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沙立度胺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作者:裴仁治;马俊霞;刘旭辉;张丕胜;岑东;钟国平

    沙立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有较好疗效,多数学者认为沙立度胺治疗MM与其抗血管作用有关,但其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1-2].为此,我们观察了沙立度胺单药治疗难治或复发MM(RRMM)的疗效,并同时测定了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和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

  • 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效果

    作者:张丽仪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明确诊断为初发AML的患者63例,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组(联合组)35例和常规化疗组(对照组)2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DA化疗方案给予治疗4个疗程(7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联合组口服沙利度胺4个月.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变化和远期生存情况,分析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EGF、VEGFR、bFGF和MVD水平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VEGF、VEGFR和MV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联合组消化系统症状的发生率(65.71%)高于对照组(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可有效抑制AML患者体内VEGF、VEGFR的表达和生成骨髓微血管,通过抗血管生成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但对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影响.

  •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何牧卿;何牧群;林晓骥

    目的 探讨研究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4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成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1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化疗,观察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100 mg/d.取患者血浆,使用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2组患者VEGF、VEGFR、bFGF以及MV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EGF、VEGFR与MVD分别为(212.8±36.2) pg/ml、(1765.4±338.1) pg/ml、(8.31±1.55) n/HP,与对照组的(289.0±31.7) pg/ml、(1359.9±392.8)pg/ml、(14.21±2.74) n/H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bFGF分别为(2.10±0.19) pg/ml与(2.12±0.29) 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消化道反应与神经系统症状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沙利度胺通过抑制患者体内VEGF的表达与减少MVD而达到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新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作者:罗文娟;许文林

    近二十年来血管新生(Angiogesis)在肿瘤发生、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同实体瘤一样,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被认为是有力的预后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众多调节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对VEGF在MM中的病理生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我们就此作一综述.

  • 特发性骨髓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悦;付蓉;邵宗鸿

    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属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一种,以脾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髓外造血,骨髓微血管密度增加及持续动员造血干/祖细胞为特征.骨髓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对造血细胞克隆性增生的继发性反应.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反应是由异常巨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克隆性增生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所介导的[1-2].部分IMF合并免疫功能异常,故亦有学者认为此类IMF为一种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无关的免疫异常性疾病--自身免疫性骨髓纤维化[3].随着JAK2V617F等基因突变发现于CMPD患者,对IMF发病机制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

  • 应用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液病患者微血管密度

    作者:宋艳秋;高武;李薇;王冠军

    临床研究证实多数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增加.但常规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因其遮蔽骨髓细胞表面的标记抗原,因此不能进行MVD检测,使有关恶性血液病与MVD关系的研究受到限制.我们用丙酮固定、改良的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GMA)塑料包埋骨髓活检组织经过抗原修复处理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良好地标记出骨髓血管内皮细胞,清楚地显现MVD,报道如下.

  • 骨髓微血管密度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蒋惠;虞志斌;龙君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一时期健康查体者42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根据不同疾病给予相关治疗.采集2组骨髓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MVD、TSP-1的表达.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前MVD升高,TSP-1阳性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缓解患者MV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未缓解患者(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缓解患者TSP-1阳性率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未缓解患者(P均<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MVD与TSP-1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75,P<0.05).结论 MVD可作为了解并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病情发展程度的独立指标,TSP-1是血管形成负性调节分子,对2项指标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

  • 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敏;顾健

    目的 探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二步法)检测32例初诊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骨髓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 初诊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VD[(21.48±8.50)/hpf]明显高于对照组[(9.29±3.53)/hpf](P<0.01);化疗后缓解者骨髓MVD[(13.09±6.84)/hp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67).结论 初诊白血病患者骨髓存在血管新生,骨髓MVD变化与临床病情有关,观察骨髓MVD有助于判断疗效和评估预后.

  • 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维;张庆娟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4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常规组接受常规化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比较试验组和常规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观察治疗前后3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后,试验组和常规组患者VEGF、VEGFR和MV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试验组治疗后VEGF、VEGFR和MVD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试验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VEGF和bFGF及试验组治疗前VEGFR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VEGF、VEGFR和MVD水平与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抑制血浆VEGF、VEGFR表达及骨髓微血管生成,在抗白血病血管生成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 贫血患者骨髓MVD与血清VEGF水平的研究

    作者:高武;李薇;宋艳秋;王冠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移行,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诱导血管生成等多种功能.缺氧和癌基因活化是诱导VEGF分泌的主要因素[1],贫血患者机体的缺氧状态诱导血清VEGF分泌的程度如何,其骨髓血管新生的状态如何,至今未见有报道:本研究应用改良的GMA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贫血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同时检测其血清VEGF水平的改变,现报告如下.

  • 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朱宝玲;何牧卿;林晓骥;李宝青;郭文坚;潘夏蕙;林颖;姚荣欣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的影响。方法:急性白血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常规组均予以常规化疗方案化疗,试验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每天100 mg;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时采集外周血及骨髓病理,检测血浆中VEGF和bFGF含量、骨髓病理中MVD。结果:试验组与常规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和70%,试验组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试验组与常规组血浆中VEGF、bF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及常规组VEGF、bFGF水平仍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VEGF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而bFGF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常规组患者治疗前MV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VD均下降,但试验组MVD更低于常规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的疗效与化疗前的VEGF、MVD存在负相关。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其部分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浆VEGF水平及减少MVD而发挥其抗血管增殖活性,从而产生抗白血病作用。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和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健;欧阳清;王晓桃;莫东华;唐爱林

    目的 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的状态,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MM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MVD;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M患者血清β2-MG.结果 初诊MM患者骨髓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国际预后分期(ISS)及血清β2-MG相关(P<0.01),随临床分期的增加依次增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有效组骨髓MVD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MVD及血清β2-MG检测可作为MM患者体内瘤负荷、预后及疗效判断的指标,骨髓血管新生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新生治疗可能成为治疗MM的新策略.

  • 多发性骨髓瘤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忠亮;孙道萍;贾焕香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以25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统影像学、血清肌酐、血清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检测,并根据Durie-Salmon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对骨髓瘤患者在初诊及治疗之前行脊柱T1WI、STIR和常规的T1WI增强扫描,分析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的浸润模式.对照组包括非恶性血液病患者10例,其骨髓涂片及活检检查均证实为正常骨髓象.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进行骨髓活检及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MVD),以CD34单抗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另外,采集骨髓后分离上层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VEGF蛋白浓度,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初治MM患者骨髓上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水平及MVD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RI骨髓弥漫性浸润的MM患者骨髓上清VGEF水平及MVD高于MRI骨髓成像正常或局灶性浸润的患者(P<0.05).结论 MRI骨髓弥漫性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MVD与血清 VEGF水平的研究

    作者:李薇;高武;宋艳秋;王冠军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骨髓血管新生的状态及意义.方法:应用改良的GMA塑料包埋骨髓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L患者治疗前后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应用ELISA方法检测AL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浓度.结果:AL患者治疗前骨髓MVD明显增加,化疗缓解后骨髓MVD降至正常水平,复发者骨髓MVD再次升高至化疗前水平;A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水平比正常对照明显升高,化疗缓解的患者VEGF水平仍然较高.结论:骨髓血管新生在AL发生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血清VEGF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白血病骨髓血管新生现象.

  • 沙利度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及抗血管形成的观察

    作者:翟欣辉;魏绪仓;王一;赵园;连小赟;张玎;苗玉迪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急性白血病36 例,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8 例.每组均常规化疗,实验组同时口服沙利度胺100 mg/d.治疗前及治疗后8 周采集外周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VEGF、VEGFR、bFGF 及MVD 测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8.9%(16/18)、77.8%(14/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VEGF、VEGFR、MVD [(211.74 ± 36.72)pg /mL vs.(288.02 ± 31.77)pg /mL;[(1 359.71 ±390.24)pg/mL vs.(1 753.89 ± 337.04)pg/mL;(8.30 ± 4.57)n/HP vs.(14.78 ± 2.76)n/HP]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血浆[bFGF(2.09 ± 0.17)ng/mL vs.(2.11 ± 0.31)n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可能通过抑制血浆VEGF 及其受体表达、减少MVD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 骨髓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刘健;王晓桃;欧阳清;莫东华;唐爱林;聂宇微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情况,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表达与MM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检测患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MM患者骨髓MVD及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缓解组骨髓MVD及VEGF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治疗未缓解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Ⅲ期MM患者MVD及VEGF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P<0.01).MM患者中MVD及VEGF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581、P<0.01).结论:血管新生与MM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骨髓MVD及VEGF表达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病情、体内瘤负荷及短期疗效,且两者表达呈一致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管新生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张万胜;虞泳知;黄知平

    目的 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情况,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CML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32例CML患者和10例对照组骨髓活检组织中MVD及VEGF,bFGF的表达率.结果 24例CML慢性期患者骨髓M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4.03,P<0.01);5例CML加速期患者骨髓MV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9.76,P<0.01);CML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骨髓中VEGF,bFGF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ML加速期与急变期比较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P>0.05),bF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05).结论 CML患者存在骨髓血管新生,血管新生及其调控因素的异常在CML患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

  • 多发性骨髓瘤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作者:孙忠亮;孙道萍;贾焕香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RI骨髓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以25例初诊M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统影像学、血清肌酐、血清蛋白、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等检测,并根据Durie-Salmon分期系统进行分期。对骨髓瘤患者在初诊及治疗之前行脊柱T1WI、STIR和常规的T1WI增强扫描,分析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的浸润模式。对照组包括非恶性血液病患者10例,其骨髓涂片及活检检查均证实为正常骨髓象。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进行骨髓活检及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以CD34单抗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另外,采集骨髓后分离上层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VEGF蛋白浓度,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治MM患者骨髓上清VGEF水平及MVD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MRI骨髓弥漫性浸润的MM患者骨髓上清VGEF水平及MVD高于MRI骨髓成像正常或局灶性浸润的患者( P<0.05)。结论:MRI骨髓弥漫性浸润模式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 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观察及对VEGF及MVD的影响

    作者:翟欣辉;王一;连小赟;魏绪仓;苗玉迪;王岐山

    目的:探讨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髓微血管密度(MVD)水平的影响.方法:多发性骨髓瘤患者42例(初治者30例,复发难治者12例).初治患者开始单用沙利度胺治疗,据病情变化加用联合化疗.复发难治者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沙利度胺从小剂量50mg/d开始口服,每周增加50mg,直至大剂量200mg/d并维持治疗.沙利度胺单药治疗者3例,联合化疗者39例.联合化疗方案采用标准MP(美法伦+泼尼松)方案、M2(卡莫司汀+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美法伦+泼尼松)方案、VAD(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方案.治疗6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月测定骨髓MVD及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VEGF水平.结果:所有病例中部分缓解27例(初治24例,复发难治3例),进步8例(初治4例,复发难治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3.3%.治疗前后比较,血红蛋白明显上升,骨髓浆细胞比例、血β2-MG、免疫球蛋白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治疗有效者血浆VEGF水平及骨髓MV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无效者血浆VEGF水平及骨髓MVD变化不著(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肯定,副反应小,且治疗有效病例血浆VEGF水平及骨髓MVD下降明显.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