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年龄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观察

    作者:姜海洋;郭东;谭明波;徐胜美;王固新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3~59岁包茎及包皮过长组织标本204例.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中触觉小体进行染色,观察每例标本中触觉小体密度.应用卡方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包茎和包皮过长触觉小体密度差异以及与年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婴幼儿期以后渐增加, 15岁达到高,20岁前包茎和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无明显差异,其后,包皮过长组织呈下降趋势.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236,P=0.009),包茎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年龄间虽呈正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r=0.193,P=0.084).结论 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外生殖器发育成熟同步,并与成年男性性功能状态一致.成年包茎组织中触觉小体持续较高水平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

  • Merkel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志宏;王雅杰;杨宏斌

    Merkel细胞癌系原发于皮肤触觉小体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APUD瘤.该病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特征,但易误诊为其他疾病.1972年由Toker首先报道,1980年正式命名.临床上十分罕见,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共400余例,国内报道仅30余例.本文报告1例如下.

  • 触觉的独特疗效

    作者:袁浩龙

    触觉是皮肤感觉中的一种.皮肤受机械刺激时可产生触觉,触觉是轻微的机械刺激使皮肤浅层感受器兴奋而引起的感觉.触觉感受器在有毛的皮肤中是毛囊神经末梢,在无毛的皮肤中是迈斯纳氏触觉小体.触觉感受器在头面部、嘴唇、舌部和手指部的分布都极为丰富,尤其是手指尖部.远在古代,祖国医学就是用手来治疗疾病,如医生用指尖在病人背部上下垂直按动,这就是早期按摩疗法.我国的正骨医生在病人受伤的脊柱周围用推拿正骨的手法以及指压法和穴位法都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疗法.

  • 猴指、趾腹内触觉小体的形态学比较并1例临床报告

    作者:田冠玉;王岩;黄越;程飚

    目的观察猴指、趾腹内触觉小体的特征,为足趾作为供区修复临床指尖缺损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切取猴指和趾腹部的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光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检测触觉小体的形态和数量.临床对急诊手外伤指腹缺损的患者,选取其脚趾腹侧全厚皮,植于创面,半年后复诊.结果猴指、趾腹内真皮乳头含有大量的触觉小体,其数量分别是(0.93±0.4)/mm和(0.92±0.4)/mm,小体的大小分别是(20~136±2)μm和(18~141±2)μm.在形态、数目和大小上,两种皮肤类型中的触觉小体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上植于手指尖腹部的来自自体趾腹的全厚皮成活良好.数月后复诊,感觉功能恢复较佳.结论指尖的皮肤与脚趾主要的感觉小体结构十分近似,足趾可作为指尖皮肤缺损修复时一个理想的皮肤供区.

  • 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观察

    作者:杨恰佳;姜海洋;梁建;谭明波;徐胜美;郭东

    目的:探讨包皮过长组织中的触觉小体发育规律.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23例3~59岁患者的包皮过长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研究,观察和统计每个标本中的触觉小体的密度,并对包皮中触觉小体密度与年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单纯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密度从婴幼儿期逐渐增加,15岁包皮中触觉小体密度达到高,25岁以后开始下降.统计分析证明男子包皮中的触觉小体的密度与年龄之间呈负相关并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3,P=0.013.结论: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发育与性成熟过程同步,其密度于15岁达到高峰,25岁以后触觉小体密度逐渐减少.包皮中触觉小体在男子性功能中极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一种改良Bielschowsky染色法显示触觉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的方法

    作者:杨壮来

    神经末梢是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包括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广泛并且形成多种多样的末梢装置,如:触觉小体、环层小体、游离神经末梢、肌梭、运动终板等.显示神经末梢的方法通常采用硝酸银浸染色法[1],氯化金浸染法和美蓝超生体染色法3类[2].

  • 成年人包茎内板中触觉小体的分布

    作者:郭东;徐胜美;姜海洋;潭明波;栾华;王固新

    目的 观察包茎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 方法 收集20~29岁年龄组包皮标本62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包茎组28例和包皮过长组34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二组包皮内板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统计每个标本二个区域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总数,对二区域触觉小体密度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皱褶区中触觉小体密度分别为33.5%和20.4%,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3);光整区触觉小体密度分别为9.5%和9.2%,与同组皱褶区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26). 结论 包茎内板触觉小体多分布于皱褶区,其密度比包皮过长高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

  • 皮肤Merkel细胞癌2例

    作者:原锦

    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原发于皮肤触觉小体的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临床罕见,自Toker1972年首例报告后,迄今国内外仅有1 000余例报告,我院发现2例.现报告如下.

  • 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的观察

    作者:郭东;徐胜美;姜海洋;谭明波;栾华

    目的 观察不同年龄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的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不同年龄粘连性包茎标本5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测每例包皮内板皱褶区、粘连区中触觉小体密度,并对各组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岁前触觉小体密度在粘连区与皱褶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岁后粘连区中触觉小体明显下降,而皱褶区仍具有较高水平.结论 性成熟前后未松解包茎内板触觉小体分布特征明显不同.粘连区触觉小体在性成熟后消失表明该区域触觉小体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

  • 神经植入猴失神经手指后触觉小体溃变与再生的电镜观察

    作者:李学拥;陈绍宗;李跃军;程飚;陈辉;曲辉

    目的观察猴自体神经植入后,皮肤触觉小体的变化.方法手术解剖出猴手指的两条指神经,切断制作猴手指失神经模型,其中切除一条指神经,另一条指神经重新植入失神经手指.分别在术后1、3、5、8及12个月切除指腹的皮肤在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失神经1个月时触觉小体内的神经末梢已有溃变,触觉小体的基本结构无明显改变;3个月时轴突消失,触觉小体的体积开始萎缩;5个月时神经结构消失,膜细胞及其膜板亦开始改变;8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胶原纤维含量逐渐增多;12个月时触觉小体内膜结构与膜间基质完全消失,被胶原纤维代替.神经植入术后3个月时触觉小体周围开始有无髓神经纤维出现,并向触觉小体内部生长;5个月时已有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8个月时大部分触觉小体获得神经支配,且触觉小体尾端开始有幼稚有髓神经纤维出现;12个月时未发现失神经支配的触觉小体.结论植入的感觉神经可通过再支配原有的溃变触觉小体和再生出结构简单的触觉小体.

  • 包皮环切术前后包皮中触觉小体与早泄的相关性

    作者:ZHANG Wan-feng;张万峰;陆平;宫关;王贵平;曲嘉林;刘会恩;丁晓晖;王百峰;王洪杰

    目的 观察早泄病人包皮环切术前后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变化情况,探讨其与早泄的关系.方法 收集20~30岁早泄患者65例,按解剖及术式分为包茎组20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Ⅰ组23例(传统包皮环切法)、包皮过长Ⅱ组22例(包皮根部环切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三组术前术后包皮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和统计三组包皮标本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得出密度.并就三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标本中,术前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Ⅰ、Ⅱ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6.7%和19.7%及17.5%,术后3~12月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Ⅰ、Ⅱ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20.6%和9.7%及9.8%,手术前后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传统包皮环切术对早泄改变效果更好.

  • 全露型包皮中触觉小体观察

    作者:谭明波;姜海洋;王固新;栾华;徐胜美;郭东

    目的 观察全露型包皮内板组织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方法 收集全露型包皮标本9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其内板组织中的皱褶区与光整区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处组织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露型包皮皱褶区和光整区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28%和13.33%,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年龄接近的一组包皮过长比较,全露型包皮皱褶区触觉小体密度明显降低,而光整区却明显增多(P<0.05).结论 全露型包皮的光整区触觉小体密度较皱褶区明显升高.全露型包皮内板中触觉小体分布规律较包皮过长具有明显的不同.

  • 包皮过长和包茎组织中触觉小体观察

    作者:姜海洋;王固新;郭东;谭明波;徐胜美

    目的观察包茎和包皮过长组织中触觉小体差异情况.方珐收集21~25岁年龄组包皮标本44例,按包皮解剖形态分为:①包茎组21例;②包皮过长组2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两组包皮标本中的触觉小体进行染色,在放大100倍的视野下观察和统计两组包皮标本中触觉小体总数以及视野的总数,并用卡方检验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标本中,分别有8个(8/21包茎组)和10个(10/23包皮过长组)标本中未发现触觉小体,其差异无显著性(P=0.717).包茎组和包皮过长组中触觉小体的密度分别为33.1%和21.1%,差异具显著性(P=0.022).结论包茎中触觉小体密度较包皮过长明显升高可能是一种生理性代偿机制,而两种包皮组织中触觉小体的消失可能遵循同一规律.

  • 人指及趾皮肤触觉小体的比较研究与临床意义

    作者:王惠东;黎晓华;丁宝志;庄蕾;陈铿

    目的:研究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的分布和数量,探讨其在手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从临床和解剖室尸体收集各部位正常人皮肤标本共99例,分别做石蜡切片,以S-100特异性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计算机显微图像摄影与分析系统检测各标本触觉小体数量(以个/mm表示).SPSS17.0统计分析各部位触觉小体数量及差异.结果:光镜下各部位触觉小体形态相似,均集中位于真皮乳头层内.手指指腹触觉小体数量为(0.43±0.30)个/mm,手掌为(0.20±0.15)个/mm,手背为(0.11±0.12)个/mm、前臂内侧为(0.03±0.06)个/mm、趾腹为(0.34±0.28)个/mm.手指指腹与足趾趾腹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掌、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足趾趾腹与手掌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手背、前臂内侧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掌、手背、前臂内侧三者间触觉小体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人手指指腹、手掌、手背、前臂内侧、足趾趾腹各部位皮肤中触觉小体形态与分布相近,手指指腹中触觉小体数量丰富.手指指腹、手掌与足趾趾腹部位触觉小体数量相近.对于手指、手掌部位的皮肤缺损,足趾是较手背、前臂内侧更为理想的供区.

  • 面部Merkel细胞癌2例

    作者:袁冰峰;俞珊;耿秋华;王俊华;张盛玲

    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原发于皮肤触觉小体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也称小梁癌,恶性程度高,在皮肤源性的肿瘤中,它的病死率高.目前全球有近2000例病例报道,国内报道仅50余例[1].本文就笔者科室近年来治疗的2例面部MCC高龄患者情况报道如下.

  • 肌梭在腧穴针感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叶建红

    临床实践表明,腧穴针感的强弱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以往的研究证实,针感的产生与分布于腧穴局部的感觉神经末梢(或称为感受器)关系密切,这些感受器有多种,其中有感受触觉的触觉小体,感受压觉的环层小体,感受肌肉牵引刺激的肌梭等,这些感受器形态结构各异,功能不同.本文就肌梭在腧穴针感形成中的作用作以下探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6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6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