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坚持多训练卒中也康复
脑卒中又叫中风,是一种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常见多发病.尽管迅速发展的医学对脑卒中的诊治水平有很大提高,但其后遗症致残者仍很多.康复医学专家们认为,脑卒中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应当尽早做康复训练,越早功能恢复越好;一般在患者病情稳定48~72小时左右就可开始由专业医护人员指导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
-
电子血压计:要选验证的
实践证明,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患者随时可进行的家庭自测血压对患者高血压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家庭自测血压有优势目前,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以及家庭血压三种方法.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在诊室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目前仍是评估血压水平和临床诊断高血压并进行分级的常用方法.
-
预防痛风“群侠传”
总体而言,预防痛凤有两种药物:阻止尿酸形成的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出的苯溴马隆.其中,苯溴马隆起效更快、疗效更好、使用范围更广,长期占据“武林至尊”的宝座.“少林”掌门——苯溴马隆天下武功,独尊少林,“苯溴马隆”就是国内痛风预防药物中的“少林”掌门.可就在2014年的后一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突然发布公报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分析显示,苯溴马隆的严重不良反应中肝损害问题比较突出.”CFDA提醒广大医护人员、患者及药品生产企业关注苯溴马隆的肝损风险.一时江湖震动、风云诡谲.
-
诊室人生
正月初五的夜晚格外忙碌.先后来了两位危重患者.我们值班的医护人员分成两组,我们这组还算顺利,两小时后,病人转危为安.另一组,患者情况较复杂,我又被主任招去当帮手.一进抢救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工作”着的呼吸机.长长的管道,一头连着仪器,另一头连着患者的呼吸道.床上,平躺着一位男性患者,看岁数,大概五六十岁吧.没有意识,昏迷状态,靠着仪器,他的胸廓起起伏伏,监护仪上心率、血压的数字闪闪烁烁.
-
高血压患者不“耐寒”——秋季养生保暖当先
中秋来临,秋风骤起,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也随之而来.日前,在天津某医院急诊室内医护人员正在紧张抢救.患者的儿女们焦急地守在门外:"我爸虽有高血压,但他每天都吃降压药,怎么会出事呢?".天津居民顾先生今年71岁,有27年高血压史.他大清早出门遛弯儿,一出门突感头晕,"咚"地一声就跌倒在地.医生仔细询问了情况,得知顾大爷平日坚持服用2粒长效降压药施慧达.由于前段正值夏季,天气炎热,自我感觉良好,就擅自做主每天都少服了药.气温下降后,他没及时调整加药,加上昼夜温差大,早晨户外气温低,穿着单衣服就出门,身体不适应.于是,发生了全家痛心的意外.
-
活化腰颈“死”状态
一位家属在陪同父亲住院期间,竟然偶然治好了自己长久以来的腰椎病.原来,这位家属是一名司机,开车时间长了,腰部感觉特别不舒服,在陪父住院时,偶然跟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外二区的医护人员做了几次该院自编的颈腰椎保健操,感觉不错.此后一有时间,他就做做操,活动活动.没想到,困扰他多年的腰椎病好了.
-
痰:亦敌亦友的伙伴
老年人特别容易患呼吸系统疾病:走进老年科的呼吸病房,经常可以听到医护人员鼓励患者用力咳痰的话语和为患者拍背排痰的拍击声.可以说,痰,是老年人"亦敌亦友"的伙伴,和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什么是痰?痰从哪里来?痰到哪里去?为什么说痰"亦敌亦友"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痰吐健康"的话题.一问:痰从哪里来?痰,是鼻腔以下的呼吸道黏膜分泌的液体,主要由黏液腺及杯状细胞所分泌,可以湿润黏膜和粘附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生物,阻挡其进入肺组织深处,然后再借助于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摆动,把它们排到气管上端的喉头部位,经口腔咳出.
-
治难言之隐可隐名埋姓
如今,在性病门诊里面因"难言之隐"而羞羞答答的患者可以正大光明地"隐姓埋名"了.为保护病人的隐私,北京的医护人员开始对有勇气走进性病门诊的患者说:"你可以不用真实姓名."
-
钱素云:后的防线
走廊里雪白的墙壁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可爱卡通人物.一道阳光透过窗帘斜射到病床上,耳边只有监护仪的滴滴声、呼吸机有节奏的送气音和医护人员探讨病情的低语,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温馨祥和的地方,却时刻都可能发生生死离合.那些躺在病床上的小小身躯,不知己在生死线上徘徊了多少次,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这里,就是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PICU).
-
贾立群:舞动“粉红丝带”
每年的“粉红丝带”活动,总有一名忙碌得一刻不得停、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的大夫,他始终吸引着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目光.他就是“粉红丝带”活动的创始人之一,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贾立群教授.多姿多彩的科室文化活动,并没有耽误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在学科建设、教学和临床工作的进度,科研、教学、临床、文化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快速发展,让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不仅是重点学科,也是文化建设的优秀科室.
-
小心:沥青中毒
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和平里某建筑工地的4名民工,在为地下室做防水处理时相继昏倒在地,当时,地下室狭小的空间内弥漫着浓重的沥青气味.性命攸关,"沥青"中毒的民工立即被送到了医院,医护人员马上投入到抢救工作中.经紧急抢救,4人都已脱离危险,相继出院.
-
探秘『钟点病房』
一元钱一小时的"钟点病房",听说过吗?新华社一条消息近牵动全国眼球--杭州市第六医院新近开辟"钟点病房",病人进院住下后,医护人员代办挂号、取药、收费等一系列手续,病房里空调、彩电、淋浴卫生间一应俱全,费用每小时只需一元钱.
-
四位少年地震伤员康复侧记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院,参与对省年地震伤员进行康复治疗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的医护人员,提笔为我们记录了他们救助"芭蕾女孩"李月、"夹缝男孩"瘳波、"唱歌女孩"郭婷婷、"截肢自救女孩"黄思雨的感受.
-
穿花衣的自缢男
在深秋的一个早晨,在急诊科各个抢救区域的医生和护士们,正在进行患者床旁的交接班.突然,一辆救护车疾驰而至,只见接诊的值班护士,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将病人从急救车上抬下来,迅速送到急诊抢救区的心肺复苏间内. "上吊的",救护车上下来的医护人员嘟哝到.正在交接班的急诊医生与护士们,放下手中的工作,迅速围拢过来,开始有条不紊地进入到急救工作中.
-
倒在麻将桌前的年轻人
一个周末的清晨,伴随着120救护车的呼啸声,守候在急诊科门前的医护人员,和救护车中的急救人员一起,用担架床将一个插着氧气管,挂着输液袋的年轻人从救护车中推出,迅速送往急诊抢救区.
-
一下来了两个"蓝精灵"
"大夫,快救命啊!"盛夏的傍晚,伴随着一阵急促的汽笛声在急诊科门口响起,一辆救护车飞驰而至.一位约五十多岁体态肥胖的中年男子,被医护人员费力地用担架抬了下来,家属左呼右拥,一位中年女人一边大哭一边喊着医生.
-
091 医护人员与橡胶变态反应
橡胶过敏可威胁到任何人,但医护人员是发生橡胶过敏的高危人群.对医护人员橡胶过敏的流行率有很多研究,但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可能影响到表观流行率不同.尽管首次确定橡胶手套过敏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关于这一问题仍有许多不明之处;因此引起了医护人员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几项预防措施以避免发生橡胶过敏.
-
040 医护人员锐器伤害研究进展与控制对策
锐器伤害所引发的职业安全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日益关注.研究发现,注射、缝合和抽血是引起医护人员锐器伤害为常见的医疗操作,多发生在病房、手术室、急诊室、重症监护室和门诊室等科室中,主要是由一次性注射器、手术缝合针、手术刀、蝶形针和静脉导管探针等医疗锐器引起.锐器伤害后可导致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和不同程度心理压力,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对卫生服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锐器伤害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锐器伤害防护对策,推动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立法工作,终达到降低和消除锐器伤害发生的目的.
-
467例病人术前HBV、HCV、HIV感染情况检测分析
为了解病人术前HBV、HCV、HIV的感染状况,制订科学的防治对策,降低院内感染率,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对我院2000年4-9月的外科手术病人分别进行HBsAg、抗-HCV、抗-HⅣ三项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宁波市45家医院医护人员对性病就诊者开展HIV、梅毒检测的认知调查
目的 了解宁波市临床医护人员对性病就诊者开展艾滋病病毒(HIV)和梅毒检测咨询的认知情况,探索提高性病就诊者HIV和梅毒检测服务质量的措施.方法 对45家医院性病就诊者相关科室的临床医护人员开展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艾滋病基础知识知晓率较高(98.9%),84人(95.5%)知晓本市已开展性病就诊者HIV和梅毒筛查工作,并有71人(80.7%)接受过关于性病诊断标准与报告要求的培训,88名(100.0%)医护人员愿意主动推荐性病就诊者开展HIV、梅毒检测,其中85人(96.6%)曾主动推荐过性病就诊者开展HIV和梅毒检测.不同科室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701,P=0.001).调查对象报告,促进HIV和梅毒相关检测存在困难较多的原因包括就诊者太多没有时间做思想疏导、就诊者自愿检测意识不足等.结论 临床医护人员知晓本地性病就诊者HIV、梅毒检测政策,并愿意主动推荐就诊者开展HIV和梅毒检测,但目前仍存在就诊者自愿检测意识不足、相关科室技术培训范围不一等问题,应在性病就诊者中扩大自愿检测,加强其他科室医护人员相关培训,以构建良好的就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