

    作者:王春燕;沈茜;孙利;李国民;吴冰冰;徐虹

    目的 对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了解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临床表现符合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的患儿,通过ELISA法行ADAMTS13酶活性的检测,对ADAMTS13酶活性>10%,且排除其他类型HUS,行肾脏267个基因panel(包括aHUS已知的与发病相关的C3、C4、C5、CFH、CFB、CFI、MCP、CFHR1、CFHR3、CFHR5、THBD、PLG、DGKE)二代测序,对测序结果阳性的基因行sanger验证.提取纳入的aHUS患儿的随访资料,比较基因突变与未突变患儿预后,系统检索文献,行aHUS临床表型与基因文献复习.结果 14例aHUS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6例,女8例,5例累及肾脏以外系统.基因检测阳性和阴性者SCr分别为335.3和247.8,eGFR分别为28.8和21.2,C3降低分别为3例和4例,随访时间1~67个月,末次随访结局:基因检测阳性和阴性死亡分别为2例和0例,复发分别为2例和0例,终末期肾病(ESRD)分别为3例和0例,eGFR分别为48和103.7.检索Pubmed数据库,对包括本文病例在内的成人(148例)和儿童(154例)aHUS病例行临床特征和基因型分析,男性病例儿童多于成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驱感染(消化和呼吸道)儿童较成人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神经系统受累、肺泡内出血及高血压外,儿童较成人更易累及其他系统(肝炎、胰腺炎等多器官受损);成人Scr异常高值大于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FH突变率欧洲人群高于亚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和成人CFH突变均较未突变的aHUS病例预后差,儿童较成人aHUS病例更易累及肾脏、神经以外的系统.

  • 血栓性微血管病相关肾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作者:梁少姗;任强;徐峰;乐伟波;梁丹丹;李世军;刘志红;曾彩虹

    目的:比较血栓性微血管病(TMA)相关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方法:选取肾活检病理为TMA病变的患者,选其中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38例、狼疮性肾炎相关性TMA (LN-TMA) 37例、妊娠相关性TMA(P-TMA) 2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预后. 结果:aHUS组患者临床表现重,血清肌酐水平[aHUS 791.2μmol/L(396.9~1 148.3 μmol/L) vs LN-TMA 388.1 μmoL/L(189.2~581.7 μmol/L) vs P-TMA 69.8μmol/L(53.9~ 556.9 μmol/L)]及贫血的发生率(aHUS 100% vs LN-TMA 97.3% vs P-TMA 63.6%)均高于其他两组,肾脏病理TMA病变表现多样.P-TMA组病情轻,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aHUS 100% vs LN-TMA 89.2% vsP-TMA 50.0%)、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aHUS 76.3% vs LN-TMA 75.7% vs P-TMA 27.3%)及贫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病理以肾小球基膜双轨病变(aHUS 55.3% vs LN-TMA 45.9%vsP-TMA 95.5%)为突出.LN-TMA组蛋白尿水平[aHUS 1.38 g/24h(0.74~2.58 g/24h) vs LN-TMA 2.65 g/24h(1.87~5.33 g/24h) vs P-TMA 1.18g/24h(0.68~1.64 g/24h)]及镜下血尿的发生率(aHUS 65.8% vs LN-TMA 89.2%vs P-TMA 50.0%)高,病理上动脉血栓(aHUS 57.9%vs LN-TMA 83.8%vs P-TMA 22.7%)及肾小球袢腔内血栓(aHUS 26.3% vs LN-TMA 59.5% vsP-TMA 4.5%)均位列三组之首.随访末aHUS组预后差,P-TMA组预后好(ESRD发生率aHUS 63.2% vs LN-TMA 24.3% vs P-TMA 18.2%,P<0.01),LN-TMA组肾功能完全恢复比例高(aHUS 15.8% vs LN-TMA 27.0% vsP-TMA 18.2%).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与肾脏长期预后独立相关,动脉内膜纤维性增生、球性硬化及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比例高是影响肾功能不全逆转的危险因素. 结论:TMA相关肾脏疾病临床特点、肾脏病理改变及预后存在显著差异,三组患者中aHUS组预后差,LN-TMA组及P-TMA组预后相对较好.

  • 皮肤淤斑、血小板减少伴肾功能损害

    作者:全军肾脏病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47岁男性患者,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补体C3减低,血浆ADAMTS 13活性极度缺乏,肾活检证实病理改变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大剂量血浆及甲泼尼龙(累计5g)治疗后血液学缓解,ADAMTS 13酶活性恢复正常,但病情反复,肾功能继续恶化,8个月后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

  • 甘油二酯酰激酶ε相关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汪洪菊;韩飞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点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栓堵塞靶器官的小血管腔而致血栓性微血管病.遗传性或自身免疫缺陷致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是aHUS的主要发病机制.新近研究发现,编码甘油二酯酰激酶ε(DGKE)基因的功能丧失型突变是一特殊类型aHUS的致病原因,其特点是患者多在1岁之前发病,伴有蛋白尿甚至肾病范围蛋白尿.DGKE在甘油二酯(DAG)-蛋白激酶C(PKC)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DGKE基因突变、补体过度激活在aHU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阎磊;牛培元;邵凤民

    目的 探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在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aHUS患者22例(aHUS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2例(对照组),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提取2组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采用ELISA法测定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补体H因子结合能力的吸光度值,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HUS组血清肌酐水平[(425.77±160.96)μmol/L]高于对照组[(68.77±12.96)μmol/L],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补体H因子结合能力的吸光度值(0.183±0.036)高于对照组(0.132±0.022)(P<0.05).结论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通过与补体H因子结合,抑制H因子的功能,参与aHUS的发病过程.

  • 依库珠单抗在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谢婷婷;余自华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预后差,50%的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疾病或25%的患者死亡.大约50%的aHUS为补体旁路途径失调aHUS.抗补体C5单克隆抗体依库珠单抗可通过阻止C5裂解及C5aC5b-9(膜攻击复合物)形成,抑制3种途径的补体活化过程及其终末产物生成而被应用于治疗儿童补体旁路途径失调aHUS,其应用改善了aHUS的预后.国际共识推荐依库珠单抗作为治疗儿童补体旁路途径失调aHUS的一线治疗方案.现就依库珠单抗在儿童补体旁路途径失调aHUS治疗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 CFHR1、CFHR3基因异常相关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

    作者:陈植;刘小荣;樊剑锋;孟群;路璐;李欢;蒋也平;张桂菊;周楠

    目的 分析CFHR1、CFHR3基因异常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13例aHUS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及CFHR1、CFHR3基因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合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进行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13例aHUS患儿纳入研究.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1.5~13.0岁.13例患儿除具有特征性的HUS三联征外,均有恶心、呕吐、腹痛或腹胀等胃肠道症状,但均无腹泻;均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补体C3均下降;12例合并高血压.3例患儿进行了肾脏穿刺活检.患儿在确诊后均采用了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后1例患儿为慢性肾脏病3期,余肾功能均恢复正常,蛋白尿消失或明显减轻,补体C3均恢复正常.在13例患儿中,CFH基因均未发现突变,6例有CFHR1/CFHR3基因缺失,1例CFHR1基因纯合缺失,2例CFHR1基因纯合突变,1例CFHR1基因杂合突变,2例CFHR1杂合缺失,1例CFHR1、CFHR3基因拷贝数增加.结论 CFHR1、CFHR3基因异常的aHUS患儿肾功能损害重,补体下降突出,应以强化血浆置换为主要治疗方式,需要尽早进行,且血浆置换次数多,血浆用量大,且相对易复发.

  • 1例重症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患儿的护理

    作者:应美婷

    溶血尿毒综合征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发病凶险.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治疗护理过程.认为全面、有针对性的观察护理,尤其是协助医生做好血浆置换,帮助患儿度过危险期,是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关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