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软骨修复技术在距骨骨软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彭润;刘依嘉;李箭;李鹏程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软骨松动、剥脱,或者软骨下骨坏死,甚至骨软骨游离体形成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距骨软骨病变,早由Monro于1856年描述,是引起踝关节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容易继发踝骨关节炎.距骨骨软骨损伤通常发生在20~30岁之间,尤其常见于运动人群.双侧发病者占10%,并在男性中稍占优势.这种损伤在踝关节扭伤的发病率为6.5%.但是由于该损伤早期不易在普通X光片上发现,因此,其实际发病率应该更高[1,2].OLT发生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外伤是常见的原因,此外还包括内分泌或代谢异常、遗传倾向性、供血异常、局部高压、以及踝关节不稳导致慢性微创伤等[2-4].其中距骨穹窿外侧的软骨损伤通常与外伤有关,内侧软骨损伤与局部高压或者缺血有关[2].

  •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研究进展

    作者:姜骆永;陈洁琳;崔家鸣;林威;熊建义;王大平;朱伟民

    关节软骨损伤后其再生能力极为有限.随着细胞治疗与软骨组织工程等相关技术和学科的发展进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已发展到第三代.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ACI技术在治疗软骨损伤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其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软骨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及其发展、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基因修饰在ACI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对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修复软骨损伤进行综述,并分析其优缺点和发展史,着重介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和基因修饰在其中的应用.

  • 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后的护理

    作者:纪慧茹;高春华;武化云;李莉;车琦

    膝关节软骨缺损是常见的运动性损伤,由于软骨自身修复的能力极其微弱,而且临床上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的关节灌洗术、微骨折及近年的关节磨削术、骨软骨镶嵌移植术,都不能保证生成足量的透明软骨[1, 2]),所以一旦发生,病人几乎没有治愈的希望,终往往发展到骨性关节炎(OA)[3].轻者行动不便,生活质量下降,重者需要人工关节置换.2004年11月我院引进国外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新技术,在国内实施了"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s implantation,MACI)[4],效果满意,目前共治疗了膝关节软骨缺损病人7例,现将有关治疗与护理报告如下.

  • 关节软骨的损伤与修复:自体移植、基质诱导、内置支架及组织工程化培养

    作者:杨肖杰;夏长所

    背景:由于缺乏血管和淋巴分布,关节软骨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差.目的:概述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介绍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内置支架、以及应用于软骨损伤修复的组织工程技术:并对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方法:以articular cartilage,transplantation,stem ceils,tissue engineering为检索词,检索ISI Web of Knowledge,PubMed数据库(1979/2009-02);以关节软骨、修复、组织工程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1979/2009-02).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内置支架技术和相关组织工程技术的内容.排除关节软骨损伤的医学成像观察、细胞信号转导路径、基因治疗等研究.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824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内置支架及相关的组织工程技术进行分析.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过去10年中临床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佳方案.近年来,传统的软骨细胞移植出现了很多改进和发展,其中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内置支架技术和相关组织工程技术是目前发展得相对成熟的几个方面,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移植目前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自体软骨移植,但其长期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确认.新的内置支架技术和相关组织工程技术也从材料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遗传生物学的方向,推动了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的发展.

  •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和微骨折术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Meta分析

    作者:程聪;任士友;江小成;江长青;张文涛

    背景:现有一些文献报道证实,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在某些方面较微骨折术好,但关于两种术式优劣比较,尚缺乏循证医学方面证据。目的:整合现有临床研究的数据进行系统和科学的分析,明确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否在提高临床功能方面优越于微骨折术。方法:文章检索了电子数据库MEDLINE,EMBASE,CINAHL和 Cochrane Register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79年到2015年1月。收集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和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疗效的相关文献,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运用 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8篇文献。在比较终随访的 IKDC 评分(WMD=-9.93;95%CI:-13.16至-5.43;P<0.00001)和5年随访的各项评分(SMD=-0.30;95%CI:-0.55至-0.05;P=0.02)方面,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比微骨折术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功能。在终随访的Tegner评分(WMD=0.44;95%CI:0.04至0.84;P=0.03),终随访的Lysholm评分(WMD=-10.21;95%CI:-33.68至13.26;P=0.39)和2年随访的各项评分(SMD=-0.25;95%CI:-0.92至0.43;P=0.47)的对比中,未发现微骨折术的优越性。结果证实,自体软骨细胞移植能带来更稳定更长久的临床功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比微骨折术更能达到缓解疼痛、提高功能的目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是否都优越于微骨折术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支持。

  • 软骨细胞迁徙能力与自体细胞软骨移植中整合的相关性

    作者:陆一鸣;桂鉴超;徐扬;尹昭伟;杨晓斐;蒋逸秋

    背景:在关节外科中常用自体细胞软骨移植技术修复软骨缺损,整合不良是导致修复失败的原因之一。软骨细胞迁徙能力被证明和整合有相关性,某些通路如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已经被证实和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相关,但是否和整合相关还是个未知数。目的:阐明软骨细胞迁徙通路在自体细胞软骨移植中和整合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来源于猪膝关节的软骨细胞分成4组,为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抑制组以及正常组,通过博伊登小室来量化4组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将处理后的软骨细胞与软骨环建立共培养模型培养28 d后,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免疫蛋白印迹以及细胞示踪等分析来观察正常组与抑制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结论:当用抑制剂处理软骨细胞后,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明显下降。在软骨细胞软骨环共培养28 d后,免疫印迹蛋白分析表明通路抑制剂一直存在于整个培养周期中。同时正常组迁徙到整合区域中的软骨细胞数量和距离以及分泌的胶原、基质和力学强度明显高于其他3个抑制组。说明可以通过Src-磷酸化磷脂酶Cγ1-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通路调节软骨细胞的迁徙能力从而影响软骨的整合能力。

  •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志学;吕国枫;丁勇;李钊;赵新文;范少明;韩康

    膝关节软骨缺损发病率高,且自身修复能力有限.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传统方法包括钻孔术、微骨折术、自体骨软骨移植术.然而,钻孔术和微骨折术治疗后缺损区生成的是纤维软骨,而不是正常的透明软骨,两者在力学强度、硬度、耐磨损性等多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可生成正常的透明软骨,但存在供体有限、不适合进行大面积软骨缺损治疗等多方面缺点在临床方面应用受限.近年来,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病人接受此治疗方法并获得良好效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各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阐述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各种治疗方法,着重介绍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第三代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生成的软骨以透明软骨为主,符合关节生物力学要求,且避免了第一代、第二代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术后并发症,成为治疗膝关节大面积软骨缺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另外,本文就软骨细胞支架材料的发展、移植物术后的转归等问题提出进一步设想.

  •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治疗关节软骨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泽民;黄江鸿;段莉;王光辉;王大平

    关节软骨再生能力非常有限.目前临床上治疗关节软骨损伤常采用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ACI),其临床效果已得到肯定,但仍不十分理想.随着软骨细胞体外培养、软骨组织工程等相关学科及技术的发展,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已得到很大改进.然而,要达到理想的透明软骨组织完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仍有差距.本文从ACI技术的临床效果、软骨细胞体外培养、软骨组织工程、组织学评价和移植后软骨细胞示踪五个方面进行综述.

  • 损伤软骨的细胞提取、鉴定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作者:姚旺林;刘理金;徐训安;丛波;张加廷;张仲文

    目的 对从膝关节软骨损伤区分离出的细胞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活性进行研究,以解决自体软骨细胞移植中软骨细胞来源不足的问题.方法 通过膝关节镜,在软骨损伤区取少量损伤软骨组织,不含正常软骨及软骨下骨为实验组;取正常软骨组织为对照组.在胰蛋白酶和Ⅱ型胶原酶作用下从实验组中提取细胞,对照组中提取正常软骨细胞.实验组细胞培养贴壁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是否与对照组软骨细胞一致.实验组细胞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与对照组对比;噻唑蓝(MTT)法比较两组细胞生长活性;以具有专利知识产权的Ⅰ/Ⅱ型复合胶原膜为生长载体,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第3代软骨细胞,在电镜下观察两组生长活性.结果 从少量损伤的软骨组织中提取的细胞为活性正常的软骨细胞,其特征及生长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软骨损伤过程中软骨细胞未发生变性,少量损伤的软骨组织仍可获得适量软骨细胞,MTT法和电镜扫描表明,其生长活性符合自体软骨细胞移植的要求,无需取正常软骨组织作为细胞来源.

  •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对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后移植软骨的纵向评估

    作者:钟立森;徐贤;李雪;韩邵军;张君;董天明;左盼利;安宁豫

    目的 利用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dGEMRIC)技术评估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I)术后移植软骨的GAG分层分布特点.方法 7例MACI术后患者(14处软骨缺损)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dGEMRIC检查,测量正常软骨和移植软骨的全层和深浅层△R1值.各时间点正常软骨和移植软骨△R1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时间点间移植软骨的△R1值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ACI术后各时间点正常软骨全层△R1值均小于移植软骨△R1值(P均<0.05).MACI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软骨深层△R1值小于浅层△R1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ACI术后3个月与6个月移植软骨△R1值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6个月移植软骨△R1值明显大于12个月移植软骨△R1值,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GEMRIC技术可作为无创性评估移植软骨的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