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治疗

    作者:刘广义;胡昭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主要表现为快速进展性、难治性肾小球肾炎伴或不伴有严重的肺出血,临床救治困难,存活率低.因此,有必要就该病的发病现状、机制及治疗策略、预后影响因素等进行评述.甲泼尼龙、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联合血浆置换为一线治疗方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但肾脏生存率仍较低,早期诊断、早期强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适合治疗给药的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作者:石祖胶;陈芙蓉;姜溪;只德广;岳南;孙双勇

    目的 建立适合治疗给药的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模型.方法 采用家兔多点sc大鼠肾小球基底膜与弗氏佐剂乳化物的方法进行免疫,两周1次,共5次,制备抗血清;分次给大鼠iv抗血清,检测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水平、肾小球基底膜免疫荧光强度、肾脏及肾小球基底膜病变,确定适合治疗给药的抗血清效价、免疫剂量、方式及时间.以固肾2号为治疗药物,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 使用效价为1∶4的兔抗大鼠GBM血清4mL,分3d4次iv免疫,免疫第6、8、10天,均能形成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免疫第6天,病变相对较轻,免疫第8天及第10天,病变基本稳定.验证实验结果显示,连续给药30 d,固肾2号显著降低模型大鼠24 h尿蛋白排出,减轻肾脏病变,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有明显治疗作用.结论 使用效价为1∶4的兔抗大鼠GBM血清4mL,分3d4次iv免疫,免疫后8d,能形成适合治疗给药的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模型.

  •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临床病理分析及其治疗方案

    作者:王成玉;李仕华;李丽丽;廖蕴华

    目的 分析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抗GBM肾炎患者22例,分析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其中16例抗GBM肾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甲泼尼龙冲击及环磷酰胺强化免疫治疗,1例考虑为IgA肾病并抗GBM肾炎患者采用血浆置换+甲强龙+吗替麦考酚酯,5例抗GBM肾炎并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5期)及经济原因患者采用腹膜透析治疗.结果 患者咯血3例,血尿22例,蛋白尿20例;治疗前血肌酐(Scr)在452~474 μmmol/L间4例,在928~1495 μmmol/L间18例;血红蛋白40.8~96.0 g/L;GBM抗体阳性22例,其中双阳性(抗GBM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1例.10例患者接受肾脏穿刺活检术,其中存在新月体形成6例;可疑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1例;增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2例;局灶增生性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1例.5例以免疫球蛋白G(IgG)及C3沉积为主,4例以免疫球蛋白M(IgM)沉积为主,1例以IgA沉积为主.16例抗GBM肾炎患者,好转8例,无效8例.1例考虑为IgA肾病并抗GBM肾炎患者好转.5例抗GBM肾炎并慢性肾衰竭患者无效.结论 抗GBM肾炎患者抗GBM抗体阳性,但也存在双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咯血及急进性肾炎表现,病理存在较多的新月体形成,临床可采用血浆置换+甲泼尼龙冲击及环磷酰胺强化免疫治疗;病理荧光显示IgA沉积患者可选择血浆置换+甲强龙+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情况选取.

  •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临床及病理特征研究

    作者:张艺艳;唐政;陈莎莎;陈冬梅;罗春雷;曾彩虹;陈惠萍;刘志红

    目的 观察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00-2010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住院并行肾活检诊断为抗GBM肾炎患者38例,根据入院时的血清肌酐浓度(Scr)分为2组:Scr< 530 μmol/L为A组(16例);Scr≥530 μmol/L为B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肾活检病理特征.结果 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3±18.2)岁;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为7.43周,确诊时已有半数以上(57.9%)的患者Scr≥530 μmol/L,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26例患者(68.4%),急进性肾炎合并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者12例(31.6%),肉眼血尿高达65.8%.月体发生率为40%~100%,≥85%占34.2%.与A组相比较,B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者较多见,Scr明显升高;肾间质损伤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患者尿蛋白定量较多、血尿程度相对较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上B组患者包囊壁断裂、小管炎、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高于A组,新月体形成百分比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组患者肉眼血尿发生率高,诊断时多数表现为尿毒症,全部患者新月体形成≥40%.确诊时Scr水平、病程中是否出现少尿、无尿及肾间质损伤的实验室指标可预测肾脏损伤程度.

  • IL-18在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汤仁仙;秦苏萍;张媛媛;李向阳;曾令宇;郑葵阳

    目的:探讨IL-18在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复制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分别于实验第2、7、14、21和28天,行以下处理:收集24小时尿、血清样本检测大鼠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含量;取肾组织经光镜、电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RT-PCR、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肾组织中IL-18、Fas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肾炎模型组24小时尿蛋白、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光镜和电镜观察到肾小球内可见新月体形成、GBM不规则增厚、足突融合等病变;肾小球内凋亡细胞于第2天开始轻度增加,随后继续增加,于第28天有所减少,但仍维持较高水平;血清IL-18含量第2天开始升高,此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肾组织中IL-18、Fas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1);且肾炎模型组血清、肾组织IL-18表达与Fas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IL-18在大鼠抗GBM肾炎凋亡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 大黄素与雷公藤内酯醇联合治疗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戴春笋;刘志红;陈惠萍;周虹;王建平;黎磊石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大黄素及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疗效方法:建立大鼠自相期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五组:大黄素组(200 mg/kg"d-1),雷公藤内酯醇(200 μg/kg.d-1)加大黄素组(200 mg/kg.d-1),雷公藤内酯醇组(200 μg/kg.d-1),肾炎未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注射肾毒血清后6h内开始灌胃给药,对照组仅给等量的水.定期观察一般情况,并测定尿蛋白水平,4周后宰杀大鼠,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1)大鼠肾炎模型:大鼠注射抗血清后24h内即出现大量的尿蛋白,其后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4周后肾炎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球中细胞浸润增多,新月体数明显增加,间质中可见较多的蛋白管型,无明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免疫荧光检查见兔抗鼠IgG沿肾小球基底膜线性分布.观察期间大鼠血肌酐水平有轻度升高.(2)药物疗效:药物治疗后大鼠尿蛋白水平,肾小球细胞总数及新月体数较肾炎对照明显减少.两药联用组尿蛋白水平及新月体数降低为明显.各治疗组间体重及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差别. 结论:大黄素和雷公藤内酯醇能够改善抗GBM肾炎大鼠的肾脏病变,两药联用后疗效明显增强.

  • 201A中药合剂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病变的影响

    作者:汤仁仙;王迎伟;王慧;周峰

    目的观察201A中药合剂防治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疗效.方法建立大鼠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3组:201A处理组、肾炎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201A处理组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抗GBM抗血清后即刻给予201A合剂(0.42g/kg,灌胃),至第21天.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于第4天、第14天和第21天,检测大鼠尿蛋白,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肾炎对照组大鼠注射抗血清后于第4天即出现异常蛋白尿,肾小球内可见细胞数增加和新月体形成,肾小管内大量蛋白管型,GBM呈不规则增厚.而201A处理组鼠上述病变均明显好转.结论 201A能够明显改善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大鼠的肾功能.

  • 参地颗粒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亿平;姜益;胡顺金;茅燕萍;刘玲;吕勇;金华

    目的:通过观察参地颗粒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大鼠血、尿生化指标、肾脏组织病理以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在肾组织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模型,随机分为病理对照组、参地颗粒组、肾炎舒组及正常对照组.监测实验第4天及第4、8周24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指标动态变化,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肾组织HGF、TGF-β1的表达.结果:造模后第4天开始,病理对照组、肾炎舒组、参地颗粒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生化指标较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之后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治疗8周后,参地颗粒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与同期病理对照组、肾炎舒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病理对照组大鼠的HGF、TGF-β1蛋白表达半定量积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上升(P<0.05);而参地颗粒组和肾炎舒组的HGF半定量积分高于病理对照组(P<0.05),TGF-β1半定量积分低于病理对照组(P<0.05).结论:参地颗粒对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大鼠具有较好的肾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肾脏HGF分泌,抑制TGF-β1产生;同时也进一步增强HGF对TGF-β1的抑制作用来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 东菱迪芙治疗大白兔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实验研究

    作者:龚智峰;张文欣;吴潮清;唐业莹;唐萍;闭闵;钟荣秋;徐璧云

    目的:观察应用东菱迪芙(DF-521)治疗大白兔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疗效.方法:建立大白兔自相期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两组:DF-521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对照组).大白兔注射肾毒血清后6 h内开始静脉给药,对照组仅给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观察一般情况,并测定尿蛋白、血肌酐、血纤维蛋白原的水平,2周后宰杀大白兔,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药物治疗后大白兔尿蛋白水平,纤维素沉积数、新月体数及肾小球细胞总数较肾炎对照组显著减少;肾质量和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差别.结论:东菱迪芙能够改善抗GBM肾炎大白兔的肾脏病变,疗效显著.

  • 建立大白兔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模型的实验研究

    作者:吴潮清;龚智峰;张文欣;唐业莹;钟荣秋;唐萍

    目的:建立大白兔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模型,探讨抗GBM肾炎的发病机理.方法:动物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白兔注射羊抗兔肾毒血清,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观察一般情况,并测定尿蛋白、血肌酐的水平,2周后宰杀大白兔,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大白兔注射肾毒血清后48 h内即出现大量的尿蛋白,2周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肾组织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球中细胞浸润增多,纤维素沉积与纤维素样坏死,新月体数明显增加;间质中可见炎细胞浸润,小管中可见较多的蛋白管型,而无明显间质纤维化或小管萎缩.免疫荧光检查见羊抗兔IgG沿肾小球基底膜线状分布.观察期间大白兔血肌酐水平有明显升高.结论:羊抗兔肾毒血清注射能引起大白兔抗GBM肾炎的肾脏病变,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新月体的形成.

  • 低分子肝素对兔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龚智峰;吴潮清;张文欣;唐业莹;唐萍;闭闵;徐璧云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对兔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的疗效.方法建立兔抗GBM肾炎模型;实验分两组:LMWH治疗组和对照组.LMWH治疗组注射肾毒血清后6h内开始给药,对照组仅给等量的生理盐水.定期观察一般情况,并测定尿蛋白、血肌酐水平,2周后宰杀兔,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LMWH组尿蛋白、纤维素沉积数、新月体数、肾小球细胞总数、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炎细胞浸润数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显著改善抗GBM肾炎兔的肾脏病变.

  • 川芎嗪对大鼠加速型抗GBM肾炎血清抗体补体的影响

    作者:汪霞;黎七雄;傅红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大鼠加速型抗肾小球基底膜(GBM)肾炎血清抗体补体水平的影响. 方法建立大鼠加速型抗GBM肾炎模型,给药组于造模前一天ip TMP 120 mg·kg-1·d-1,连续15 d,于造模后第1、3、5、7、10、14天测24 h尿蛋白含量;并于第7、14天分两批处死大鼠,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及IgG、IgM、IgA、C3水平的变化.结果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尿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14 d BUN、Scr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第7、14天血清IgG和第14天 C3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升高;IgM随给药时间逐渐降低,到14 d时更为明显 (P<0.05);IgA在给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TMP对大鼠加速型抗GBM肾炎有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是干预了C3、IgG、IgM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