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21例诊治分析
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笔者三家医院1976年2月~1998年10月共收治21例,现就其诊断及治疗加以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10~65岁,平均42岁。病史2 周~3月,平均1月。16例有发热、消瘦、纳差、乏力症状,15例有左上腹胀痛不适向左肩背部放射,并可扪及左上腹包块。2例无明显症状轻微外伤后致脾破裂失血性休克,术前化验检查Hb5.0~9.6g/l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无异常改变。术前B超检查5例,诊断脾肿瘤3例,脾占位6例;CT检查7例,诊断脾肿瘤5例。术前诊断:脾脏肿大6例,脾占位4例,脾错构瘤、脾囊肿、脾脓肿各1例。1例诊断为肝硬化脾大、脾亢。2例术前诊断为外伤性脾破裂。5例术前诊断为脾肿瘤。 本组经病理证实有18例为恶性淋巴瘤、3例为脾脏血管肉瘤。恶性淋巴瘤中13例为巨块型,分别为5.0×6.0~12.0×14.0cm2,其中6例局限于脾内,7例胰尾及脾门处有淋巴结肿大。3例脾上下极各有一肿块分别5.0×5.0cm2~6.8×7.2cm2大小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2例脾下极破裂,腹腔内有大量积血及破碎脾肿瘤组织。2例脾血管肉瘤,术中见其为巨块型分别有6.0×8.0cm2、6.0×10.0cm2大小。1例脾脏有2处病灶分别6.0×4.0cm2 ,5.0×5.0cm2大小,并伴有肝脏数处小转移病灶。 治疗及预后 18例恶性淋巴瘤中,14例行脾切除加脾门淋巴结及胰尾切除术;2例术前脾Ⅲ级肿大,活动度较小估计粘连较重,CT诊断为脾肿瘤,因此介入化疗后行脾切除及脾门淋巴结胰尾切除;2例术中见脾Ⅱ~Ⅲ度肿大,脾及肿瘤与周围粘连紧密稍加分离即有多量渗血难以控制而放弃手术治疗。术后5例失访,4例术后仅作化疗,术后生存2 ~3年。其中1例腹腔后转移复发后再行化疗、放疗带瘤生存1年;2例肿瘤破裂出血分别生存 6个月、1年,生存一年者全身化疗同时亦给予腹腔内化疗;1例合并肝硬化术后死于肝衰,7例经化疗及腹腔内区域性放疗术后1~7年仍健在。2例手术不能切除者术后给予介入化疗及放疗分别生存6个月、8个月。3例脾血管肉瘤虽经化疗(包括肝脏介入化疗)放疗生存分别为6个月、1.5年、2年,终因肝及腹膜后转移死亡。 讨论由于脾脏原发性肿瘤较少见,早期无特殊症状,术前诊断困难且较易误诊。大部分病例有轻~重度贫血等全身症状,特别是当扪及左上腹包块时,结合全身情况应考虑有脾肿瘤可能,进一步检查。
-
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免疫组化及p53蛋白表达的研究
目的:复习文献对14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Spleen, PLS)进行免疫组化的研究,并检测其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SP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染色14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阳性,13例B细胞性均表达CD20阳性,其中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3/14例),可表达CD43、CD79α和bcl 2阳性;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14例),可表达CD79α、IgM、ALK阳性,IgD弱阳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14例),表达CD43、CD79α、bcl 2、IgM阳性,IgD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14例),表达ALK阳性,CD30、CD3弱阳性.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型(1/14例),表达CD45Ro、CD3阳性,CD30弱阳性.14例PLS中6例(42.9%)表达p53阳性,而21例慢性增生性脾炎对照组中仅1例(5%)表达p53弱阳性,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LS较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的意义.PLS多为B细胞型,普遍认为与脾脏白髓中B细胞恶性变有关.PLS中可有p53异常蛋白表达,其预后较脾脏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为好.
-
脾脏原发性肿瘤29例多层螺旋CT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脾脏原发性肿瘤的多层螺旋CT的平扫及强化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脾脏原发性肿瘤的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 良性肿瘤23例(脾囊肿9例,血管瘤7例,淋巴管瘤3例,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错构瘤2例),临床表现腹部轻微不适或无症状;CT平扫为脾脏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影,血管瘤、错构瘤可显示斑点状钙化,错构瘤可有钙化或脂肪密度.CT强化,脾囊肿无强化,血管瘤延迟强化,中心填充;淋巴管瘤无强化或间隔轻微强化,肌纤维母细胞瘤或错构瘤强化特点多样.恶性肿瘤6例(淋巴瘤3例,血管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恶性肿瘤多有腹痛、消瘦等明显临床症状,CT平扫脾脏多肿大,肿块多较大,边界不清,少有钙化,可有转移;CT强化,淋巴瘤强化轻微,血管肉瘤延迟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不均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强化对脾脏原发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脾脏原发性肿瘤32例诊治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1992年9月-2005年11月收治脾脏原发性肿瘤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49.5岁.良性肿瘤22例,其中脾囊肿11例,脾血管瘤9例,淋巴管瘤2例:恶性肿瘤10例,其中脾恶性淋巴瘤8例,脾血管内皮肉瘤2例.病程5 d-4年,平均病程7个月.18例以左上腹疼痛不适为首发症状,其中伴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2例,消瘦6例,发热3例;14例患者无症状.均为良性肿瘤,系因其他疾病检查或正常体检发现.25例患者查体可扪及脾大,8例患者血常规检查有血细胞减少.全部患者均行B超检查,发现脾大27例,提示占位29例,该29例又行CT.检查.均发现脾大并提示有占位病变.
-
小儿脾脏巨大网状细胞肉瘤二例
脾脏原发性肿瘤少见,小儿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则更少见,我院自1988年以来共收治小儿脾脏巨大网状细胞肉瘤二例,现报道如下:例1:男,10岁.因左季肋下肿物伴疼痛5个月,低热,乏力,消瘦而来院就诊.体检见上腹部明显膨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