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硬瘫临床观察

    作者:田迎春;张绍钦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恢复期硬瘫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改善能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运动疗法,治疗组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增加眼针治疗,对照组在运动疗法基础上增加体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arthel评分指数评价评定ADL能力及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28天)痉挛发作次数.结果:①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 <0.001),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组痉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低,两者显著率差异P<0.05.结果:眼针结合作业疗法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恢复期硬瘫的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减少痉挛发作,其疗效优于体针结合运动疗法.

  • 眼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王鹏琴;王丽波;曹凤武

    以眼针疗法为施加因素,采用国际公认的4-血管阻断法(4-VO)制作近似人类痴呆的大鼠痴呆模型,用三等臂Y-型迷宫箱测试治疗与非治疗之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异,并测量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为针灸临床防治VD提供实验依据.

  •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2小时大鼠海马组织ICAM表达的影响

    作者:于丹;王哲;王健;高原;赵金茹;潘茜;关洪全

    目的 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的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采用眼针治疗,于缺血再灌注后72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Q-PCR)方法测定海马组织ICAM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分别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且Western结果显示模型组ICAM蛋白量升高,mRNA的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眼针组大鼠海马组织ICAM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下调海马组织ICAM表达有关.

  • 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作者:侯本赤;田维柱

    综述了近10年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认为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即刻效应肯定,疗效确切,应早期介入,且与其他疗法配合疗效更好,眼针与体针对脑梗死偏瘫疗效比较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脑出血所致偏瘫眼针、体针、关针疗效是相近的,并对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

  • 眼针体针配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40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春元

    近年来,笔者采用眼针加体针配合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 眼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变化

    作者:潘茜;王哲;高原;于丹;王莹;井欢;王守岩;王健;关洪全

    背景:病理情况下,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明显升高,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加重脑组织损伤。
      目的:观察眼针穴区、穴区外治疗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表达的影响。
      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穴区组和穴区外组。后3组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栓塞线插入深度1.8-2.2 cm,眼针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即刻及取材前30 min,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肾区平刺眼眶周治疗20 min。穴区外组选择眼针同名穴区的外3 mm处为针刺部位,刺法与眼针穴区相同。
      结果与结论:眼针穴区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蛋白及mRNA表达显著降低(P <0.01)。穴区外组治疗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1蛋白及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提示眼针具有明显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机制与下调海马组织细胞间黏附因子表达有关。

  • 眼针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相关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作者:刘慧影;王鹏琴;边颖;王金春;魏颖鸿

    背景:眼针疗法主要是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疏经通络和调和阴阳,现已在临床广泛运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但是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类调控神经元存活、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蛋白家族,包括神经营养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
      目的: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54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眼针组,每组18只。后2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眼针组于缺血2 h 后进行眼针干预,于大鼠眶周2 mm 处取穴肝区、上焦区、下焦区和肾区。治疗第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治疗第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表达,治疗第2周采用 TTC 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
      结果与结论:①眼针组治疗后第1,2周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表达细胞明显高于模型组(P <0.05),与治疗后第1周相比,第2周数量下降。②治疗后第7,14天眼针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 <0.05);③治疗后第2周,眼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 <0.01),但眼针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 <0.05);④结果证实,眼针干预可能是通过增强脑缺血后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改善神经功能,缩小脑梗死体积,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SPECT-rCBF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也;赵用;李亚明;高沁诒

    目的 评价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的疗效机理.方法 利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观察了30例眼针治疗前后脑梗死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结果 患者针刺前后病灶处局部的脑血流量对比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理之一是增加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状态.SPECT能更加准确、直观的反映脑部血流量的即时变化.

  • 应用眼针疗法治疗失眠临床观察

    作者:徐辉;王鹏琴;何伟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部90例失眠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辨证后取眼针穴区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予以西药治疗,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SRSS、PSQI量表积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彭氏眼针疗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

    关键词: 失眠 眼针 临床观察
  • 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meta分析

    作者:刘露阳;王鹏琴

    目的:探究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性.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策略,以眼针、中风等为检索词,在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的主题词字段进行检索,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后对所有研究进行合并统计量分析合成,评定眼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文献6篇,其中试验组共385例患者,对照组共322例患者,均为眼针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对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示:OR合并=5.05、95%CI=3.13~8.13、P<0.00001,说明眼针配合药物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要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结论:眼针配合药物可有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是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较少,方法学描述不足可能使本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影响论证强度.

  • "五轮八廓"与彭氏眼针疗法理论基础的研究

    作者:金童;王彩霞

    彭氏眼针疗法已经应用于临床30多年,且效果显著,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梳理"五轮八廊"学说的发展脉络,探讨彭氏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与"五轮八廓"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眼针疗法的理论来源进行分析,从而不断完善彭氏眼针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五轮八廓 眼针 经脉
  • 眼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晨;戚虹百;杨华林

    目的:探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5月于本院神经内科以中风后假性球麻痹为诊断收入院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眼针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洼田氏饮水试验、吞咽障碍评分、FMA评分、Barthel评分等变化,其结果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洼田氏饮水试验、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吞咽障碍评分、FMA和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洼田氏饮水试验、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吞咽障碍评分、FMA和Barthel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73.17%),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针治疗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且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眼针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兔NF-κB变化影响

    作者:徐辉

    目的:观察眼针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兔NF-κB变化并分析机理.方法:取30只4月大的青紫蓝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选取右眼为实验眼,光化学法造模BRVO兔,取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分别予眼针、中药、眼针+中药治疗,连续7d,摘取眼球,分离视网膜,Western blot法测NF-κ B p-p65.结果:空白组动物视网膜中极少量NF-κB p-p65表达,模型组兔视网膜组织NF-κB p-p65含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有显著差异(P<0.01),眼针组及中药组较模型组比较p-p65含量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针+中药组p-p65含量明显减少,与眼针组及中药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眼针能下调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兔NF-κB p-p65的表达并阻断其传导通路,联合中药效果更佳.

  • 眼针“八区八穴”与“八区十三穴”眼针疗法对中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张威;马贤德;田维柱

    目的:比较“八区八穴”取穴眼针疗法与“八区十三穴”取穴眼针疗法对中风病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病房患者群中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中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八区八穴”组和“八区十三穴”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同时采用基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的同时,八区八穴组给予眼针治疗,选取主穴取上焦区穴、下焦区穴,配肝胆区穴、肾膀胱区穴,10 min行针1次,针刺20 min.每日1次.八区十三穴组给予眼针治疗,选取主穴取上焦区穴、下焦区穴,配肝区穴、肾区穴,10 min行针1次,针刺20 min.每日1次.以上各组2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期满,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一氧化氮含量进行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统计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八区十三穴组比较,治疗后的八区八穴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八区十三穴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内皮素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内皮素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与八区十三穴组比较,治疗后的八区八穴组患者血清内皮素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浓度显著低于八区十三穴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一氧化氮浓度检测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一氧化氮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与八区十三穴组比较,治疗后的八区八穴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一氧化氮浓度显著高于八区十三穴组(P<0.05).结论:针刺眼针穴区可调节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清中ET-1、CGRP平衡,改善病灶局部血流量.八区八穴取穴法的治疗作用强于八区十三穴取穴法.

  • 眼针带针康复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平衡功能影响临床研究

    作者:徐辉

    目的:观察眼针带针康复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和平衡功能影响.方法:全部病例均为本院康复中心脑病康复2科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共160例,将全部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治疗组采用眼针治疗,留针期间同时进行运动疗法,对照组仅单独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病例神经功能恢复和平衡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重心偏移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WDI和SI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平衡功能.

  • 应用改良Ashworth评价眼针配合舒筋方对痉挛模式改善观察

    作者:胡楠;彭博;姜南辉

    目的:应用改良Ashworth评价在现代康复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配合眼针与局部中药方剂舒筋方外敷相结合,对脑血管病病人痉挛模式、患肢肌肉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和思路.方法:临床收集存在痉挛模式的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康复运动疗法.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眼针及舒筋方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并在患者治疗前后,应用改良Ashworth对肢体肌肉张力的变化进行评分后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Ashworth评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上、下肢Ashworth评级,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眼针配合舒筋方外敷对脑血管病病人患肢肌肉张力增高的治疗效果显著.

  •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Nesting、GAP43蛋白表达影响

    作者:宓丹;潘冲;陈雪

    目的:通过观察眼针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巢蛋白(Nesting)、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3h、24 h、72 h)、眼针组(3h、24 h、72h),每组6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损伤模型,眼针组给予眼针治疗方法,每12h1次,每次20 min.各组大鼠在治疗点结束后,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用Westblot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层Nesting、GAP43蛋白含量.结果:(1)眼针组24 h、72 h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P<0.05).(2)脑缺血后模型组Nesting蛋白表达升高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持续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5;眼针组Nesting蛋白表达趋势与模型组相似,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眼针组Nesting蛋白表达升高更明显(P<0.05).(3)脑缺血后模型组GAP43蛋白表达升高并随着缺血时间延长持续升高,与空白组比差异明显(P<0.05);眼针组GAP43蛋白表达趋势与模型组相似,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眼针组GAP43蛋白表达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眼针治疗可以促进脑缺血后Nesting、GAP43蛋白的表达,从而具有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发生的作用.

  • 眼针不同分区法治疗肝火上炎型眩晕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裴莹;海英;张威

    目的:观察眼针“八区八穴”分区法和“八区十三穴”分区法治疗肝火上炎型眩晕的临床疗效,比较其疗效差异方法: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收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肝火上炎型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分别采用“八区八穴”法和“八区十三穴”法给予眼针治疗,不行针,针刺20 min,14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结束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中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IVA)平均血流速度变化及临床总体疗效作以评估,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所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虽两组间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数值上八区八穴组要优于八区十三穴组.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八区八穴组中痊愈和显效的患者居多.结论:眼针“八区八穴”分区法对于肝火上炎型眩晕的治疗作用略优于“八区十三穴”分区法.

  • 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高广江;海英;汪振宇;齐静

    目的:探讨运用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来自我科室符合标准的病例,使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调控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降脂稳定斑块、神经保护等西医治疗;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验组给予眼针针刺治疗.7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实验组在改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降低中医病类评分、增加临床疗效疗方面都优于对照组.结论:眼针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中医病类评分,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眼针 中风 脑梗死
  • 眼针疗法在治疗老年痴呆症中的应用

    作者:崔晨捷

    随着近年来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日益增加,迫切需要针对其病因产生有效的治疗手段.而随着针灸疗法在医学界的日益发展,跟针疗法也逐渐突出.结合眼针疗法与中医脏腑和经络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研究由于部分脏器和经络发生变化而引发的老年性痴呆这一病症.

323 条记录 10/17 页 « 12...78910111213...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