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液中CTGF和TGF-β1的质量浓度测定

    作者:丁纯;唐罗生

    目的 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视网膜下液(SRF)中的质量浓度,并观察其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SRF中的CTGF和TGF-β1的质量浓度.结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SRF中含有CTGF和TGF-β1;其质量浓度随患者眼部病情的加重而增加;CTGF和TGF-β1质量浓度在SRF中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CTGF和TGF-β1在PV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且CTGF质量浓度的增加可能是TGF-β1质量浓度增加的一种后续反应.

  • 脉络膜转移癌一例

    作者:胡赛静;邱翎

    患者,男,66岁.因 "左眼视物不清半月余"就诊,以"左眼视网膜脱离"收入院.体格检查:右眼 0.6,左眼数指/20cm.右眼未见异常.左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左眼底颞侧及鼻上象限各见一处视网膜隆起,呈青灰色,约+9D,通过视网膜下液见脉络膜表面多个黄白色扁平隆起结节,边界不清,未见视网膜裂孔,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眼压:左眼17mmHg,右眼14mmHg(1mmHg=0.133kPa).

  • 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王建洲;朱赛林;王丽丽

    20世纪70年代,Gottlied发现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随着脉络膜脱离的发生视网膜下液明显减少,认为是由于脱离的脉络膜隆起对裂孔产生"塞"的作用所致.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脉络膜脱离消失,视网膜下液增多.本文通过临床观察,讨论这一表现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意义.

  • 载脂蛋白E与视网膜疾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郭慧丽;李红乐;尹卫靖;丁善广;李玉军;琚怀民;吴新成

    目的: 通过检测中国汉族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载脂蛋白E表型及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视网膜下液(SRF)及血液中载脂蛋白E(apoE)的含量,探讨载脂蛋白E与视网膜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电聚焦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正常人和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aopE表型及ELISA方法测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视网膜下液(SRF)及血液中载脂蛋白E(apoE)的含量.结果: aopE的ε4等位基因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有关联(RR=25.071 P<0.01).SRF中apoE的含量与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时间相关(P<0.01).结论: aopE的ε4基因可能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的又一遗传因素;apoE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损伤修复有关.

  • 有控制定量放液在巩膜环扎加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叶计芬;詹卫群;李瑜明;梁锋

    目的探讨引流视网膜下液新方法的效果.方法用注射针头作巩膜穿刺,能控制定量放液,并将本方法与传统的巩膜电凝放液法进行比较.68例68眼巩膜环扎加压术病例纳入本研究.结果68例视网膜下液均引流成功.34例传统方法者2例发生少量视网膜下出血,34例应用本方法者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有控制定量放液法与传统方法一样有效,但更为简单、安全.

  • 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衷昕

    目的:观察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38例(39眼)行不放视网膜下液的巩膜扣带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复位情况、视网膜下液吸收情况、术后并发症和视力.结果:视网膜复位37眼(94.9%),术后视力提高31眼(79.2%),不变7眼(17.9%),下降1眼(2.6%),术后1眼发生葡萄膜炎,硅海绵暴露1眼.结论:不放液巩膜扣带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少,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 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和放视网膜下液的比较

    作者:桂君民;王一

    目的比较巩膜扣带术中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与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巩膜扣带术中裂孔定位良好但裂孔周围视网膜下液较多时联合气体填充固定或放视网膜下液治疗.结果 38例38眼行巩膜扣带术,其中26眼术中联合行玻璃体腔C3F8气体填充治疗,术后23眼(88.5%)经1次手术后脱离的视网膜完全复位,12眼术中采用放视网膜下液治疗, 术后11眼(91.7%)脱离的视网膜经1次手术完全复位.结论巩膜扣带术中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代替术中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术联合气体填充固定的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新裂孔形成.

  • 完全或部分引流视网膜下液对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患眼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晏颖;陈晓;洪玲;朱丽;邓君;曾苗;宋艳萍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视网膜下液(SRF)完全引流(CSFD)与部分引流(PSFD)对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患眼视网膜复位及佳矫正视力(BCVA)恢复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72例7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检查.BCVA记录时转换为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72只眼随机分为CSFD组及PSFD组,均为36例36只眼.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平均年龄、平均视网膜脱离时间、平均logMARBCVA、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数目及位置、视网膜脱离累及象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眼行25G玻璃体切割手术.CSFD组患眼玻璃体腔注入重水,患眼偏向视网膜裂孔侧,尽可能吸出重水及SRF;PSFD组患眼不使用重水,患眼无需刻意偏向视网膜裂孔侧,允许部分SRF残留.记录从25G巩膜刀穿刺至拔出巩膜穿刺套管的手术时间;行白内障手术者,不包括白内障手术时间.手术后患者保持仰卧位24 h,之后根据视网膜裂孔位置采用相应适宜体位6~10 d.手术后1、3、6个月随访,其中1、3个月行黄斑区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两组患眼视网膜复位以及BCVA变化情况;手术后3个月黄斑区SRF吸收情况.记录并观察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SFD组、PSFD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62.25±4.32)、(47.90±5.00) min;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1).手术后3个月,CSFD组、PSFD组患眼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88.9%、91.6%;两组患眼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58,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均为100.0%.CSFD组、PSFD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99±0.52、1.07±0.34;两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564).手术后1、3个月,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眼均未见黄斑区SRF残留.CSFD组29只有晶状体眼中,手术中发生晶状体损伤7只眼,占本组有晶状体眼的24.1%;PSFD组31只有晶状体眼手术中未发生晶状体损伤.手术后CSFD组患眼中存在重水残留6只眼,占16.7%.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中CSFD与PSFD对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并伴周边视网膜裂孔的RRD患眼视网膜复位及BCVA改善的影响无差异;但PSFD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后持续性视网膜下液的研究进展

    作者:罗晓红;麦小婷;陈浩宇

    持续性视网膜下液(PSF)是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复位手术后视力恢复的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RRD复位手术后部分患者持续存在视网膜下液.PSF发生和存在的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手术眼血流动力学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泵功能降低、炎症渗出等有关.临床观察发现,PSF常见于年轻患者;行巩膜扣带手术患者的PSF发生率较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高.大多数PSF数月内可以自行吸收,也可以持续超过1年.玻璃体腔注气、激光光凝、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促进PSF的吸收.进一步研究PSF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RRD患者手术后视力,提高其治疗效果.

  • 巩膜扣带手术后持续性黄斑下积液的临床观察

    作者:孟自军;高永峰

    目的 观察巩膜扣带手术后持续性黄斑下积液(SMF)的发生及转归,探讨SMF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对视力的影响.方法 行巩膜扣带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连续病例89例90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间接检眼镜、B型超声检查.90只眼中,伴萎缩性裂孔者21只眼,伴马蹄形裂孔者42只眼;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者22只眼,非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者68只眼.行巩膜环扎手术(SE组)32只眼,行巩膜外垫压手术(SSB组)58只眼.手术后1个月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根据有无SMF将患眼分为SMF组、NSMF组.手术后1、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除常规眼科检查外,均行OCT检查.手术后随访时间1年及以上,且SMF完全消失6个月以上.结果 OCT检查,手术后1个月,SE组、SSB组患眼中存在SMF为20、23只眼,分别占各组患眼的62.5%、39.7%.两组SMF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24,P<0.05).伴萎缩性裂孔 21只眼中,发生SMF 14只眼,占66.7%;伴马蹄形裂孔 42只眼中,发生SMF 16只眼,占38.1%.两者SMF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82,P<0.05).陈旧性视网膜脱离者22只眼中,发生SMF 16只眼,占72.7%;非陈旧性者68只眼中,发生SMF 27只眼,占39.7%,两者SMF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64,P<0.01).手术后各随访时间点,SE组、SS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9、0.699、1.108、1.037、1.902,P>0.05).手术后1、3个月,NSMF组、SMF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2、1.957,P>0.05);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4、2.147、2.184,P<0.05).结论 巩膜环扎手术后SMF发生率较外垫压手术后高;裂孔类型和陈旧性视网膜脱离是可能的潜在影响因素;SMF持续不能吸收可能影响手术后终视力.

  • 定量放液联合巩膜外垫压治疗泡状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作者:周李;黄海

    目的:探讨定量放视网膜下液联合巩膜外垫压治疗泡状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表现为泡状视网膜脱离58例58只眼行巩膜外垫压术。根据术前观察的视网膜脱离范围估计放液量。视网膜下液由助手用冲洗钝针头在穿刺口附近抽吸定量。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视力、眼内反应和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中平均放液量为(0.83±0.35)mL。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57只眼,1只未复位者为人工晶体眼。手术后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1只眼出现视网膜下出血,其它病例无放液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除未复位1眼外,未发现玻璃体增殖较术前进展眼。结论定量排放视网膜下液联合巩膜外垫压治疗泡状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

  • 视网膜下液血管细胞黏附分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作者: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收集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病例35例,其中PVR A级11例,PVR B级14例,C1级7例,C2级3例.病程≤5周24例,>5周11例.视网膜下液取之于每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放液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视网膜下液中VCAM-1的水平.结果:PVR C级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PVR A级和PVR 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周的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病程≤5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M-1与PVR的分级和RRD的病程有密切关系.

  •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下液延迟吸收的临床分析

    作者:易细香;傅培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术后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延迟吸收的原因,以期缩短视网膜脱离术后SRF的吸收时间.方法:对93例行巩膜扣带术的RRD患者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RD)的时间、视网膜裂孔情况、视网膜裂孔的位置与数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隆起度、手术方式等分别分组后进行检验,并将确定的统计量与术后SRF 1mo内吸收进行Logistic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年龄、病程、屈光度、手术方式等多种因素与术后SRF吸收的关联情况;并比较不同年龄患者、不同RD病程之间RRD患者术后SRF吸收时间的差异.结果:患者RRD裂孔的位置、手术嵴的高低、年龄、病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屈光度、视网膜裂孔数目、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隆起度、手术过程中是否放液、玻璃体腔是否注气对术后SRF吸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下液的延迟吸收原因是多方面的,环扎与硅压手术嵴的高低,冷凝的程度与范围、脱离的时间、患者年龄、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液吸收的时间均有关.冷凝与扣带术可加重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障碍.

  • 四苓散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作者:罗虎林

    目的:观察使用中药四苓散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急性CSC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口服四苓散(治疗组),另外24例患者不接受治疗(对照组).获取和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值和随访1,3mo的临床数据,包括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视网膜下液大高度(SRF).结果:治疗组1mo时的BCVA与基线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mo时的BCVA比基线值有改善(P<0.05),3mo较1mo时的BCVA有所好转(P<0.05);而对照组的BCVA在3mo内无明显变化(均P>0.05).两组BCVA在基线,1,3mo时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1,3mo的CMT和SRF均较基线值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mo较1mo时的CMT和SRF也明显降低(均P<0.05).对照组1mo时的CMT和SRF与基线相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mo的CMT和SRF较基线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mo较1mo时的CMT和SRF也明显降低(均P<0.05).1,3mo时治疗组的CMT和SRF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服四苓散具有治疗急性CSC的潜能,但在其提高视功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等方面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的研究现状

    作者:石笑楠;顾朝辉;付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是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治愈此病的关键.目前,治疗RRD的方法有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和巩膜外加压术(scleral buckling surgery)两种术式.巩膜外加压术简单、有效,是治疗非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首选术式,但术后视力恢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视网膜下液的存在是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RRD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进展

    作者:曾新生;曾军

    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目的在于寻找并封闭所有的视网膜裂孔,创造条件促使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贴近,消除或缓解玻璃体视网膜牵拉.现综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发展概况,各种手术方式的主要优点、手术适应证、存在的不足和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前景.

  • 中西医治疗先天性视盘小凹的临床观察

    作者:闫希冬;齐霞

    引言先天性视盘小凹早于1882年发现并提出.Petersen第一个认识到视盘小凹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之间的关系.视盘小凹在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单眼发病率为85%.我院通过近几年来对本病实施药物、激光等治疗6mo,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 视网膜下液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增殖过程中PKC活性的变化

    作者:孙兆义;洪晶

    目的:研究视网膜下液(SRF)能否引起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神经胶质(RG)细胞发生增殖及在其增殖过程中是否出现蛋白激酶C的激活和转位,来探讨RPE和RG细胞增殖与其细胞中PKC信号系统变化的关系以及PKC抑制剂的作用.方法:实验对象为体外培养的RPE和RG细胞;刺激因素为提取PVR分级是B、C级两级患者的SRF和来自角膜移植后的供体眼球所提供的正常玻璃体成分;PKC特异激活剂佛波酯(PMA)为阳性对照;DMEM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用3H-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掺入法测定各自的RPE和RG细胞增殖情况.用B、C级SRF、正常玻璃体成分、PMA、DMEM培养液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刺激RPE和RG细胞,通过细胞裂解和离心获取细胞质和细胞膜蛋白粗提液,用同位素32P标记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质和细胞膜PKC活性水平.选用PKC抑制剂地喹氯铵预处理各组细胞后,再分别观察各组RPE和RG细胞中PKC活性表达水平及增殖情况.结果:用B、C级SRF和PMA处理过的RPE细胞出现高增殖;SRF和PMA都可以激活RPE和RG细胞质中的PKC,并使其由胞质向胞膜转位,但SRF作用于RPE和RG细胞时,胞膜上PKC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较PMA明显延长.其中,B级SRF作用于RPE和RG细胞时,胞膜上PKC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较C级长且峰值低,增殖程度也低;正常玻璃体成分和DMEM培养液组没有出现PKC活性变化和高增殖.用PKC特异抑制剂预处理各组细胞后,没有出现PKC活性和细胞增殖的改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RF可促进RPE和RG细胞增殖,RPE和RG细胞中的PKC是以激活和转位方式参与细胞增殖的过程;使用PKC特异抑制剂可阻止此过程发生.

  • 血清和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和VEGF表达水平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程度的关系

    作者:王亮;伍芸;吴棕伯;刘伟

    目的:分析血清和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水平与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程度关系。方法:选取本院诊断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52眼,根据视网膜脱落范围分<1/2象限组,1/2~3/4象限组和>3/4象限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者55例5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与对照组的血清中氨基酸和VEGF水平的差异。比较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不同脱离程度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以及VEGF水平的差异。视网膜下液中 VEGF 水平与氨基酸的相关分析。结果: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血清中色氨酸28.59±4.46 mg/L、苯丙氨酸8.95±2.55 mg/L、蛋氨酸8.15±2.17 mg/L、缬氨酸28.62±5.29 mg/L、组氨酸18.96±1.85 mg/L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89.92±185.34μg/L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脱离程度>3/4象限者视网膜下液的苯丙氨酸9.85±1.21 mg/L、组氨酸20.63±2.0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718.69±283.34μg/L高于<1/2象限者和1/2~3/4象限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 VEGF 与苯丙氨酸呈正相关( r=0.542,P<0.001),与组氨酸呈正相关( r=0.782, P<0.001)。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下液中氨基酸和VEGF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脱离程度的增加而上升。

  • 视网膜脱离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作者:薛春丽;成惠娟

    0引言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视网膜脱离时,因视网膜下液的重力作用及眼球活动,可使视网膜脱离的范围逐渐扩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眼病,手术的成功与术前术后护理有着密切的关系[1].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根据视网膜脱离的不同程度和部位,在围手术期我们应用护理程序对365例患者进行全面正确的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60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