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岛微包囊

    作者:陈杰;郑起;黄新余

    目前,1型糖尿病病人越来越多,胰腺供体缺乏和胰腺移植的长期免疫抑制,严重阻碍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发展.异种胰岛的免疫隔离可以解决将来大量的移植.用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包裹胰岛进行移植可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延长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逆转高血糖.

  • 乳酸-羟基乙酸(PLGA)微包囊包裹骨生长相关因子的修复作用

    作者: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是一类具有控制细胞生长和活性的重要物质,具有诱导刺激细胞增殖、维持细胞活性等生物效应.骨生长相关因子是一类与骨修复、生长相关的多肽类物质,常被研究与使用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转化生长因子(TGF)、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等.它们在骨的生长与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

  • TH基因修饰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承远;王建刚;杨扬;许加军

    目的评价包囊化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ylase, TH)基因修饰的基因工程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将pcDNA3/hTH质粒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Y5Y细胞,筛选出阳性克隆,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含有TH基因修饰细胞植入PD猴模型脑内,观察其行为、CSF中DA含量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查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1)pcDNA3/hTH基因经亚克隆,提取纯化的质粒,经ECORI酶切后产生1.9Kb和5.5Kb的片段.转基因后的SY5Y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TH染色强阳性;(2)移植后PD猴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中DA合量升高;(3)SABC免疫组化发现移植区存在大量TH阳/性细胞.结论构建的TH基因工程细胞体外和体内均表达人类TH基因;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基因工程细胞在PD猴脑内存活并发挥治疗作用.

  • 生长因子PLGA微包囊成形参数的实验研究

    作者:徐公平;姬烨;闫景龙;张东旭

    目的:优化骨组织工程研究中生长因子微包囊的制作参数,观察其释放规律,为更有效的利用生长因子的生物活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27组试验,采用不同组合因变量为制作参数,制作PLGA微包囊,检测相应情况下微包囊的包封率和粒径大小,制作多元回归方程.将包裹有BSA的PLGA微包囊置于恒温震荡培养箱震荡进行体外缓释试验研究.结果: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的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天内缓慢释放.结论: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的各项参数,回归方程对试验结果可较好的进行预测,PLG0A微包囊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

    关键词: 生长因子 PLGA 微包囊
  • 微包囊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作者:陈伟;吴浩荣

    自1970年肝细胞移植动物实验首次报道成功以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受到广泛重视.但肝细胞的保存、免疫排斥反应等,仍然是困扰该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生物微包囊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肝细胞移植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 微囊化人胎胰岛功能的体外观察

    作者:赖宏;刘建伟;吕明;武传龙;侯为开

    目的:观察微囊的通透性及对微囊化胰岛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用胶原酶消化获得的胰岛细胞分为2份,1份微囊包膜,1份未予包膜作为对照,培养7天,比较两组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并分别用2.7mmol*L-1、16.6mmol*L-1浓度的葡萄糖及16.6mmol*L-1的葡萄糖加10mmol*L-1茶碱刺激胰岛B细胞,观察其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两组在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及葡萄糖、茶碱刺激的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微囊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微囊化胰岛的活性和分泌功能未受成囊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 微包囊 胰岛 胰岛素
  • HOE 077对胰岛细胞微囊外纤维化反应及其活力的影响

    作者:张伟杰;Schrezenmeir J

    目的 研究抗肝纤维化药物HOE 077对胰岛微囊外纤维化反应及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 猪胰岛分离后包裹在海藻酸钡微囊内,移植于Balb/c小鼠肝内.术后HOE 077通过溶解于饮用水中给药,对照组饮水中不含HOE 077. 1个月后处死动物,病理检查观察包囊外的纤维化反应程度,评价囊内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对照组显示了明显的纤维化反应,纤维包裹层厚度平均为(62.12±3.84)um,细胞活力为(15.16±2.32)%;而HOE 077 治疗组纤维包裹厚度为(41.44±2.45)um,活力为(23.08±2.45)%.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在囊外纤维包裹层的厚度及细胞活力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 l和P<0.01).结论 抗肝纤维化药物HOE 077的应用为减轻微包囊的纤维化反应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 微包囊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赛克;陈忠平

    微包囊技术运用具有免疫隔离效应的生物膜将能够分泌特定细胞因子的细胞进行包裹,所得微包囊移植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后,微包囊内的细胞仍能存活并不断分泌所需因子以达到替代治疗神经/内分泌疾病及抑制某些肿瘤生长的目的。微包囊技术还可用于包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细胞以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筛选化疗药物。另外,对某些病毒载体的包裹,可以减轻宿主对其的免疫反应,有利于增强其基因治疗的效果。

  • 微包囊优化制备及复合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作者:姬烨;闫景龙;徐公平;张东旭

    目的 探讨优化生长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观察其释放规律和复合微小颗粒骨异位成骨的效果.方法 正交设计优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艺,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 h计算微包囊的累计释放量.实验取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6),每只大鼠于双侧股部作1 cm切口,制备臀大肌肌袋模型.A组双侧植入胶原,B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颗粒骨,C组双侧植入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D组双侧植入胶原、颗粒骨与rhBMP-2/PLGA缓释微包囊.于术后3、4和5周取样(n=2)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各优化变量对微包囊粒径及其包封率均有影响,包囊表面光滑,成球较好.体外能够在11 d内缓慢释放.术后3周大体观察,A组未触及移植物,B、C、D组可触及,微包囊呈白色颗粒包裹于组织中.组织学观察:术后3周,A组胶原已经完全吸收,其余3组可见残余胶原;术后4周,A组胶原已不易见到,B组可见微小颗粒骨继续吸收,体积变小;C组包囊体积缩小,囊间成骨性细胞增多;D组微小颗粒骨和微包囊继续吸收,成骨性细胞和软骨性细胞团增多;术后5周,B、C、D组均可见植入物体积减小,包囊被吸收破碎,但颗粒骨和包囊周围的软骨性细胞、成骨性细胞更加密集.结论 优化PLGA微包囊制备工艺,使其在体外能够长时间缓释.自体微小颗粒骨可在臀大肌肌袋内异位诱导生成大量成骨性细胞,PLGA微包囊可以与其有机复合,并在减少生长因子用量的同时协同微小颗粒骨成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