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6-巯基嘌呤减量治疗3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基因突变分析及临床表现

    作者:谢偲;丁慧;岳丽杰;任艳飞;郑苗苗;杨春兰

    目的:分析6-巯基嘌呤(6-MP)减量化疗的急性白血病(AL)患儿维持治疗阶段临床资料及其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提取3例AL患儿骨髓液及77例对照组儿童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PCR特异性扩增TPMT和HGPRT基因蛋白质编码区序列并测序。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第3版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 CTC 3.0)对维持治疗阶段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和分级,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推荐的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标准评价6-MP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例AL患儿为TPMT*3C(Try240Cys)纯合突变基因型,减少6-MP剂量至常规剂量1/3~2/3可使骨髓抑制及肝脏毒性等重度不良反应转为轻度。对照组发现2例TPMT*3 C杂合突变,该位点在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3%。以上两组均未发现HGPRT基因突变。结论 TPMT*3 C纯合突变患儿可出现与6-MP剂量相关的不耐受现象,中断或减量治疗能够减少维持期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示TPMT*3 C基因型的检出可能有利于提高6-MP用药的安全性。

  •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巯嘌呤类药物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偲;岳丽杰

    硫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是巯嘌呤类药物代谢的关键酶,也是具特征性的及具有基因多态性的酶之一.TPMT基因多态性与其酶活性下降有关,携带突变的个体在服用常规剂量的巯嘌呤类药物后,可以导致毒性增加.检测TPMT酶活性或基因型,有助于预测其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本文综述TPMT基因多态性及与巯嘌呤类药物治疗关系的新进展.

  • 多药耐药基因1基因多态性对硫嘌呤类药物转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何勇;陈攀;朱霞;冯静;王雪丁;黄民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1(MDR1)基因多态性对硫嘌呤类药物转运影响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机制。方法通过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单倍型的MDR1重组质粒并进行细胞转染,考察6-巯基嘌呤在不同MDR1基因型中转运的差异,Westen blot检测不同基因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野生单倍型相比, MDR1突变单倍型外排转运6-巯基嘌呤的活性显著降低( P<0.05),但2种基因型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转运差异不能用该转运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来解释。结论 MDR1不同基因型影响其对硫嘌呤类药物的外排转运,这可能是造成硫嘌呤类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MDR1不同基因型对药物转运的影响可能不是由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造成的。

  • 硫唑嘌呤片在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

    作者:师少军;严慧娟;万元胜;陈华庭;曾繁典

    目的 研究硫唑嘌呤片(免疫抑制剂)在健康人体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评价其牛物等效性.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自身交叉、单剂量口服硫唑嘌呤受试和参比制剂各100 mg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其代谢物6-巯基嘌呤浓度.应用DAS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6-巯基嘌呤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平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均符合一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_(1/2)分别为(1.30±0.25),(1.30±0.34)h;t_(max)分别为(1.25±0.16),(1.24±0.21)h;C_(max)分别为(48.44±17.09),(52.32±24.37)μg·L~(-1);AUC_(0-t)分别为(89.49±19.25),(91.90±25.31)μg·h·L~(-1);AUC_(0-∞)分别为(96.11±19.74),(98.36±24.66)μg·h·L~(-1).与参比制剂比较,受试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_(0-t)为(99.62±15.29)%,F_(0-∞)为(99.39±13.59)%.结论 2种硫唑嘌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 6-巯基嘌呤结肠黏附缓释微丸的处方筛选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作者:刘阳;张志荣;韩静;任科;龚涛

    目的:制备6-巯基嘌呤结肠黏附缓释微丸,并对释药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羟丙甲基纤维素K4M和卡波姆为黏附性骨架材料,乳糖为赋形剂.采用湿法制粒包衣锅滚圆法制备载药微丸,并进行Eud-ragit S100包衣.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处方筛选,确定生物黏附材料HPMC、卡波姆的用量及配比与制剂体外释放度的关系.结果:所得微丸的制备工艺简单,微丸大小均匀,能达到缓释12 h的试验设计要求.结论:HPMC、卡波姆的用量及配比对释药速率均有较大影响.优选处方微丸的释药特性符合设计要求.

  • 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对硫唑嘌呤中间代谢物6-巯基嘌呤药动学的影响

    作者:张波;徐小薇;曾学军;李大魁

    目的通过对硫唑嘌呤中间代谢物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药动学的研究,初步探讨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TPMT)活性对6-MP药动学的影响.方法根据红细胞中TPMT活性,受试者分成高酶活性组[(14.52±2.10)μmol·h-1·L-1RBCs,n=16]和低酶活性组[(7.02±2.44)μmol·h-1·L-1RBCs,n=4].受试者早晨空腹口服硫唑嘌呤100mg,8 h动态采集静脉血,HPLC测定血浆中6-MP浓度,采用WinNonlin程序进行房室模型拟合及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6-MP药动学符合一室模型特点,6-MP血浆浓度较低,高酶活性组和低酶活性组ρmax分别是(0.048 3±0.024 3)和(0.039 1±0.010 8)mg·L-1;两组AUC分别是(0.132 0±0.047 2)和(0.093 2±0.012 5)mg·h·L-1;6-MP半衰期短,分别是(1.09±0.65)和(1.25±1.05)h;6-MP表观分布容积大,两组Vd/F分别是(625.63±258.82)和(949.83±670.27)L.高酶活性组和低酶活性组在tmax和tlag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Ka,ρmax,AUC,Ke,t1/2,Vd/F,CL/F等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由于6-MP代谢的复杂性及独特的组织分布特性,使得TPMT活性对6-MP药动学的影响变得不明显,目前还不能借助6-MP药动学来推测硫唑嘌呤的治疗效果和毒性情况.

  • 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巯基嘌呤共价载药系统的构建与初步评价

    作者:侯仲;王秀丹;赵勤富;王思玲

    目的 为控制药物在到达作用部位前于载药系统的提前释放,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研究制备了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系统.方法 采用后修饰法制备不同巯基化的介孔二氧化硅载体,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对载体的外观形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并选取具有巯基的抗癌药物6-巯基嘌呤作为模型药物,将药物通过二硫键共价装载到载体上.结果 当巯基化试剂加入量为1mL时,载药体系有大的载药量为5.02%.研究所构建的还原响应型介孔二氧化硅载药系统,在没有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存在的条件下,药物“零”释放,而当GSH的浓度为3 mmol· L-1时,2h累计释放量超过70%.结论 研究构建的共价载药系统具有明显的还原响应型释药特征,为控制药物的释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思路.

  • 英夫利西单抗联合巯嘌呤类药物与单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吕翠翠;吕树振;周传波;王华;沈骏

    背景:生物制剂英夫利西单抗(IFX)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已取得显著疗效,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复发、并发症等.目的:系统评价IFX与巯嘌呤类药物(AZA或6-MP)联合治疗IB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Med、ScienceDirect数据库,纳入IFX联合AZA/6-MP与单药治疗IBD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与IFX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临床缓解率(RR=1.26,95% CI:1.08~1.48;Z=2.90,P=0.004)、内镜缓解率(RR=1.28,95% CI:1.02~1.60;Z=2.17,P=0.03)均显著增高,而严重不良反应(RR =0.85,95% CI:0.58~1.27;Z=0.78,P=0.44)和一般不良反应(RR=1.09,95% CI:1.00~1.19;Z=1.90,P=0.06)均无明显差异.与AZA/6-MP单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临床缓解率(RR=1.87,95% CI:1.52~2.31;Z=5.83,P<0.000 01)、内镜缓解率(RR=1.99,95% CI:1.51 ~2.62;Z=4.93,P<0.000 01)均显著增高.结论:对于IBD患者,IFX与AZA/6-MP联合用药的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均显著优于IFX或AZA/6-MP单药治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 大剂量 MTX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同辅助用药骨髓毒性分析

    作者:邹亚伟;吴梓樑;钟帼钰;陈福雄;叶铁真;封志纯

    目的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患儿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期间,不同辅助药物 6-巯基嘌呤或长春新碱+泼尼松对患儿骨髓的抑制毒性.方法用 SAS统计软件分析了 30例患儿中两组不同辅助用药后的骨髓抑制情况.结果 ALL患儿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同时使用这两种不同的辅助用药,其骨髓抑制毒性相似.结论因 6-巯基嘌呤比长春新碱加泼尼松在作为大剂量甲氨蝶呤的辅助用药时杀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为强,故在临床上用 6-巯基嘌呤较长春新碱加泼尼松作为大剂量甲氨蝶呤的辅助用药是更为合理而有效的方案.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维持治疗期肌酐三磷酸焦磷酸酶活性与6-巯基嘌呤毒性的关系

    作者:吐尔逊娜依·玉山;刘玉

    目的 预测肌酐三磷酸焦磷酸酶(ITPA)活性与6- 巯基嘌呤(6-MP)维持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良反应发生.方法选取于2002 年3 月至2012 年9 月就诊,采用6-MP 和甲氨蝶呤维持治疗的54 例ALL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儿ITPA 浓度与治疗期间白细胞减少和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检测患儿ITPA 以及6- 巯嘌呤基转移酶等位基因突变体(TPMT)的基因型.结果 54 例患儿的ITPA 活性在2.2~343 μmol/(h·gHb) 之间.18 例为ITPA 94C>A 突变杂合子,2 例为纯合子.6-MP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4%,其中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35.8%,肝毒性发生率为58.2%.有肝毒性患儿的ITPA 活性低于无肝毒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 例ITPA 活性<126 μmol/(h·gHb) 患儿中有10 例(50.0%)因肝毒性而不得不降低6-MP 治疗浓度者,而34 例ITPA 活性≥ 126 μmol/(h·gHb) 患儿中无一降低治疗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A 活性<126 μmol/(h·gHb) 患儿的6-MP 治疗浓度低于ITPA 活性≥126 μmol/(h·gHb) 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LL 患儿维持治疗期ITPA 活性与6-MP 不良反应发生有关.

  • 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巯基嘌呤化疗不良反应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刘新荣;夏涛;朱永生;郭祥;谢正南

    目的:探讨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hransferase,TPMT)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 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MP)化疗时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检索ALL不同TPMT基因多态性患者6-MP化疗不良反应的人数为效应指标的相关文献,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应用Stata 11.0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效应值合并,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偏倚评估.结果:纳入TPMT基因多态性与ALL不良反应的文献共5篇,共计病例426例.白细胞减少与TPMT基因多态性关系固定效应模型OR=4.55,95% CI:1.92~10.80;肝脏损害与TPMT基因多态性关系固定效应模型OR=2.63,95% CI:1.40~4.93.结论:TPMT基因多态性与6-MP治疗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肝脏损害等不良反应显著相关,更可靠的结论尚需大样本进行进一步研究.

  • 6-巯基嘌呤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疗效与不良反应观察

    作者:夏正坤;刘光陵;高远赋;傅元凤;张连丰;樊忠民;伏洁

    目的:儿童难治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激素耐药、激素依赖、频繁复发病例的总称,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6-巯基嘌呤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药物之一.国外有学者曾报道与泼尼松联合应用能减少肾病复发,延长缓解期.但国内未见将6-巯基嘌呤用于儿童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作者重点探讨6-巯基嘌呤在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方法:对该科住院的2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根据不同肾病类型,在院外已使用激素者,如为激素耐药型与频繁复发型入院后逐渐减用激素,先减至原剂量隔日疗法,减量的同时加用6-巯基嘌呤(2 mg/kg*d-1)、疗程1年,激素每2~4周减5~10 mg,减至隔天0.5 mg/kg维持1年;如为激素依赖型入院后继用激素(2 mg/kg*d-1),同时加用6-巯基嘌呤(2 mg/kg*d-1)、疗程1年,待肾病缓解后,激素逐渐减量,具体方法同激素耐药型和频繁复发型. 结果:经6-巯基嘌呤治疗1个月后,患儿尿蛋白明显减少,起效时间为9~28天,平均17天,总有效率为85.7%.在不同的肾病类型中,激素依赖型疗效好,依次为激素耐药型、频繁复发型,其有效率分别为100%、84.6%、81.8%.28例均经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其病理类型与疗效的关系,以MsPGN和MCNS疗效好,有效率分别达到92.9%和80%,MPGN次之,有效率为66.7%.治疗开始后跟踪随访,其中2例因出现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停止治疗2个月后复发;仅有6例有恶心、呕吐或有食欲下降等胃肠反应,未见对性腺的影响. 结论:由于病理类型不同疗效相差较大,临床上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应及时行肾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对病理类型为MsPGN和MCNS者可考虑6-巯基嘌呤治疗,从而减少肾病复发、延长缓解期、避免激素不良反应,是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 TPM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LL的6-MP个体化治疗

    作者:张一弛;赵孝林;王晓燕;郝丽娜;吴学新

    6-巯基嘌呤(6-MP)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维持治疗阶段的关键化疗药物.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作为巯嘌呤类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其基因多态性及酶活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对6-巯基嘌呤的剂量耐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服用6-巯基嘌呤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程度和远期预后.此外,巯嘌呤甲基转移酶基因型也可能与继发恶性肿瘤有关.因此,检测巯嘌呤甲基转移酶活性或基因型,有助于预测巯嘌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制订安全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红细胞中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的活性

    作者:吴珏珩;黄民;张建萍;吴燕飞;汤丽芬;张选红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红细胞中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thiopurine methyltransferase, TPMT)的活性.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直接测定酶促反应的产物6-甲基巯基嘌呤的浓度,从而计算红细胞中TPMT的活性.以6-巯基嘌呤为底物,S-腺苷-L-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红细胞裂解液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孵化,然后经乙酸乙酯萃取处理后,用HPLC分析.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流动相为水-甲醇-三乙胺(磷酸调至pH 3.5)(76.8∶23∶0.2),紫外检测波长为 290 nm.结果:6-甲基巯基嘌呤在 10~200 μg/L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4,[JP2]低检测限为 3 μg/L(S/N=3),平均回收率为 86%~94%.我们运用该法测定了273例健康中国成年人红细胞中TPMT的活性,其平均活性为(11.96±3.27)nmol/h·ml Packed RBC,男性和女性的平均TPMT活性分别为(12.08±3.38)nmol/h·ml Packed RBC和(11.73±3.07)nmol/h·ml Packed RBC,两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安全可靠,易于推广等特点,能满足巯基嘌呤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和临床用药监测的要求.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6-巯基嘌呤质量浓度及其药动学

    作者:师少军;李忠芳;万元胜;曾繁典;陈华庭

    目的:建立血浆中硫唑嘌呤的活性代谢物6-巯基嘌呤质量浓度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并研究了6-巯基嘌呤人体药动学.方法:6-巯基嘌呤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并行萃取,进一步将有机层吹干富集药品.Hypersil C18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25%醋酸)(3∶97),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23 nm.结果:6-巯基嘌呤在2~200 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血浆低检测限度为2 μg·L-1.高、中、低质量浓度(200,50,5 μg·L-1)的日内及日间RSD均小于8.52%,平均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1%,101.6%和100.8%,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90.2%,94.9%和90.9%.人体药动学研究表明,口服硫唑嘌呤后6-巯基嘌呤的药-时曲线符合一级吸收的一房室模型.结论:此法灵敏、专一、准确、精密、简便,适用于药动学研究及治疗药物质量浓度监测.

  •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治疗方案

    作者:郑家驹

    1难治性炎症性肠病定义与发生机制一直以来激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溃结)与克罗恩病疗效为一致的药物.有一部分患者经标准剂量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效应差,呈激素抵抗性或依赖性(corticocoid resistance and dependency)表现,国外文献常将其称为激素难治性病变( refractor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1,2].

  • 6-巯基嘌呤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不良反应及其与TPMT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谢偲;岳丽杰;丁慧;任艳飞;杨春兰;郑苗苗

    目的 分析6-巯基嘌呤(6-MP)维持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探讨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多态性与6-MP毒副作用的关系.方法 提取46例ALL患儿骨髓细胞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结合DNA测序,对ALL患儿TPMT* 1S和*3C基因型进行检测.采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第3版常规毒性判定标准(NCI CTC 3.0)行药物毒性分级,分析TPMT基因多态性与6-MP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结果 在维持治疗阶段,22%(10/46)患儿因6-MP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停药,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肝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2例TPMT*3C突变基因型(AG+GG)患儿均出现重度不良反应,其中1例纯和突变患儿出现与6-MP剂量相关的骨髓抑制和肝脏毒性.TPMT* 1S各基因型与6-MP所致的重度骨髓抑制及肝脏毒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PMT*3C多态性可能与6-MP所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有关.

  • NUDT15基因型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MP个体化治疗的影响

    作者:贺晶

    6-巯基嘌呤(6-M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维持治疗阶段的重要药物,其副作用包括肝毒性和骨髓抑制,不同个体对6-MP的耐受差异较大,6-MP治疗需个体化.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活性缺乏与6-MP不耐受具有相关性.但亚洲患者TPMT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较低.近来发现存在NUDT15基因突变的ALL患者6-MP耐受剂量低于常规剂量.该文就NUDT15基因型对ALL患儿6-MP个体化治疗的影响进行综述.

  • 6-巯基嘌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晓;荆凡波;徐文;孙加琳;隋忠国

    目的:了解6-巯基嘌呤(6-MP)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个体化用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6-MP治疗ALL个体化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6-MP治疗ALL时与代谢有关的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和转运体酶基因的多态性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6-MP代谢酶和转运体酶的基因多态性是影响6-MP个体化治疗ALL患儿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其中,代谢酶基因硫嘌呤甲基转移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重组人肌苷三磷酸酶和转运体酶基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5的多态性影响6-MP个体化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转运体基因多药耐药1、溶质运载蛋白(SLC)28A3和SLC29A2的多态性仅在体外研究中显示出对6-MP转运和耐药性等的影响.结论:关于6-MP治疗ALL的代谢和转运的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偏小、研究群体局限于某一种族、转运体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不够充分和药物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匮乏等不足,有待将与6-MP相关的代谢酶、转运体和受体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扩大样本量的综合研究,归纳出给药剂量的综合预测方程,以为6-MP在临床的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 HPLC法测定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中硫鸟嘌呤核苷酸浓度

    作者:黄燕;夏泉;汪燕燕;许杜娟;胡乃中;胡静;梅俏;许建明

    目的:测定硫唑嘌呤与6-巯基嘌呤的活性代谢产物硫鸟嘌呤核苷酸(6-TGNs)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为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副作用提供参考.方法:红细胞稀释液经高氯酸沉淀,6-TGNs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生成6-硫鸟嘌呤(6-T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流动相为乙腈-20 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磷酸调节pH 3.3)(5:95);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40 nm,以外标法定量.结果:6-TGNs在上述条件下水解生成6-TG,在7.87~787.40 pmol/(8×108)红细胞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日内及日间RSD在0.46%~7.64%之间;平均方法回收率在99.10%~102.07%之间.结论:本方法准确,专属性和稳定性较好,灵敏度高,适用于接受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红细胞中6-TGNs浓度监测,可为临床在实施个体化治疗时提供参考.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