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胃巨大间质瘤的超声表现1例

    作者:张广英;李荔;张莉

    患者男,62岁.以"自扪腹部包块2月余,包块增大20天"就诊.查体:剑下5 cm处及左肋缘下可触及一质韧包块,大小约15 cm×12 cm,活动度差,边界尚清,包块深压痛,全腹无反跳痛.

  •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作者:唐业斌;王辉;黄建军;袁年平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 经直肠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直肠癌与直肠间质瘤

    作者:齐旭;唐少珊;金虹;刘站

    目的 探讨经直肠CEUS鉴别诊断直肠癌与直肠间质瘤的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手术切除的直肠肿瘤患者44例,根据术前经直肠CEUS检查结果分为直肠癌组29例和直肠间质瘤组15例,另设同种肿瘤周围正常肠壁分别为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观察造影剂在直肠肿瘤患者的充盈灌注情况,并与各自相应对照组比较.以对照组为参照,采用SonoLiver分析软件绘制肿瘤与正常肠壁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并对曲线形态和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进行比较.结果 与各自相应对照组比较,直肠癌组总体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高增强模式,直肠间质瘤组表现为“慢进慢出”的低增强模式.直肠癌组IMAX值高于对照1组[(122.42±15.99)%vs100%],而RT[(6.02±1.54)s vs (8.01±1.63)s]、TTP[(8.30±1.59)s vs(10.73±3.03)s]、mTT[(14.40±2.51)s vs(18.77±4.14)s]均小于对照1组(P均<0.05);直肠间质瘤组IMAX低于对照2组[(55.40±8.33)%vs 100%],而RT[(9.73±1.61)s vs (7.50±1.82)s]、TTP[(18.03±1.91)s vs (9.51±1.24)s]、mTT[(20.17±23.10)s vs (17.92±1.81)s]均大于对照2组(P均<0.05).结论 直肠癌与直肠间质瘤的CEUS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结合TIC和造影参数,有助于鉴别直肠癌和直肠间质瘤.

  • 超声在胃间叶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唐韵;李凤华;夏建国;李萍

    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显像在胃间叶源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06年3月在我院临床疑似以及超声首次发现的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共47例,术前做出诊断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这些病例超声诊断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与胃镜及超声内镜比较.结果 47例患者包括胃间叶源性肿瘤40例,胃癌3例,其余胃息肉、胃脂肪瘤、胰腺低分化腺癌、重度慢性浅表胃炎各1例,胃间叶源性肿瘤40例中22例良性,18例恶性.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6%,敏感性95.0%,特异性85.7%,阳性预测值97.4%,阴性预测值75.0%.结论 超声显像在胃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超声与胃镜及超声内镜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 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转移风险

    作者:冯秋霞;孙娜娜;刘畅;张海龙;徐迅;孙书文;刘希胜

    目的 探讨MSCT评估胃肠道间质瘤(GIST)转移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经病理诊断为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转移发生率将患者分为低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和高转移风险组(转移风险≥10%).比较2组影像学特征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像学特征与转移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 118例GIST中,低转移风险组78例,高转移风险组40例.2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坏死程度、有无溃疡、边界是否清晰、有无肿瘤血管影、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有无出血、钙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95%CI(2.675,201.134),P=0.004]是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AUC=0.76(P<0.001),阈值为4.45 cm时其预测GIST高转移风险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50%、75.60%.结论 MSCT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反映GIST转移风险,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 16排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占宇;张燕群;李晓娟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范围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PET/CT显像诊断间质瘤合并肝转移1例

    作者:王姝;李亚明;李娜;杜补林

    患者女,31岁,无诱因腹痛半个月,向脐周及左腰部放散.实验室检查:CA125 56.44 U/ml.PET/CT:左肾前方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大横截面积约94 mm×66 mm,SUVmax为6.6,考虑恶性病变可能性大(图1);肝脏弥漫多发瘤状低密度影,大者大径约88 mm,部分FDG摄取增高,SUVmax为5.5(图2).综合分析考虑小肠浆膜下恶性病变伴肝内转移可能性大.行CT引导下左肾前方肿物穿刺取病理.

  •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

    作者:夏云宝;吴铭;刘光彦;潘功茂;奚孔明;赵海滨;吴耀义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临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001年 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2例GISTs, 结合文献着重影像诊断,报告如下.

  • 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诊断

    作者:李小荣;钱民;欧陕兴;刘海凌

    目的:分析胃肠道外间质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胃肠道外间质瘤CT的表现.结果:9例原发胃肠道外间质瘤中,良性1例,恶性8例.位于小网膜2例、小肠系膜4例、结肠系膜2例和腹膜后左肾上腺区1例.肿瘤大直径5.0~14cm,平均9.6cm.肿瘤呈类圆形者7例,不规则形2例.平扫密度均匀2例,囊变及坏死7例.增强扫描轻度增强1例,完全增强2例,不规则增强3例.边缘及中心可见肿瘤血管者2例,远处转移4例.术后随访6例肠系膜者中5例复发.结论:胃肠道外间质瘤与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组织来源相似,故有着相似的影像表现,但因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不同,胃肠外间质瘤有其特有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预后.

  • MSCT对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张洪业

    目的:探讨MSCT在十二指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病理风险分级.结果:12例中,位于十二指肠降部9例、水平部3例.CT平扫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增强扫描动脉期出现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多数肠腔扩张.免疫组化:CD117阳性10例、CD34阳性8例.风险分级:低度危险性6例、中度危险性4例、高度危险性2例.结论:MSCT扫描可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术前定位、危险程度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影像学依据,确诊仍需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CT表现

    作者:鲁观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5~78岁,平均48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者20例,腹部包块者9例,黑便者11例,肠梗阻者3例,贫血症状者7例.

  • 胃内Cajal间质细胞的功能

    作者:李正鹏;李晓鸥;崔彦

    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于1893年首次采用甲基蓝及嗜银染色法在胃肠道观察到一种特殊类型的间质细胞,主要分布在消化道自主神经末梢与平滑肌细胞之间,后称其为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1-2].ICC的功能状态对胃肠动力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另外,不成熟的ICC过度增殖可形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同样受到广泛关注[3].本文对胃内ICC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黄士波;张铁民;赵宪琪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其发病机制逐渐被人们所探知,发现GIST起源于消化道间质细胞Cajal细胞,原癌基因c-kit突变或PDGFRA突变与其发病密切相关,以CD117和CD34等为代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手术完整切除仍为其首选治疗,以甲磺酸伊马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及新辅助治疗的应用成为GIST治疗上的一次巨大飞跃,让GIST患者看到了另一个春天。本文就GIST目前的认识和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胃镜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20例体会

    作者:连彦军;曹赣;徐宁;王元杰;朱家沂;杨传春;杨斌;伏亦伟

    随着腹腔镜外科、内镜外科等微创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外科理念的不断更新,"安全、有效、合理、微创"的外科手术已成为现代外科发展的趋势.将内镜及腹腔镜技术联合应用,使优势互补,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已显示其独到的优势,极具发展潜力[1-2].我院应用术中胃镜定位,腹腔镜胃局部(楔形)切除成功治疗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现报道如下.

  • 重视胃肠道间质瘤的内镜下诊治

    作者:孙超;王邦茂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认为所有的GIST皆具有潜在恶性,其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外科手术和腹腔镜切除一直以来被作为主要的根治手段.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广泛开展,使GIST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 中高危胃肠道间质瘤42例CT影像分析

    作者:黄朝晖

    目的 探讨中危和高危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CT影像特征之间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中危和高危GIST患者42例,分析两组间CT特征如肿瘤大小、形状、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液化坏死、钙化和转移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中危组患者22例,平均年龄(51±8)岁,50% (11/22)直径≤5 cm; 72.73% (16/22)呈圆形或类圆形;50%(11/22)腔内生长;63.63% (14/22)中度强化,36.36%(8/22)轻度强化;36.36%(8/22)边界欠清晰;54.55%(12/22)有液化坏死,31.82%(7/22)有钙化,1例发生远处转移.高危组患者20例,平均年龄(51±8)岁,55% (11/20)直径≤5 cm; 20%(4/20)呈圆形或类圆形;25%(5/20)腔内生长;55%(11/20)中度强化,40%(8/20)轻度强化,5%(1/20)明显强化;65% (13/20)边界欠清晰;85%(17/20)有液化坏死,5%(1/20)有钙化,15%(3/20)发生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在肿瘤大小、生长方式、边界、强化程度及转移率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6,0.096,0.064,0.808,0.249),高危组中分叶状或不规则状肿瘤和液化坏死发生率高于中危组,钙化发生率低于中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03,0.027).结论 CT特征中肿瘤形状、坏死和钙化发生率有助于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肿瘤大小在鉴别中危组和高危组方面意义有限,肿瘤生长方式、强化程度、边界清晰度等CT特征在鉴别中、高危患者方面的价值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 超声技术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都旭东;吴松;谢珉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超声表现与手术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病理诊断高度恶性13例,低度恶性5例,潜在恶性7例.术前超声表现:(1)部位: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11例,大肠4例,肠系膜3例;(2)大小:9例肿瘤直径<5 cm,16例肿瘤直径≥5 cm,肿瘤大小与病理分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3)形态: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9例,呈分叶状6例.(4)回声:呈不均匀低回声18例,呈低回声中伴有不规则的液性无回声区3例(其中2例伴点片状高回声),呈均匀回声4例;(5)生长方式:肿块以膨胀性生长为主20例,小肠和大肠间质瘤的检出病例明显高于胃部,但彩色多普勒检查血流特征无特异性;(6)单发多发:单发肿瘤18例,多发肿瘤7例.术前超声检出肿瘤25例,超声与病理诊断符合19例,不符合6例.结论 超声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肿瘤直径≥5 cm、外生性生长、回声不均匀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超声征象.

  • 胃肠道间质瘤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顾成章;黄润生

    患者女,63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1年余.无腹痛、恶心、呕吐.无明显消瘦等.查体:腹部无明显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无腹水征.超声检查:紧贴肝左叶后方可见一5.6 cm×5.2 cm×4.8 cm的实质性低回声团块,包膜清楚,呈类圆形,内部回声不均匀,呈疏松蜂窝结构,团块后方回声增强(图1).

  • 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牛卫东;刘军永;孙安华

    一、资料与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来我院就诊行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的患者10例(术后复发3例),男5例,女5例,年龄33~72岁,中位年龄57.6岁.

  •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和免疫组化特点

    作者:顾国利;王石林;任力;魏学明;李德昌;周晓武;黄蓉蓉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本组GIST发病年龄29-75(平均54.5±13.5),男16例,女8例,主要发生在胃、小肠、直肠.并多以腹部隐痛不适、腹部肿物、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进行积极外科治疗,肿瘤切除率100%,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3%.大多数病例为手术切除后确诊.肿瘤大小从2-16 cm(平均6.6±3.9 cm).基本病理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较少.5例核分裂像>5/50HPF者其肿瘤直径均>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4例核分裂像为2-5/50HPF者肿瘤直径在3-5 cm之间.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1.7%,62.5%和66.7%.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

1585 条记录 6/80 页 « 12345678...798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