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以味选方”
从五味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五味所利、五利所害、方有五味、临床实践等几个方面,论证“以味选方”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与临床运用价值.
-
《内经》论"咸"
咸为五味之一,<内经>关于咸的理论以咸味入水脏肾为依据,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为线索,阐述了饮食和药物的咸味与肾,与心(血),与脾胃(津液)的利害关系,主要有下列四个观点.
-
金元医家药性理论探析
金元医家承《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对药性理论的阐述,结合时代背景,从归经引经、升降浮沉理论的提出,五味与四气、升降沉浮、食疗本草的结合运用,四气含义的嬗变,七情相反配伍的禁忌,性味药理和法象药理的发展,以及药物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发展了药性理论,指导后世的临证用药.
-
中药"五味"作用的形态学基础研究
目的:了解"五味"作用的器官组织基础.方法:选用60味涵盖所有性味归经的常用中药,按常规法煎成药液,以临床常用量的上限按体表面积折算成小鼠用量,分别给IRC/F1小鼠口服.用药后1 h,每鼠静脉注射14C-2-脱氧葡萄糖.注射2 h后,乙醚处死动物,-70℃速冻,8%羧甲基纤维素钠包埋,整体切片0.5 mm .-20℃下放射自显影.以整体切片定位各组织器官,获取X线胶片上相应影像的平均发光度,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者,计算其影响机能活动的百分率,以表示药物对器官组织的影响.数据处理后,形成以药性为指标器官组织为样本的数据矩阵,进行快速聚类分析.结果:将器官组织分为6类时,中药性味归经等药性变量之间有大的显著差异,而器官组织形成的类别少."五味"作用之间以及与"归经"的作用是可以区分的,表现为各种药性影响各器官组织的性质(兴奋或抑制)及其强弱的不同;与"归经"的作用同样,"五味"的作用(单次用药1 h后)主要影响间脑、大脑、小脑、脊髓、肺脏、肾脏、胰腺、头颅骨等器官组织,对其他器官组织的影响较小.结论:采用14C-2-脱氧葡萄糖代谢放射自显影方法研究中药性味归经具有可操作性;中药"五味"的作用有其器官组织的基础;中药"五味"作用之间以及与"归经"等作用是可以区分的.中药"五味"的作用具有调整多个器官组织机能活动的特点,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整作用有关.
-
你会吃醋吗
"烹炒煎炸盐为主,五味调和醋为先",食醋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在我国自古就有酿醋和食醋的传统习惯,他既可以调味,同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细心生活的人不难发现,现在商场超市调味品专柜内,摆放的醋是名目繁多,饮用的、凉拌的、保健的等等,应有尽有,这么多种类,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
春季护肝正当时——和慢性肝炎患者谈谈自我养护
在临床上,春季历来是肝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像慢性肝炎这种慢性肝病,在春季的复发率比其他季节要高.在春季肝脏功能转旺的时候,调养肝脏,防病治病,变得很重要了.按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人体五脏的肝、四时的春、五行的木、五味的酸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就像五脏中的肾,和四时的冬、五行的水、五味的咸也是相互对应的一样.四时之中,春属木.春季万物生发,与木的生长相类似.五脏之中,肝属木,因肝喜调达,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因此春季肝气旺,生发如同树木,如果春季能养好肝的话,对慢性肝炎患者有很大的意义.
-
二说"五味"
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也.五味有食之五味和药之五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五味调和,则脏腑各有所归,人体就健康,五脏的功能发挥就正常,此生理之常也.五味之味,各走所欲之脏之经.如辛入肺经,能散能行;酸入肝经,能收能涩;甘入脾经,能升能缓;苦入心经,能泻能燥;咸入肾经,能软坚能润下.即所谓"嗜味不同,各有所喜".若五味偏盛,易致脏腑功能紊乱.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
四气五味小议
四气五味为中医传统识药、用药的理论,与五行、气化的升降浮沉理论相关.据此解释何以同属一方,何以气与味的升降浮沉之性有若相反,乃是因气生于天,味成于地之故.又据四时用药,有"升降沉浮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之说,文中分列四时,并据仲景方及其他医家方以作说明.
-
经典中医气味阴阳理论相关问题初探
气味是中医药性理论中核心的概念.以气味分阴阳,则有气与气相对之阴阳、味与味相对之阴阳、气味相对之阴阳.气味各有厚薄,气味因其厚薄又可以各分阴阳.经典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味阴阳的论述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其中气味之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4个,气味之厚薄及其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8个.这些问题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
-
中药性味理论探析
性味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随着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拓宽了研究思路,笔者就这一理论的研究作一探析.
-
谈《黄帝内经》中的"五味所入"
在中医学领域里,无论动物、植物、矿物,只要人们利用了,它都会对人体发生一定的作用. 各种物体中所具有的性和味,是其对人体发生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试从《黄帝内经》中之有关记载,简略地谈一下所谓"五味所入"的问题.
-
统论脾胃皆交于口而脾为之主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足阳明胃之脉,侠口,下交承浆.(<素问>)侠口属冲任二脉.(<灵枢>)口属脾胃,大肠脉交口,然毕竟脾经为主.盖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乃运化精液以营养五藏五藏之气,皆统于脾.五藏偏盛,皆验于口.胃经气血少,则两吻多纹书.(<嵩崖>)
-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浅析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
膳食平衡利健康
人机体衰老的出现早迟及表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膳食平衡状况是很重要的因素,具体来讲,包括热量平衡、营养素平衡、酸碱平衡和五味平衡.
-
中医循证饮食调护体会
循证医学认为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善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笔者认为,做好饮食调养,不仅要根据临床经验,还应以循证医学的思维方式把握中医辨证调护.现将点滴体会介绍如下.
-
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初探
以中药五味的物质基础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医学科研及临床实践,论述五味理论的文献记载及实验研究等方面情况.认为五味不仅代表药物的真实滋味,而是药物产生作用的基础,更是五行哲学思想在中药药性理论的升华.
-
五味尝遍,让孩子爱上吃饭
孩子偏食、挑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避免孩子养成这种习惯呢?觅食是人的一种本能,孩子自母体娩出,成为独立个体时就会吸吮,而且任何滋味的食品都吃,没有选择.
-
五味过度伤五脏
中医认为,咸、甜、酸、苦、辣分别与人体的肾、脾、肝、心、肺相对应,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五味适量,对五脏有补益作用,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
醋饮保健有多少是真知
俗话说"烹炒煎炸盐为主,五味调和醋为先".醋,做为每家必备的调味品,其功效和作用想必人人都能说上几条.醋中所含有机酸、芳香类物质可以增加食欲、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胃酸缺乏的人适量服用可助消化.醋还具有杀菌作用,夏日的凉拌菜里加点香醋,既可开胃,又能杀灭肠道致病菌,预防肠道传染病.有些家庭还用醋熏蒸法来消毒房间,具有一定的效果.
-
浅述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
1四气1.1四气的由来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四气的定名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将"气"称为"性"的,是宋代寇宗奭,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寒热温凉,是药之性".故"四气"又可称"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