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特征

    作者:黄贤华;许崇永;邱乾德

    目的 探讨浆膜型肝结核的CT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收集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浙江省乐清市人民医院(5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5例)和温州市人民医院(7例)收治的17例肝浆膜型结核患者的CT资料.17例患者均于MSCT检查前禁食8h,不行腹部加压,用屏气扫描.1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7例患者共发现41个结节,其中多发结节13例,单发结节4例,结节大直径0.8~4.7 cm,平均(2.38±4.82) cm.CT表现为肝包膜区局限性梭形低密度结节灶和邻近肝组织受压内凹22个,其中1个结节灶中心见斑点状钙化;聚集的多发结节样低密度灶19个.35个结节灶邻近的肝包膜有不同程度增厚.结节灶周围可见少量液性密度15个,结节灶周围肝组织浸润22个.伴发少量腹水8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2例.结节于动脉期中度强化5个,轻度强化36个;门静脉期中度强化32个,轻度强化9个;实质期中度强化32个,轻度强化9个.结节灶呈环形强化26个,蜂窝状或多环状强化15个.强化环壁厚度为0.2 ~0.9 cm,其中薄壁30个,厚壁11个.结节灶中央均为囊样低密度区,增强后强化不明显,CT值21 ~ 39 Hu.结节灶周围浸润的肝组织增强后动脉期呈明显片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呈等密度.结论 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提示性诊断.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6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刘英圣;孙刚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eosinophilic cell,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引起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嗜酸细胞浸润、水肿及增厚.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做出诊断,极易误诊.现对我院2000年5月~2006年8月收治的6例诊断明确的EG患者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 伴随血清CA125明显升高的浆膜型(腹水型)嗜酸粒细胞胃肠炎1例分析

    作者:王坤昭;徐俊

    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伴随血清CA125明显升高的浆膜型(腹水型)嗜酸粒细胞胃肠炎病例分析如下.

  • 浆膜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1例

    作者:唐秀奇;李晨光;胡瀚;王磊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8岁,两周前出现间断性腹痛、腹泻,腹泻5次/天,呈黄色稀水样便,无寒战、发热。两天前腹胀、腹痛加重、食欲减退、恶心,以“腹痛待查,不明原因腹水”于2014年2月6日入我院治疗。既往健康,无传染病、过敏史、外科手术史。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较差,体重减轻5 Kg,曾于当地医院以急性胃肠炎治疗,症状未缓解。查体患者腹部轻度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无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余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表1)显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嗜酸性粒细胞绝对数均升高,血清 IgE 升高。便常规潜血阴性、未发现钩虫卵、鞭虫卵、蛔虫卵、蛲虫卵。过敏原筛查提示患者过敏体质,对羊肉、花生、芒果、蚌、组胺等过敏。腹部 B 超提示有中等量腹水,胸部及全腹增强 CT 扫描提示食管下段、十二指肠球部、部分小肠和升结肠肠壁弥漫性增厚,同时膀胱壁也弥漫性增厚,胆囊增大,中等量腹水,未见其他异常(图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提示食管下段、十二指肠球部充血、水肿伴轻度糜烂,纤维结肠镜提示结肠部分肠段充血、水肿。活检病理显示食管下段和十二指肠球部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肠未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水常规检查提示腹水为渗出性液体,腹水结核杆菌和菌培养阴性。骨髓穿刺镜检提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升高。 PCR 检测 FIPIL1-PDGFRA、 BCR/ABL、 ETV6-PDHFRB 阴性, JAK2-V617F 突变阴性。结合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我们确诊患者为 EG,并给予氢化泼尼松(0.5 mg/kg)冲击治疗,患者腹痛明显减轻,腹水逐渐减少,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很快下降到正常水平。用药4天复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患者于2014年2月14日出院。患者于七月份出现相同症状,考虑 EG复发,再次给予口服泼尼松30 mg/天,症状患者,随诊至今未再复发。

  • 浆膜型肝结核的CT诊断价值

    作者:邱乾德;郑祥武;许崇永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致病菌多经呼吸道进入肺部发病,肝内继发少见~([1-2]),浆膜型肝结核更为少见~([3]),近20年国内文献仅报道10余例.我们搜集经临床证实的10例浆膜型肝结核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及内镜表现

    作者:蒋海根;李伟平;蔡旭华;张军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诊断,极易误诊.现总结我院7例EG的临床及内镜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 浆膜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例

    作者:曹海霞;陈一铭;汪保灿;陈梅梅;胡颖;范建高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一种以胃肠道某些部位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分为3型[1]:(1)黏膜型:常见,主要为胃肠道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消化吸收不良为主要表现;(2)肌层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胃肠壁增厚,僵硬呈结节状,可引起幽门梗阻及肠梗阻;(3)浆膜型,罕见,可引起腹水及腹膜炎,腹腔镜或剖腹探查可见浆膜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我院近期收治典型的浆膜型EG1例,现报道如下。

  • 浆膜型嗜酸粒细胞胃肠炎伴血清CA125明显升高1例报告

    作者:黄海良;孙明昌

    我院收治过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患者.这是一种极少见的疾病,Kaijiser在1937年首次报告了3例,近年来国内已有数十例报道.典型病人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现报告如下.

  • 以腹水为表现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3例护理干预

    作者:张萍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全世界仅报道300多例,而以腹水为表现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更为少见[1].2005年2月~2010年6月,我们共诊治EG患者9例,其中浆膜型以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有3例,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 多层螺旋CT对浆膜型肝结核的诊断价值探讨

    作者:丁勋;徐佳;鲁植艳;龙清云;周军

    目的 通过分析浆膜型肝结核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总结浆膜型肝结核的CT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穿刺活检、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的浆膜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CT影像学特点.结果 CT平扫:10例患者共12个病灶,肝包膜均不同程度增厚,可表现为结节状;病灶呈类圆形、梭形及不规则形的囊性(n=6)、实性(n=3)及囊实性(n=3),可伴有钙化(n=2);病灶边缘可见环形壁(n=7),其中4个病灶内部可见分隔使病灶呈现多房状改变;12个病灶均不同程度压迫临近肝组织;病灶可累及周围结构(n=9),形成哑铃状或束腰状改变(n=2),并可形成窦道与体表相通(n=1).CT增强扫描:8例患者共显示10个病灶,其中1例行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7例行门脉期扫描.其中单环状强化(n=3),多房状强化(n=3),囊性改变(n=1);1例三期扫描为多房状强化病灶,环壁及分隔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浆膜型肝结核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仔细分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特征,结合其临床表现,可以提高对此病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儿童嗜酸粒细胞性肠炎4例

    作者:朴美英;宋丽君

    嗜酸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1].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判断,极易误诊[2].现总结我院近期收治的4例嗜酸粒细胞性肠炎患者资料.报告如下.病例1 患者男,13岁,因间断腹痛、呕吐10余天于2011年2月17日入院.既往体健.腹痛为中上腹以及下腹部为著,阵发性,可自行缓解,便前腹痛明显,便后可略减轻.患儿腹痛无明显规律,时轻时重.

  • 嗜酸粒细胞性肠炎2例

    作者:李楠;朱建华;陈伟;王艳梅;沙立娜

    嗜酸粒细胞性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1].本病按浸润程度分为黏膜型、肌层型和浆膜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判断,极易误诊[2].现总结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嗜酸粒细胞性肠炎患者资料,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