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力衰竭伴起搏适应证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探讨
双心室同步起搏的概念在1983年由De Teresa在第七届全球心脏起搏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旬开始临床试验,目前已经历了20年历程。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1-4],对于窦性心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将探讨心力衰竭(心衰)伴起搏适应证患者双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效果及适应证。
-
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心律失常1例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病的终归宿,也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根据我国2003年的抽样统计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1].年死亡率可达5%~10%[2].约62%的心衰患者有左右心室间不同步[3].心室再同步治疗(CRT)已被证明可有效改善CHF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在合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总死亡率下降了36%[4],联合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即心室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降低死亡率可达43%[5].现将我院CRT-D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伴恶性心律失常1例病例资料报道如下.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护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综合征,虽然近年应用ACEI、βBlocker等改善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疗效提高,仍然有些病人效果欠佳.主要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病人合并房室传导或室内传导延迟,导致室壁运动的不同步,引起心功能的进一步恶化.从90年代起,人们开始用不同的起搏方法治疗药物难治性心衰,其中心室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通过起搏系统刺激左右心室,可改善心室的不同步收缩,疗效较佳[1~4].我院自1998年开展CRT以来,已为11例病人安装了Insync起搏器,效果较好,现将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
心室再同步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近年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有了很大进展,但其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1998年美国ACC/AHA制定的起搏治疗指南中提到,对于部分有选择的CHF患者可考虑起搏治疗.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但可改善CHF患者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而且延长其生存时间,2002年10月由美国ACC/AHA/NASEPE共同制订的心脏起搏器新的临床应用指南中,已正式将CRT列入心脏起搏治疗适应证中.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室起搏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心室同步起搏对顽固性伴有室内传导或室间隔运动异常的充血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64±11)岁,合并左束支阻滞的顽固性心衰患者给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16例安装三腔起搏器,5例安装三腔心脏自动交律除颤器).观察术中、术后3、6月左室电极的起搏参数,同时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的QRS波时限、LVEF、LVDD、二尖瓣返流量、VO2max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随访3~20个月,左室电极的起搏阀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P>0.05),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LVEF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猝死1例,接受心脏移植1例.结论心室再同步治疗是治疗存在室间传导异常的充血性心衰的有效的新方法.三腔起搏器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左室电极的植入成功率高,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三腔ICD不仅可治疗心衰,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