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肠道间质瘤9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世明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既往多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目前认为GIST由KIT(CD117)表达阳性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细胞组成[1].现将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间收治的9例GIST患者的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 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的比较分析

    作者:张军铭;韩芳

    近年关于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报道日益增多.而有关于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对比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通过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和传统手术的对比研究,以评价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可行性和可靠性.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分析

    作者:姜峰

    目的:根据本文选取的资料综合分析胃肠道骨质瘤的特点,临床诊断方法以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间接收的6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结果:这60例患者中24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发生在胃部,16例患者病变部位在小肠,15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结肠,5例患者的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所有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结论:胃肠道间质患者消化道不存在特异性症状,确诊率比较低,误诊的情况常见.临床上疗效比较好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治疗.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作者:郭芸;刘大亮

    目的 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小的胃间质瘤(≤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大的胃间质瘤(≥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肝、网膜、肠系膜)是肯定的恶性征象.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坏死在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肿块越大,坏死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而增强后是否强化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关系.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64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姜华;任春慧;梁爽;孙妍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2年8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以及增强扫描后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 21例患者中,位于胃部13例、小肠4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2例,直径>5 cm,边缘分叶、密度不均、瘤体中心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良性7例,直径﹤5 cm,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交界性2例,瘤体密度多较均匀.结论 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 CT 表现

    作者:冯永明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 CT 表现,所有病例术前均行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8例小肠间质瘤中,原发于十二指肠2例,空肠7例,回肠9例;恶性14例,良性2例,交界性2例;CT 表现为与肠壁密切相关的软组织肿块,病灶一般境界清晰;良性者,多数小于3cm,密度较均匀;恶性者,多数大于5cm,密度多不均匀,肿块内可见出血囊变坏死区。肿块多为富血供,增强后,肿块的实质部分强化显著,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 CT 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 能够准确显示 GIST 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强化特点,对于术前定位、定性和肿瘤分级具有重要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要素探索

    作者:郭晓红;张宏;徐晟

    目的:总结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和MSCT检查要点,进而为胃肠道间质瘤应用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研究时间在2016.5-2018.7,研究对象为在在此期间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实施消化道钡餐和MSCT诊断,回顾分析诊断的相关特点.结果: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92.50%,明显高于消化道钡47.50%的诊断准确率,数据对比存统计学意义(P<0.05);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具有典型的影像资料表现.结论:消化道钡餐、MSCT均可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其中MSCT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 胃肠道间质瘤的 CT 诊断

    作者:孙万龙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 CT 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 CT 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结果:肿瘤位于胃部患者为5例,肠系膜2例,小肠2例,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4例。肿块形态多表现为圆形或是类圆形,可发生囊性变或是坏死。经过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实质部分中得到显著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 CT 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性鉴别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进展

    作者:王文普;丁婷婷;邱志强

    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胃肠道肿瘤的一种,从生物学方面来看,良性、恶性的界定仍有争议,对此肿瘤的预后进行判定有较大难度.因此,对于此疾病,病理学诊断极为关键,与患者预后有直接联系.该文从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三个方面对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的改变情况与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对此病病理学方面的诊断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 多层螺旋CT影像用于诊断老年低度胃间质瘤和高度恶性胃间质瘤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米伟;张新疆;刘小茹;段海峰

    目的 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用于诊断低度胃间质瘤和高度恶性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41例.甲组患者为低度胃间质瘤,乙组患者为高度恶性胃间质瘤,比较两组患者应用MSCT诊断的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扫描均未出现伪影,动态曲线较为连续,波动范围较小;两组患者的BV、MTT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BF、PS水平均明显低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影像用于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可清晰判定患者疾病的微循环情况和组织分化程度,指导后续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飞利浦64排螺旋CT与常规X片对胃肠肿瘤的诊断对比研究

    作者:巩哲;张沈荣;同志勤

    目的 研究并对比飞利浦64排螺旋CT与常规X片对胃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00例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X片检查、飞利浦64排螺旋CT检查,观察患者的X片、CT影像图,对其病变情况进行判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常规X片、64排螺旋CT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X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6.21%、46.15%、81.00%,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5.40%、84.62%、94.00%,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片、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准确性分别为70.11%、86.21%,定位准确性分别为71.26%、85.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胃肠道肿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常规X片更高,有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和性质,其诊断价值更加显著.

  •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作者:覃天海

    目的:探究CT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CT检查,统计检查结果以及CT表现.结果: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6.25%.77例确诊患者均可见肿块腔内侧的溃疡病灶,可见软组织密度肿块,密度水平均匀的35例,不均匀的42例.肿瘤位于胃部的54例,肠腔的21例,肠外(肠系膜、网膜)的5例.55例患者的肿瘤边界清晰,22例患者的肿瘤与周围邻近组织有粘连.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有明确的特征,有助于临床医师获取详细的影像图信息,提高诊断正确率,值得在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要点

    作者:彭合林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检查结果,并分析其特异性.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入院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6例,在患者治疗期间对其进行CT检查,分析不同阶段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12例,肿瘤直径大约为15cm,小约为0.8cm.本组患者中14例患者平扫后显示肿块呈等密度分布,其中钙化4例,周边等密度中央低密度10例.本组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肿块边缘清晰者18例,表现为与周围器官脂肪层分割清楚,而剩余6例患者肿块边缘不清晰,表现为与周围器官脂肪层模糊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CT检查结果提示7例发生转移,其中肝转移4例,腹膜转移2例,肠系膜转移1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因其特殊的病理机制以及病变部位,和其他非上皮肿瘤在影像学上的表现相似,所以在临床上经常造成误诊的发生CT检查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大小、形态以及边缘等情况显示较好,并且能根据检查结果的不同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对于治疗和诊断都具有较大的帮助.

  • 原发性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研究

    作者:万硕

    目的:从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病理学三方面对原发性小肠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且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小肠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辅助检查资料及病理诊断资料,并行随访.结果:消化道出血、眩晕及腹痛为前三位的临床诊断,腹部CT,PET-CT及MRI在辅助检查的阳性率中表现卓越,病理诊断中低度恶性风险比例高.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原发性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这种发病率不高的肿瘤诊断,需要仔细观察临床症状,选择腹部CT,MRI等优势辅助检查手段并结合病理诊断选行随访.

  •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出血48例的临床研究

    作者:柳新林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共48例,其中行单纯性肿瘤切除患者28例,因侵犯粘连或转移行联合脏器切除患者20例.结果.48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大直径为1.5~26.0cm.对48例患者术后标本均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其中极低恶性2例(4.17%),低度恶性32例(66.67%),中度恶性10例(20.83%),高度恶性4例(8.33%);CD117+ 41例(85.42%),CD34+ 36例(7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出血与患者的实际肿瘤大小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性,肿瘤直径长度≥6cm者较易发生出血状况;对患者进行临床确诊通常所采用的方式主要依赖于手术病理与CD117、CD34的联合检查;临床上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外科手术方式是佳选择.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作者:王晓娟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诊治的122例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症状、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所选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呕血、黑便、食欲不振等.病理切片检查为肿瘤直径2.7~19.3cm,平均8.3cm;良性肿瘤67例、恶性肿瘤55例;肿瘤切面比较平坦,呈现出不完整状态;梭形细胞肿瘤46例、上皮样细胞肿瘤42例,混合细胞肿瘤34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CD34阳性患者占73.77%(90/122),CD34阴性患者占26.22%(32/122);CD117阳性患者的检出率为100%.结论:GIST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误诊为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采用病理切片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能够提升疾病的确诊率,值得推广应用.

  • 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丽芬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武汉协和医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术前均进行CT及超声内镜检查,对比分析其CT及超声内镜的诊断结果.结果:43例患者的CT诊断准确率为76.77%,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为90.70%,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诊断,两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声内镜检查显示肿瘤位于肌层者17例(39.53%),胃底者7例(16.28%),胃体者9例(20.93%),胃窦者6例(13.95%),十二指肠者4例(9.30%),这与手术及癌理结果基本相符.结论:超声内镜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进行推广和应用.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迟晓林;于文泉;冯佳申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胃11例,小肠4例,结肠1例,直肠2例,小肠系膜1例,腹膜后1例.19例病人经手术治疗,以肠段切除为主要手术方法,1例无法切除.结论 CT、X线造影等为诊断GIST的主要手段,手术治疗为GIST主要治疗方法.

  •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进展研究

    作者:张畅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改变,人口老龄化加快,人民生活节奏、饮食结构、作息规律均发生显著变化等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率升高.胃肠道间质瘤是临床常见间叶源性肿瘤,目前对其良恶性界定尚未完全统一观念,界定困难,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各种辅助检查完成.病理学诊断在该病包括该病在内的诸多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其中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方便量化,检测操作方便,临床应用较广;基因检测能进一步提供发病机制理论依据;危险程度分级主要用于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和预后判断中.该文综述近年来该病组织病理学、基因检测、免疫组化方面该病的病理诊断情况.

  • 胃肠道间质瘤45例临床分析

    作者:马永宝;孙飞;申庆宏;周建农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以期对读者及时有效诊治GIST有所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GIST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40例,平均随访24个月.有8例分别于手术后18~31个月复发.其中,有2例作了2次手术,后死于肠梗阻、恶病质.其中有6例出现不良反应,另37例无不良反应,其中9例配合了伊马替尼(ImatiIlib)靶向治疗,手术联合靶向治疗疗效要高于单纯手术治疗(P<0.05).结论手术切除仍然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术后配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1585 条记录 1/80 页 « 12345678...7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