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脂肪乳剂的研究

    作者:刘伟;王洋

    脂肪乳剂是一种水包油性乳剂,其结构和代谢过程类似于乳糜微粒,能够提供能量,临床应用脂肪乳剂的意义在于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能量,维持细胞结构和人体脂肪组织的恒定.现对脂肪乳剂的发展和各类脂肪乳剂的情况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 脂肪乳剂 发展 研究
  • 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体重增长的临床意义

    作者:崖恒华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营养(PN)在早产儿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分为两组,治疗组在抗炎补液基础上行胃肠道外营养,对照组常规补液治疗.结果 胃肠道外营养(PN)组出院前体重增长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结论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子以PN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 应用硫酸镁溶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湿敷治疗脂肪乳剂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

    作者:殷辉

    目的:寻求治疗脂肪乳剂输液外渗简单、有效的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将240例脂肪乳剂输液外渗患者按发生病例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发生脂肪乳剂输液外渗后即用50%硫酸镁溶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湿敷于肿胀部位,胶布固定;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50%硫酸镁溶液湿敷.结果:治疗48h观察组局部肿胀显著消退率及疼痛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硫酸镁溶液加地塞米松注射液用于脂肪乳剂输液外渗后湿敷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减轻了患者痛苦.

  • 脂肪乳剂灌胃加氮气损伤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作者:王茁伉;彭成;王忠;苟显娜

    目的:探索一种快速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3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喂养、单纯脂肪乳剂ig和脂肪乳剂ig加氮气损伤(脂肪乳剂按胆固醇∶猪油∶蛋黄粉1∶5∶4配制;同时历时5 min,150 mL· min-1氮气流损伤血管内皮).于实验第4周和第8周,检测动物血脂含量并观察颈动脉病理变化特征.结果:脂肪乳剂手术组大耳白兔4周时已经形成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分别达(17.55±5.36),(13.68±2.67) mmol· L-1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内膜轻度增厚呈现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8周时TC,LDL-C含量进一步升高分别达(21.13±3.59),(15.18±3.29) mmol·L-1,内膜明显增厚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及脂质沉积.而上述病理改变未见于空白组、脂肪乳剂组和脂肪乳剂手术组对侧的颈动脉.结论:脂肪乳剂加氮气损伤能有效的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 青敷膏外敷治疗脂肪乳剂渗漏性损伤20例

    作者:郭月月

    目的 探讨青敷膏外敷治疗脂肪乳剂渗漏性损伤的疗效.方法 按随机原则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脂肪乳剂渗漏处,观察组用青敷膏外敷.结果 青敷膏治疗组在渗漏发生后48 h内100%痊愈,而硫酸镁治疗纽在渗漏发生后48 h仍有7例没有痊愈;青敷膏外敷组治疗脂肪乳剂渗漏性损伤痊愈的时间明显短于硫酸镁湿敷组(P<0.05):青敷膏外敷组痊愈的时间为15 500±7.756 h、中位时间为12.000±1.491 h,硫酸镁湿敷组痊愈的时间为34.800±20.565 h、中位时间为26.000±1.112 h.结论 青敷膏外敷治疗脂肪乳剂渗漏性损伤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 脂肪乳剂模拟“饮食不节”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模型

    作者:马莹莹;吴玉兰;朱恩伟;吕圭源;陈素红;庞敏霞

    目的: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采用含高胆固醇的脂肪乳剂的因素诱导,观察对大鼠血清尿酸的影响,并与高嘌呤饲料造模比较,以期得到更加稳定、持续的动物模型,为中药药效评价奠定基础.方法: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高嘌呤饲料(HPD)组、脂肪乳剂(LE)组.HPD组给予高嘌呤饲料喂养,正常饮水;LE组灌胃给予脂肪乳剂10mL· kg-1体重,正常水食,连续6周.观察大鼠行为学、摄食量和体重;每隔2周,检测血清UA,Cr,BUN,ALT,AST,HDL-c,LDL-c,TG,TC;造模4周,测血清XOD和ADA含量,收集24h尿液测大鼠尿UA,Cr含量,计算尿酸清除率/肌酐清除率(Cua/Ccr);停止造模后第2,4周测血清UA.结果:造模2周,LE组大鼠摄食量减少、体重降低,血清UA,CR,BUN,ALT,AST,HDL-c,LDL-c,TC均升高,TG水平显著降低;造模4周,HPD组血清UA无明显变化,血清XOD含量显著升高,ADA含量无明显变化;LE组大鼠血清UA仍明显升高,血清XOD,ADA含量显著升高,Cua/Ccr显著降低;造模6周,HPD组血清UA明显升高;LE组血清UA仍显著升高;停止造模后第2周,HPD组血清UA恢复正常;LE组大鼠血清UA水平仍明显升高,第4周血清UA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高嘌呤饲料喂养比较,脂肪乳剂致大鼠高尿酸血症成型早、持续久、模型更稳定,与“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所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特点更吻合,用于研究中药抗高尿酸血症的药效学有较大价值.其机制可能与其升高体内XOD,ADA酶活性,促进尿酸生成有关,同时,抑制尿酸排泄有关.

  • 脂肪乳剂应用于急性中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傅萱;张文武

    脂肪乳剂不仅在临床上作为营养药物,近年来还用于脂溶性药物中毒的辅助治疗。这类中毒多会导致呼吸心搏骤停,应用传统方法救治困难。实验室研究和临床案例报告越来越多地接受脂肪乳剂作为脂溶性药物中毒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主要就脂肪乳剂治疗脂溶性药物中毒的进展予以综述,为临床使用脂肪乳剂解救中毒提供参考。

  • 脂肪乳剂在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救治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安旭生;张劲松

    心血管系统药物是临床常用药,中毒危害大,可出现顽固性休克及心脏骤停.过去脂肪乳剂主要用于脂溶性局麻药中毒的解毒,近年来脂肪乳剂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方面的研究及临床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重点介绍脂肪乳剂在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毒救治中的研究现状、相关解毒机制、治疗方案及不良反应.

  • 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预防新生儿静脉滴注脂肪乳剂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黄婷;李志辉;王影齐;钟翠芳;黄丽红;张家榕

    目的 探讨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预防新生儿输注20%脂肪乳剂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需输注脂肪乳剂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湿敷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2组均使用套管针输注20%脂肪乳剂,湿敷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纱布湿敷套管针敷贴上方,至输液结束后30 min,常规组不作任何处理,观察比较2组患儿静脉炎的发生例数.结果 湿敷组与常规组静脉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法可以明显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湿敷局部可以预防和减少新生儿套管针输注20%脂肪乳剂所致静脉炎的发生.

  • 利用一次性真空采血输液针串联输液

    作者:庞秋红

    外科禁食的病人24 h需要输入全量的液体,其中大部分液体是为了补充电解质和能量,如平衡液、脂肪乳剂和复方氨基酸;有些液体药物的规格是每瓶100 ml,常规用2瓶,如氟罗沙星注射液.护士需要为损液来回奔忙,不但浪费时间,无形中也消耗了护士的体力.我们利用真空采血器配件中的采血输液针头做成串联针,2瓶以上没有配伍禁忌的液体就可以串联在一起输入体内.

  • 喜疗妥联合马铃薯片治疗老年患者输注脂肪乳剂外渗的效果

    作者:许学珍;陈洁芬

    目的 探讨治疗老年患者静脉输注脂肪乳剂外渗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90例输注脂肪乳剂外渗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发生脂肪乳剂输注外渗后即用喜疗妥软膏外涂联合新鲜马铃薯片外敷于肿胀部位,对照组采用33%硫酸镁纱布湿敷于肿胀部位.结果 观察组显效28例,好转17例,无效0例;而对照组显效15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64,P<0.05).结论 应用喜疗妥软膏联合新鲜马铃薯片治疗老年患者脂肪乳剂外渗安全、有效,使用方便,无不良反应.

  • 不同氨基酸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顾莹芬;洪莉;陈敏玲;黄诗颖;吴娟

    目的 探讨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5组不同氨基酸终浓度(分别为0、1%、2%、3%和3.5%)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每组各3袋,在配制后0、12、24、48、72 h时进行外观考察,测定pH值和渗透压,应用激光纳米粒度仪检测脂肪乳粒径大小和粒度分布.结果 5组肠外营养液在配制后0、12、24、48、72h时肉眼观察外观颜色无变化,无分层、 沉淀、 絮凝、 挂壁现象.在72 h内,5组肠外营养液pH值波动于(5.49±0.01)~(6.19±0.01),渗透压波动于(774±3)~(1106±13)mOsm/kg,平均粒径大小波动于(280.6±0.7)~(332.2±2.0)nm,多分散指数值波动于(0.200±0.011)~(0.245±0.012).随着氨基酸浓度的增高,5组肠外营养液的pH值逐渐下降(P=0.000),渗透压值逐渐升高(P=0.000),平均粒径大小逐渐增大(P=0.000),多分散指数值未呈现线性变化趋势(P=0.628).结论 在室温下72 h内,未添加氨基酸或氨基酸终浓度≤3.5%时,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外观、pH值、 渗透压和脂肪乳粒径大小均在安全范围内.

  • 不同脂肪乳剂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

    作者:曹伟新;应磊

    目的比较不同脂肪酸来源的全胃肠外营养(TPN)对胆总管结扎大鼠肝脏功能和形态学的影响,观察不同脂肪酸对阻塞性黄疸大鼠受损肝脏的作用,为临床阻塞性黄疸患者应用TPN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采用SD大鼠36只,随机分4组,每组9只.其中A组为假手术+经口饮食对照组;余3组均行胆总管结扎术:B组为经口饮食对照组,C、D组分别给予以长链(LCT)或中长链脂肪酸(MCT/LCT)为脂肪来源的TPN. 结果应用长链脂肪酸大鼠的血清AKP、g-GT、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胆汁酸水平均高于应用中长链脂肪酸大鼠.对实验大鼠肝脏形态学观察发现,应用LCT的大鼠肝细胞损害较经口饮食对照大鼠有所加重,而应用MCT/LCT的大鼠肝细胞损害未见加重. 结论短期应用合理糖脂比、热氮比和合适脂肪来源的TPN并不加重阻塞性黄疸大鼠的肝脏损害和胆红素代谢紊乱.

  • 仿制物理混合中长链脂肪乳剂与原研药Beagle犬生物学一致性评价

    作者:朱明炜;蒋朱明;刘景生;李大魁;刘卫;唐大年;梅丹;李潇潇;翟所迪;方芳;韦军民;曹金铎

    目的 3种长链三酰甘油(LCT)与同种中链三酰甘油(MCT)物理混合仿制中长链脂肪乳注射剂(MCT/LCT)与原研MCT/LCT注射剂对Beagle犬肝脏灶性坏死单盲对比研究(生物学一致性评价).方法 Beagle犬21只(雄性,年龄0.7~1.5岁,体质量10~ 15 kg)用于本研究.按10% MCT/LCT中的LCT原料来源,分为A组(国产LCT)、B组(日本产LCT)、C组(德国产LCT)以及对照组(原研10% LCT/MCT);全麻下开腹经腰静脉置入中心静脉输液港,动物康复期为2周.然后经此输液港输注脂肪乳剂,剂量为9g/ (kg·d)[临床常规剂量为1g/ (kg·d)],连续输注28 d,观察其实验室指标和麻醉下获得肝脏、肾脏等病理检查,肝脏和肾脏标本编号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按单盲要求作形态学研究.结果 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脂代谢等在内的实验室检查,未能发现不同原料的LCT脂肪乳剂之间的差别,输注28 d后的麻醉下获得肝脏标本,病理检查重点观察肝脏形态,结果显示:使用德国LCT原料制作的MCT/LCT制剂(研究组)与原研究制剂(对照组),其主要器官病理检查结果相似,未出现肝脏灶性坏死表现.以日本LCT为原料的脂肪乳剂肝脏损害程度较轻,以国产LCT为原料的脂肪乳有明显肝脏损害;其他器官的病理检查结果相似.结论 不同原料来源的LCT对肝脏的损害程度有明显不同.以优质LCT为原料的仿制制剂与原研产品具有生物学安全方面的一致性.

  • 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作者:李喆;张兰军;王武平;郝崇礼;郭康;马国伟;余辉;戎铁华

    目的 研究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在食管癌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60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用SPSS软件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两组患者术后进行7~10 d的肠外营养支持,采用等氮、等热量、等渗透压、等液体量配方.研究组使用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对照组使用中/长链脂肪乳剂.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8天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送检.观测指标:术前营养状态及营养风险评估,包括体重、体重指数、营养风险筛查等;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电解质、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素氮(BUN)、肌酐、血糖等;有效性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总蛋白等.结果 两组术后第8天的白蛋白及总蛋白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但研究组的测量值较对照组高(P=0.000),且研究组术后第8天与第1天的总蛋白差值较对照组高(P=0.002).术后第8天对照组的AST及BUN值升高,而研究组的AST及BUN均在正常范围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5,P=0.013).两组间在生命体征变化、不良事件发生率、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脂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在食管癌术后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于中/长链脂肪乳剂而言,其对AST及BUN的影响较小.

  • 硫酸葡聚糖在脂肪乳剂代谢中的作用

    作者:樊超男;朱海燕;蔡青;齐可民

    目的 探讨清道夫受体A在脂肪乳剂代谢中的作用及其对长链(LCT)脂肪乳剂和鱼油(FO)脂肪乳剂分解代谢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4只10~12周龄清洁级C57BL/6J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其中两组经股静脉注射硫酸葡聚糖(1 mg/只),2 min后分别经股静脉注射[1α,2α(n)-3H]胆固醇油烯醚[(3H)CEt]标记的LET和FO脂肪乳剂(0.4 mg甘油三酯/只);另外两组为对照组,先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in后分别经股静脉注射与实验组等量的(3H)CEt标记的LCT和FO脂肪乳剂。分别于脂肪乳剂注射后0.5、2、5、1O、15和25 min采集眼眶静脉血测定放射性,计算脂肪乳剂的血液清除率。同样的流程,给小鼠静脉注射非标记脂肪乳剂LCT和FO,于非标记脂肪乳剂注射后2 min处死小鼠,取肝组织,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对脂肪乳剂的摄取情况。同时观察硫酸葡聚糖对体外培养THP1细胞摄取脂肪乳剂的影响。结果 预注射硫酸葡聚糖C57BL/6J小鼠的血液LCT和FO脂肪乳剂清除率分别降低了72.38%和47.38% (P =0.020)。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预注射硫酸葡聚糖的小鼠,注射LET和FO脂肪乳剂后,肝窦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中脂滴数量呈等量减少;注射LCT脂肪乳剂2 min后,肝细胞中未出现脂滴,而注射FO脂肪乳剂2 min后,肝细胞中可见脂滴,但脂滴数量较未注射硫酸葡聚糖的小鼠少。体外细胞培养显示:硫酸葡聚糖预处理THP-1细胞对LCT和FO脂肪乳剂的摄取分别减少了30.74%和41.60%(p值分别为0.003和0.008);但硫酸葡聚糖对THP-1细胞摄取两种脂肪乳剂的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80)。结论 清道夫受体A在脂肪乳剂的分解代谢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其对FO脂肪乳剂分解代谢的影响可能小于LCT脂肪乳剂。

  • 蔗糖铁及右旋糖酐铁对儿科静脉营养液中脂肪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乔林霞;王华;袁玉峰;朱文英;黄玉香;汤庆娅

    目的 分析静脉营养液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铁剂(蔗糖铁及右旋糖酐铁)后对脂肪乳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按静脉营养配制操作规范加入两种不同剂量铁剂(分别为蔗糖铁及右旋糖酐铁)的静脉营养液各10袋,肉眼观察含不同当量铁剂(0.25、0.50、0.75和1.00 mg)的静脉营养液在室温(25℃)悬挂静置3d,扫描电镜观察3d内的脂肪颗粒平均大小、直径>0.5 μm百分比、营养混合液的pH值及渗透浓度.结果 含不同铁剂的营养液在不同时间点的脂肪颗粒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F=0.32,P=0.7836; F=1.73,P=0.1321).72 h内各组脂肪乳颗粒平均大小均<0.5 μm,并且均未见到直径>5 μm的脂肪颗粒,含不同浓度铁的TNA在不同时间点间脂肪颗粒>0.5 μm的百分比、pH值及渗透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百分比:F=1.47,P=0.3467;F=1.04,P=0.4758.pH值:F=0.63,P=0.5942;F=0.46,P=0.6825.渗透压:F=1.37,P=0.3648;F=0.65,P=0.6023).结论 浓度小于1%蔗糖铁及右旋糖酐铁分别加入儿科静脉营养液是稳定的.

  • 新生儿肠外营养中脂肪乳剂剂量对胆红素代谢影响的研究

    作者:汤庆娅;蔡威;于黎华;冯一;费延文;孙建华;朱建幸

    目的观察脂肪乳剂剂量与血清胆红素(BI)代谢的关系,使静脉营养更安全而有效地应用于新生儿. 方法 PN支持≥5天的新生儿39例,早产儿12例,足月儿27例,持续时间平均10.56d(5~31d).内科NICU中未接受PN支持的高危新生儿16例作为回顾对照组.静脉营养液中脂肪乳剂1.0~2.0g·kg-1·d-117例,2.1~3.0g·kg-1·d-122例,小儿氨基酸1.0~3.0g·kg-1·d-1,葡萄糖5.5~13.0g·kg-1·d-1,热卡155~376KJ(37~90kcal)·kg-1·d-1,以"全合一"方式经周围静脉缓慢输注. 结果本组39例平均血BI值由PN前91.2±67.8μmol/L降至PN后46.5±42.2μmol/L(P<0.005).两组不同剂量的脂肪乳剂应用后的血BI均有明显下降(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两组应用后的BI值也都有明显下降(P<0.01).39例中35例治愈出院,77%(30/39)热卡达251~376KJ(60~90kcal)·kg-1·d-1,平均体重由PN前的2808±624g增加到3020±594g,应用PN的内科治愈出院的16例患儿与回顾对照组比较,平均住院日缩短了10.08d(P<0.05). 结论新生儿肠外营养时,脂肪乳剂应用剂量在1.0~3.0g·kg-1·d-1是安全的.提示在一般情况下,有效剂量范围内不会影响体内胆红素的代谢.

  • 脂肪乳剂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作者:乔岐禄;凌笑梅;彭会明;龚京莉;严田青;王文治

    目的探讨脂肪乳剂对健康人免疫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检测8名健康志愿者连续7天外周静脉输注脂肪乳剂(20%intralipid)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脂脂肪酸谱的变化.结果静脉输注脂肪乳剂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量、肝功能和血脂无影响,软脂酸(C16:0)、油酸(C18:1N9)比例在单个核细胞磷脂酰乙醇胺(PE)中明显增加(P<0.05,P<0.01);硬脂酸(C18:0)减少(P<0.05);亚麻酸(C18:3N3)、软油酸(C16:1N7)在磷脂酰胆碱(PC)中明显增加(P<0.05),而其余脂肪酸均未发生明显改变.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S/U)和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UI)在单个核细胞PE、PC中均保持不变.结论脂肪乳剂不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的途径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 应用扫描电镜研究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中的稳定性

    作者:王秀荣;蒋朱明;张建明;杨乃发

    目的通过用扫描电镜、光镜检查及结合肉眼观察评价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7d内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方法检查洁净室内配制的30个EVA 3 L袋在较长时间内脂肪乳剂颗粒的大小及混合液稳定性.该混合液在4℃、室温、40℃存放7 d,每天肉眼观察、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并测定其渗透压、pH值.结果 (1)室温、4℃时,样本熔化观察显示,无脂肪乳剂分层或脂肪凝集现象,混合液pH值分别为6.40±0.03和6.54±0.15,7 d后分别为6.37±0.05和6.48±0.13.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显示,所有混合物颗粒无聚集,电镜测得脂肪颗粒直径在低温组为(0.322±0.01)μm,室温组为(0.310±0.01)μm,直径>0.5μm但<2.0μm的颗粒<1%,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2)在40℃时,保存7 d后肉眼可观察到脂肪乳剂分层现象,光学显微镜检查显示无凝集现象,混合后7 d脂肪乳剂的颗粒平均直径>0.42μm,并出现直径在1.5~5.0μm的颗粒,表明在40℃时脂肪乳剂的颗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室温或异常温度条件下,7 d内脂肪乳剂在全营养混合液内是稳定的.

382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