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帝内经》“五味”药物理论新探

    作者:赵玛丽;赵国惠

    对《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药物理论进行探讨,从理论上追溯五味的本原,提出五味具有阴阳五行的不同属性;再以体用升降、土枢四象等易学思想方法,对药物的五味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指出各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后,对五味药物理论的应用原则和方法进行延伸、发挥.

  • 五味与五脏苦欲补泻学说浅析

    作者:尹萌辰;莫文

    《黄帝内经》认为药食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既有共同的营养作用,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因此我们常利用五味与五脏之间的联系治疗和防治五脏疾病;五脏所苦,实际就是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性则为补;逆本脏所喜,反其性则为泻.

    关键词: 五味 五脏 苦欲补泻
  • 中药五味与五行的关系

    作者:张超云;刘银伟

    《黄帝内经》大都讲理论,重理论而轻方药,重经络针灸而与后世重以内科方药治病有别,而《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创作目的是为了使进山修道之人免于疾患之苦而影响到修行,多较实用,亦补充了《黄帝内经》方药的不足.在五味归属关系方面,二者有所出入在所难免,但二者在此均忽略了五味归属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即阴阳的内涵.笔者结合阴阳,全新地阐释了中药五味与五行的关系,使得其归属关系更为辩证客观,说服力更强,同时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完善亦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 从四气五味谈半夏泻心汤的组方特点

    作者:强兴;陈萌

    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等辛味药物出现2次,黄芩、黄连、人参等苦味药物出现3次,人参、甘草、大枣等甘类药物出现3次,黄连、黄芩等寒性药物出现2次,干姜等热性药物出现1次,半夏、人参、大枣等温性药物出现3次,甘草等平性药物出现1次.可见,半夏泻心汤方的味以甘味为主,而性以温性为主半夏泻心汤为中焦虚寒证基础上伴有的实热内滞,因此,对于中焦虚寒证应用甘味和温热性的药物来治疗,对于伴随症的不同,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个性味重要.

  • 浅议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联系

    作者:陈翠华

    中药性味指"四性"、"五味"."四性"又称"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不同的药性.

    关键词: 四气 五味 现代药学
  • 如何看待中药的毒性

    作者:黄俗常

    中药既能起到预防治疗作用,同时也能损害人体,导致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组织结构的改变.在使用有毒特别是大毒药物时,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严格控制剂量,注意正确用法,遵守炮制工艺.此外,利用合理的配伍、避免配伍禁忌等,都是应当特别注意的.

  • 入胃经中药性能及功效特点的计算机分析

    作者:赖昌生

    以全国高校21世纪课程教材<中药学>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对胃经药物的类别分布及功效特点进行分析,对其性味、升降浮沉、毒性等相关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为临床运用胃经药物提供了较好的参考,对科研及教学也有所裨益.

    关键词: 胃经中药 四性 五味
  • 《黄帝内经》对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

    作者:刘修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全书中药物性味理论的运用已经堪称完善,提出的药物五味用药体系一直为后世所宗,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法与组方原则、饮食宜忌等理论.探讨《内经》对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可以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 1978-2012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效配伍规律分析

    作者:叶青;朱彦陈;胡慧明;赵海梅;刘端勇

    目的:从中药归经、四气五味探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性配伍规律.方法:收集1978-2012年出版关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3276篇文献,并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主要从温、凉性药物中筛选;在五味方面,多从甜味和苦味中筛选,部分选择辛味药和酸味药;归经方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归属肺和脾胃经,其他中药多归属于肝、肾和心经.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表明:2,3,4味中药在归经、四气、五味药性配伍规律与溃疡性结肠炎辨证论治规律相符.

  • 1978至2012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性味配伍规律研究

    作者:朱彦陈;胡慧明;赵海梅;刘端勇;叶青

    目的:从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研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药性配伍规律。方法:收集1978—2012年出版的关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3276篇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主要从温、凉性药物中筛选,在五味方面,被筛选中药多从甜味和苦味中选择,部分具有辛味药和酸味药;在归经方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药主要归属肺和脾(胃)经,其他中药多归属于肝、肾和心经。结论:2,3,4味中药在归经、四气、五味、药性配伍、配伍规律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规律相符。

  • 肝损害中药与其药性相关性探讨

    作者:刘兴慈;武谦虎

    目的:探讨肝损害中药与其中药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选择肝损害报告较为完整的90种中药,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所载中药作对照.结果:①肝损害中药的四气归属具有明显差异(P <0.005),寒性多,其次依次是温性、平性、热性、凉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中药四气归属也具有明显差异(P <0.001),但二者四气分布无明显差异(P =0.102,r0=0.057,P=0.188);②肝损害中药的五味归属具有明显差异(P <0.001),苦味中药多,其次依次是辛、甘、咸、淡、涩、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中药五味归属也具有明显差异(P<0.001),但二者五味分布无明显差异(P=0.317,rp=-0.031,P=0.099);③肝损害中药的归经具有明显差异(P <0.005),归肝/胆经中药多,其次依次是肺/大肠、脾/胃、肾/膀胱、心/小肠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中药归经归属也具有明显差异(P<0.05),属脾/胃经多,其次依次是肺/大肠、肝/胆、肾/膀胱、心/小肠经;二者归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P =0.004,r0=-0.051,P=0.003).结论:肝损害中药在药性方面与其四气、五味上无明显相关性,但与归经存在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 肝损害 四气 五味 归经
  • 对417种植物类药与其中101种降压中药药性的比率分析

    作者:杨国营

    目的:研究植物类中药与所含降压中药药性的比较分析.方法:从<中国药典>所载417种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中选取具有降低血压药理作用的中药101种,对其四气、五味、归经和主要功能与417种中药作药性的比率分析.结果:四气、五味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归经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植物类降低血压中药以性辛者多、味苦者多,多归肝胆经,提示可依此类药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筛选有效的植化成分、药理活性.

  • 论五味与五脏关系及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赵桂芝;杜培兰;王雷

    五味中的酸、甘、咸三味分别有补益相应肝、脾、肾脏的作用,而苦味和辛味却并非补益相应之脏."酸入肝",可以理解为某些酸味的食物或药物有补肝的作用,且主要是补益肝之阴血."甘入脾",是指某些甘味的食物或药物有补脾的作用,而且主要是补益脾之阳气."成入肾",并不是说多吃盐就能补肾,其实过食盐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血压升高等病变."苦入心",并不是指苦味能养心,观能养心之气、血、阴、阳的药物多是甘味,而非苦味."辛入肺",也并不是指辛味有养肺的作用,观常用中药中能补益肺之气、阴的药物多是甘味而非辛味.春季宜增酸,不宜增甘;夏季宜增苦,不宜增辛;长夏宜增苦增甘;秋季宜增酸增甘;冬季宜增咸,不宜增苦.

  • 五味养生妙在其中

    作者:王凤歧

    关键词: 五味
  • 商陆性味演变的本草考证

    作者:王鹏程;王秋红;赵珊;孙雪;匡海学

    目的 阐明商陆性味的科学内涵,并为正确指导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研究商陆性味历史变迁过程,从而发现商陆性味变化的规律.结果 经考证发现商陆的“性”由“平”向“寒”;商陆的“味”由“酸”,“辛”向“苦”转变的过程,并解释商陆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商陆的性味研究,商陆药材的研制开发,进而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 商陆 四性 五味 演变
  • 试论中药五味理论

    作者:李卫民;邓中甲

    五味理论在中医药学理论和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是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文章就五味理论对中医药的贡献和存在之不足分而论之,并就如何扬弃传统的中药五味理论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 五味 中药
  • "五味"理论废存浅议

    作者:秦旭华;金沈锐

    从五味理论的起源、形成入手,全面分析五味理论存在争议的缘由,指出五味理论的实质是对中药作用共性的一种高度浓缩和抽象,认为"执简驭繁"是五味理论大贡献和存在的价值,即使在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药 药性 五味
  • 五味与四性关系的探讨

    作者:李盛青;黄兆胜;何丽春;刘明平

    以<中药大辞典>为依据,用电子计算机建立数据库来分析五味与四性的关系,认为辛味主要产生温暖祛寒作用,苦味主要产生清热作用,甘、酸、咸味对寒热的消长变化产生和缓作用(即清热或祛寒力不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酸味与咸味虽产生清热作用,但不是清热作用的主要来源,清热作用主要产生于苦味,温暖祛寒作用主要产生于辛味.

    关键词: 五味 四性
  • 中医气机升降学说与脾胃病的辨证论治

    作者:付艾妮;朱书秀

    气机升降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各脏皆有,然而气机升降的枢纽则在脾胃.脾气主升,升则运化;胃气主降,降则受纳,是以同主水谷行"仓廪"之官职.因此,中焦脾胃的升降运动就是脾胃主"仓廪"的机制.故叶天士[1]说:"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张景岳[2]亦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五味入胃,由脾布散,故曰五味出焉."

  • 中药传统性能与现代药效的关系

    作者:刘杰书

    中药的传统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禁忌等.用现代药效学来阐释中药的这些传统理论,并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借以沟通中西医间的学术思想,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特殊性和科学性,一方面以中药传统性能为基础,用现代药效学对中药活性成份进行筛选和分离,以此开发出更多的新药;另一方面中药传统的药性理论和现代药效学不能完全等同,中药的药性理论必须以中医的病、证、症为基础,中药的药效研究只能初步揭示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以此作为临床人体研究的基础.

210 条记录 8/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