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氟康唑胶囊治疗浅部真菌病30例
氟康唑是一种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他们于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期间对该药治疗皮肤真菌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复方霉克霜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复方霉克霜治疗皮肤真菌病的确切疗效.方法:使用本院制剂室生产的复方霉克霜(内含联苯苄唑等)外擦患部,每日一次,揉擦3分钟,连续使用2周.结果:复方霉克霜对治疗股癣的治愈率为91%;体癣治愈率为93%;花斑癣治愈率为76%;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治愈率为85%.结论:复方霉克霜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高,使用方便,无毒副作用,对治疗皮肤真菌病可用为首选药物.
-
苦黄软膏的药效学研究
苦黄软膏是由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经过改良经验方研制的治疗皮肤真菌病的中药外用制剂.其方剂由苦寒之黄柏、苦参等组成,经我院皮肤科应用,发现其疗效优于达克宁霜,治愈率达76.72%.为证实其药效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我们进行了以下药效学实验.
-
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皮肤真菌病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单独外用联苯苄唑乳膏对各种皮肤真菌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48例门诊病人外用治疗.结果 治疗1 周后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结论 联苯苄唑乳膏治疗各种皮肤真菌病疗效显著.
-
光动力学疗法在难治性良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进展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通过局部或系统给予光敏剂后以特定波长激光照射从而对靶组织产生选择性的光敏化作用,其特殊的作用机制使其具有美容效果好、可重复应用而无耐药性等优点.初PDT在皮肤科主要用于肿瘤的治疗,新近研究者尝试将PDT拓展到某些难治性良性皮肤病,如病毒疣、真菌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初步疗效,为上述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目前还尚需大量的比较性研究以及PDT治疗方案的优化以确定PDT在上述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
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并发皮肤毛霉菌感染患者的护理
对1例全身多脏器功能受损并发右前臂皮肤毛霉茼感染的患者给予有效地局部感染处置,进行周密地全身系统用药观察与护理,患者感染部位6个月后得到控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加强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治疗皮肤毛霉菌感染的关键.
-
急性髓性白血病合并镰刀菌感染1例临床观察
目的 提高对免疫低下患者镰刀菌感染的认识,探讨治疗方案.方法 报道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镰刀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转归.结果 患者女,54岁,化疗后出现发热,全身红色丘疹,组织培养见大量菌丝,涂片见大量孢子,经两性霉素B及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病情一度稳定,但终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镰刀菌感染是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后少见的致死性并发症,对异常皮肤损害应尽快进行组织涂片及培养,早期明确诊断,及时给予抗真菌治疗.
-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84例各类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硝酸咪康唑乳膏治疗,观察组44例患者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结果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8.6%、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清除率观察组为84.1%、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各类浅部真菌感染具有疗效显著、广谱抗菌、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轻微等多种作用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真菌病中的应用
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或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光动力疗法被应用于皮肤真菌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且不良反应小,光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多有报道.
-
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与其组方成份对豚鼠皮肤真菌病的疗效
受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委托,我们观察了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对豚鼠皮肤真菌病的疗效同时和其单药硝酸益康唑乳膏和醋酸曲安奈德乳膏进行了平行比较试验.
-
特比萘芬治疗皮肤真菌病21例
2000年9月~2001年2月,我们用特比萘芬片[山东齐鲁制药厂,(97)卫药准字 X-129号]口服治疗皮肤真菌病21例,疗效满意.
-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真菌病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与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其中严重的真菌病为深部系统性真菌病.目前危害人类健康严重的3种致病真菌是烟曲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近年由于多种原因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
皮肤真菌病新型局部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皮肤真菌病是易发病、易传染、易复发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局部给药制剂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用方便,患者顺应性好,是皮肤真菌病临床治疗的首选.以脂质体、醇质体、微乳和脂质纳米粒等为代表的新型给药系统,可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减小药物透过,使其在皮肤局部蓄积,从而能够增强疗效、缩短疗程和减少不良反应,使皮肤真菌病的局部治疗更具有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皮肤真菌病新型局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东南沿海某部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药敏试验
目的:摸清该地区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情况及菌种分布,筛选出高效、经济、实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方法:对选定部队进行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标本,用改良KANE/FISCHER皮肤癣菌鉴定系统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菌种分离和鉴定,并依据NCCLS 2003年版M38-A方案对所分离菌种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该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率为29.80%,其中足癣占75.31%,菌种主要为红色毛癣菌(73.30%)和须癣毛癣菌(21.21%).所选8种药物对受试真菌均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该部队皮肤真菌病发病率高,红色毛癣菌为主要致病菌,8种药物的MIC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特比奈芬、布替奈芬为较适宜的药物.
-
特比萘芬软膏与复方酮康唑乳膏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比较
目的特比萘芬与复方酮康唑外用治疗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疗效比较.方法浅部真菌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特比萘芬组30例(应用特比萘芬软膏外涂患处,Bid×2周)和复方酮康唑组30例(外用复方酮康唑乳膏,Bid×2周);在停药时及停药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特比萘芬组总有效率为73%(22/30),明显高于复方酮康唑组为57%(17/30)(P<0.05);停药2周后,特比萘芬组总有效率为97%(29/30),明显高于复方酮康唑组为47%(14/30)(P<0.05).治疗结束时,特比萘芬组真菌清除率为83%,明显高于复方酮康唑组为53%(P<0.05),停药2周后,特比萘芬组真菌清除率为97%,明显高于复方酮康唑组为37%(P<0.01).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特比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疗效优于复方酮康唑.
-
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核酸鉴定方法的建立
目的选择一种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方法来检测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方法选取真菌CHS1基因中一段序列设计皮肤真菌通用引物和选取一种随机引物FM1,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三种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标准株: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结果两种引物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三种真菌之间有明显不同.结论本实验方法可快速特异性检测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
关键词: 皮肤真菌病 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 动物 实验 -
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与联苯苄唑治疗皮肤真菌病疗效比较
为了更有效地治疗皮肤真菌病,我们采用特比萘芬乳膏(丁克,山东齐鲁制药厂)和联苯苄唑凝胶(必伏,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使用治疗皮肤真菌病,取得较好效果.
-
2种方案治疗皮肤浅表真菌病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2种方案治疗皮肤浅表真菌病的成本-效果,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治疗费用.方法 采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2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A方案和B方案在停药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3%和82.8%,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1.33、0.68.与B方案相比,A方案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需多花费9.7元.结论 B方案的成本-效果比略优于A方案.
-
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疗效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门诊应用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治愈56例(占67%),好转23例(占28%),无效4例(占5%),总有效率95%.说明联苯苄唑乳膏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
新型抗皮肤真菌病活性化合物的筛选与评价
目的 筛选抗皮肤真菌病活性化合物,并进行效果评价,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分子对接模型,通过AutoDock软件模拟化合物与靶标的结合,确定待筛选化合物库;以氟康唑(FCZ)作为阳性对照,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观察54个新型化合物库对8株标准菌株的抑制效果,通过酶标仪测定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判断抑菌活性;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评价活性化合物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量效关系.结果 筛选出3个新型活性化合物(编号分别为b-ch3、p-8和p-10)对8株不同致病真菌均具有较好抑制作用,其中b-ch3对部分真菌菌株MIC均≤0.125 μg/ml.纸片法评价结果显示,随着b-ch3浓度的升高,抑菌环直径在增加,具有较好的剂量依赖性.50 mg/L和100 mg/L b-ch3对白色念珠菌抑菌环直径明显大于相同剂量FCZ抑菌环直径(P<0.05).b-ch3与β碳酸酐酶(β-CA)分子对接分析显示,两者间相互作用能为-16.60 kJ/mol.结论 成功筛选出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抗皮肤真菌病新型化合物,为研发靶向β-CA的特异、安全、有效的皮肤真菌病防治药物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