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田斌;邓虎重;刘海燕;李凤莲;沈洋

    目的:针对不同的采血方式(末梢血以及静脉血)在临床中进行血液常规检测分别具备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受血液常规检测的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采血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末梢血组和静脉血组,每组100例。末梢血组采集末梢血,静脉血组采集静脉血,对两组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血液常规检测,对比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末梢血组的患者血液样本在大部分指标上都要比静脉血组血液样本低,差异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MCV、MCH以及MCHC三项指标上没有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进行血液常规检测时,方法不同可能结果也不同,根据本文结果,建议采用静脉血来进行检测,相对来说结果比较准确,具有更理想的临床使用意义。

  • 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指标的差异性探讨

    作者:杨平平;刘红丽

    目的:通过比较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指标的差异,探讨不同采血部位血常规的临床价值,为血常规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11月健康体检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自愿原则参与该研究,受检者于清晨空腹按标准操作规程分别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对比分析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差异,并比较其重复性.结果:末梢血的WBC值高于静脉血,RBC、HB、PLT低于静脉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CV、HCT、MCH、MC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静脉血结果的重复性优于末梢血.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检测结果存在差异,且末梢血检测结果重复性不如静脉血,建议临床上尽可能采用静脉血检验.

  • 100例健康儿童末梢血与静脉血血细胞多参数检测比较

    作者:冯相英;姚桂侠

    目前不少医院血常规检查采用末梢血.为比较末梢血和静脉血细胞参数差异,笔者对10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 末梢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张玉莉;秦兴侠

    SysmexaF-800因具有快速准确,且宜用末梢血等优点而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在我们使用期间发现,稀释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测定结果影响较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2016例儿童末梢血5种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铁峰

    目的了解开封地区儿童末梢血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为儿童喂养及保健管理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至5月进行健康体检的0-16岁儿童2016名,取其无名指指端末梢血,使用博晖创新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BH5100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缺乏情况。结果5种微量元素含量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元素钙和铜的含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而锌和铁的含量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镁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锌和铁的总缺乏率高,分别为52.3%、46.5%。结论开封地区儿童锌、钙和铁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尤其是婴幼儿期锌和铁的缺乏率比较高,应该定期为儿童做微量元素检测,加强锌和铁缺乏的保健指导。

  • 学龄前儿童末梢血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作者:张广兵

    目的 了解我镇学龄前儿童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水平,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集儿童指端末梢血,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分别测定全血钙、锌、铁、铜、镁5种元素的含量.结果 少数儿童铁与钙低于参考值,其余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均在参考值范围内.钙元素平均水平略高于参考平均值,其余4种元素均不同程度低于参考平均值.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水平不存在性别之间的差异.结论 目前我镇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大宣传和管理工作力度,合理搭配食物,培养良好习惯.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末梢血中锰

    作者:程剑

    目的 建立一种全血锰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检测方法.方法 将末梢血用硝酸-Triton稀释液按10倍充分稀释后直接测定.结果 使用PEAA300型原子吸收议检查,平均回收率可达到99.2%,变异系数(CV)为3.4%-5.3%.结论 该法为一种可信度较高,操作性较强的测定血锰的实用测定方法.

  •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乔辉

    目的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人员,均进行两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患者先进行静脉采血,再进行末梢采血.采用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测定,对比分析两种采血方法的测定结果.结果 70例受检人员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的WBC、RBC、PLT、Hb、MCHC均高于静脉血,Hct、MCV均低于静脉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和末梢血的MC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血方式的不同其血常规检验结果也不尽相同,与末梢血相比,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更加稳定,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 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探析

    作者:程力

    目的 探讨末梢血、静脉血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指标值之间的差异.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采集血常规标本178例,将17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91例)采用末梢血采血方法收集样本,治疗组(87例)采用静脉血采血方法收集样本,用血液分析仪检测两组的样本血常规,并将两组血常规检测指标值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积压(HC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检测指标值准确度与否与采血方法有直接关系,治疗组血常规指标检测值准确度高,能真实地反映血常规各项指标值,为临床准确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探讨

    作者:周丽华

    目的:观察对比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中的检测结果差异,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184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分别采集其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标本,观察对比两种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在血常规检验项目中,静脉血的Hb、Hct、PLT、RBC明显高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血的WBC明显低于末梢血标本的检验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测方法在MCV、MCH、MCHC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采血方法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需要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的血常规项目,建议选用静脉血进行检测的结果更为理想,能够使血细胞检测的准确性与重复性更高,可以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科学的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静脉血与末梢血检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作者:李红

    目的 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结果 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5项指标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的效果观察

    作者:秦次贵

    目的:分析静脉血、末梢血采集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100例采血住院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对末梢血进行采集,观察组对静脉血进行采集,对比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末梢血患者的血常规检测中PLT、MCV、Hct、MVHC、Hb、RBC、WBC等指标均低于静脉血患者,代表静脉血稳定程度明显优于末梢血,组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采集静脉血检验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具有较小外界环境影响、较小误差、较为准确结果等优势,其检验结果的稳定程度明显优于末梢血,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 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

    作者:田英霞

    目的:探析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9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对其采集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种采血方式的红细胞比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不仅数值准确、检验结果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 小儿末梢血检测时限对血常规相关参数的影响

    作者:马宁娜;许雯静

    目的 探讨小儿末梢血检测时限对血常规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3月在我院行指端采血检查的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各40例,30 min内组于采血后30 min内检测,30 min以上组于采血后30 min以上检测.比较2组血常规结果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计数,统计2组一次性检测成功率.结果30 min内组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计数均显著高于30 min以上组(P<0.05).30 min内组采血后检测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30 min以上组(P<0.05).结论针对小儿末梢血标本,在30 min内送检,能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提高检测成功率.

  • 不同方法采血在血细胞分析中的结果比对与探讨

    作者:苏卉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细胞分析中的结果有无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住院患者同时采集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压积(PCT)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进行血细胞分析检验时,应尽量采集静脉血,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 血液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结果分析

    作者:吕永卫

    目的:探讨对静脉血和末梢血常规血液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7月间7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比较分析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结果70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中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Hb)的静脉血检验水平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高,差异明显(P<0.05);同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白细胞(WBC)的静脉血检验水平也均较末梢血检验水平偏低,差异明显(P<0.05);不同采血方式的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则无差异(P>0.05)。结论人体的静脉血受内、外因素影响较小,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其检验结果准确,也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被检者血液循环的客观情况。因此,静脉血是进行临床血常规检查的佳采血方法。

  • 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任淑红

    血常规检查是目前临床化验检查的基础内容之一,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迅速、准确地对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是否存在细菌病毒感染等作出判断。通常来讲,血常规检验主要项目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数量的检验;而血液标本的采集则采用静脉血和末梢血两种。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细胞分析仪因其重复性好、线性良好、精密度高等优点而被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应用[1],但是,血液标本的采集、保存、试剂等多种因素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血常规检验的精准度。本文对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现报告如下。

  • 血液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结果分析

    作者:杨晓霞

    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在临床常规血液检验结果中的差异,为提升临床常规检验结果精准度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5年2月间5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早晨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对比两种血标本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53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Hb)水平均高于末梢血检验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血中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白细胞(WBC)水平均低于末梢血检验结果,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采血方式的红细胞压积(HCT)、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水平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受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较小,其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精准度也更高,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被检者血液循环状态,故静脉血应被视为首选采血途径。

  • 急诊快速血糖仪末梢血糖监测的应用研究

    作者:车晓艳;陈雁

    快速血糖测定仪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及高渗透性昏迷的护理常需要通过快速检测其血糖浓度以判断是哪一类的昏迷及其血糖水平[1].但是对于低血压及水肿病人是否同样可以使用呢?为此,我科护理人员分别对低血压、水肿及糖尿病组病人各30例进行末梢血及静脉血测得的血糖值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 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序列引物检测山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末梢血中HLA-B27基因

    作者:李莉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原因不明的免疫异常相关的全身性疾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研究表明HLA-B27与AS发病有明显的相关性.在AS患者中HLA-B27可高达95%,所有HLA-B27(+)的人,有2%~10%终将发展成AS[1].因此,HLA-B27测定对AS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临床AS诊断与鉴别的主要手段.以往检测HLA-B27的方法是血清学方法和细胞学方法[2-4].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新型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诊断技术以其特异、灵敏、操作简便、快速等优点,逐步取代血清学和细胞学方法,用于HLA抗原的基因测定[5].本文拟利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序列引物(PCR-SSP)检测技术探讨HLA-B27表达水平.我们对门诊及在骨科、中医科、血液科住院的患者利用PCR技术,进行HLA-B27基因检测,现报告如下.

652 条记录 11/33 页 « 12...891011121314...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