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腓骨肌萎缩症的神经电生理与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丰化微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的神经电生理与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检测、分析10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包括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结果:8例患者肌电图出现纤颤电位和(或)正锐波,9例患者运动单位(MUP)时限延长;2例腓总神经、3例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未引出,2例正中神经MCV未引出,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减慢;5例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未引出,2例正中神经SCV未引出,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减慢。结论:CMT患者的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有不同程度的受累,下肢的神经病变重于上肢,临床表现结合神经肌电图检查有助于CMT的确诊。

  • 肌肉疾病的肌电图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文荣;莫仕文;陈奕奕;凌亚兴

    目的 探讨炎性肌病、脂质沉积性肌病的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特点与临床的对应关系.方法 把2004年9月~2011年11月确诊的30例炎性肌病患者和30例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EMG资料.结果 有肌痛的炎性肌病患者,出现自发电位的几率为75.00%,而有肌痛症状的脂质沉积患者,出现自发电位的几率为25.00%;呈现自发电位的患者,血清CK、LDH、HBDH一般均升高.结论 EMG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对肌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吉兰-巴雷综合征肌电图的感觉分离现象

    作者:宋聪敏;王英;解旭东;齐良爽;王立娜

    目的 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肌电图的感觉分离现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肌电图存在感觉分离现象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20例均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MCV、SCV)、F波检测.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以及双侧尺神经、胫神经F波的潜伏期及出现率.针极肌电图检测单侧外展拇短肌、肱二头肌、胫前肌和股四头肌.结果 20例确诊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肌电图检查出现:双侧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均在正常范围,19例双侧或单侧或单条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或波幅减低,1例双正中、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未引出明显反应.结论 在临床表现典型的吉兰-巴雷患者肌电图出现了这种感觉分离现象更支持诊断.神经电生理的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高频超声在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手术前后应用比较研究

    作者:乔春梅;王晓磊;哈斯;张小杉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HFUS)对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进行术前、 术后对比分析,部分患者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探讨HFUS在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及治疗应用中的指导意义,进而为临床制定佳诊疗方案、改善手术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60腕,60肘),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6岁.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并拟行手术的患者60例为病例组,其中腕管综合征(CTS)患者40例(52腕),肘管综合征(CuTS)患者20例(25肘).40例CTS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9岁.20例CuTS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1岁.患者术前均行HFUS及肌电图(EMG)检查、术后行HFUS检查.EMG测量正中神经(MN)、尺神经(UN)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运动神经潜伏期(DML)和感觉神经潜伏期(DSL),HFUS分别测量MN、UN前后径、左右径、横截面积(CSA),以上各参数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术后神经前后径、左右径、CSA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US检测CTS、CuTS的灵敏度分别为91.67%、91.30%;特异度分别为75%、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78%、1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2.86%、50.00%.结论 HFUS可作为临床上诊断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与EMG相结合可从形态和功能方面对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进行综合评估,为临床提供相应的定量诊断依据,从而提高诊断率.此外,应用HFUS对术前、术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疗效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 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分析

    作者:杨玲艳;李云;张晓燕

    目的:探讨本地区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入选的21例MND患者进行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检测(NCS),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神经电生理特点.结果:在21例患者中,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为55.2%,主要表现为M波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正常率为98.85%.静息时发现纤颤电位18例(85.71%),正锐波16例(76.19%),束颤电位6例(28.57%),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18例(85.71%),平均波幅增高10例(47.62%),大力收缩时表现为单纯相9例(42.86%).其中上下肢肌肉的异常率为71.08%,胸锁乳突肌的异常率为92.31%,胸椎旁肌的异常率为33.33%.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对MND的诊断非常重要,其中EMG检测是MND诊断的重要手段.EMG呈广泛性的运动神经元损害是MND的特征性改变,束颤电位在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胸锁乳突肌阳性率高,可作为检查延髓节段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首选肌肉.

  • 格林-巴利综合征30例肌电图表现分析

    作者:王丽;戴永萍;李向;赵合庆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nain-Barre syndrome,GBS)是可能与感染有关和免疫机制参与的急性(或亚急性)特发性多发性神经病,其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及肌电图检查.肌电图在早期较脑脊液检测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1].本文对我院2003年8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30例GBS患者的肌电图表现分析如下.

  • 正常牙合人群咀嚼肌表面肌电图及下颌运动轨迹的联合分析

    作者:吴亚男;方梦如;王云;汪萌芽

    目的:建立咀嚼肌表面肌电图(sEMG)与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KG)同步记录技术,联合分析正常牙合下颌运动的特性。方法:应用sEMG和MKG同步记录20例正常牙合青年志愿者在牙尖交错位( ICP)、下颌姿势位( MPP)、咀嚼等7种下颌运动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的肌电活动和下颌运动轨迹,并进行时域和相关性分析。结果:sEMG时域分析显示,不仅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 AEMG)和峰值在不同下颌运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且在同一种下颌运动中各咀嚼肌肌电的幅值、平均肌电值AEMG和峰值均有显著性差异(除在ICP和MPP的幅值、峰值,在ICP和大开闭口的AEMG外)。 MKG的同步检测和分析表明各参数中倾斜度( Slant )、垂直位移( Vertical )、前后位移( A./P.)在不同下颌运动中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与sEMG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sEMG与MKG同步记录和联合分析下颌运动的方法,可以分析下颌运动的特征性参数。

  • 25例肌炎患者的神经肌电图分析

    作者:陈香葵;李燕;尚媛媛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EMG)检测对肌炎辅助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25例肌炎患者EMG检测中自发活动、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及多相波、大力收缩时的募集形式,以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25例肌炎患者NCV均正常,排除了周围神经损害.针刺EMG检测均为肌原性损害,主要表现为插入电位延长(67%)、出现自发电位(88%),MUP时限缩短(90%)、MUP波幅降低(90%)、多相波增多(91%),大力收缩时波型异常(93%).结论:神经EMG检测是协助临床诊断肌炎的重要手段,能够客观地反映肌肉炎性病变程度,对提高肌炎的临床诊断、转归有着重要的意义.

  • 1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神经肌电图分析

    作者:陈香葵;尚媛媛

    目的:对1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EMG)检测,分析其在诊断ALS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期间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16例ALS患者,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患者进行四肢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针刺EMG测定,观察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所测肌肉的插入电位、异常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时限和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电位.结果:MCV及诱发波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但SCV及诱发波幅均在正常范围内.EMG表现为插入电位延长;肌肉松弛状态下出现自发电位(纤颤电位、正锐波);轻用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明显减少,并出现较多巨大电位;大力收缩时呈混合相或单纯相.结论:神经EMG检测对诊断ALS尤其是早期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EMG与颈椎MRI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王春雷;朵慧敏;迟玉英;李国强;刘照寒;侯友文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与颈椎磁共振成像(MRI)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中定位诊断价值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确诊为CSR者80例;均给予颈椎MRI和EMG检查.结果:颈椎MRI累及4个以上节段者34例(占43%);累及3个节段者26例(占32%),累及2个节段者14例(占18%),仅累及1个节段者46例(占7%);EMG报告累及4个神经根者6例(占7%),累及3个神经根者8例(占10%),累2个神经根者20例(占25%),累及1个神经根56例(占58%).颈椎MRI所见累及颈4-5间盘者占50%,而EMG所见累及相应颈5神经根者占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MRI所见累及颈5-6间盘者占57%,EMG所见累及颈6神经根占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MRI所见累及颈6-7间盘者占36%,EMG累及颈7神经根占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MRI所见累及颈7-胸1间盘者占4%,EMG累及颈8神经根占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MG对CSR的定位诊断意义与颈椎MRI高度相关,且定位更加具体、精确.EMG与颈椎MRI联合检查可更加精确定位,对需要外科手术患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 阔筋膜张肌肌电图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喆思;刘建成;蒋毅;林秀霞;黄霄云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阔筋膜张肌与臀大肌、臀中肌肌电图(EMG)上的自发电位阳性比例、运动单位电位(MUP)时限及波幅差异,了解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30例LDH患者作为观察组,另设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每例受试者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分别收集30个MUP,去除10个基线不稳的MUP,将剩余20个作定量分析,计算其波幅、时限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凡出现自发电位、MUP时限波幅较正常组超过两个标准差的肌肉均定义为阳性.统计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的阳性率.结果:观察组阔筋膜张肌EMG表现出自发MUP的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臀大肌、臀中肌,其MUP时限、波幅与臀大肌、臀中肌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MUP时限、波幅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阔筋膜张肌EMG对于LDH患者的定位诊断价值明确,其自发电位出现比例高于臀大肌、臀中肌与样本量不足有关,需增加样本量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 电刺激术对中老年腕管综合征患者的疗效

    作者:李月红;冯海燕;刘云峰;张国红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术治疗中老年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CT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患者在给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肌电图(EMG)定位定量经皮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结果: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77%,对照组为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指标变化:两组正中神经感觉电位(腕-拇指、腕-中指、腕-环指)传导速度(SCV)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腕-中指)波幅(Amp)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正中神经远端运动电位潜伏期改变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EMG定位给予定量电刺激可明显提高老年患者早期CTS临床治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209例产瘫患儿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作者:韩峰;陈莹桦;田东

    目的:介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产瘫)患儿神经电生理检测所见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9例产瘫病例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息儿臂丛五大神经主要支配肌的肌电情况及运动诱发电位情况,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类及加做同步兴奋检测.结果:第一型病例为C5、6损伤(肩外展、屈肘不能)共14例,占总病例数的6.7%;第二型病例为C5、6、7损伤(肩外展、屈肘,伸腕不能),共131例,占总病例数的62.7%,第三型病例为C5、6、7、8、T1损伤(单侧上肢瘫痪,但Horner征阴性),共63例,占总病例数的30.1%.另有单纯下干损伤伤(Klumpke麻痹)病例1例(0.5%).209例患儿分别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及其支配肌损伤情况,分别为80例(38.3%)、80例(38.3%)、143例(68.4%)、199例(95.2%)及199例(95.2%).肩外展肌群活动时,肩外展肌群存在同步兴奋的有48例,不存在同步兴奋的有161例.结论:产瘫患儿Ⅰ型6.7%、Ⅱ型62.7%,大部分患儿未经手术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由于产瘫患儿动作的准确度不高、主动募集反应准确度较低,故正尖波、纤颤电位、峰值宽大电位就成为患儿神经损伤的定性依据.如患儿出现正尖波、纤颤电位,提示损伤较重,对确定是否需要手术探查非常有必要.术后定期进行电生理的复查,有利于恢复及对预后的判断.肩外展肌同步兴奋检测旨在明确患儿的外展障碍类型,以确定治疗方案、指导患儿家属对患肢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对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关节挛缩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 发作期同步视频EEG与EMG联合监测在鉴别点头癫(癎)发作类型中的意义

    作者:吴英;李晶;崔志堂;贾红娟;滕晔;曹丽华;刘兴洲

    目的:评估发作期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及表皮肌电图(EMG)联合监测在诊断和鉴别以点头发作(head nodding attack)为临床表现的癫(癎)的意义.方法:应用64道尼高力-one视频脑电图仪记录长时间V-EEG并同时在目标肌肉皮肤上安装盘状电极同步记录表面EMG进行分析.入组标准:①明确是癫(癎)患者;②V-EEG监测后明确癫(癎)发作临床表现符合在坐位表现为点头,伴或不伴其他临床表现.结果:9例患者共记录到107次临床发作:轴肌强直发作19次,短暂性强直发作8次,不典型失神发作1次,典型失神2次,全面性强直发作2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4次,轴肌肌阵挛发作23次,眼睑肌阵挛11次,肌阵挛失神发作26次,肌阵挛失张力发作3次,失张力发作2次,右侧上肢肌阵挛发作1次,强直性痉挛发作5次.发作时临床表现符合坐位点头动作的共86次发作.结论:发作期同步视频EEG-EMG能明确诊断并鉴别以点头发作为临床表现的癫(癎)发作类型,如轴肌肌阵挛发作、肌阵挛失神发作、肌阵挛-失张力发作、失张力发作、痉挛发作、强直痉挛发作及短暂性强直发作;癫(癎)患者行头皮V-EEG监测时同步记录表面EMG,从时间及空间参数上有助于量化分析,结合临床表现及视频分析有助于鉴别临床表现以点头为主的癫(癎)发作类型.

  • 伴发脑病的成人全面性癫(癎)电-临床分析

    作者:吴英;李晶;崔志堂;许鑫;滕晔;高秀丽;曹丽华

    目的:对伴发脑病的全面性癫(癎)成年病人作电生理学与临床症状学分析.方法:入选标准:①18岁以上明确诊断全面性癫(癎)的患者;②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检查明确有精神发育迟滞及不同程度残障的癫(癎)患者,进行了长时间视频脑电图+肌电多导仪(以下简称长时间V-EEG+ EMG多导仪)监测,记录间歇期EEG及发作时同步V-EEG+EMG.结果:符合条件的6例患者共记录到64次临床发作:轴肌强直发作19次,短暂性强直发作8次,不典型失神发作1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次,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2次,轴肌肌阵挛发作20次,眼睑肌阵挛10次,右侧上肢肌阵挛发作1次,无法分类的发作1次.6例患者中有5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结论:年龄依赖性癫(癎)性脑病患者发病早期的诊断及癫(癎)发作分型并进行长期的电生理学临床症状学随访到成年是必要的.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特点分析

    作者:邹艺;刘英;李素荣;胥勋成;羊洁;冯建华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检测对AL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AL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神经传导检测及其胸锁乳突肌、下胸段脊旁肌及肢体肌的EMG资料.结果:56例患者均呈广泛神经原性损害,胸锁乳突肌EMG异常率为89%,胸段脊旁肌EMG异常率为77%.两者异常率均低于上、下肢肌EMG的异常率(分别为100%,91%).结论:早期EMG及神经传导检测有助于ALS的早期确诊,行胸锁乳突肌及下胸段脊旁肌EMG检测对AL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胸长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张德聪;许则民;刘燕;栾志勇;董明勤;刘飙

    目的:分析神经-肌电图(ENG-EMG)检查在胸长神经损伤(long thoracic nerve injury,LTNI)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11年5月期间10例可疑LTNI患者行ENG-EMG检查,检测双侧前锯肌的EMG以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潜伏期(Lat)、波幅(Amp),并分别对健、患侧检测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0例患者11侧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其中,男6例,女4例,左侧7例,右侧2例,双侧1例;6侧EMG出现自发电活动,5侧无自发电活动,异常率为54%;募集反应均减少为单纯相,异常率为100%;CMAP的Amp衰减,健、患侧配对t检验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5,P<0.05),L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结论:ENG-EMG检查能为胸长神经损伤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减少误诊误治.

  • 肘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研究

    作者:陈丽;唐菱若;张东强;张宏程

    目的: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肘管综合征(Cu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uT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并作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结果:25例患者尺神经感觉传导波形消失9例,感觉传导速度(SCV)减慢及波幅降低16例,异常率为100%;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检测肘下-肘上波幅降低25例,速度减慢18例,异常率为100%;尺神经支配肌共检测75块肌肉,可见失神经电位59块,异常率为78%.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在CuTS的定位、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 5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及肌电图分析

    作者:林小慧;刘开祥;唐永刚;齐立;蒋静子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EMG)特点,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近3年来收治的52例ALS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EMG及其它实验室检查,分析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EMG特点.结果:50例为散发病例,2例有ALS家族史.男性36例,女性16例,平均发病年龄54.67岁,平均病程13.69个月.起病形式均为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几乎均以肢体肌无力、肌萎缩为首发症状,大部分患者肢体远端症状重于近端.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肌和舌肌无力、萎缩及肌束震颤、锥体束征、构音障碍、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感觉障碍.EMG表现为广泛神经原性异常.颈椎磁共振(MRI)示74%的患者合并颈椎病.结论:AL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EMG检查.EMG、MRI及一些血液学检查是诊断及鉴别诊断该病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

  • 腕管综合征的神经电生理应用与分析

    作者:贺娟;孙萍;王智光;江名芳;张春雨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60例患者进行了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传导测定及针极肌电图(EMG)检测.结果:60例患者中,双侧病变39例,单侧病变21 例.60例CTS患者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中,15条感觉传导测定诱发波形消失,84条正中神经感觉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和(或)感觉传导速度减慢;伴有正中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延长或动作电位波幅下降93条,6条正中神经运动远端潜伏期和诱发波幅正常.99条患侧的正中神经支配的拇短展肌EMG检测,77块呈神经原性损害.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在CTS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