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眼皮写下的生命絮语:潜水钟与蝴蝶
为薄薄一本书,我两次失常.终于对得起书店,买下一本十五分钟就翻完了的书;摊开本子,不为友人不为考试,单纯写篇读后感.前面的,是因为看到结尾,耳边嘈杂都静寂,身上发冷心里空白,只一秒.后边的,是突然想到,那么多伟大的作品是绝笔,真想写时,不知道还能不能用自己的手.
-
读《六因条辨》有感
先贤在时症、外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现在依然是中医教学、临床的重要参考.清·陆子贤所著<六因条辨>虽然不及叶薛等诸家所著影响,但其中一些思想发挥也有诸家所不逮.本书融汇伤寒、温病的思想,而不是偏执一端,对于时症的病机及其演变、诊治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但是未能得到业内充分的重视和应用.曾受恩师任继学先生指点导读,陆子贤之<六因条辨>也成为笔者的一本案头书.近日,再读<六因条辨>,就陆子贤对诸时症病机条辨之深度、广度以及临床四诊之精准感触颇深,受益良多,兹不揣浅陋,简述如下,以飨同道.
-
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生互动——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有感
《诗经》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次借读《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这本书,感觉到萦绕在心头的几个问题有了一些答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我认为其前提是自身的学识及修养的提高与积累,其方法是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首先想谈一下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及学识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大学过分重视研究,声称研究者的学习重于学生的学习,精湛的教学无关紧要.这是一种严重的本末倒置,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学习为代价促进一代学者的产生,那么这是无法长久维持一个文教昌明的社会.所谓"教学相长",教学与研究不乏相同之处,无所谓哪个更重要.
-
《中医古籍文献学》学习体会
<中医古籍文献学>是全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张灿玾教授集20余年古籍文献整理研究之心得撰著而成.笔者系统地学习了该书,发现该书涉及的中医文献时间跨度广,资料丰富,小到查寻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大到治学方法,均可从中受益.
-
书评:《一路走来》
《一路走来》一书由武汉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兼媒介生物控制研究室主任汪诚信先生所著回忆录式自叙.从少年时代的成长,青、中年直至退休后的经历、学习、思想、活动、工作等的概况,读后感人至深,深为其道德高尚、学风谨严、贡献突出等出色的业绩所感召,特作此书评以荐读者.尤应指出的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刘起勇研究员所作序言堪称点睛之笔,相当精彩.
-
读书笔记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及体会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面对医疗市场的竞争,针对新技术、新项目的逐步开展,必然要求自己以获得更多的医疗信息和知识来适应.知识的获取,主要靠书本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读书是获取知识容易、经济、便捷的方法之一.读书要有好的效果,就要勤于动笔,即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
《结核分枝杆菌持留性、潜伏性和药物耐受性》一文读后感
友人命读 Gomez和McKinney教授撰写的
[1]一文并报告读后感.此文长达数万言,涉猎文献前后竟数十年,但读来兴致绵绵,收获颇丰,确是一篇对结核病的持留性和持留菌作了全面论述和有深度认识的文献.国内众多学者也在酝酿和正进行有关结核病持留性领域的工作,但尚难见有这样深刻认识的论述.或许这也正是国内研究难以超越的一个重要原因. -
孙子兵法与抗癌策略--读汤钊猷院士《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一书有感
2014年6月6日,笔者有幸参加复旦大学肿瘤转移研究所揭牌仪式,这是我国首个专门从事肿瘤转移研究的科研院所。会议赠送给每个与会者的资料中就包括由我国著名肿瘤学家汤钊猷院士所著的《中国式抗癌-孙子兵法中的智慧》一书,年轻的肿瘤医生多数熟识汤院士所编著的《现代肿瘤学》一书,那是肿瘤学的经典著作,多少莘莘学子就是参考这本书进入到肿瘤学临床抑或基础研究领域的,怀着学生渴求知识般的心情笔者通读此书,现将对这本由汤院士编撰而成,整合古今中外抗癌战术、阐述中国特色抗癌方法著作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
也谈为什么会误诊——物理诊断面临危机
<中华内科杂志>2009年第12期刊登了吴东、沈悌的文章<我们为什么会误诊?>~([1]),读后感触颇深.误诊问题已到了不能视而不见的地步,值得大家重视和尽快改变.作为20世纪50年代军医大学五年制毕业生,随即被分配到当时有"小协和"之称的解放军总医院工作,对于经过1年的实习医师工作培训,继而做了7年住院医师和1年总住院医师的我来说,那时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的宗旨,严谨的临床医疗模式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为终身从事内科医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至今不忘~([2]).
-
《都市情人》的观点值得商榷
今年初从山西职工医学院图书馆借得一本1999年1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张平治编著的22万字的《都市情人》,两次印刷共发行11100册.读后感到他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
-
《医药文化随笔》评介
傅维康教授所著<医药文化随笔>一书,是一本简洁又深邃,广博又精细,读来令人出神入化、爱不释手的小书.它让人看到人类在战胜疾病、维护健康的历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宝贵知识和发明创造,在广阔的土地上,在历史的长河中,筑起了一座耀眼的医药文化丰碑,令人喜爱,令人敬慕.为此,我愿意将该书及自己的一点读后感,介绍给爱好医药史的朋友一起品评,共同分享读书之兴,品评之趣,其乐融融.
-
读《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书后感
介绍<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一书,全书共分4篇.第4篇<伤寒论约言录>为该书精华之一,是经文大家胡希恕先生数十年研究探索伤寒学的成果,对伤寒学每个章节的重要精神按病、证、方证3级层次加以总结,由博返约,条目明晰,使伤寒学纲目分明.
-
评《医学伦理学辞典》的结构与功能
在几十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历经5年,一本好书终于问世.作为读者,我感到开卷有益.现仅就本书的结构与功能,谈谈粗浅的读后感.
-
拯世良方——读《人学散墨》有感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贾植芳先生在回顾一生时常爱说"写好一个‘人'字"这句话,当今医学家裘沛然集一生之思想写就的<人学散墨>序言第一句话说"是专门论述如何能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写",可见做人要合格并非易事.
-
《中医学的文化视野考察》感言
《医古文知识》杂志2001年第1、第2期刊登了何其灵撰写的《中医学的文化视野考察--近十余年中医文化研究回顾》.通过阅读分析,认为该文视野较宽广,能够独立地从原始材料中发掘出新的内容,不乏带有一定超前性的见解,其中所反映的中医文化研究"必须赋于中医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与时俱进的活力、学术研究一定要有精品意识、研究者务必加强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等主张,对于整个中医学术界是有普遍意义的.
关键词: 医古文知识 何其灵 中医学的文化视野考察 读后感 -
读傅维康《医药文化随笔》有感
《医药文化随笔》(新增订版)(以下简称《随笔》)全书共载文206篇,纵观是书,大致作归纳统计,中、西医学史和医药题材的文章有97篇,占全书的47.1%,有关医学文化及历史方面一些选题,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内容的文章有60篇,占全书的29.1%,一些带有特殊性质的医学内容的文章有25篇,占全书的12.1%,还有人们比较感兴趣的医学文化知识性文章有24篇,占全书的11.6%,细读每篇文章,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具有浓厚的医药文化内涵.
-
《现代介入影像与治疗学》读后感和评价
去年岁末至今2个月余内,有幸通读了新近出版的、吕维富教授主编的<现代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之后,深感此书与我曾读过的其他介人专著迥然不同,它是集介入、影像和临床知识三者于一体的一部巨著.
-
《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书评
欣悉朱荫昌、吴观陵、管晓虹教授主编的<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一书已出版,并有幸获得赠本,拜读后感到眼前一亮,倍感兴奋.
-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新研究与多类量表解释》读后感
多年来,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虽在中国精神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临床医生大多只将他作为帮助判别精神障碍的一种"病态"人格测量工具,对其理解也存有不少误区.1999年本人在美国留学期间认真阅读原著时,感受到MMPI远远不只是几个临床量表和几个附加研究量表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精神医学领域的应用,而是在临床各科、教育、就业指导、人才选拔、军事、司法等多个领域均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心理评估工具.如今再读新近出版的纪术茂和戴郑生等编著的<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新研究与多类量表解释>一书时则更有一番感慨.
关键词: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读后感 -
评<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一书
由蔡宗尧、彭仁罗、于新华等10余位教授和主任编著、徐家兴教授主审的<磁共振成像读片指南>一书问世已2月余,读后感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