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间质瘤近代治疗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师英强;王春萌

    胃肠间质瘤(GIST)是来源于消化道的间质肿瘤,靶向药物伊马替尼的出现改变了GIST的整个治疗模式,由传统的外科手术单一模式向综合应用靶向治疗、外科治疗和腔镜外科治疗的个体化治疗模式转变.文章就近年来GIST在术前活组织病理检查、腔镜外科治疗、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及伊马替尼疗效评价方面的进展作一介绍.

  • 胃肠道间质瘤新辅助治疗进展

    作者:杜春燕;师英强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来源肿瘤,是近几年诊治进展较大的肿瘤,尤其是成为分子靶向治疗成功的典型.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分子靶向药物和手术的应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GIST新辅助治疗方面的进展进行了阐述.

  • 巨大食管间质瘤一例

    作者:黄邓君;陶勇;李勇;陈后鹏

    患者 女,19岁,因吞咽困难伴胸闷4个月余入住我科,既往无其他疾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阳性发现.食管钡剂造影示T2~T5水平食管管腔受压向左侧变形移位,管壁柔软,钡剂通过顺利,未见明显龛影或充盈缺损,符合食管上段外压性改变(图1).胸部CT示:后上纵隔内脊柱前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影,边界欠清晰,大截面约为50 mm×40 mm,增强后病灶实质可见强化,其内可见点条状强化高密度影,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后上纵隔肿瘤可能性大(图2).胃镜示食管距门齿19 ~ 28 cm前壁可见一扁平状隆起,致管腔明显狭窄,表面显示不清.超声内窥镜见病灶处可见等回声团块,呈椭圆形,向腔外突出,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尚均匀,包绕于食管外,大小约4cm×5cm,诊断为食管外肿瘤.患者于2013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右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位于食管壁内肌层与黏膜之间,有包膜,局部肌层菲薄,与黏膜粘连致密,纵行切开肿瘤表面的食管肌层,将肿瘤完整切除,黏膜破损处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术后病理:食管间质瘤(EST)(大小9 cm×9 cm×3 cm,核分裂象<5/50 HPF);免疫组织化学:Dog-1+、CD34+、CD117部分(+)、CD99+、CK-、CK5/6-、CK7-、CD1a-、TDT-、NF-、S-100-、SMA-.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8天痊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正常饮食,未见复发及转移征象.

  • 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对中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观察(附92例报告)

    作者:曹志宇;何建苗;杨波;张庆军;翁剑锋;史玉琪;汪莉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及手术联合治疗中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9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92例中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7例,女35例,年龄21~ 85岁,病程1个月~2.5年.病变位于胃41例,空肠11例,回肠9例,结肠17例,直肠14例.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方案为400mg/d口服,连用3~9个月.按Choi疗效评价标准评价客观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9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9~50个月,其中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45例,稳定(SD)31例,进展(PD)14例,死亡6例.临床有效率(CR+PR)为51.1%(47/92),疾病控制率(CR+PR+SD)为84.6%(78/92).不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颜面部和下肢水肿、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以及白细胞减少等血液反应.新辅助治疗后54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切除率为58.7%(54/92).92例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100%,3年生存率为93.4%.结论 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对中晚期胃肠间质瘤的疗效较好,可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手术切除率,且不良反应较小,患者能长期耐受.

  • 小肠间质瘤45例诊治分析

    作者:曾艳;梁浩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7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5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 S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的表现依次为;消化道出血29例(64.4%),腹痛15例(33.3%),腹腔肿块4例(8.9%).SIST常见的好发部位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分别为21例(46.7%)、13例(28.9%)、9例(20.0%),另有空回肠交界2例(4.4%).螺旋CT对SIST的诊断符合率为73.7%(28/38),在各项检查中高.外科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45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极低度危险6例(13.3%),低度危险16例(35.6%),中度危险8例(17.8%),高度危险15例(33.3%).术后免疫组化染色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67%(30/45).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于姑息手术者或预防术后复发有较好疗效.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结论 S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较难诊断,螺旋CT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前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长期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 小肠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

    作者:张龙方;韩全利;汪娜;姚克纯;郭蕾;李静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特征,评价超声在其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23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临床病理相对照.结果 23例患者中,2例为良性.21例为恶性,其中5例为低度恶性,16例为高度恶性.肿瘤大15cmx11cmx8cm,小4cmx2cmx3cm,超声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以腔外生长为主,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坏死及囊性变,彩色和频谱多普勒显示其内血供丰富.病理学检查示恶性肿瘤瘤体质硬,血管丰富,肿瘤内有出血、坏死,免疫组化染色CD117均呈阳性.结论 小肠间质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超声检查是临床首选且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其终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肝转移性恶性间质瘤1例

    作者:郝怡鑫;孙君重;杜楠;肖文华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以向肝脏转移较为常见,但在无明确原发病灶的情况下,以肝脏占位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却很容易被误诊.现将恶性间质瘤肝转移1例的诊断经验报告如下.

  • 胃间质瘤CT表现

    作者:高剑波;杨学华;孙勇;周志刚;郭华;岳松伟;张永高;郭萌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GST 46例,总结本病的CT征象.并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对43例单发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中,单发43例,多发3例.43例单发GST中,发生于胃体24例、胃底16例、胃窦3例.GST具有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长,肿瘤瘤体大但附着点较局限的生长特点.瘤体直径≤5cm者14例,形态规则10例.强化后密度均匀10例,有中心坏死者4例,呈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腔内外同时生长2例;瘤体直径>5cm者29例,形态不规则24例,强化后密度不均匀27例,有中心坏死者24例,呈腔内生长5例、腔外生长9例、腔内外同时生长15例.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单发GST中,实质密度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12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强化高于动脉期,门静脉期的强化明显而持续.5例表现为不均匀间隔状强化,4例表现为动脉期即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可达60 HU.结论 螺旋CT能准确显示GST的部位、形态、大小,并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治

    作者:翟云;魏振军;梁浩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998-2005年我院35例确诊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病好发于胃(91.4%),男女比例1.9:1,年龄13~82岁.本组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腹部超声、 CT、消化道造影、消化内镜检查为术前常见检查途径,其中超声内镜确诊率高(75%),腹部超声检查对该病诊断意义不大.35例患者均行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作术后辅助治疗药物,手术标本免疫组化示CD34(90%)、 CD117(80%)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抗原(P<0.05).术后复发率为44%,术后5年生存率为32%.结论:该病预后较差,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定期复查.

  • 94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分析

    作者:夏绍友;刘苏健;李荣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94例GIST患者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GIST发生部位:胃54例(57.4%),小肠22例(23.4%),结肠11例(11.7%),直肠6例(6.4%),肛管1例(1.1%).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6.3%)和腹部肿块(32.1%), 9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1年、 3年、 5年存活率为83.4%、 53.2%、 38.8%,良性及交界性患者均无复发;23例恶性患者中9例复发,其中5例死亡.结论: GIST以胃及小肠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GIST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胃肠间质瘤螺旋CT征象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乙酰肝素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窦新民;张建伟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的CT征象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乙酰肝素酶(Hp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肿瘤组织MMP-9及Hpa表达做对照分析.结果 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30例,分叶状24例,MMP-9及Hpa阳性表达与GIST的的恶性程度(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4%和84.2%、48.6%和78.9%)肿瘤边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1%和77.8%、37.0%和81.5%)、肿块大小(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和83.3%、40.0%和83.3%)、肿瘤中心有无坏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和53.8%、86.7%和48.75%)、有无转移有明显关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和51.3%、93.3%和62.1%)(P<0.05).结论 对肿瘤的形态、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螺旋CT与MMP-9及Hpa表达有很好的一致性,螺旋CT的诊断结果准确可信;螺旋CT征象与MMP-9及Hpa表达相结合能提高GIST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 伊马替尼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作者:周春颜

    伊马替尼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一线用药,但近年来发现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有明确效果,2002年伊马替尼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为GIST治疗药物.

  • 胃肠道间质瘤13例的CT征象分析

    作者:周洋;刘洋;张修石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同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大径3~26 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 老年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治疗36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间质肿瘤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36例老年胃肠道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期为(3~120)月,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死亡10例(27.78%)其中死于Gist8例(术后1年内2例、3年内3例、3~5年2例、超过5年1例),其它原因死亡2例。结论对老年胃肠道间质肿瘤实施外科手术治疗,能确保临床疗效,但术后易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的情况,临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更好提高治疗老年胃肠道间质肿瘤的水平。

  • 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诗军

    目的 分析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及侵袭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经螺旋CT检查后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肿瘤生长部位、方式、强化形式、平扫及双期增强的CT值等评价肿瘤侵袭性.结果 GIST常发生于胃.72例GIST中14例误诊,5例未作出明确定性诊断.肿瘤同一部位不同GIST危险度分级动脉期与平扫差值与静脉期与平扫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3.5,13.1,15.8,P< 0.05).肿瘤同一部位不同GIST危险度分级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及动脉期与平扫差值和静脉期与平扫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4.8,28.5,39.4,32.2,40.1,P> 0.05).重建图像显示肿瘤与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肿瘤供血动脉,其中33例存在门静脉侧支,18例存在动静脉瘘,17例伴肝脏转移.结论 侵袭性不同的GIST双期增强CT扫描,动静脉期肿瘤均明显强化;后处理技术可帮助明确GIST的供血血管及与邻近血管与组织的关系,术前需综合多方面影像学信息进行分析,以做出正确的定位与定性诊断.

  • p53和热休克蛋白70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万川

    目的 探讨p53和热体克蛋白70(HSP70)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GIST组织中p53和HSP70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比较两指标在GIST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48例GIST中,p53和HSP70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2%(29/48)和64.58%(31/48).p53和HSP70的表达与GIST的部位、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p53与HSP70的表达呈正相关(X2=4.075,P<0.05).结论 p53和HSP70在GIST中均有表达,两者均随着GIST侵袭程度的增高其表达明显增加.提示p53和HSP70在GIST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两者可作为判断肿瘤侵袭危险性的客观指标.

  • 8例巨大胃肠道间质瘤诊治分析

    作者:毛兴龙;余春;王李华;骆利康

    目的 探讨巨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8例巨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胀、腹痛和腹部包块.均经胃镜、CT检查发现.手术治疗7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2例,空肠憩室切除术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变肠段切除术3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2例.结果 7例术后病理检查CD117全部阳性,5例CD34阳性,1例切缘阳性;1例未手术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1个月后复查CT,肿块直径减小30%;1例死于复发、盆腔广泛转移;其余病例随访1~32个月,未发现复发和转移征象.结论 巨大胃肠道问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结果.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 小肠间质瘤25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求知;陈少骥;赵宏;杨晓领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2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黑粪、血粪、腹痛、腹部肿块.肿瘤部位:17例位于空肠,5例位于回肠,3例位于十二指肠.25例患者的诊断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免疫组化CD117(+)24例,CD34(+)15例.22例患者术后随访6~78个月,5例术后复发,其中1例于术后1年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 小肠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 糖预处理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作者:马顺茂;刘红磊;任瑞锋;陈咏梅;孟繁杰

    目的 探讨糖预处理对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择期行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给予糖预处理,即麻醉前2h口服含50 g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300 ml;对照组患者按传统方法进行处理,术前12h禁食,术前6h禁饮.于术前3h和术后1,3,7d分别抽取患者外周血,监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采用稳态模型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术后1,3d两组FBG、FINS水平及HOMA-IR均明显高于术前3h[观察组:(10.65±1.78)、(7.32±1.48) mmol/L比(5.09±0.43) mmol/L,(25.78±12.43)、(16.23±7.56) mU/L比(10.48±1.57) mU/L,11.67±6.32、5.12±2.11比2.35±0.54;对照组:(11.18±1.25)、(8.04±1.53) mmol/L比(5.12±0.39) mmol/L,(39.67±10.37)、(24.34±6.78) mU/L比(9.98±2.04) mU/L,19.07±5.49、8.56±2.87比2.2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d对照组FINS及HOMA-IR明显高于观察组,术后3d对照组FINS及HOMA-IR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FINS及HOMA-IR接近术前3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16.32±4.56) mU/L、3.87±1.12]仍高于术前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预处理可以缩短胃肠道肿瘤手术后胰岛素抵抗的时间,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强度,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加速康复.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傅耀挥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CT设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行腹盆腔常规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数据,全面观察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及强化方式.结果 36例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其中胃18例(50.0%),十二指肠4例(11.1%),空肠6例(16.7%),回肠5例(13.9%),结肠3例(8.3%).共有良性病变8例(22.2%),潜在恶性病变7例(19.4%),恶性病变21例(58.3%).8例良性病变CT平扫密度较均匀,并呈均匀性强化.7例潜在恶性病变中有3例(42.9%)平扫及双期强化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4例(57.1%)强化后密度不均.21例恶性病变中有20例(95.2%)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比例明显高于良性间质瘤(P<0.05).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374 条记录 7/19 页 « 12...45678910...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