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脉CTA对心绞痛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白铁阳;张振平;白雪;姜波;王晶;刘洪伟;张春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CTA)在心绞痛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32例疑似心绞痛的患者进行冠脉CTA(以下简称CTA)检查,与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并观察药物针对性治疗疗效,对CTA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32例患者冠脉CTA显示狭窄血管轻度狭窄25支,中度狭窄11支,重度狭窄3支;32例患者中有16例做DSA对比,轻度狭窄18支,中度狭窄7支,重度狭窄2支;CTA与DSA结果相符26支。另有16例未做DSA检查,除7例未用药物治疗以外,其余患者均用地尔硫卓或配合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通过CTA检查,对不同年龄段心绞痛患者的冠脉情况进行观察,发现50岁以下病人引起心绞痛症状主要是冠脉痉挛所致,而50岁以上病人引起症状主要是斑块造成管腔狭窄所致,从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起到指导作用。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鉴别颅内动脉瘤价值研究

    作者:丛黎;李文文;张亮亮;马林;陈旭;张俊桐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方法:将2017-04至2018-06期间我院收治的9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经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检查,将64排螺旋CT的检查结果作为探究组,DSA的检查结果为参照组,以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上的价值.结果:①DSA显示,96例患者总计100个动脉瘤,探究组显示,96例患者总计动脉瘤97个,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8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4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DSA即参照组显示,有32个位于颈内动脉,20个位于前交通动脉,8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10个位于M1段,10个位于大脑前动脉,5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基底动脉;②探究组对于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如长轴、短轴、宽度等都与参照组相比不存在明显区别(P>0.05);③探究组对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误诊率等都与参照组没有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与鉴别颅内动脉瘤方面,准确度高,对于瘤体定位明确,显示清晰,能达到与DSA相似的诊断价值,推荐临床在诊断与鉴别诊断颅内动脉瘤中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马胜强

    目的:研究分析颅内动脉瘤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接收的5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为此次实验研究任务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定义为观察组(N=52),与手术结果相对照,定义为参照组(N=52),对患者的诊断可行性进行分析.结果:统计数据,通过外科手术共52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51例,检出率为(98.08%),通过64排螺旋CT共52例疑似动脉瘤患者,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50例,检出率为(96.1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能够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具有极佳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3.0T MRI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向前

    目的:比较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3.0T核磁共振(MRI)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83例,均行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3.0T MRI检查,并以术后诊断结果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经术后确诊,83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中主动脉夹层(AD)42例,主动脉壁间血肿(IMH) 14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PAU)11例,创伤性主动脉离断8例,主动脉瘤破裂8例.CT诊断符合率与MRI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查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CT检查,信噪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3.0TMRI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中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其中MRI诊断图像质量较好,但信噪比低.

  •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吴小蓉;唐国桂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均为本院2013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就其诊断情况、临床表现展开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经血管成像在MPR、MIP及VR图像上可见肠系膜上动脉充盈缺损影,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从影像学上判断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其中17例患者可见肠梗阻、14例患者有少量腹水、7例同时存在肠梗阻和腹水情况、2例未见明显异常.检出率100%,与手术病例证实相符.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可作为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方法,不但检出率高,且安全方便、快速简单,值得推广.

  •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病变的应用价值

    作者:史振乾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疑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25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实时三维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80例检查中发现动脉狭窄20例,动脉变异23例,烟雾病7例,动静脉畸形10例,动脉瘤20例.螺旋CT脑血管成像(SCTA)能很好显示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近端大分支,能很好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也能很好显示动静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团,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80例中颅底Willis环都显示清晰.结论:25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一种佳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此种方法快速、无创,能为临床的治疗选择提供帮助.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临床冠脉病变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常健

    目的:总结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临床冠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本文搜集了80例冠脉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短期内进行冠脉造影,以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两种方法在冠脉病变诊断中的效果差异,总结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脉动脉狭窄性病变检出的准确性.结果:80例患者共获取820个节段图像质量达到1级.再以冠脉造影(CAG)作为诊断金标准,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血管正常405个、轻度狭窄125个、中/重度狭窄290个,对正常血管诊断准确率为96.67%,对轻度狭窄血管诊断准确率为96.00%,对中/重度狭窄血管诊断准确率为96.89%.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冠脉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临床应用价值高.

  •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文;石荣义;王国强;赵国生;刘兆伟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病例共17例.所有病例均行256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并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和方法显示肺动脉以及栓子位置、形态、数量等特点.同时结合其他一些相关特征性影像表现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段及亚段肺动脉可见栓塞共299支,其中偏心型126支、中央型80支、闭塞型78支、附壁环形型15支.肺动脉增粗(5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10例),局限肺梗死(2例),胸腔积液(6例).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细腻、直观、快捷的显示肺动脉血管图像及肺动脉栓塞情况,为临床提供确诊的依据,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 使用256层螺旋CT全肝灌注法研究肝血管成像佳延迟时间

    作者:吴晶晶;孙勇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全肝灌注扫描,探讨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佳成像时间.材料与方法:对25例上腹部CT检查,肝功能正常者,行256层CT全肝灌注扫描.选取第一肝门层面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实质及肝静脉二级分支层面的肝右静脉作感兴趣区(ROI),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腹主动脉、门脉主干、肝实质、肝静脉的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结果: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静脉、肝实质的平均强化峰值和达峰时间分别为499.6±80.58Hu,21.0 ±53.83s; 283.28±41.97Hu,33.32 ±4.95s; 220.62 ±41.24Hu,53.70±8.03s; 220.62±41.24Hu,46.20±6.14s.结论:256层螺旋CT全肝灌注成像法可用于确定肝脏血管成像的佳延迟时间,又能兼顾肝脏病灶的检查和诊断,是肝脏CT检查较完备的方法.该法显示正常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成像佳扫描延迟时间95%的参考值范围分别是19.47-22.63s,33.28-37.36s,50.39-57.01s.

  • 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作者:肖宽祥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日立HITACHI ECLOS 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行肺动脉成像扫描,并利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 PR)、曲面重建(CPR)等全面观察显示肺动脉.结果:13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螺旋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出肺动脉主干、肺左右叶动脉以及段肺动脉,且80%左右患者经螺旋CT扫描可显示出5级肺动脉分支以及亚段肺动脉.肺动脉主干栓塞2例(15.4%),多支段肺动脉栓塞7例(53.8%),单侧叶肺动脉栓塞4例(30.8%).结论:螺旋CT肺动脉成像是无创性检查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少华;王红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 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 VRT)、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护理

    作者:洪美绥

    目的:总结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护理措施.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56例怀疑颅内动脉瘤病人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5例出现一过性热感,其中1例同时合并皮肤瘙痒、1例恶心欲呕;2例单独出现皮肤瘙痒;49例无任何不良反应.2例出现穿刺点局部对比剂外渗,经50%硫酸镁溶液湿敷后吸收.51例CTA检查成功,5例检查过程中无法配合,检查失败.结论:加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护理,根据病人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 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成像

    作者:何雯雯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心律失常患者一直是此项技术的瓶颈.由于传统的螺旋CT及双源CT的技术限制,对心律失常患者扫描过程中往往因为心脏运动不规律,导致图像不连续.心电编辑技术可解决部分此类问题,改善图像的质量,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宽探测器CT(如320排螺旋CT)在低心率条件下可在一个心动周期成像,能消除此类伪影,但时间分辨力尚待提高.

  • CT肾血管成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孟祥军;李学来;陆奔;米其武;黄荏钊

    目的 探讨螺旋CT肾血管成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对32例肾结石(8 mm×13 mm~26 mm×62 mm,平均27 mm×36 mm)患者先行CT肾血管成像,制定手术方案,然后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结果 多发性肾结石23例,鹿角形肾结石9例,其中先天或功能性孤立肾结石5例.CT肾血管成像可提供肾血管的清晰图像,与常规图像相比较,有利于选择无血管区域进行穿刺.32例患者均成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清除率为89.7%,无术中术后大出血发生,无需要输血者.结论 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出血应以预防为主,CT肾血管成像可准确显视结石部位和肾血管分布,便于确定经皮肾穿刺部位,避免术中术后大出血的发生.

  •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燕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三维重组技术在脑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1例进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后诊断为脑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建方法有多层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重建(SSD)、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等.161例患者中45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116例与手术、介入治疗对比.结果:161例患者中64-MSCTA共发现脑动脉瘤170个,有DSA资料对比的45例中,64-MSCTA发现46个动脉瘤,而DSA发现44个动脉瘤,另外DSA发现2个动脉瘤而64-MSCTA未发现.有手术及介入治疗资料对比的116例中,64-MSCTA发现124个动脉瘤,手术及介入治疗证实的动脉瘤为122个,另外手术及介入治疗发现5个动脉瘤而64-MSCTA未发现.64-MSCTA发现的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瘤颈状况、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脑组织结构与DSA、手术、介入治疗证实的动脉瘤基本一致,诊断准确率达95.75%.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及三维重组技术能快速准确的诊断脑动脉瘤,它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

  •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卫忠;郑建刚

    目的:探讨16层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已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对CTPA检查进行5mm、2.5mm、1.25mm、0.625mm薄层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结果:23例病人以胸痛、呼吸困难及咯血发生率高,CTPA均检出栓塞灶,其中右肺5级以上动脉栓塞灶69个,左肺5级以上动脉栓塞灶59,病变累及肺动脉主干3个,左右肺动脉及叶动脉61个,栓塞率37.9%,肺段及肺亚段动脉64个,栓塞率17.9%,1.25mm与0.625mm组病灶检出率相近似,1.25mm与2.5mm组及5mm组栓塞率有差异,其中在2~3级肺动脉栓塞检出率中,x2=10.03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4~5级肺动脉栓塞检出率中,x2=6.0644,P <0.05,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以上的螺旋CT能够准确显示肺动脉栓塞的部位、累及范围,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主要的检查方法和确诊依据;1.25mm薄层MIP图像后处理技术是检出肺动脉栓子的佳技术.

  • 320排CT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邱国钦;刘昌华;陈玉强;曾英琅

    目的:评价320排CT三维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肝癌(PLC)的诊断价值.方法:103例介入治疗前行全肝320排CT三期扫描及CTA重建的PLC患者,以DSA为参照,分析CTA对肝内瘤灶、动静脉瘘(AVF)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对其中3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比较其CTA与DSA的检出率.结果:CTA和DSA对肝内瘤灶的诊断及其血供评价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A诊断AV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准确性为97.1%;31例PVTT患者中CTA发现29例优于DSA的22例(P<0.05).结论:320排CT及其CTA重建可对介入治疗前的PLC作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与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OCT血管成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朱研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观察31例31眼早期POAG患者视盘血流情况。以分光谱振幅去相关 O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及视盘大血管直径,分析与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平均缺损度的相关性。结果:视盘上方毛细血管平均密度为7.34±1.40根/mm,与上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呈正相关(P<0.05);视盘下方毛细血管平均密度为7.76±1.34根/mm与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呈正相关(P<0.05)。视盘大血管平均直径为94.71±11.20μm,与视野平均缺损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OCT血管成像可以方便无创观察青光眼患者视盘血流情况,可以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320排CT血管成像诊断胡桃夹综合征的影像评价

    作者:陈亮;吴红珍;陈立鹏;刘文锋;陈明旺;魏新华

    目的:总结320排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胡桃夹综合征的影像特点,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方法使用320排螺旋CT,回顾性分析15例明确诊断为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 CTA 资料。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α)的大小,左肾静脉狭窄段前后径(a)与左肾静脉近肾侧扩张段前后径(b)并计算比值,探讨其诊断本病的参考范围。结果15例均为α值变小所致,范围为15.5°≤α≤27.6°;左肾静脉狭窄段前后径(a)与左肾静脉近肾侧扩张段前后径(b)之比的范围为0.22≤a/b ≤0.35。4例伴有左肾增大,2例显示侧支循环,1例伴有十二指肠淤滞症。结论胡桃夹综合征在CTA图像上较具有特征性;CTA可以无创、快速、全面地显示左肾静脉及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副肾动脉的显示分析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振东;付峰;朱海东;董海波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ARA)的能力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257例来源于各种原因进行肾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行连续容积扫描,将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图像处理工作站,分别进行容积再现(VR) 、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参与考察的这些病例通过CTA显示均无肾动脉病变.结果 在257个受检者中,共有75例发现ARA,发现率为29.2%,右侧占14.0%,左侧占15.2%;男36支(48.0%) 、女39支 (52.0%),副肾动脉发生率在双肾、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参与研究的514个肾中,86个肾共发现104支ARA,其中1支型ARA有69个肾,占80.2%;2支型ARA有16个肾,占18.6%;仅见1个肾为3支型,占1.2%.结论 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的情况下准确、直观地显示副肾动脉,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020 条记录 43/51 页 « 12...40414243444546...505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