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术室空气细菌动态变化与切口感染的相关研究

    作者:郭艳;李国荣;李晓勇;李德馨

    目的:了解手术室空气中细菌密度的变化与患者创口感染情况,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调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50例手术患者,通过自然沉降法对普外科手术室手术开始30、60 min和120 min空气中的细菌密度进行监测,监测得到的数据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不同持续时间的手术,在手术开始前空气中细菌的密度在0~22 CFU/m3;空气中细菌的密度随着手术进行时间的增加而增高,直到手术结束后;空气细菌密度在手术持续1 h以内为213~798 CFU/m3、1~2 h为552~1382 CFU/m3、2~3 h为588~2108 CFU/m3、>3 h的为734~2212 CFU/m3;手术过程中,空气中细菌含量随着医务人员人数增多而增多,手术结束后的密度<4人时为212~441 CFU/m3、5~8人时为335~951 CFU/m3、9~12人时为654~1423 CFU/m3、>13人为858~2212 CFU/m3;细菌密度还随着开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开门次数<6次为215~329 CFU/m3、7~12次时为512~819 CFU/m3、13~18次时为649~1970 CFU/m3、>19次时为896~2212 CFU/m3。结论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室人数和开门次数可以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菌斑固相消耗糖后缓冲容量的变化与龋易感性的关系

    作者:包旭东;岳林;高学军

    目的 研究牙菌斑固相代谢糖后缓冲容量的变化与龋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成年高龋者(DMFS≥10,DS≥5)及无龋者(DMFS=0)各10名,分别取4种糖消耗情形下的牙菌斑,即基线菌斑、一次漱糖后即刻菌斑、持续耗糖菌斑和漱糖后恢复期菌斑.样本经离心干燥获得菌斑固相成分,以25mmol/LKCl制备10mg/ml的混悬液,用0.1mmol/L HCl滴定以测定初始pH至pH4的缓冲总量和pH5.2~4区段的缓冲容量,同时对各组进行细菌计数.结果 消耗糖后菌斑固相的缓冲总量均比基线值(208.793±73.338μmolH+/g)低,在pH5.2~4区段,一次耗糖即刻和漱糖前的缓冲容量相同,分别为112.243±28.124μmolH+/g和124.773±27.886μmolH+/g,持续耗糖后下降至93.358±18.356μmolH+/g,恢复期菌斑固相的缓冲容量(144.905±36.857μmolH+/g)显著上升.不同龋易感个体缓冲容量间的差异并无显著性.结论 糖消耗过程影响菌斑固相的缓冲力,缓冲容量可能不是一个指示龋易感性的敏感指标.

  • 细菌密度阈值感应现象的研究

    作者:谢倩;李继遥;周学东

    细菌通过复杂的信号传递系统进行着信息交流.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quorum sensing,QS)是这一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通过释放,发现,接受信号分子而实现这一途径.这些信号分子被称为自体诱导分子(autoinducers,AI).通过自体诱导分子细菌可以分辨细胞密度的大小,并通过控制基因的表达而调节细菌的数量.这一过程被称为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通过这一机制,细菌可以调控整个细菌菌落的基因表达.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使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细菌可以像多细胞生物一样拥有许多作为个体细菌不可能拥有的特性.细菌的许多行为都受到密度阈值感应机制的调控,如共生现象,毒力因子的表达,耐药性的产生及生物膜的形成等等.研究表明正是通过这种密度阈值感应现象,无论是高度特异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密度阈值感应现象,实现了细菌与细菌之间的交流.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密度阈值感应现象的影响.竞争细菌及易感的真核生物宿主可以通过分泌破坏自体诱导分子或产生自体诱导分子抗体来破坏细菌的密度阈值感应系统而对抗细菌的入侵.

  •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

    作者:徐凯进;李兰娟;邢卉春;吴仲文;俞云松;盛吉芳;陈亚岗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细菌之间存在信息交流,许多细菌都能合成并释放一种被称为自诱导物质(autoinducer,AI)的信号分子,胞外的AI浓度能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临界浓度时,AI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菌的生物行为,如产生毒素、形成生物膜、产生抗生素、生成孢子、产荧光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群体感应调节(quorum sensing,QS).

  • 病房空气细菌密度调查与分析

    作者:李洪印;赵茜

    医院呼吸道感染约占医院感染的8%~33%,肺炎死亡率可达50%,成为第一位死亡原因,尤其在冬季,许多重症患者中(如肿瘤、结核等)由于免疫力低下,几乎百分之百发生此类感染,极易诱发呼吸衰竭或其他合并症.因此,积极监控此类感染是保证重症患者安渡冬季的首要任务,其监测指标很多,笔者试就空气细菌密度进行探讨和观察.

  • BNP基因工程菌生长密度和诱导时间对BNP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史明珍;黄维杰;李小梅;李云华

    用2L三角瓶在摇床发酵各进行了3批试验.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细菌密度和不同诱导时间对重组人脑钠肽(BNP)基因工程菌的收获量和脑钠肽(BNP)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工程菌于37℃培养3~3.5 h,细菌生长密度OD600在0.8~1.0之间,经IPTG诱导培养4 h,菌体的收获量和表达水平都比较理想,其湿重和表达量的均值分别可达10.3 g/L菌液和25.8%,达到了国外文献(8%~10%g/L菌液和25%左右)水平.诱导前不同的细菌密度和诱导后不同的诱导时间均能显著影响BNP基因工程菌的产量和目的蛋白表达量.

  • 不同培养温度对基因工程菌生长及rhG-CSF表达的差异

    作者:刘斌

    为了提高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基因工程菌的生长密度和重组产物的表达量,并缩短培养周期,在培养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温度发酵,观察其对工程菌生长和rhG-CSF表达的影响,找出适宜的发酵温度.按优条件在B.BraunC30罐中进行3批发酵,每批发酵15h,平均菌密度A600为25.0,菌干重23g·L-1,rhG-CSF表达量可达26.93%.

  • 特应性皮炎皮损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情况的研究

    作者:田美华;毕志刚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D)皮损微生物定植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棉拭子于43例AD患者皮损处取标本,同时对39例患者非皮损处及10例健康人取标本作对照,进行细菌培养及菌落计数,金葡菌子常规药敏试验.结果:AD患者皮损细菌阳性率为74.42%,金葡菌为主要的致病菌,占65.63%;非皮损处也可分离出细菌,但金葡菌阳性率及密度均明显低于皮损处(P<0.001).结论:微生物感染因素,尤其金葡菌感染或定植,在A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粤北地区烧伤病房细菌密度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肖勇;阳纯兵;张美光

    目的:分析粤北地区烧伤病房细菌密度与创面愈合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粤北人民医院专科收治的72例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病房组和层流病房组各36例,均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和空气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比较两组病人创面及空气培养病原菌种类、耐药率及与创面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72例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病原茵111株,普通病房组阳性病原菌为61.67%明显高于层流病房组41.18%(P<0.05);同期层流病房空气阳性菌株为7.27%明显低于普通病房空气阳性菌株20.00%(P<0.05);两组病人创面及空气培养主要菌株类型为铜绿假单胞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组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利奈唑烷、万古霉素、利福平、呋喃妥因耐药率依次为94.59%、91.89%、91.89%、81.08%、81.08%、72.97%、70.27%、62.16%均显著高于层流病房组耐药率(P<0.05),苯唑西林耐药率略高于层流病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层流病房组创面愈合时间(38.77±14.26)d,普通病房组创面愈合时间为(50.69±10.61)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粤北地区烧伤病房普通病房比层流病房空气中病原茵占比更高,细菌密度更大,而且普通病房组创面培养阳性率高于层流病房组,细菌密度与耐药率、创面愈合时间呈正相关,故应扩大层流病房普及率,采取一定的隔离、抗菌措施阻断病原菌传播,降低病房空气中病原菌密度.

  • 围术期人员因素对洁净手术室空气含菌量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亚玲;孙静;杨天德;钟河江

    空气洁净技术在手术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国内洁净手术室的建设非常迅速,其在实际运用中也证实能有效地保证手术环境的洁净和稳定,能明显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1].然而,洁净手术室空气中的细菌密度不仅取决于手术室的净化效果也取决于手术室的日常管理,其与人员因素有十分密切的相关性[2-3].为了进一步明确围术期人员因素对空气含菌量的影响,本研究随机抽取2008年8~12月在百级层流手术间开展的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手术60例进行4个时间段的空气采样,探讨围术期不同时间段人员流动次数与空气含菌量之间的关系.

  • 不同细菌密度的浮游牙龈卟啉单胞菌及其生物膜对甲硝唑敏感性的体外研究

    作者:段丁瑜;王爽;张利平;赵蕾;徐屹

    目的 比较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在不同细菌密度的浮游状态及生物膜状态时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变化.初步探讨细菌密度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抗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甲硝唑对牙龈卟啉单胞菌106CFU·mL-1和109 CFU·mL-1菌悬液(与生物膜细菌密度相同)的低抑菌浓度(MIC)和低杀菌浓度(MBC);在96孔板中形成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分别测定甲硝唑对完整生物膜及生物膜悬液的MIC和MBC.结果 甲硝唑对106 CFU·mL-1菌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0.063、0.125 mg·L-1;对109CFU·mL-1菌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25、50 mg·L-1;对完整生物膜的MIC为25 mg·L-1,MBC>125 mg·L-1;对生物膜悬液的MIC和MBC分别为25、125 mg·L-1.结论 甲硝唑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作用受细菌密度影响,细菌密度越高,对甲硝唑的抗性越大;细菌密度在牙龈卟啉单胞菌生物膜对甲硝唑的抗药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生物膜中胞外基质及生物膜的完整性对生物膜抗药性仍具有重要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