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早期干预在减缓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

    作者:艾有琴;赵青;陈金湘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早期经鼓室注入曲安奈德及氨溴索溶液在减缓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在放疗前无分泌性中耳炎症状的鼻咽癌患者40例,共有64耳在放射野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耳。实验组于放疗量达30Gy开始每周鼓室注射曲安奈德及氨溴索混合液,对照组不进行任何预防性处理,直到放疗结束,两组病人均观察至放疗结束后6个月,比较分析两组病人在放疗结束,放疗后第3个月末及第6个月末患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结果放疗结束时实验组1人1耳出现分泌性中耳炎(1/32),对照组有4人6耳出现分泌性中耳炎(6/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19, p<0.01)。放疗后第3个月末实验组有2人2耳出现分泌性中耳炎(2/32),对照组中有6人共9耳出现分泌性中耳炎(9/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5, p<0.01)。第6个月末时实验组有4人共6耳出现分泌性中耳炎(6/32),对照组共有13人共18耳出现分泌性中耳炎(18/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47, p<0.01)。结论在鼻咽癌放疗早期经鼓室注入曲安奈德及氨溴索,能减缓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进程。

  • 改良Valsalva法(玩具式自家鼓气吹鸣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观察

    作者:杨柳;郭玉德;廖大红;段传新;邹宇

    目的评估使用玩具式自家鼓气吹鸣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24名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采用改良Valsalva法行咽鼓管吹张,每日3次以上,持续2周后复查,行耳科检查及听力学评估,包括耳镜检查、声导抗及纯音测听,无效者继续3月;另23名同样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儿68%骨气导差减至小于15 dB,对照组为26%,治疗组患儿有62%其声导抗鼓室峰压值恢复正常(大于-100dapa),对照组有29%,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玩具式自家吹鸣器进行改良Valsalva吹张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有效的,儿童使用时有浓厚兴趣,可作为一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辅助器械.

  • 腺样体切除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听力的影响

    作者:喻妮;韩红蕾;刘剑锋;王成元

    目的 探讨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听力的影响.方法 对72例确诊为腺样体肥大所致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分别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结果 非手术组治疗后听阈≤20 dB12耳,手术组治疗后听阈≤20 dB 36耳,两组治疗后听阈改变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腺样体切除术对分泌性中耳炎所致的听力下降的改善是非常有效的.

  • 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朱旭;韩红威;刘万雳;蔡秋颖;胡延红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生和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形成SOM的重要因素,细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被认为是形成SOM的主要生物因素.针对中耳黏膜感染及变态反应炎症进行治疗的同时改善咽鼓管功能是治疗SOM的关键.由2000年始,我们采用鼓膜穿刺加压灌注疗法(简称中耳PPP疗法),对76例(91耳)SOM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有效率达90.11%.

  •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及其治疗方法的探讨

    作者:梁健刚;黄郁林;黎志辉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是目前临床放射治疗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放射治疗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严重影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题.为深入了解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规律,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观察了53例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情况以及鼓室置管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学检查结果分析及意义探讨

    作者:廖剑绚;周芝芳;李明

    目的:探讨听力学相关检查对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57例患儿,男30例、女27例,年龄5岁至9岁,平均年龄7岁4个月。每位患儿均进行纯音测听,鼓室声导抗测试、镫骨肌声反射测试、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57例患儿(114耳)中99耳证实有分泌性中耳炎,99耳中C型鼓室图42耳(42.4%),B型鼓室图53耳(53.5%),A型鼓室图4耳(4.04%)。纯音测听有气骨导差89耳(89.9%),听力正常10耳(10.1%)。听性脑干反应正常26耳(26.3%)。在鼓室图异常的95耳中,33耳(34.7%)能引出声反射,有声反射组患儿与无声反射组患儿及DPOAE通过组与未通过组分别进行纯音听阈进行t检验统计学分析,两者阈值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听力学的相关综合检查对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耳内镜下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及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健刚;陈靖;黄郁林;张超;许庚;文卫平;李上奎;黎志辉;胡廷保;梁雯

    目的 观察耳内镜下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及局部应用氨溴索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112例、145耳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别行耳内镜下鼓膜穿刺与鼓膜置管及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的治疗对照观察.结果 A组(鼓膜置管+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52耳,治愈45耳(86.5%),好转5耳(9.6%),无效2耳,有效率为96.1%;B组(鼓膜置管)53耳,治愈32耳(60.3%),好转14耳(26.4%),无效7耳,有效率为86.7%;C组(鼓膜穿刺+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40耳,治愈20耳(50%),好转12耳(30%),无效8耳,有效率为80%.经Ridit分析,P<0.05,有显著性差异,A、B两组疗程经t检验,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盐酸氨溴索冲洗中耳腔结合鼓膜置管治疗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有较好的疗效.

  • 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探索

    作者:孙正良;刘阳云;冯秀荣;江文;李正贤

    目的 探索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放射治疗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63例(72耳)NPC放疗后SOM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全身和局部抗炎,神经营养,扩张血管,激素治疗;加强鼻腔、鼻咽局部清理,治疗鼻腔鼻窦疾病;咽鼓管置管、冲洗并向鼓室注入麻黄碱、氧氟沙星、地塞米松和糜蛋白酶混合药液.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有耳鸣、耳闷塞感、听力下降等症状,鼓室导抗图均为"B"型.经综合治疗后,耳鸣消失45耳(62.50%),好转17耳(23.61%),无效10耳(13.89%),总有效率86.11%;耳闷塞感消失57耳(79.17%),好转11耳(15.28%),无效4耳(5.55%),总有效率94.45%;声阻抗检查鼓室曲线"A"型38耳(52.78%),"As"型25耳(34.72%),"B"型4耳(5.56%),"C"型5耳(6.94%);0.5、1.0、2.0 kHz气导听阈均值从治疗前的(46.0±5.0)dB HL提高到治疗后的(25.8±3.5)dB H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 分析NPC放疗后SOM的发病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对因治疗,是非常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对提高NPC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应用和推广.

  •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利敏;罗军;董明敏

    目的 随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经单纯鼓膜切开、鼓膜切开冲洗灌药后的恢复情况,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因分泌性中耳炎住院手术治疗的病人共168例进行随访,实际回应预约随访者40例(67耳).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3年,通过手术前后临床表现、纯音测听、声导抗及鼓膜改善情况评估各组疗效.结果 单纯鼓膜切开组与鼓膜切开冲洗灌药组的有效率分别是55.56%和74.19%,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纯鼓膜切开和鼓膜切开冲洗灌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

  • 儿童腺样体肥大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研究

    作者:石洪金;李树华;吴大海;李楠

    目的 探讨腺样体肥大儿童中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58例住院手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的儿童,均常规进行病史采集、鼻咽侧位片、声导抗检查;对部分患儿进行鼻内镜检查录像,单盲评估腺样体肥大程度及其与咽鼓管咽口的关系.统计分析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在258病例中经声导抗检查证实合并分泌性中耳炎者108例(41.9%),而病史中有明确听力减退主诉者仅27例(10.5%);对合并和未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病例的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分析发现,患儿性别、病程长短、腭扁桃体大小等因素对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无明显影响,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者发生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性大,多元回归分析证明其中影响显著的因素是腺样体与咽鼓管园枕或咽口关系密切程度.结论 有必要对所有腺样体肥大患儿常规进行听力学检查,以确认或除外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低龄患儿、腺样体过度肥大或与咽鼓管园枕及咽口关系密切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促发因素.

  • 27例鼻咽癌患者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洪增;綦宣畅;杜业松;孙树军;周建明;赵立民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2006年我院经治的27例鼻咽癌患者,将其放疗前、放疗后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21例(32耳)中耳炎患者被分为鼓膜穿刺组与鼓膜置管组.结果 27例患者放疗前有14例(17耳)并发分泌性中耳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增至21例(32耳),双耳发病11例,6例未发生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组12例(19耳),显效率为78.9%(15/19),1例患者发展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置管组9例(13耳),有5例(7耳)疗效显著,显效率为54%(7/13).有2例患者鼓膜穿孔.MRI检查显示,21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19例有明显咽鼓管挤压和腭帆张肌肿胀.结论 MRI检查有助于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评估;鼓膜穿刺抽吸是治疗鼻咽癌并发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和实用的措施.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外科手术干预

    作者:潘滔;马芙蓉;柯嘉

    目的 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干预方式,为儿童听力筛查中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干预措施选择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总结2004-2008年我院9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接受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45例(82耳)的年龄特点、听力下降时间、手术方式、手术前后听力状况比较.结果 术前平均纯音听阈PTA(pure-tone threshold average,500 Hz,1 000 Hz,2 000 Hz,4 000 Hz听阈均值)从8 dB HL~61 dB HL,平均(34.8±12.09)dBHL.术后PTA从0 dB HL~38 dB HL,平均(15.9±7.88)dB HL,3耳术后听阈提高,4耳无改善,75耳听阈降低,占91.5%,平均听阈降低18.9 dB HL.手术方式:鼓膜置管术9例,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29例,腺样体切除+扁桃体切除+鼓膜置管术7例.结论 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是我们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术式;扁桃体切除术不作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规选择;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术式选择应该个体化.

  •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技法探讨

    作者:周卫东;周建业;王晓萍;费捷;庄强尔;李继红

    目的 介绍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的技法.方法 探讨95例(119耳)分泌性中耳炎病例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的技法.结果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均一次完成,手术更为精确,操作更为简单.结论 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优于在显微镜下手术.

  • 分泌性中耳炎骨导听力下降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鹏程

    目的分泌性中耳炎导致骨导听力下降的比例比人们认识的要高.方法:收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3例(36耳),传导性聋16例(16耳);感音神经性聋11例(12耳),混合性聋6例(8耳),鼓室图为B或C,声反射消失.结果经过4-12周治疗后,传导性聋患者听力改善或恢复12耳,无效4耳;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改善7耳,无效5耳,混合性聋听力改善2耳,无效6耳;结论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病程的长短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鼓室图能否转为A型是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指标.

  • 豚鼠分泌性中耳炎模型的建立

    作者:马兆鑫;杨绍风;陈旭辉;黄平;李明

    目的建立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方法20只豚鼠均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将0.1ml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浮液注入豚鼠的鼓室内,5天后耳内窥镜下观察鼓室积液情况,检测反应阈,了解光镜下咽鼓管的组织形态变化.结果20耳中有14耳出现鼓室积液,光锥消失.反应阈由14.00±3.08dB提高至45.00±5.67dB,光镜下咽鼓管的黏膜面有无结构的红染物覆盖,杯状细胞增多,胞质及胞核深染.结论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悬浮液注入豚鼠的鼓室内制造豚鼠分泌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切实可行.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豚鼠
  • 鼓膜切开置管法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48例

    作者:江刚;郭梦和

    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致聋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对该病有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无效时可选择手术治疗.1995年1月~2000年1月,我们采用切开鼓膜放置T形通气管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64例,疗效较好,现将其中资料完全的48例(83耳)报告如下.

  • 鼓室内注射康宁克通 A 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例

    作者:殷朝兴

    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主要是抗感染、鼓室置管等.近2年来,我们用美国施贵宝大药厂生产的康宁克通 A 注射液作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0例,效果满意.

  • 鼓膜置改良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1例分析

    作者:江继平;王淑云;佟康

    随着变态反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增高,分泌性中耳炎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分泌性中耳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常采用鼓膜切开置管治疗.2011年10月-2013年1月,我们采用自制改良管置入鼓膜治疗分泌性中耳炎21例(23耳),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21例(23耳)中,男15例(16耳),女6例(7耳);年龄4~65岁.病程4~28个月.

  • 作者:

    关键词:
  • 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作者:高明;董栋;刘玉萍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共64例(84耳)采取内镜下咽鼓管口检查、吹张及同步注药术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愈率57.2%(48/84),好转率33.3%(28/84),无效率9.5%(8/84),总有效率90.5%.结论: 内镜下咽鼓菅吹张及同步注药术有利于听力提高和咽鼓管功能恢复,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1868 条记录 12/94 页 « 12...9101112131415...939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