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概况

    作者:赵悦;王健

    眼针疗法是我国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首创的.目前该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明,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疗效显著,值得普及推广.

  • 田维柱教授应用中药治疗痫病经验总结

    作者:吴博

    通过跟师学习,临床伺诊收集田维柱教授治疗痫病的病例,并结合田维柱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已有的治疗痫病的医案,将这些医案进行总结分析,与古今医家治疗痫病的经验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田维柱教授治疗痫病的独特诊治经验.田老认为痫病的发病机制总体来说是本虚标实.本虚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标实多为风、痰、瘀作祟,强调分期治疗,发作期以治标为主,应平肝熄风、镇静安神;缓解期宜标本兼治,应化痰祛瘀、益气健脾;同时强调补肾益髓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临床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 张明波教授应用眼针结合体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经验

    作者:高紫光

    急性腰扭伤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的疼痛类疾病,针灸对于疼痛类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张明波教授师从眼针创始人彭静山,临证时擅长眼针结合体针.笔者有幸跟随张明波教授出诊,现将张教授治疗急性腰扭伤经验总结于下.

  • 眼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作者:刘峻

    目的:观察眼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赖诺普利口服及对症支持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治疗,10天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70.0%,对照组为40.0%;观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 眼针肝肾区改善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作者:田迎春

    目的:探讨眼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眼针组(肝区、肾区)40例,对照组(药物组)口服吡拉西坦,小剂量阿司匹林40例.结果:治疗前后长谷川修改量表(HDS-R)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对比,眼针组治疗有效率82.5%,药物组治疗有效率65%.结论:眼针组可促进血管痴呆患者智能,改善其社会活动能力.

  • 针刺眼针肝、肾、脾区对中老年眩晕患者临床研究

    作者:邵洪伟

    目的:观察毫针针刺眼针肝、肾区对中老年各证型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2例诊断为眩晕的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舒血宁为主的常规药物加体针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眼针辨证治疗.7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不仅在改善眩晕方面,而且在提高稚一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眼针肝、肾、脾区对中老年各证型眩晕有明显的疗效,操作简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眼针 针刺 中老年 眩晕
  • 眼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临床研究

    作者:庞蕾蕾;于莉;邵洪伟

    目的:观察和分析眼针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眼针加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7天后分析两组的降压疗效.结果:治疗组降压痊愈率为36.6%,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分别为23.3%、56.6%;两组降压疗效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用眼针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探讨及广泛应用.

  •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ERK1/2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威;马贤德;王健

    目的 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ERK1/2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情况,研究眼针疗法对该通路的影响.方法 应用线栓法复制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模型,采用眼针治疗.再灌注24 h后处死取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ERK1/2及p-ERK1/2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眼针疗法能够显著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海马组织中ERK1/2、p-ERK1/2蛋白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眼针疗法能够显著上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ERK1/2及p-ERK1/2的表达;眼针疗法的脑保护作用可能通过激活ERK1/2信号转导通路而实现.

  • 眼针体针结合中药治疗外伤癃闭病案1例

    作者:孟曦;王耀光

    癃闭是指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1].其名首见于《内经》《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云:“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医宗必读》中写到“闭与癃,二证也.新病为溺闭,盖点滴难通也;久病为溺癃,盖屡出而短少也.”[2]西医将此类疾病归于尿潴留及无尿症,王耀光教授从事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20余年,在运用针灸尤其是眼针治疗此类疾病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取得显著的疗效,现就其中一典型病例总结体会如下.

  • 巩堤丸配合眼针、体针治疗尿道综合征1例

    作者:李勇斌;王耀光

    某,女性,52岁.初诊日期:2008年10月10日.主诉:间歇性尿频1年余.就诊时主要临床表现:尿频,尿急,无尿痛,每次排尿量少,白天排尿十余次(近30 min左右排尿1次),夜间六七次,夜寐不佳,腰酸痛,全身畏寒,舌淡胖有齿痕,苔薄,脉弦.实验室检查;多次检查尿常规:(-).

  • 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作者:任彦景;艾炳蔚

    根据对头针、体针、电针、眼针、综合疗法6种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分析归纳,提出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且介入时间越早越有利于恢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缩小梗死面积等,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临床与试验相结合,以寻找针灸治疗的佳方案.

  • 基于"观眼识病"的中医眼针疗法

    作者:林大勇;张丽艳;金鑫

    中医眼针疗法是辽宁中医药大学已故著名老中医彭静山教授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密切联系,所以它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通过针刺眼穴可以调理脏腑经络之功能失调.眼针疗法是以观眼识病为基础的,脉络的部位、形态及颜色是观眼识病的要点,各脏腑在眼睛上都有相对应的区域,应用眼针取穴针刺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 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机制及应用

    作者:胡天俊;何扬子

    目的 归纳总结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查阅了近10年关于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的相关文献报道,并从理论基础、临床实践和机理研究三方面就项针、眼针、舌针等3种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的研究总结.该法通过经络系统将项、眼及舌部与脏腑联系起来,针刺这些部位,既有“近治作用”以治咽喉、舌、眼的病症而治标,又有“远治作用”使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荣于脑,以疏通脑部经络、行气活血而治本.结果 特色针法治疗脑卒中的各项研究表明,通过选取项、眼及舌部穴位或功能区针刺,可增加患者脑血流量,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脑保护作用,明显改善脑卒中后遗症.结论 项针、眼针、舌针等3种特色针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 针灸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进展

    作者:许茜;徐星凯;许金水

    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刺激作用可通过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使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调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从而恢复中枢神经系统的平衡状态.并能改善椎动脉供血情况,使脑血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善脑细胞的代谢.针灸亦可通过改善大脑皮质抑制状态,增强代偿功能,而提高皮质细胞的基本电活动.以此达到改善并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各种症状的目的.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随机对照试验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头针、体针、腹针,而耳针、眼针与腕踝针的应用较少或仅作为配合治疗.

  • 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68例临床观察

    作者:庞蕾蕾

    脑卒中度过危险期病情稳定后,笔者在早期即运用康复运动治疗为主并配合眼针全息针法,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眼针 中风 运动疗法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

    作者:郑慧敏;赵臣来;李亚东;宋嘉欣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方法多样,有体针、项针、头针、芒针、眼针、耳针等.穴位选取以局部和临近穴位为主,其中以廉泉区、风池、金津玉液为常用.配穴选取多依据辨证取穴或加用头针穴位、眼针穴位、耳穴等.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多种针刺方法联合效果更佳.但目前仍存在评定指标不统一,多中心、大样本的双盲实验较少,远期疗效随访较少,机制研究欠缺等问题.

  • 眼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井欢;王守岩;王健;王莹;高原;潘茜;于丹;王哲;关洪全

    目的 观察眼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未处理)、假手术组(同模型组,仅鱼线插入深度1 cm)、模型组(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鱼线插入深度1.8~2cm)和眼针组(模型成功后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进行眼针治疗20 min,每日2次),每组16只.于再灌注后3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测定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眼针治疗后可使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并显著降低脑组织ICAM-1蛋白及mRNA表达(P<0.01).结论 眼针具有明显地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脑组织ICAM-1表达有关.

  • 眼针疗法对D-IBS模型大鼠结肠VIPR1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德山;王艳杰;刘慧慧;刘旭东;柴继严;赵金茹

    目的 观测眼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模型大鼠血清、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及结肠组织VIP受体1(VIP-Rl)表达的变化,探讨眼针治疗D-IBS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PF级大鼠,分为对照组、IBS模型组和眼针组,采用慢性应激与束缚相结合的方法复制D-IBS模型后,进行眼针治疗7d.应用ELISA方法检测VIP含量;采用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VIP-R1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结肠组织中VIP含量及VIP-R1表达明显增高和上调(P <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血清、结肠组织中VIP含量及VIP-R1表达明显下降和下调.结论 眼针治疗D-IBS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血清、结肠组织VIP释放、下调VIP-R1表达有关.

  • 眼针与体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P物质及神经激肽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旭东;王路;王艳杰;王哲;柴纪严;王德山

    目的:观察比较眼针及体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P物质(SP)及神经激肽Ⅰ型受体(NK-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眼针组、体针组4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应激结合束缚方法建立IBS大鼠模型。眼针组取下焦区、大肠区、肝区、脾区进行针刺,治疗7 d。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SP和NK-1蛋白的表达;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中SP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下丘脑和结肠组织 SP和 NK-1蛋白的表达以及 SP 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眼针疗法优于体针,对D-IBS有治疗作用。

  • 眼针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脑源性神经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哲;王德山;王莹;马贤德;赵金茹;王守岩;关洪全

    目的 探讨眼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复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再灌注后3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方法测定脑组织脑源性神经因子(BDNF)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脑组织BDNF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 眼针具有明显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上调脑组织BDNF表达有关.

323 条记录 11/17 页 « 12...891011121314...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