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ONMEM法估算3种抗癫痫药对丙戊酸相对清除率的影响

    作者:胡敏;张静华;孙鹤;施孝金;俞丽云;钟明康

    目的用NONMEM法定量考察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对门诊癫痫患者丙戊酸(VPA)的清除率的影响.方法 162例门诊癫痫患者口服丙戊酸达稳态,得到谷浓度数据196点,用FPIA法进行检测.采用NONMEM法估算其相对清除率CL,并定量考察体重、合并用药、丙戊酸钠剂量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按口服一房室开放模型得到体重、丙戊酸钠日剂量、合并用药等因素与清除率CL(L*h-1)之间的拟合模型为:CL=0.004 82 WT+0.110 TAMT+0.394 CBZS+0.108 PHT+0.082 2 PB+0.058 3.其中WT为患者的体重(kg);TAMT的值当VPA剂量大于1.3 g*d-1时为1,否则为0;CBZS的值为卡马西平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g*m-2*d-1);PHT的值当合用苯妥英钠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mg*m-2*d-1)>150时为1,否则为0;PB的值当合用苯巴比妥按体表面积折算的日剂量(mg*m-2*d-1)>40时为1,否则为0.结论①使用丙戊酸钠剂量>1.3 g*m-2*d-1或合并使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均可使VPA的清除率增加;②儿童CL/WT较成人高,提示VPA在儿童体内更易清除.

  • 144例未达标/超标的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庄星星;李霁;李萌;倪受东

    目的:了解丙戊酸血药浓度未达标/超标病例的特点,为临床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144例丙戊酸血药浓度未达标/超标的患者,分析患者年龄、服药剂量等对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18岁患者中,丙戊酸血药浓度未达标病例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丙戊酸血药浓度超标者(P<0.05);丙戊酸血药浓度未达标患者中,服用普通片剂病例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服用缓释片者(P<0.05);服用普通片剂的患者中,丙戊酸血药浓度未达标病例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丙戊酸血药浓度超标者(P<0.01);单独使用丙戊酸的患者中,血药浓度未达标病例数所占比例明显低于联合用药者(P<0.01),血药浓度超标病例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联用药物者(P<0.01),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存在个体差异,临床进行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很有必要;临床药师在对不同患者服用丙戊酸进行药学监护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保证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 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效果及对患儿骨代谢的影响

    作者:李磊;邢利嫦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癫痫的效果及对患儿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10日至2017年12月18日湖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儿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丙戊酸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骨代谢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40/42)、95.00%(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钙离子、磷离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8/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0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儿的效果较佳,且对骨代谢的影响较小.

  • 癫痫患者丙戊酸血清浓度监测及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分析

    作者:陈玲;苗苗;刘俊

    目的:研究癫痫患者丙戊酸血清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癫痫患者丙戊酸血清浓度,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用药对丙戊酸血清浓度的影响及丙戊酸血清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结果:性别差异可能并不是丙戊酸血清浓度的影响因素.丙戊酸血清浓度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0~18岁组丙戊酸血清浓度为(66.12 ±28.08) μg/ml,明显高于19~59岁和60岁以上年龄组的(57.53 ±29.85)、(51.72 ±22.60) 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丙戊酸血清浓度与疗效存在明显关联性,联合治疗组丙戊酸血清浓度为( 41.35 ± 19.89) μg/ml,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65.93 ±26.58) μg/ml,且2组在不同浓度范围内分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61例次丙戊酸血清浓度监测中,266例次(占57.70%)位于50~100μg/ml,152例次(占32.97%)和43例次(占9.33%)丙戊酸血清浓度分别<50 μg/ml和>100 μg/ml;丙戊酸血清浓度位于50~100 μg/ml癫痫治疗有效率90.60%(241/266),明显高于<50 μg/ml的33.55%(51/152),明显高于>100 μg/ml的76.74%(33/43),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说明丙戊酸血清浓度与疗效存在明显关联性.结论:丙戊酸血清浓度监测为癫痫个体化用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 丙戊酸群体药动学模型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作者:胡敏;张静华;孙鹤;施孝金;俞丽云;钟明康

    目的:建立门诊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的群体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血药浓度预测。方法: 162例门诊癫痫患者连续服用丙戊酸钠达稳态,测定其谷浓度附近血样标本共 196个。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NONMEM)考察固定效应对丙戊酸相对清除率的影响。结果:体重、丙戊酸钠日剂量、合并用药等因素与清除率 CL( L/h)之间的拟合模型为: CL=0 00 482× WT+ 0 110× TAMT+ 0 394× CBZS+ 0 108× PHT+ 0 0 822× PB+ 0 0 583。将 11例患者血药浓度预测值与实测值作线性回归,其方程为: DV=1 0 632× PRED— 3 2 665(μ g/ml), r=0 9 663。结论:丙戊酸日剂量 >1 300mg或合并应用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均可使丙戊酸的清除率增加,故临床合并用药时应注意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避免丙戊酸浓度过低而引起癫痫发作。本文所建立的模型稳定性好,可用于估算门诊癫痫患者血液中丙戊酸的相对清除率,并可定量研究药物的相互作用。

  • 1073人次丙戊酸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刘治军;孙春华;刘志鹤;李可欣;马捷

    目的:分析1 073人次丙戊酸药物浓度监测的数据,并评价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604例患者1 073人次符合入选条件的丙戊酸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首次治疗药物监测(TDM)结果在有效治疗窗内的仅占40.7%;TDM次数为1次、2次和3次的分别占总人数的70.86%、16.06%和4.47%;在所有测定3次或4次的患者中,第1次、2次、3次和第4次TDM结果在治疗窗内的分别占总人数的4.55%、20.45%、54.55%和35.29%.结论:TDM虽然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监测次数偏少,监测结果达标情况不理想,需要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 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与剂量疗效关系及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王刚;谷容;黄志

    目的:分析临床癫痫患儿丙戊酸血药浓度与服药剂量、年龄的相关性,通过对治疗药物监测有助于个体化给药、鉴别诊断和了解患儿的依从性,以便更好地发挥抗癫痫药的作用.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TDxFLx仪)测定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1 533例/次,将患儿的药历等详细资料逐一录入数据库,利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辅助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儿童丙戊酸血药浓度与剂量有一定的差异,体内的代谢过程个体差异较大.结论:抗癫痫治疗的血药浓度不必过分强调低限.

  • 162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与分析

    作者:万涛;袁孔现;周方杰;朱虹;刘记;凌艳;詹三华

    目的:通过监测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62例次癫痫患者服用丙戊酸钠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次监测结果在有效浓度范围(50~ 100 mg/L)内,占总例次数的51.2%;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50 mg/L)的63例次,占总例次数的38.9%;高于治疗浓度范围上限(>100mg/L)的16例次,占总例次数的9.9%.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监测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十分必要.

  • 酶放大免疫测定法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的结果分析

    作者:吴先闯;张永州;宋晓勇;刘瑜新;安继红;吕维玲;王云香

    目的:通过对癫痫患者的342例次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放大免疫法检测丙戊酸血药浓度,对173例患者的342例次血药浓度进行分析,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在342例次癫痫患者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中,测定值在50~ 100 μg/ml的有150例次(占43.86%),<50 μg/ml的有159例次(占46.49%),>100 μg/ml的有33例次(占9.65%).结论:丙戊酸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对丙戊酸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的结果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之一,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是保证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措施.

  • 丙戊酸钠致严重急性肝损伤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惠红岩;周祥;陈明;邓智建

    目的:探讨丙戊酸类药物致急性严重肝损伤的特点、相关因素及临床转归,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关键词以“丙戊酸”分别搭配“肝损害”“肝损伤”“肝炎”“肝毒性”,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相关文献,就药物不良反应(ADR)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日剂量、是否合并肝脏相关疾病、发生ADR时的用药时间、血药浓度、肝酶变化、临床表现与转归等情况.结果:共检索到丙戊酸类药物致严重肝损害的病例报告13篇,共15例.1)女性(占66.67%)患者占比较高;2)儿童(占40%)及老年人(占26.67%)是丙戊酸肝损伤的高危人群;3)丙戊酸初次用药后的前两个月是发生肝损伤的高危期;4)临床转归与肝损伤始发表现中的转氨酶水平高低无必然联系;5)肝脏相关疾病史不是丙戊酸钠导致急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但肝脏疾病史与临床转归是否有必然联系尚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6)肝损伤的发生与剂量过大、血药浓度过高无必然联系;7)多见皮肤/眼睑黄染、恶心/食欲不振等,也可见腹泻、水肿、发热、皮疹,偶见头晕头痛、皮肤红斑.结论:丙戊酸类药物可致急性肝损伤,严重时可致死.临床用药前应慎重选择用药人群,对患者既往肝脏疾病史、儿童、老人要慎重选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加强患者及家属用药教育,一旦发生疑似肝损伤症状,要及时就医,尽可能避免出现致死性结局.

  • 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各型癫痫的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姜春桂

    目的 探索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各型癫痫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9日~2017年1月19日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癫痫患者,将其抽签化分组,两组各有6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丙戊酸治疗和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强直阵挛发作患者总有效率(93.75%)、对肌阵挛发作患者总有效率(92.86%)、对简单发作患者总有效率(93.33%)、癫痫持续时间(1.65±0.42)min、癫痫发作次数(1.85±0.53)次/d、临床症状好转时间(6.72±1.34)d、不良事件发生率(1.67%)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各型癫痫患者实施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能够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整体疗效.

  • 丙戊酸联合环孢素A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吕致斌

    目的 初步评价丙戊酸联台环孢素A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28例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台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了丙戊酸联合环孢素A(A组, 14)或单用环孢素A(B组, =14),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共19例患者取得血液学改善[A组:2例(85.7%),B组7例(50.0%),P<0.05],A组红系显效8例,微效4例;血小板显效7例,微效1例:中性粒细胞显效8例,微效3例.B组红系显效5例,微效2例;血小板显效2例,微效2例;中性粒细胞显效4例,微效2例.A组12例依赖输血的患者中9例(75.0%)脱离输血,B组12例依赖输血的患者中4例(33.3%))脱离输血,两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共7例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组4例(28.6%),3组3例(2:4%),P>0.05)].3例出现肾功能异常[A组2例(14.3%),B组1例(71%),P>0.05],经停药或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丙戊酸联合环孢素A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效较单用环孢素A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是可逆的.丙戊酸联合环孢素A方案可作为低危MDS的治疗选择.

  • 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卢冲;魏亚芬

    目的:分析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5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经丙戊酸治疗后无效的60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60例癫痫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增加拉莫三嗪进行治疗,对患者逐渐增加药剂量,直到把原丙戊酸用药完全替换,观察两组患者联合用药期与单药期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却未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用药后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未影响用药效果。结论拉莫三嗪联合卡马西平替换治疗丙戊酸用药具有极佳的临床治疗效果,而且较为安全,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对比分析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

    作者:高玉娟;潘鹏克;韦晓阳

    目的 对比分析拉莫三嗪添加-替换治疗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2016年1月之间收治100例丙戊酸治疗无效癫痫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接受拉莫三嗪添加治疗,对照组接受拉莫三嗪替换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总有效率为62%,实验组癫痫患者药物治疗后,发作频率和每次发作时间均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x2=4.645,P<0.05).结论 丙戊酸治疗无效的癫痫患者接受拉莫三嗪添加治疗,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

    作者:高华;毛洁萍

    目的:探讨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癫痫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0例)与实验组(50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单药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拉莫三嗪。评估两组疗效并对比不良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较对照组的74.0%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效果满意,药物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丙戊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任丽峰;杜长波;赵大伟

    目的:探讨丙戊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小儿癫痫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6月~2013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小儿癫痫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应用药物不同分为单用A组34例、单用B组22例和联用C组42例,单用A组采用丙戊酸,单用B组采用卡马西平,联用C组采用丙戊酸联合卡马西平,对三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和分析,同时对药物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单用A组总有效率为67.65%,单用B组总有效率为63.64%,联用C组总有效率为85.71%,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A组认知障碍率为29.41%,单用B组认知障碍率为27.27%,联用C组认知障碍率为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联合卡马西平较单用两种药物的疗效显著,但联用两种药物对认知功能的损害较严重,临床应注意合理应用,避免因追求疗效而忽视其对认知功能的严重损害。

  • 丙戊酸对HL-60/HT细胞耐药性的影响

    作者:胡建锋;尹松梅;谢双锋;聂大年;李益清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对耐三尖杉酯碱的HL-60细胞(HL-60/HT)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递增压力培养法建立HL-60/HT细胞株.分为三组,Ara-C组、VPA组、VPA+Ara-C组,采用MTT法测定使用各组药物后敏感细胞、耐药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同时测定丙戊酸对HL-60/HT细胞耐药性的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敏感的HL-60细胞及HL-60/HT细胞的细胞周期.结果 丙戊酸与Ara-C合用可明显抑制HL-60、HL-60/HT细胞生长,抑制率高于丙戊酸或Ara-C单独的作用(q=1.37、1.51).结论 丙戊酸能够抑制HL-60、HL-60/HT细胞生长,可与Ara-C发挥协同作用,降低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

  • 拉莫三嗪辅助小剂量丙戊酸治疗癫痫的实践与评估

    作者:骆川

    目的 研究拉莫三嗪辅助小剂量丙戊酸治疗癫痫的可行性.方法 将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62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丙戊酸静脉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癫痫发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观察组患者丙戊酸与拉莫三嗪血药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1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痫样放电及累及导联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痫样放电及累及导联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丙戊酸和拉莫三嗪血药浓度成正相关(r=0.952,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拉莫三嗪辅助小剂量丙戊酸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高.

  • 衍生化-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浓度

    作者:邹小琴;毛桂福;钟小斌;黄振光;黄晓青

    目的 建立HPLC法测定丙戊酸血清浓度.方法以环己基丙酸为内标,血清样品经乙醚提取后,经2,4′-二溴苯乙酮衍生化并用HPLC法进行测定.Shim-pack CLC-C18为色谱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乙醇-水(70∶8∶22);流速:1.1 mL/min;柱温:35℃;紫外检测波长:248 nm; 结果血清中丙戊酸在5.0~150.5 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 = 0.999 6),回收率为98.2%~101.3%,日内与日间RSD≤5.2%.结论本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适用于临床常规监测需要.

  • EMIT法与HPLC法测定人血中丙戍酸浓度的比较

    作者:黄文莺;王长连;刘亦伟;黄品芳

    目的:比较酶倍增免疫分析法(EMIT)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人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方法学相关性.方法:用统计学方法比较EMIT法和HPLC法测定丙戊酸血药浓度的方法学效能指标差异,同时采用双变量回归与相关分析对HPLC法和EMIT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1-150 mg/L浓度范围内,两种方法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而HPLC法精密度显著高于EMIT法(P<0.01).52例样本HPLC法测定结果(X)与EMIT法测定结果(Y)作回归分析,方程为:Y=0.966 5X+1.067 4,r=0.994 7(n=52);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然而,血药浓度<<10 mg/L的7例患者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戊酸血药浓度在1-150 mg/L浓度范围内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存在高度相关性,但HPLC法的精密度优于EMIT法.当丙戊酸血药浓度偏低(<10 mg/L)时,宜用 HPLC法测定.

560 条记录 7/28 页 « 12...45678910...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